Vienna[奧地利首都]

Vienna[奧地利首都]
Vienna[奧地利首都]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維也納(Wien),是奧地利的首都,同時也是奧地利的9個聯邦州之一,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於多瑙河畔,屬於歐洲。維也納是聯合國的四個官方駐地之一,除此之外維也納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總部以及其他國際機構的所在地。2011年11月30日,維也納以其華麗的建築、公園與廣闊的腳踏車網路登上全球最宜人居城市冠軍。因市內古典音樂氣氛濃厚,引來各國音樂家聚集於此,具“世界音樂之都”和“樂都”等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區人口,它是歐盟第七大城。在20世紀初以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德語城市,奧匈帝國分裂之前,該市已經擁有200萬人口。今天它仍是第二大德語城市,僅次於柏林。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維也納維也納
維也納是一座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維也納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凱爾特人在約公元前500年建立維也納,稱其為“Vedunia”。公元15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前線城市,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這裡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維尼亞”首見記載,十二世紀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十三世紀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後是奧地利首都。到1137年成為奧地利公國的首邑。此後維也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1278年起)的首都。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德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6世紀和17世紀奧斯曼帝國每次入侵歐洲都在維也納被阻擋。18世紀,瑪麗亞·特雷西亞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隨著19世紀奧匈帝國的強盛,維也納也成為當時歐洲一個重要的都會,成為奧地利帝國(1806年起)和奧匈帝國(1867年起)的首都。1873年維也納舉辦了為期106天的世界博覽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奧地利再度和納粹德國合併,戰後,奧地利和維也納,跟德國和柏林一樣,遭到英、美、法、蘇四國劃分四個控制區管理,直至1955年奧地利再度獲得獨立為止。冷戰時期,維也納是國際間諜活動的溫床,因為它是位於東西方集團之間的中立國

史前時代

考古發現維也納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起已有人居住在維也納盆地,維也納良好的天氣條件和富饒的土地資源為新石器時代的農民提供了很好的居住環境,鑄造石器所需的赤褐色和綠色的石塊也能在維也納開採到。銅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同樣也在維也納留下了人類居住的痕跡。
羅馬人一直呆到了5世紀,5世紀初維也納曾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火災,接下來的記載出現在881年同馬扎爾人的戰鬥。955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了馬扎爾人,標誌著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崛起!

巴本堡時代

976年,巴本堡家族的利奧波德一世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封為巴伐利亞東部邊區(馬克)的藩侯(封疆伯),這塊匈牙利邊境上的封地後來演變為奧地利。996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奧地利”這個名稱,Ostarrichi意為“東部馬克”。11世紀維也納已經是一座重要的貿易城市,1155年亨利二世將維也納作為首都,一年後的1156年9月17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授予奧地利亨利二世以小特權,將奧地利從一個附屬於巴伐利亞的藩侯領地提升到獨立的公爵國,而維也納成為公國的首都。維也納在1221年繼恩斯之後成為奧地利第二座享有發展經濟權利的城市,途徑維也納的商人必須將他們的貨品在城市內提供銷售,這使得維也納很快成為多瑙河通往威尼斯道路上一座至關重要的貿易城市。

哈布斯堡

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有幾百年的統治歷史,維也納在這一時期發展成為歐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1278年哈布斯堡的德意志國王魯道夫一世(1273年至1291年在位)在多次征討後戰勝了巴本堡王朝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的歷史。但在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建立統治地位,奧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戰鬥中陣亡後,他在維也納的支持者勢力依舊強大,發動了多場反對德意志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一世(1298年至1308年在位)的起義,而接替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盧森堡王朝亨利七世(1308年至1313年在位,1312年至13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首都定在布拉格,維也納的城市發展進入了陰影。
此後魯道夫四世(1358年至1365年奧地利公爵)頒布實施一系列經濟政策,使得維也納恢復了生機,他在1365年建立了維也納大學,並下令建造維也納的史蒂芬大教堂,他為維也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因此被譽為“維也納的建造者”,但是此後他參與了對哈布斯堡繼承權的爭奪,這使得維也納不斷發生騷亂,經濟呈現衰退。
1438年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404年至1439年奧地利公爵,1438年至1439年德意志國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后,維也納再次成為首都,但是他在任期間發生了1421年至1422年對維也納猶太人的第一次大規模驅逐和迫害。
軟弱的腓特烈三世(1440年至1493年德意志國王,1452年至14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57年至1493年奧地利大公)在與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什的戰爭中,失去了包括維也納的幾乎全部奧地利領地。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併入哈布斯堡後,維也納最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
兩次維也納之圍和巴洛克的輝煌時代
1529年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圍攻維也納,奧地利人依靠中世紀時期遺留下的城牆,艱難地抵禦了土耳其人的進攻,在流行病突發和冬季提前到來的情況下,土耳其人被迫撤軍。土耳其人的圍城暴露出了維也納城防禦的薄弱,因此從1548年起維也納決定改造成一座由11棟堡壘和1條壕溝構成的要塞。這個決定後來被證明是明智的,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圍攻維也納,改造後的要塞保衛了維也納長達兩個月,直到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維也納之圍,也導致奧斯曼帝國開始了衰落。
經歷了土耳其人的兩次圍攻之後,維也納開始了輝煌的建設時代,在重建的過程中繼續展現巴洛克藝術風格,貴族們紛紛在城牆內建造花園和宮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王子歐根的貝爾佛第宮。
在經歷了1679年和1713年的兩次大蟲害傳染病導致的人口大衰減以後,維也納的人口持續增加,1724年達到15萬,1790年突破20萬,在這個時代,維也納建立了第一批工廠,鋪設了城市下水道和街道清潔系統,改善了城市的衛生條件。維也納也是最早一批引入住宅標號制度和國家郵政系統的城市。在約瑟夫二世(1780年至1790年奧地利大公,1765年至179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1783年對城市管理進行了改革,他引入了城市公務員制度,還將內城的墓地遷出城市。
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維也納很快成了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頓、薩列里、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將維也納古典主義推向頂峰。

兩奧帝國

法國大革命戰爭中,維也納先後兩次被拿破崙的軍隊占領。
第一次發生在1805年11月13日,法國軍隊未受到抵抗,不費吹灰之力地進了維也納,維也納的市民們甚至好奇地歡迎了他們。弗朗茨二世在此前的1804年戴上奧地利皇冠,以回應拿破崙的稱帝,成為奧地利的第一位皇帝,開始了奧地利帝國的歷史。而拿破崙在1806年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弗朗茨二世不得不摘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1792年至1806年在位)。
1809年拿破崙第二次占領維也納,但是這次他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攻占維也納後不久便在阿斯佩恩戰役中嘗到首次大敗的滋味。拿破崙最終戰敗後,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維也納會議召開,這是一次由奧地利外交家克萊門斯·梅特涅發起的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旨在為拿破崙戰敗後重新調整歐洲政治地圖。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也對維也納產生了影響,3月13日首先爆發了德國三月革命,迫使總理克萊門斯·梅特涅下台,然後又在10月6日發生維也納十月起義,最終被皇帝的軍隊鎮壓。
1873年維也納世界博覽會
維也納在1850年開始擴建,再次呈現輝煌,在奧匈帝國建立的1867年,“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奧地利最出名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這段輝煌在1873年維也納的第5屆世界博覽會達到頂峰,博覽會展現了空前的建築設計。雖然奧匈帝國進入了它的尾聲,但是這段時期維也納也再次攀上以維也納現代主義為代表的文化巔峰,城市建築上發起新藝術運動,繪畫突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Klimt)和埃貢·席勒(EgonSchiele)的表現主義,音樂方面則有馬勒和萊哈爾,勛伯格、韋伯恩和阿爾班·貝爾格的“維也納第二樂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開創了精神分析學。

一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沒有直接波及到維也納,但是曠日持久的戰爭引起了糧食和衣物的供應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6個世紀統治的終結和奧匈帝國的解體,1918年11月12日在維也納議會前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成立,1919年改名為奧地利共和國,即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奧地利幾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維也納所在的下奧地利州,其他6個聯邦州擔心被下奧地利州長久掌握主導權,此外在社會民主主義的維也納和保守主義的下奧地利州其他地區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政治對立,1921年奧地利決定將維也納從下奧地利州分立出來,維也納在1922年成為奧地利的一個聯邦州。與此同時,1919年維也納引入男女平等選舉,從此社會民主主義在城市參議院、州議會和地方議會的選舉中始終獲得絕對多數,維也納因此被稱為“紅色維也納”。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時期,維也納經歷了1918年至1925年的通貨膨脹、1929的世界經濟危機和高失業率。此外,保守主義的奧地利聯邦政府逐年削減奧地利的稅收支持。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作為德國帝國總理的希特勒進軍併吞並奧地利,結束奧匈帝國的歷史,建立了納粹的獨裁統治。

納粹時期

二戰時建造的6個鋼筋混凝土大型防空炮台之一,現仍存在於維也納市內。
1908年19歲的希特勒曾兩次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均未被錄取,只能在維也納靠做零活和出售臨摹畫餬口,他在維也納受到了泛日耳曼民族黨的影響。希特勒後來聲稱,“維也納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我一生中最艱苦的學校。在那裡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哲學,日後成了我一切行動的堅實基礎。除了我當時打下的基礎以外,後來很少再需要學習什麼東西,也不需要改變什麼東西”,而這種世界觀和人生哲學就是“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並非基於人道的原則,而是僅憑最野蠻的鬥爭……假使你不奮鬥,則你也就無法生存”。
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政策,使得早已在維也納埋下幾百年的反猶太主義在20世紀死灰復燃,德國進軍奧地利後不久,雅利安人種的維也納人開始不由自主地威脅、折磨和搶劫猶太人種的維也納人,將他們從家裡趕出去。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被稱為“水晶之夜”,開始了納粹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維也納共有92所猶太會堂遭到摧毀,僅有一處幸免於難。
納粹一方面將現代藝術定義為“墮落的藝術”(德語:EntarteteKunst),另一方面大力宣傳維也納的“德意志文化”,比如在1941年隆重慶祝莫扎特逝世(1791)150周年時。“奧地利”的名字從歷史文獻中消失,只有1819年在維也納成立的奧地利第一儲蓄銀行仍當時保留著這個名字。
1944年3月17日盟軍第一次空襲維也納,整個城市的五分之一被毀。1945年4月2日維也納被宣布成為納粹的防守區,女人和孩子被要求離開這座城市,這意味著戰爭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蘇聯軍隊距離維也納僅剩下數公里。維也納戰役持續了八天,4萬人喪生。維也納的史蒂芬大教堂在空襲和戰爭中未受損壞,但卻在一次洗劫中陷入火海。

盟軍占領

維也納在二戰結束後被蘇聯占領,不久蘇聯紅軍開始新建城市管理機構,先是由共產黨人擔任臨時市長,在3天后由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接替。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奧地利人民黨和奧地利共產黨的代表在維也納市政廳宣布奧地利獨立,4月29日占領當局將議會大廈移交給臨時新政府,“奧地利民主共和國”重建。1945年秋,蘇聯允許其他三個同盟國軍隊進入維也納,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共同占領維也納,直至1955年5月15日奧地利國家條約簽署,盟軍撤出,奧地利才完全獨立。
同奧地利和西歐的其他城市一樣,維也納在二戰後馬歇爾計畫的幫助下,經歷了經濟復甦和城市重建。

十月事件

1956年發生匈牙利十月事件,反對共產黨當局的起義失敗後,大批匈牙利人逃亡西方,維也納接收了許多匈牙利人。維也納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後又接收了許多捷克人和蘇聯人。
維也納逐漸向國際性的城市發展。1957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成為1945年後第一個進駐維也納的國際組織,維也納從1965年起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和發展基金會的駐地,1961年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和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雪夫在維也納舉行高峰會談,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和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在維也納會面,1980年維也納國際中心即聯合國城成為聯合國的第三個駐地,維也納定位成國際會議和解決國際衝突的城市。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維也納維也納
維也納(Wien)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一個盆地里,面積414.65平方公里,是奧地利最小的一個聯邦州,也是唯一一個不同其他國家相鄰的聯邦州。由於維也納的重要地位,它是擁有全奧地利最大交通和建築面積的聯邦州。
自從1989年鐵幕降下以後,奧地利同北部和東部鄰國的交通和經濟關係明顯發展,與東歐之間的距離之近引人注目,維也納距離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僅六十公里,這是歐洲除梵蒂岡城與羅馬以外,兩個國家首都(維也納與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之間的最短距離。

地形地貌

維也納的海拔從151米的多瑙河上的羅堡島(Lobau),到542米的維也納森林中的最高峰。維也納的東面是三月河(March)平原,東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國家公園。維也納的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被維也納森林環繞,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區。多瑙河流經維也納市內,除了多瑙河,從維也納森林中還有許多小河流入市區,其中包括維也納河。西面的山嶺連線著南面的冰河走廊,這個地區是維也納的葡萄種植區。
維也納的居民區主要集中在空氣品質較好的城市西部,而工業區則集中在城市東部,維也納森林環抱市區,多瑙河從市區靜靜地流過。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其相對,到處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迷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到處都流動著美妙的音樂。潺潺小溪,蔥蔥綠意,給音樂家提供了不少靈感。莫扎特、施特勞斯等音樂大師名垂千古。從內城向外城依次展開,分為3層。內城街道狹窄,卵石鋪路,縱橫交錯,兩旁多為巴洛克式、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中間層是密集的商業區和住宅區,其間也有教堂、宮殿等建築。外城路一直延伸到森林的邊緣。多瑙河緊貼內城而流,多瑙公園內有一座聳入雲天的多瑙塔,塔高252米,塔內裝有兩部快速電梯,遊客只需用45秒鐘便可從塔底到達塔頂。從塔頂四周眺望,遠方的阿爾卑斯山的英姿和多瑙河兩岸的美景盡收眼底。

氣候

奧地利東部和西部的氣候不盡相同,西部受大西洋影響,呈現海洋性氣候的特徵,冬夏溫差和晝夜溫差小且多雨;東部為大陸性氣候,溫差相對較大,雨量也少很多。阿爾卑斯山地區寒冬季節較長,夏季比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為14-19℃,最高溫度一般為32℃。
維也納同時受到來自西面的海洋性氣候和來自東面的大陸性氣候的影響,屬於過渡性氣候。維也納的降水量很小,乾旱期較長,冬季較其他奧地利城市溫暖,城市中心的平均氣溫10.4℃,城市郊區約9.8℃,平均降水量約600毫米,一年約有60天是夏天,70天是冰凍期,天氣寒冷異常。
一年四季都很適合去奧地利旅遊,一樣的風景在不一樣的季節里呈現出的是完全不同的風情。對於阿爾卑斯山來說,夏天可以選擇攀登,體驗會當凌絕頂的快感,到了冬天就可以在欣賞迷人雪景的同時體驗一把滑雪的樂趣。

水文

河流和湖泊面積19.1平方公里,占4.6%,僅次於布爾根蘭州。維也納也是奧地利種植葡萄的四個聯邦州之一,葡萄園占面積的1.7%。森林覆蓋率為16.6%,農業用地占15.8%。維也納共分為23個行政區。
多瑙河在歐洲僅次於伏爾加河,是歐洲第二長河。它發源於德國西南部的黑林山的東坡,自西向東流經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在烏克蘭中南部注入黑海。它流經9個國家,是世界上幹流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支流廷伸至瑞士、波蘭、義大利、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捷克以及斯洛維尼亞、摩爾多瓦等7國,最後在羅馬尼亞東部的蘇利納注入黑海,全長2850km(1,770哩),流域面積81.7萬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立方米/s,多年平均徑流量2030億立方米。
人口
世紀初期,維也納曾經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維也納的人口在奧匈帝國時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長,曾經擁有二百萬人口,在當時是僅次於倫敦、紐約和巴黎的世界第四大城市,當時的維也納聚集了很多從這個帝國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捷克人返回他們的祖國,這導致這個城市的人口減少,維也納失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在接下來的移民時期,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擁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2008年維也納城市人口為170萬。

經濟

維也納維也納
歐盟範圍內,維也納是生活質量很高、犯罪率很低的城市,根據2007年的數據,維也納在歐盟最富有的城市中位居第五,僅次於倫敦、盧森堡城、布魯塞爾和漢堡。維也納也被稱為“到東歐的跳板”,因為維也納和它的企業同中歐及東歐具有良好的關係,在2004年歐盟東擴的背景下,許多外國大企業將他們在中歐和東歐國家的業務交由維也納的分部處理,或者在維也納開設代理機構,從維也納出發開發中歐和東歐市場,比如法國建築材料巨頭拉法基集團、德國的漢高、雷韋集團(REWEGroup)和拜爾斯道夫公司(BeiersdorfAG)。有些外國企業則收購在維也納的奧地利企業以便進軍中歐和東歐市場,比如荷蘭飲料大亨喜力收購奧地利最大的啤酒公司,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收購奧地利信貸銀行(BankAustriaCreditanstalt)。而奧地利本土大企業也多將總部設在維也納,其中包括奧地利幾乎所有的銀行,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AG)、全球最大制磚商奧地利維納博艮
(Wienerberger)和奧地利電信公司(TelekomAustria)。維也納證券交易所是奧地利的唯一一所證券交易所。
維也納16%的面積由約900家企業經營農業,每年生產約50000噸蔬菜,包括番茄、辣椒、黃瓜、色拉菜和小蘿蔔。它們按季節供應了維也納70%和奧地利56%的新鮮蔬菜。

交通

航空

維也納國際機場也稱施威夏特機場(Schwechat),機場距離市區16公里,有機場高速。已經開通與中國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大施威夏特機場城市和許多國際城市的航班。到奧地利其它城市,如薩爾茨堡、格拉茨和茵斯布魯克等也有航班。
維也納機場與許多機場不同,出發和到達的人都在一個大廳內,到達的客人需要穿過等待出發的人群,沿著“Arrival”標識走,到達底層後就可以看到邊防站。
從機場到市區很方便,有多種交通工具可以選擇:機場巴士、機場特快列車和計程車。

鐵路

到奧地利各地旅遊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車。維也納火車條件好,而且乾淨、準時、速度快。從維也納出發,遊客一般選擇的線路有以下幾種:
維也納—林茨—薩爾茨堡(進入德國)
維也納-布魯克安德莫爾(BruckanderMur)-克拉根福—菲拉赫(進入義大利)
從維也納到薩爾茨堡約3小時20分,一等艙74.4歐元,二等艙46.6歐元,到格拉茨2小時40分,一等艙52.6歐元,二等艙34歐元,到林茨3小時28分,一等艙46.8歐元,二等艙30.6歐元,到茵斯布魯克6小時,一等艙92歐元,二等艙62.8歐元。
⊿奧地利鐵路卡
適用奧地利聯邦鐵路所有路線,在有效期15天內的任意三天連續旅行中有效。可以與旅行社聯繫購買。
⊿歐洲鐵路卡
奧地利是歐洲鐵路系統的一部分。憑歐洲鐵路優惠卡可以在任何奧地利聯邦鐵路線和多瑙河航務運輸線上得到50%的優惠,也適用於點與點之間的全票價。歐洲鐵路卡可在歐洲以外的地方購得。

水運

多瑙河聯接維也納與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兩個首都,航運是兩個首都之間一種非常實用的運輸方式。從維也納順流航行到布達佩斯需要5小時,從布達佩斯逆流航行到維也納需要6小時20分鐘。

社會

建設

東阿爾卑斯山支脈維也納林山伸展於西郊,綠林成片。山之西是華麗住宅區,有花園及葡萄園圍繞。多瑙河流貫市內,水碧山秀,風景如畫。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倫宮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有希臘式建築、雕像及噴泉。多瑙河及多瑙運河間的島上有大公園。1869年建成的國立歌劇院,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寬、4公里長的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成為歐洲最優美的城市通道之一。環形大道與另一相平行的環行路之間為中間層,這一帶為商業區、住宅區、也有宮殿、教堂等夾建其間。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它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蹟。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東北郊和南郊是工業區,有冶金、機械、汽車、鐵路車輛、化工等部門,服裝及印刷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

教育

維也納有數百所國小、中學和特殊學校。維也納大學是德語國家中歷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創建於1365年,其中尤其以醫學學科聞名,2004年醫學系獨立成為維也納醫科大學,2013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101-200段第60位。此外還有維也納美術學院(1692年)、維也納獸醫大學(1765年)、維也納技術大學(1815年)、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1817年)、維也納套用藝術大學(1867年)、維也納農業大學(1872年)和維也納經濟管理大學(1898年)等一大批大學。
維也納的醫學和心理學具有國際領先水平,代表人物有精神分析學和第一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個體心理學和第二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代表埃爾溫·林格爾,意義治療法、存在主義分析和第三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維克托·弗蘭克等。此外,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的奠基人玻耳茲曼,發明了卡普蘭渦輪機的維克托·卡普蘭,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恩斯特·馬赫,提出都卜勒效應的都卜勒,電視機遙控器之父羅伯特·阿德勒都曾在維也納研究和工作過。
維也納也是哲學的維也納學派和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發源地,代表人物有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卡爾·波普爾、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和歐根·博姆-巴維克等。
民俗文化

宗教

1905年時在維也納的史蒂芬大教堂按照2001年人口統計,維也納居民的宗教信仰構成如下:羅馬天主教49.2%、無宗教信仰25.7%、伊斯蘭教7.8%、東正教6.0%、新教(主要是路德會)4.7%、猶太教0.5%、其他6.3%維也納是天主教維也納總教區主教座堂。維也納市中心的許多天主教堂以宗教音樂,包括彌撒曲和管風琴著稱。

音樂

幾世紀以來音樂一直都離不開維也納,每當到夏天夜晚公園便會舉行音樂會。它是孕育出音樂天才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和約翰·施特勞斯的聖地。維也納悠久的音樂遺產延續至今。聞名全世界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中永遠得到爆滿觀眾的熱烈掌聲。而維也納音樂學院不斷的孕育出在國際音樂界脫穎而出的樂者。除此之外﹐維也納豐富活躍的現代熱門音樂舞台及場所吸引了不少的年輕人。如果您喜歡音樂,維也納絕對讓您無法忘懷。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人們在漫步時,隨時可以聽到那優雅的華爾茲圓舞曲。維也納的許多家庭有著室內演奏的傳統,尤其在闔家歡樂的時候,總要演奏一番,優美的鏇律傳遍街頭巷尾。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議事時,會前會後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慣例。

政治狀況

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為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建成的奧地利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雄偉,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集中地。它曾是長期稱霸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機構所在地;1814年奧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曠日持久的維也納會議上施展陰謀詭詐的政治權術;1815年俄、普、奧3國皇帝締結所謂“神聖同盟”,力圖撲滅資產階級革命;1848年在歐洲大革命的影響下,維也納發生街壘戰,梅特涅逃亡倫敦;1867年成為稱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的首都;20世紀30年代初,希特勒一躍而為德國納粹的頭目,1938年3月率軍長驅直入維也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戰爭期間,全城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古典建築被毀;1955年5月蘇、美、英、法4國與奧地利在“美景宮”會議廳簽訂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從而結束了長達10年的4國占領狀態;1955年10月26日,奧地利議會宣布憲法性法律“永久中立”,這一天被定為國慶日。奧地利號稱“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于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著名人物

維也納維也納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弔。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
維也納的古典主義音樂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幾百年來貢獻了不計其數的作曲家,至今仍影響和激勵著當代音樂家。
維也納養育了維也納新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勛伯格、韋伯恩和貝爾格。出生在維也納的還有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克熱內克等。無數音樂家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其中包括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傑出代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還有李斯特、萊哈爾、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長眠於維也納。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的1月1日由維也納愛樂樂團在金色大廳舉行並向全球直播,維也納歌劇院舞會是每年維也納狂歡節的高潮,其它如維也納華爾茲、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等和維也納眾多的歌劇院和戲院一起聞名世界。

旅遊

維也納森林,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史蒂芬大教堂,霍夫堡皇宮,美泉宮,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時代的輝煌為維也納留下了不計其數的雄偉建築,而作為“音樂之都”也吸引了貝多芬、莫扎特和馬勒等眾多音樂家,繼承了他們的古典主義音樂作品和文化遺產,使得維也納成為一座遠近聞名和深受歡迎的旅遊城市。
維也納永遠充滿著多姿多彩、引人入勝的文化節目。無論是古典音樂或現代戲劇、電影、舞蹈演出或歌劇、音樂劇、藝術展覽或音樂會及演唱會,無論您何時駕臨、您都會有無限的發現及深刻的印象。您也可以悠閒地坐在聞名世界、氣氛濃厚的維也納咖啡廳喝杯咖啡,或拜訪一流的傳統葡萄酒場(Heurige)。在維也納您還可品嘗到歐洲各國高級的烹飪技術。
維也納有“世界音樂之都”的美譽,這裡天才湧現,名家輩出,貝多芬、莫扎特、史特勞斯等音樂大師,更是名垂千古,在“藍色”多瑙河畔,一邊欣賞城市美景,一邊聆聽經典鏇律,與這位“多瑙河女神”進行一次心靈對話,實為一種享受。維也納是美食家天堂。飲食可謂名家薈萃,這裡的餐飲也吸引了不同國家的風格。在這裡,遊人可以品嘗到到來自各國的美食。維也納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同時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一。維也納森林環抱市區,多瑙河從市區靜靜地流過。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其相對,到處鬱鬱蔥蔥,生機勃勃。
維也納從內城向外城依次展開,分為3層。內城即老城,素有“維也納心臟”之稱,這裡街道狹窄,卵石鋪路,縱橫交錯,兩旁多為巴羅克式、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塔聳立藍天。圍繞內城的內環城線,寬達50米,路邊生長著各種樹木,兩旁有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內環城線與外環城線之間是城市的中間層,這兒是密集的商業區和住宅區,其間也有教堂、宮殿等建築。外環城路的南面和東面是工業區,西面是別墅區、公園區、宮殿等,一直延伸到森林的邊緣。座落在城市北面的多瑙公園,也是遊人雲集的地方。

城市老城

遊客乘坐具有維也納特色的馬車行走在維也納的內城即老城,老城的中心是維也納的史蒂芬大教堂,老城內還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霍夫堡、皇宮、奧地利最繁華的步行街KärnterStraße大街、有名的蛋糕店和旅館、富麗堂皇的Ringstraße環城大街,還有各式各樣的酒館、爵士酒吧、舞廳和藝術畫廊等。維也納的大部分旅遊景點常年開放,比如美泉宮、霍夫堡皇宮(Hofburg)、貝爾佛第宮(SchlossBelvedere)和維也納博物館區(MuseumsQuartier),遊客大多選擇夏季來旅遊,也有不少遊客在每年12月來到維也納參加聖誕市場。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的美泉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而市中心的史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標誌。
維也納同時也是一座國際會議城市,2006年共承辦了147項國際性會議,超過了巴黎和新加坡,成為世界最受歡迎的國際會議城市。

金色大廳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它裝飾精美,金碧輝煌,被稱為“金色大廳”,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雕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會。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億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木刻、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裡“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裡,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大廳內共有1654個座位和大約300個站位,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裡“安營紮寨”。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
維也納的專家們在協會大廈建成125周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金色大廳”的屋頂為平頂鑲板,兩側有樓廳和音樂女神的雕像。這些具有美學意義的裝飾物使原本直接撞擊到牆壁上的樂音有延長和舒緩的作用。“金色大廳”的木質地板和牆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鳴箱一樣,使樂隊演奏的聲音在廳內振動和迴旋,餘音裊裊。“金色大廳”的確是獨一無二,稱得上是世界上音響效果最出色的音樂廳。
“金色大廳”在新年這一天總是花團錦簇,充滿著春的氣息。這些鮮花都來自義大利的“陽光之城”聖雷莫,是義大利人民送給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好的賀禮。維也納的園藝師們,包括各界的退休人員,都前來參加會場的布置工作。每一年主題花束的品種和色調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衛星電視轉播時,細心的電視同行們總是詢問一下花的顏色,避免在設計電視字幕時疊加上相同顏色的標題,影響觀眾的收視效果。
金色大廳也見證了中國民樂走向世界的歷程。自1998年中國民樂樂團第一次在此演出並引起巨大反響,受到熱烈歡迎,中國民樂已經開始在世界廣泛傳播,成為西方上層社會素質和品位的表現。
金色大廳是世界最著名的音樂聖殿;全世界最著名的藝術家均在金色大廳做過演出。我國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譚晶和天才鋼琴演奏家郎朗先後在此向世界展示了來自東方的藝術魅力。為推動中國青少年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集中展示中國青少年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和豐碩成果,在奧地利駐華大使館、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部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中國藝術家協會聯合主辦,北京世紀廣聯國際文化傳媒承辦的“夢想綻放-中國青少年(2012)維也納金色大廳新春音樂會”將於2012年元月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此後每年新春之際都將在此演出。
中國藝術教育聯合會先後聯合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等單位發起主辦了組團赴金色大廳演出的活動。“夢想綻放”系列音樂會已連續舉辦三屆。無論從參演的節目質量,音樂會整體演出效果及觀眾的反響,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讚譽,已成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與歐洲藝術交流活動的佼佼者。2013年8月11日,中國藝術教育聯合會等單位主辦的第四屆“夢想綻放”維也納金色大廳夏季音樂會一如既往的將在舉世聞名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音樂會為全國各地才華橫溢的管弦樂團、合唱團體、民族舞蹈表演及其他類型優秀藝術團體提供了一個國際範圍內的演出、互動和交流的舞台。

友好城市

維也納維也納
以色列特拉維夫,自2005年。
塞爾維亞貝爾格勒,自2003年。
波蘭華沙,自2001年。
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自1994年。
俄羅斯莫斯科,自1991年。
匈牙利布達佩斯,自1990年。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自1993年和自2003年。
以下維也納市政分區和日本城市或特別區締結友好關係:
19區Dubling和東京都世田谷區,自1985年。
21區Floridsdorf和東京都葛飾區,自1987年。
1區InnereStadt和東京都台東區,自1989年。
12區Meidling和岐阜縣岐阜市,自1992年。
17區Hernals和東京都府中市,自1992年。
9區Alsergrund和兵庫縣寶冢市,自1994年。
13區Hietzing和大阪府羽曳野市,自1995年。
22區Donaustadt和東京都荒川區,自1996年。
以下維也納市政分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行政區締結友好關係:
1區InnereStadt和重慶市沙坪壩區
6區Mariahilf和天津市南開區
9區Alsergrund和北京市東城區
11區Simmering和北京市朝陽區
22區Donaustadt和上海市盧灣區
23區Liesing和北京市房山區
友好國家
以色列
塞爾維亞
波蘭
克羅埃西亞
俄羅斯
匈牙利
斯洛伐克
日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

城市榮譽

間諜之都

維也納維也納
1960年,美國飛行員弗朗西斯·加里·鮑爾斯駕駛U—2偵察機在前蘇聯上空飛行時,被擊落。1962年,美國用前蘇聯間諜魯道夫·伊萬諾維奇·阿貝爾換回鮑爾斯。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分別組織北約、華約兩大對抗陣營,這個時期也是雙方間諜事件爆發最頻繁的時期,互逐間諜成了家常便飯。而維也納當時就因其地理位置吸引雙方大量間諜而被稱為“間諜之都”。
冷戰期間,西方情報人員通常在維也納聚集。奧地利因其與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毗鄰而對情治單位產生了強大吸引力。
1986年,前蘇聯用不同政見者夏蘭斯基和另外3人從美國換回5人,包括蘇聯間諜卡爾·克歇爾和哈娜·克歇爾。作為交換協定的一部分,西德也釋放了3名間諜。
這種交換間諜的政治生意的前提是:對手很重要,對手的牌和籌碼也才會變得重要。所以冷戰結束20多年之後,美俄第一次交換間諜,從一定程度上看,也體現了俄羅斯國際地位的提升。
到上世紀80年代末,維也納就被稱為間諜之都,但從90年代起尤其是前蘇聯解體以後,奧地利不再是西方國家的情報瞭望台。間諜們開始轉移至東歐地區。
2010年07月09日中午美俄交換間諜的城市選擇在了維也納,是有其歷史淵源的。雙方情報人員時有“失手”,這時交換間諜就成為一種政治選擇。
2014年7月31日,埃米爾·博比在其新書《虛空》中披露,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最大間諜中心。據間諜活動專家調查顯示,目前這裡至少有7000所間諜機構。
博比稱,各國政府資助在維也納從事間諜活動可追溯至奧匈帝國,後來儘管歷經奧匈帝國瓦解、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東西方冷戰,該國法律從未進行更新,因此,在奧地利範圍內唯一非法的是針對該國政府所進行的間諜活動。“身處維也納的外交官隨時能夠與本國情治單位取得聯繫,每所大使館中都充滿情報人員。
在維也納從事間諜活動的機構遠不止7000所。維也納是世界情報界的證券交易所,有最自由的法律管理間諜活動。同時,良好的教育與健康服務使該地十分適宜間諜及其家人居住。

音樂之都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它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過。
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18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都在這裡度過大部分音樂生涯,譜寫了許多優美的樂章。維也納的博物館裡,至今還陳列著他們的樂譜和手跡。
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在這兒,到處可以看到大音樂家們的銅像或大理石像。為了紀念樂壇大師,維也納的許多街道、公園、禮堂、劇院、會議大廳等,也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就連王宮花園的草坪上,也用鮮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音樂符號作為裝飾。
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人們在漫步時,隨時可以聽到那優雅輕快的華爾茲圓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園裡還舉行露天音樂演奏會,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溢、迴蕩。維也納的許多家庭有著室內演奏的傳統,尤其在合家歡樂的時候,總要演奏一番,優美的鏇律傳遍街頭巷尾。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會議時,會前會後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慣例。
在維也納,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布,其中以創建於1869年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最為著名,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它造型美觀大方,色彩和諧,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設計最獨特的是移動舞台,縱深46米,有幾層平台組成,可隨意升高、降低或轉動。樂池可以容納一個110人的樂隊。舞台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配備有現代化的照明設備。觀眾席位於劇場中央,共6層,可容納2200人。
被稱為“金色大廳”的音樂之友協會大廈,裝飾精美、金碧輝煌。正廳兩邊的金色牆壁前,豎立著16尊大理石雕刻的音樂女神像。樓上兩翼包廂後的金色大門口,放置著歷代音樂大師的金色胸像。大廳頂上金色鏤花樑柱間,畫著音樂女神的彩像。在巨大的吊燈照耀下,到處金光閃閃。
每到新年,在“金色大廳”里都要舉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樂會,奧地利總統和維也納各界名流都要出席。一年一度的文化節期間,世界各地著名的音樂家也在這裡登場。他們的精彩表演,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觀眾。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維也納人的驕傲與福氣之一,是他們生活在層層疊疊的綠色包圍之中。森林不單是維也納人度假遊玩的去處,平日黃昏人們也常常驅車到城市東北角的卡倫堡山上,敞開肺葉,張開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發出來的清新、濕潤、涼意和充沛的氧氣。放眼遠眺,綠海無邊,每一棵樹都是一朵綠色的浪花,多少樹才匯成這海一樣無邊無際的森林?維也納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異彩所眩惑,此刻覺得綠色真是一種淨化眼睛和心靈的顏色。
所以,維也納人喜歡綠色。綠色的家具、窗簾、牆壁、器皿都是常見的;鹽溪湖一帶專門燒制一種帶有綠色條紋的陶瓷,是奧地利最富特色的民間工藝之一。這裡的男人還愛穿綠色西服,打綠色領帶,就像溫暖的澳大利亞的男人們愛穿粉紅色的襯衫一樣。
世人只知道這片森林受益於施特勞斯的名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而名揚天下,引來千千萬萬旅遊者,為這座城市贏得外匯。哪裡知道維也納人與這片森林生命攸關,互惠互助,相依相存,因而才給了那位“圓舞曲之王”以創作的靈感、衝動和深情。
維也納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說面積四十平方公里,有人說方圓百里。其實這個被稱做“森林王國”的奧地利,擁有370萬公頃森林,整個國家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所覆蓋。處處森林相連,誰能找到這維也納森林的邊緣?
一出城市,到處是這樣的景象:向陽的山坡上,林色鮮翠;背陽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裡披甲戴盔的兵陣。森林之間是大片大片的開滿鮮花的牧草,很難看見土的顏色。維也納森林是指維也納城市近郊一帶,地勢最高不過海拔四百米,很少針葉樹,多為闊葉林,榆槐桉桐等數十種樹木,交相混雜,每逢春至,樹上開花,小鳥歡叫,各種野生小動物奔躍其間。這感覺與南部蒂羅爾州那種高山峻岭,松柏參天,雪溪噴瀉,全然兩樣。這裡的森林清新柔和,溫文爾雅,倒與維也納這個城市的味道更相調和。
森林不單使人賞心悅目,呼吸舒暢,排除煩惱,它還神奇地調節著氣溫。在維也納,無論太陽怎樣灼熱,只要鑽到樹蔭里便立刻清爽宜人。這感覺異常分明。“太陽地”和“蔭涼地”,好似兩個季節;中午與早晚,溫差非常分明。即使炎夏時節,日落之後,空氣會很快涼爽下來,維也納人在夏天夜裡也要蓋被子睡覺,特別是一場雨後,天氣如秋;氣候多變,穿衣常跟不上變化。有時風起雨過,那些等候公共汽車的人群,可謂千奇百怪。有的依然穿背心光膀子,有的已經穿上毛衣和皮茄克。此種奇觀,很像中國北方的“二八月亂穿衣”,但這裡卻是“五六月亂穿衣”了。
我在遊覽維也納郊外一座皇家獵宮時,驟然風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見大片草地冒起濃濃白煙,林間更是煙霧飛揚,很是壯觀。這種景象以前很少見到。導遊告訴我,這因為森林和草地吸收陽光的熱量,冷雨一澆,頓成煙霧。我才深知森林與草地作用的非凡。
維也納人明白,宜人的氣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賜,更由於祖祖輩輩對這種恩賜倍加珍愛。早在1852年奧地利就頒布了《森林法》,一百餘年,沿用至今。這實際上就是嚴格的森林保護法,科學性與套用性結合得很完美。比如採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陽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長之處。所以,奧地利人從來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綠色。如果留心觀察,還會發現維也納人對房前屋後的草地就像對居室內的地毯一樣愛惜。你很難發現一小塊枯草。他們甚至不肯使用汽車裡的空調,擔心廢氣污染草木與空氣。在這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裡,無論何處,張目一看,總有鮮艷的花木在視野之內;放眼望去,空氣透明,視線無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遠遠站在樓頂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絕無塵煙障目……這樣,各種各樣的鳥兒就像在維也納森林裡一樣,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千樓萬宇中間。
一天黃昏,我在城市公園正興致勃勃欣賞露天音樂會,忽然大廳頂上發出聲聲異樣鳴叫,音調似貓,其聲宏大。扭頭望去,原來是一隻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強好勝的飛禽,她要與樂隊一比高低。這引得欣賞音樂的人們都笑起來,但沒有人驅趕孔雀,樂隊更起勁地演奏,隨後便是樂隊與孔雀邊奏邊唱,奇妙之極。
還有比這表達大自然與人類和諧與親密關係的更美好的頌歌嗎?
穿越維也納森林
維也納維也納
在維也納旅行,無論是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是典雅的建築藝術,都給人一種恬靜而又神秘的感覺,這裡到處都蘊藏著音樂的源泉,迴蕩著動人的鏇律。
維也納森林,世界聞名的森林,因約翰·施特勞斯譜寫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而名滿天下。這片蒼翠而幽靜的森林從維也納市的西南部向南綿延展開,連綿起伏。美麗的美倫娜河悠悠流過,溪泉淙淙,百鳥爭鳴。兩岸蔥鬱的樹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綠,盪游其間,嫵媚萬分。
進入森林,可以發現森林中有許多美麗而幽雅的小村莊,其中,有不少村子的房屋建築根據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規定,至今仍然保留著幾百年前的古樸風貌。多少年來,有多少音樂家、詩人、畫家在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許多不朽的驚世之作,也留下了許多動人故事。據說,圓舞曲的“國王”約翰·施特勞斯當年就是在這多瑙河畔的幽靜的森林中,觸景生情,用動人的鏇律,描述了波光粼粼、蜿蜒多姿的多瑙河,敘述了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維也納森林的美麗景色。《藍色的多瑙河》和《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從這裡飄進了人類音樂文化的寶庫。
1802年4月,貝多芬移居到一個名叫海里根斯泰特的小村子裡,住房的窗戶正好對著青翠茂密的維也納森林。當時的貝多芬已經被確診得了神經性耳聾症,心情萬分痛苦。他懷著巨大的悲痛,以堅強的毅力和意志寫下了著名的《海里根斯泰特遺書》,表達他對人世和命運的憤忿與不平。
來到林中的欣特布呂爾小村,我們可以看到,在村邊的路旁有一座破舊的磨坊,村口的一株菩提樹下有一口古老的水井,村中舒伯特的故居仍然保持著原狀。據說,當年磨坊的主人有一個叫露茜的女兒,長得非常俊俏。每天清晨提著水桶到井邊去打水,一招一式顯得特別優美。舒伯特在他的住房裡經常臨窗欣賞這番情景,並喚發起強烈的創作意識,後來譜寫了《美麗的磨坊姑娘》這首名曲。
登上林中卡倫山上的卡倫古堡,放眼遠眺,遠處的城市美景、多瑙河風光盡收眼底。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在微風吹拂下松濤起伏,就像施特勞斯在《維也納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樣:鳥兒的啼唱,流泉的嗚咽,微風的低吟,空氣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讚嘆……

國際機構

1979年,維也納成為繼紐約和日內瓦之後的第三座聯合國駐地城市,維也納也是許多其他國際組織的所在地:
歐盟基本權利機構
國際出版局(IPI)
保護多瑙河國際委員會(IKSD)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歐洲安全合作組織(OSZE)
聯合國(UNO)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辦公室(UNODC)
聯合國難民署(UNHCR)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籌備委員會(CTBTOPrepCom)
聯合國宇宙空間問題辦公室(UNOOSA)
聯合國原子射線影響委員會(UNSCEAR)
聯合國議會(UNPA)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