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交響曲

舒柏特的《未完成交響曲》舒伯特和威伯是同時代的作曲家,也是德國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他創作了大量的藝術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鱒魚》,還有聲樂套曲《冬之旅》等,他的歌把詩詞融於音樂,而他的器樂作品(鋼琴曲、交響曲、重奏曲等),也充溢著詩情畫意的抒情性。因此,李斯特曾以“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的評價,來讚頌舒伯特。舒伯特的創作盛期,正是貝多芬聲名大振的時候,舒伯特一方面熱愛、尊重大師,一方面也有苦惱困惑之感,他說過:“在貝多芬以後,誰還能做出些什麼更多的呢?”但正是他自己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舒伯特在音樂創作(也包括他的交響曲創作)中,繼承了古典傳統,又體現出前輩們所沒有的個性氣質,比如他的《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等。

簡介

舒柏特的《未完成交響曲》
舒伯特和威伯是同時代的作曲家,也是德國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他創作了大量的藝術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鱒魚》,還有聲樂套曲《冬之旅》等,他的歌把詩詞融於音樂,而他的器樂作品(鋼琴曲、交響曲、重奏曲等),也充溢著詩情畫意的抒情性。因此,李斯特曾以“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的評價,來讚頌舒伯特。
舒伯特的創作盛期,正是貝多芬聲名大振的時候,舒伯特一方面熱愛、尊重大師,一方面也有苦惱困惑之感,他說過:“在貝多芬以後,誰還能做出些什麼更多的呢?”但正是他自己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舒伯特在音樂創作(也包括他的交響曲創作)中,繼承了古典傳統,又體現出前輩們所沒有的個性氣質,比如他的《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等。

介紹

在舒伯特作品編號中,列為《第八交響曲(b小調)》的《未完成交響曲》,創作於一八二二年,舒伯特將它作為完成了的作品獻給奧地利格拉茨市的音樂協會,以表示對協會授給他榮譽會員證書的謝意。人們在他死後的一八六五年,才發現了交響曲的總譜,因為它只有兩個樂章,所以被稱為“未完成”。雖然,按照古典交響曲的範式,僅有第一樂章的快板,加上個第二樂章的慢板,是不能算“完成”的,但舒伯特打破傳統,兩個樂章交響曲的創作構思已充實完整、自成一體,顯示出絕無僅有的藝術魅力。
第一樂章,按傳統作法,用奏鳴曲式。速度是“適中的快板”。
引子主題雖短,但在整個樂章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那色彩暗淡的鏇律,明確地揭示出樂章的b小調性質,而且內含著在展開部里得到發展的動機,尤其是其中的小二度音程:

這之後的樂隊伴奏音型,預示了主部主題出現時繼續保持的狀態,而主部主題就在這個背景上開始呈示:

大家可以拿主部這個鏇律與貝多芬或海頓的主題鏇律比一比,它不再是那種短小、可分割的動機性質,而是具有宜於抒發情感的歌曲性質,它寬廣、悠長,小調的性質,加上一直處於波動不安的伴奏音型,使鏇律顯得抑鬱、哀怨。
連線部和引子後部的4個小節一樣,沒有任何展開的性質,大家還記得貝多芬在奏鳴—交響套曲中,曾大大發揮了各個連線部分的發展因素,而舒伯特在這裡僅用了6個小節的、3個簡單的和弦連線,就完成了調性的轉換,進入了副部,因此它象是夾在主部和副部兩個長大鏇律之間的小連句。
在b小調的關係大調(G)上的副部主題,它那大提琴的起句、小提琴聲部重複句時的柔美音色,與主部主題的雙簧管、黑管的音色,形成對比,音樂性質更為溫暖、熱情,但主部、副部二者都是富於歌唱性的鏇律,這點上是共通的:

副部的結構要比主部大,而且它獨特的處理引人注意。副部本身可以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小提琴重複句的結尾音,被1小節的休止突然替代,接下去,調性突轉到同名小調(g小調)上,副部的材料在這一段里轉換於不同的調性中,造成了一個戲劇性的小高潮,然後,稍有變化的副部主題又回到G大調上。
以這種大調、小調調性色彩的對比變換,來體現對比性的情感,是舒伯特常用的手法,他的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菩提樹》、《春之夢》都用了這個手法,旅人在現實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黑暗、寒冷與孤獨,和對過去的回憶與夢中的境界絕然相反,那裡,故鄉的老家有門前的水井、菩提樹的濃蔭,充滿幸福和安寧,在甜蜜的夢中,處處是鮮花小鳥、愛情歡樂,但從回憶的夢中驚醒,一切如舊,美麗的幻夢消失殆盡。舒伯特這部交響曲,也充分顯示出他所擅長的浪漫主義的藝術表現手段,就象他的那些歌曲一樣,包含著突變的戲劇性,交響曲體現了舒伯特對生命與藝術的豐富情感。當我們聽舒伯特的交響曲或鋼琴等器樂作品時,可以聯想到他的歌曲,就象聽莫扎特的交響曲要想到他的歌劇一樣,這不僅因為在他們的各種音樂體裁創作之間,音樂語言上相通是必然的,而且這種聯想,會幫助我們理解和欣賞他們的無標題音樂
呈示部和展開部的連線,也象主部副部間的連線一樣,用圓號、木管長音上的幾個和弦,簡單地實現過渡,而且這裡和海頓的習慣用法不同,又回到主調性上來。
展開部是以b小調引子的動機,作為戲劇性發展的基本因素,這個小動機的原型、倒影、擴充及在一系列調性上的發展,構成交響曲典型的展開部那種緊張的氣勢和力度,它的內在潛力被發揮得十分充分,主部副部的鏇律,在展開部中,從沒有完整地出現過,但它們的伴奏音型,作為象徵它們的因素,與引子的動機衝突、並置。
再現部里副部和主部的調性並沒有統一,緊接再現部的是用引子動機構成的尾聲,到這時,音樂才回到了樂章的主調——b小調上來,整個樂章結束在b小調,突出的不僅是引子的調性、它的材料,而且是引子所帶來的第一樂章的總的氣氛。
從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的創造性處理,就可以領會到舒伯特創作的個性,讓我們再來看看《未完成交響曲》的第二樂章。
首先,對於交響曲套曲的樂章間關係來說,舒伯特的調性安排是不尋常的,從b小調一下轉到E大調,屬於交響曲主調性的遠關係調,但這個調性,在舒伯特的創作中,經常用來體現最美好、最溫柔的情感和境界。
樂章仍採用奏鳴曲式,但這是一個省略了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它的特殊處理,完全是出於舒伯特創作內容的需要,這個樂章中的兩個主題雖有對比,但總的氣質是相近的,主部副部互為補充,形成一個安祥、寧靜、遐想、幻夢的氣氛。
第一主題的E大調的鏇律,由弦樂聲部平靜、柔和地奏出,由低音提琴的撥弦、管樂的和弦構成的和聲背景,輕柔地為之襯托。中間有一小段較為滯重、有力的音樂,後又回到開始的鏇律:
第二主題,起初是黑管在升c小調上奏出悠長的鏇律,它單純而帶些愁思。這支鏇律結尾時,已轉入升C大調的主和弦,而此時雙簧管再次重複這個鏇律時,已在降D大調上陳述了,這裡通過一個“等音轉調”的手法,即升C大調與降D大調相同的主音“等音”,一下子就完成了從升c小調向降D大調的“遠關係”轉調,這種手法在古典樂派的創作中,是極為少見的。正是這種突變的調性色彩與樂器音色,顯示了舒伯特在這個樂章里所需要的飄忽、幻覺、萬千思緒的境界。請看下面的譜例:
副部轉換調性陳述之後,又用它的後半材料,形成一個激情衝動的小高潮,當它平息下來的時候,再現部的主部進入。
這樣分析下來,看出樂章中的對比因素,只存在於主部內部,及副部導向主部再現時的發展與連線,而這些情緒的起伏波動,並沒有改變樂章突出抒情性的整體構思。
從《未完成交響曲》這個具體的作品,可以明顯地感到舒伯特的創作追求感情和幻想,他繼承古典交響曲的傳統形式,但他更著力於個人主觀情感的抒發,舒伯特力圖用自己純真的音樂藝術,建造一個幻想的王國,以熱愛生命與大自然,鍾情於藝術和愛情的理想世界,取代那令他感到孤獨、寂寞、痛苦、壓抑的人生。他曾說過:“幻想”,“你是人類的至寶,你是取之不盡的源泉”,貝多芬要用音樂“喚起人類心靈的火花”,舒伯特則“儘可能地用我的想像力來裝飾這個現實”。
他的交響曲雖不具備貝多芬式的氣魄和廣闊天地,但他並不乏自己獨有的戲劇性,音樂中那突然爆發的熱情,以及它瞬息間的變換與消失,既有激奮,又有幽怨。舒伯特的音樂同時給人們帶來了親切、溫暖而又深沉的情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