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貝多芬創作的降E大調,又叫第三交響曲,作品55號,於1803年開始進行創作,1804年完稿。同年12月在一次非正式演出後,曾引起一些封建貴族的反感。1805年4月7日在維也納首次進行公演,也引起過輿論界的爭論。這兩次演奏都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總譜於1806年出版。

簡介

英雄交響曲貝多芬創作的降E大調,又叫第三交響曲,作品55號,於1803年開始進行創作,1804年完稿。同年12月在一次非正式演出後,曾引起一些封建貴族的反感。1805年4月7日在維也納首次進行公演,也引起過輿論界的爭論。這兩次演奏都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總譜於1806年出版。後來越來越多的人承認,《英雄交響曲》是標誌貝多芬創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劃時代的不朽巨著,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簡稱《英雄交響曲》。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訊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現在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這部作品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維也納交響樂模式,完全體現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貫穿著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著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貝多芬本人曾聲稱他最喜歡的交響樂就是這部第三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作者貝多芬

創作背景

這部交響曲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都大大超出了維也納古典交響曲的局限,它完全確立了貝多芬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時代特徵。

這部交響曲的構思,完全是出於貝多芬作為一個共和主義者的意願。當時,他真摯地崇拜拿破崙,把拿破崙看做是一個資產階級革命英雄,並擬定將這部交響曲題獻給他。但是,就在這部交響曲剛剛脫稿之後,貝多芬得知拿破崙於1804年5月18日接受了皇帝的稱號。此時,貝多芬的心靈遭到極大的傷害,他憤怒地撕掉了總譜題贈的那一頁。並親自在樂譜的開端寫上“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的英雄交響曲。”後來在出版的時候題為《英雄交響曲》。

這部不朽的巨著表現了貝多芬英雄的看法,深刻地刻畫出英雄的毅力、英雄的熾熱情感和革命鬥爭中英雄的偉大形象。作品中既沒有戰爭場面的描寫,也不是簡單的勝利凱鏇。它以描繪英雄與反動勢力的激烈拼搏來讚美英雄追求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同時,作品中又充滿著對犧牲的英雄沉重而深刻的哀思和悲痛的回憶。可以說,這部交響曲是一首英雄業績的勝利頌歌,又是一首抒發悲痛之情的英雄葬儀曲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降E大調,3/4拍子。奏鳴曲形式。這一樂章在當時是自交響曲誕生以來最宏偉壯大的樂曲,它外形精緻、巧妙,變化無窮。
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甚慢板,c小調,3/4拍子。這個樂章具有鮮明的賦格曲效果,響徹著嘈雜的戰鬥聲和兇猛的騎兵嬉遊曲。本樂章極為著名,經常單獨演出。
第三樂章,詼諧曲,活潑的快板,降E大調,3/4拍子,整個樂章圍繞著開始部分的弦樂主題而展開,力度逐漸加強,顯得樂曲充滿悠閒自得的氣氛,令人沉醉。
第四樂章,終曲,甚快板,降E大調,2/4拍子。樂章的主題採用貝多芬早年的普羅米修斯主題,並以短的經過部和發展部共同構成自由變奏曲形式。

樂章欣賞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樂章,奏鳴曲式,這是最富有戲劇性的一個樂章。

樂章開始沒有引子,僅僅由兩個堅決果斷的和弦直接引出降E大調的主部主題……

大提琴奏出的這個三拍子的英雄主題非常剛毅、純樸,而且精力充沛。接著,急速的進行一下子把音樂引進了暴風雨般的發展,再加上樂隊越來越巨大的增強,一浪接一浪的高潮蜂湧而至,出色地表現出英雄的性格。當音樂在描寫英雄的性格之時,貝多芬強調了多方面的呈述。音樂在意志堅強的英雄主題出現之後不久,雙簧管、單簧管、長笛、小提琴交替出現一個申訴性的抒情動機,這個下行的鏇律動機很有特色。

之後,樂思繼續向前發展,緊接著又在第一提琴聲部出現了一個獨特而向上的富有展開性的鏇律。它們都是屬於連線部,在音樂上有著獨立的意義,即對英雄性格的多方面描寫。副部是以和弦式的主題進行出現的,它的上句由雙簧管和長笛交替演奏,下句由弦樂對答,這一問一答十分平靜抒情,而且很富有表情。

接著,它在強有力的節奏進行的高潮中,被帶有主部因素的英雄力量所代替。當音樂進入以主部材料構成的結束部時,音樂有些驚惶,好象預示著不幸將要來臨,最後以弱奏結束了呈示部。

展開部是篇幅最大的一個部分,是這個樂章戲劇性最強的部分。它先以主部主題材料的弱奏(PP)開始,有如暴風雨的沉寂。主題動機孤獨呻吟的音調從低聲部開始,氣氛緊張而有些驚惶。呈示部的所有部分依次在一個強大的浪潮中一一出現,但它們的和聲、節奏、配器、主題,都與先前呈示時有很大的不同,都做了無窮的變化和發展,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戲劇性的新高潮。正在鬥爭緊張的時刻,音樂驟然下降,好似災難就要來臨。此時,雙簧管吹出一個抒情而明朗的曲調,它給英雄主題帶來新的鼓舞。

在一個強有力的和弦進行之後,英雄主題的勝利音調又開始占據了主導。“這裡展開了決戰,在這決戰的熔爐中確立了他(貝多芬)音樂的強大的英雄理想。……在這裡他正處在自己理想世界的中心。”(羅曼•羅蘭語)。鬥爭並未結束,展開部的結尾部分是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個場面,先是寂靜的重降,英雄主題再一次經受著災難性的考驗。忽然,黎明的曙光開始呈現,號角聲(圓號奏出英雄主題)衝破寂靜,奏起嘹亮的英雄主題,最後以整個樂隊的全奏結束,開始了再現部。

再現部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戰鬥的綜合、呈示部和展示部情節的繼續發展。開始由圓號用弱奏(PP)再現主題,接著大提琴英雄主題的重新出現。

後來,全體樂隊奏出完整的主部和在主部調性上的副部主題,猶如雨過天晴,萬物都在甦醒一樣,英雄的力量復活起來了!它以勝利的喜悅繼往開來,一直向前。這場英雄戰鬥的情節最後完成於尾聲之中。

尾聲是以舞蹈音樂的輪舞曲調圍繞莊嚴的英雄主題,它好似人民民眾在讚頌自己的英雄。第一樂章最後在熱烈的戲劇性高潮中結束。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這個慢樂章,好似貝多芬導演的一幕戲劇性悲劇

據羅曼•羅蘭富有形象的說法:《英雄交響曲》的葬禮進行曲是描寫英雄的死,“全人類抬著英雄的棺木”。音樂自始至終具有進行曲的特點。英雄的葬禮是在行進中舉行,哀悼的音樂並非絕望、悲觀,而是表現發自人們內心的崇敬、哀悼和沉痛的思念。

進行曲樂章共分三部分(復三部曲式)。前後兩部分建立在小調上。C小調第一主題先由第一小提琴直接奏出。

這個主題的第二次出現是在全體弦樂的伴奏先由雙簧管奏出的,它很象描寫一列進入的人群,由遠而近,音樂深切地表達了人們的悲痛心情。這個主題從小調開始,結束在降E大調上,直接引出了第二主題。

第二主題仍然由第一小提琴演奏開始。後來,音樂經過一連串的調性轉換,給這個哀悼的樂思增強了嚴肅性和悲痛色彩,最後才回到C小調結束。

第二部分轉入C大調,雙簧管純樸而明朗的主題,暫時驅散了哀悼的情緒,光輝地回憶起英雄的業績,但這好景不長,哀悼的主題又重複出現,開始了第三部分。這裡只有原樣再現了第一部分的前幾小節,音樂很快引出了新的主題,由第二提琴演奏的這個新鏇律建立在小調上,並構成賦格段進行,給哀悼的樂思又增添了一層更為悲痛的色彩,使人聽到深深的嘆息和哽咽的小泣。當哀悼的進行曲主題帶著寧靜和安然的情緒最後在尾聲出現時,音調時斷時續,好似最後的臨別嘆息,人們已悲痛得泣不成聲,整個樂隊在很弱的延續音上逐漸輕微下去,直到消逝。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諧謔曲。諧謔的本義是“遊戲”或“幽默的作樂”。是貝多芬第一個將這體裁用於交響曲中來代替古典交響曲的小步舞樂章。

這個樂章的音樂開始是弦樂器閃電般的急速迅猛的主部主題,在這一主題之上,有雙簧管帶有憂傷情調的副題同時進行,它雖然很流暢,但並不十分明快,這種絕妙的復調安排,只能出自貝多芬這位大師之手。

這個樂章的中間部分是英雄的號角在召喚,主題同樣在降E大調上,它是未來的光明象徵。最後回到快速的諧謔曲主部結束。



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終曲,雙主題變奏曲式。這個終曲,是表現慶祝勝利的狂歡場面。

樂章包括一個雙主題的主部,以及它的十一個變奏和尾聲。結構上帶有明顯的奏鳴曲式和迴旋曲式的痕跡。主部的第一主題由弦樂的撥弦齊奏。

主部的第二主題仍然由弦樂來撥奏。在變奏中經常把兩個主題合在一起構成賦格段,從而獲得變化多端的宏偉效果。

第一變奏與第二變奏都是以第一主題構成,調性上沒有變化,保持在降E大調上。第三變奏在雙簧管上出現一個新的鏇律,明顯看出是從第一主題脫穎而出的,但它十分優美動人,而那真正的第一主題同時在低音提琴以低音進行出現。

第四變奏從第一提琴開始直到第五變奏結束,構成一個較大的賦格段,主題在調性上做了較大的發展和變化,直到g小調的第六變奏為止。第六變奏在低音區演奏經過變化的主題,而第一提琴和木管又奏出一個新的對題,看起來它仍然是一個派生的鏇律,但其動力性和展開性較大,因此音樂進行到這個變奏形成了一次大的高潮。

第七變奏具有展開部性質,雖然,它仍然是用第一、第二主題的材料進行變化,但這個變奏做了很大的變化發展,使人感到它具有奏鳴曲式的展開部的性質。音樂很快就再次形成了高潮,進入再現部性質的第八變奏。第九、第十、第十一變奏都是以第二主題的進一步呈述和發展為主,那種向高潮進行的力量漸次增長。為了達到進入尾聲的最後勝利,音樂集結了樂隊的所有力量一致奮力,全體樂隊奏出了雷鳴般的音響,整個樂章在輝煌壯麗而又熱烈歡樂中結束。

總之,在《英雄交響曲》問世之前,沒有一位作曲家或一部交響曲作品,表現過象這樣偉大的題材和規模,含有如此多種多樣激烈而緊張的內容,而且獲得這樣強大的戲劇性力量。只有貝多芬這位偉大的創造者有如此崇高的構思。1789年的法國革命事件,使貝多芬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為歐洲封建制度的傾覆而歡欣鼓舞,同時又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德國革命知識分子,他以最大的熱情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革命理想,他曾說:“我一生熱愛自由,超過愛其他一切。”這正是貝多芬能夠寫出《英雄交響曲》,並且能確立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時代特徵的力量源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