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音樂作品。由柴可夫斯基創作。

作者

柴可夫斯基是聞名世界的俄羅斯作曲家,《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飽含俄羅斯民族文化的舞蹈性、歌唱性和奮發向上的精神。作品的三個樂章也集中反映了柴科夫斯基本人敏感、憂鬱的性格,充分展示了柴科夫斯基卓越的作曲才能和深刻的音樂思想性。這部作品膾炙人口,鏇律深入人心,演奏者需要很好的技術水平。文章對該作品三個樂章的結構和布局逐一進行了分析,介紹了段落中的高潮和樂句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感情。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是俄羅斯樂派的一盞明燈,他繼承了貝多芬、格林卡等一些西歐和俄羅斯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優秀傳統,在19世紀後半葉的俄羅斯樂壇上大放光芒,並為俄羅斯音樂開闢了新的道路。

地位

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只創作過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就是這部在1878年創作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部作品被列為世界十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有精湛的演奏技巧和豐富的音樂內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世界著名的柴科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中,這部作品被列為必拉曲目,由世界各國的小提琴家淋漓盡致地表現其音樂精華。這部作品經久不衰,經過一百多年的考驗,依然在小提琴協奏曲的曲庫中大放光彩。研究這部作品,因為它的音樂風格質樸、純粹,易為廣大聽眾所理解,深受大家的喜愛。筆者學習過這部作品,裡面有抒情性的鏇律,有行雲流水般快速奔走的樂句,內容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對演奏來說,也有著技術上的突破。這樣的一部作品,要靜下心來細細領略和品味其字裡行間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柴科夫斯基完成這部作品後,把它獻給當時著名的俄國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奧厄,但奧厄認為這部作品在演奏技術上有困難,坦率地說是不可能演奏的。可見這部作品確實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
這部作品採用的是D大調。許多著名作曲家創作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協奏曲都不約而同地採用這一調性。如《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帕格尼尼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等。柴可夫斯基也不謀而合地採用這一調性,並且D大調是他所鍾愛的調性,他稱之為“勇敢和光明”的調。柴可夫斯基認為創作器樂作品是一個抒情的過程,是用音樂來傾訴激動的心靈。從本質上來說,內心的感受借用音響而流露,就像抒情詩人以詩句抒懷一樣,區別僅僅在於,音樂具有無比強大的手段和細緻的語言去表現千百種不同的內心情緒。
這部器樂協奏曲的形式結構仍然沿用了古典協奏曲的結構模式,為快——慢——快三個樂章。三個樂章彼此間的鏇律的關係是獨立成章而又相輔相成的。第一樂章規模龐大,音樂內容和形象豐富並且富於變化。第一樂章序奏主題是一個綜合體,是眾多鏇律形象的來源:它的音調是第一樂章連線部、副部、樂隊合奏部分、第二樂章的中級和第三樂章副部的基礎。第一樂章給廣大聽眾展現出俄國人民的生活場景、他們熱情豪放的性格和為了美好未來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獨奏小提琴要塑造出豐富的音樂形象,表演者要以飽滿的激情和深刻的思想來詮釋作品的內涵。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有多個作曲家都創作過《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其中不乏名品。
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都位列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中(另一個是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帕格尼尼的作品也十分有名。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本曲作於1806年,是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自古以來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這首樂曲鏇律柔美、格調高雅、規模宏大,頗具王者風範。然而,本曲在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前,也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考驗。本曲初演以後,幾乎沒有人再對它回顧,本曲的華彩樂段,並不像鋼琴協奏曲那樣由貝多芬親自譜寫,而是留給各式各樣的演奏者譜曲,其中較常採用的有約阿西姆、奧爾和克萊斯勒等的手筆。當年貝多芬作曲時,正值他與他的學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倫斯威克產生了深深的愛情,並在她家的莊園度過了快樂的夏天。他一生中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滲透在貝多芬這部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中。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從容的快板,D大調,4/4拍子,協奏風格的奏鳴曲形式。主部主題帶有深切的探詢意味,隨後呈現的副部主題鏇律明澈柔美,從容勻稱,充滿了溫暖和喜悅,飄散出美麗花朵的芬芳。本樂章最後部分的華彩樂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譜寫的。
第二樂章,抒情的慢板,G大調,4/4拍子,變奏曲式。優美的主題由加上弱音器的弦樂群單獨呈示,充滿舒緩恬淡的氣氛。主奏小提琴以華彩的風格翩翩上升、下降後,鏇律如歌般地呈現出來。
第三樂章,迴旋曲,快板,D大調,6/8拍子,迴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鏇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長記號之後,主奏小提琴展現了它精彩燦爛的技巧,最後終於進入了炫耀琴技的華彩部分。此部分結束,音樂以迴旋主題為基礎,達到光華燦爛的高潮巔峰,結束全曲。
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作於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這首樂曲的特色不但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弦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國民謠的地方色彩,獨特的充滿哀愁的優美鏇律,作成了格調新穎、獨特的作品。
由於這首樂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羅作曲的《西班牙交響曲》的激發而作的,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構想。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歡快、活潑、充滿青春氣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這首樂曲當初相當不受世人歡迎,然而歷史最終證明這是一首絕無僅有的音樂傑作,在音樂舞台上久演不衰,成為許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D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樂章,短歌,行板,g小調,3/4拍,三段體。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稱為“小抒情曲”“如歌的行板”。主要鏇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仿佛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
第三樂章,終曲,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子,迴旋奏鳴曲形式。主題令人有俄國風激烈地敲擊之感,是屬於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以很強的節奏,快活地進行,宛如一幅人民歡慶節日的圖畫。
《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7-1878年,本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創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
樂曲具有濃厚的田園牧歌風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調,那種安詳與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覺,正是勃拉姆斯所獨具的特色。在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將浪漫主義的激情與古典主義的嚴謹結合起來,並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膽創新。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3/4拍子,奏鳴曲形式。樂曲開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與單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題,之後主奏小提奏以d小調熱情而華麗地登場;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題速度減慢,充滿牧歌風格;接下來的是美妙的發展及變奏,使整個樂章從頭至尾都具有濃重的匈牙利民間音樂特徵。
第二樂章 慢板,F大調,2/4拍子,三段體。 首先由管樂器緩慢地開始,之後由雙簧管奏出徐緩優美的田園風格鏇律,稍稍帶有一絲荒涼的感覺,這無疑是整個樂章中最動人之所在。
第三樂章 活潑而不太快的,遊戲似的快板,D大調,2/4拍子,不規則的迴旋奏鳴曲形式。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創造性的樂章。鏇律輕快活潑,抒情優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氣勢
帕格尼尼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號稱小提琴鬼才的帕格尼尼,一共寫了十數首以小提琴主奏,並加入管弦樂的樂曲,其中小提琴協奏曲至少也有六首以上,但經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協奏曲則只有兩首,至今仍常被演奏的只有一首《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本曲原來是用降E大調寫成,但為了減少小提琴演奏的難度,顯現特殊效果,所以將樂器調高半音,並使用D大調樂譜,如同使用移調樂器一般。而如今無論是管弦樂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調演奏。
作品作於1811年。這首樂曲充分發揮了帕格尼尼獨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艱難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風格的精品協奏曲,曲中充滿了義大利民間音樂的風格,展現出如歌般優美的鏇律。但音樂本身並不特別深奧,沒有複雜的和聲,形式非常單純。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莊嚴的快板,D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音樂華麗而富於變化,使聽者沒有絲毫倦怠之感。管弦樂序奏之後,主奏小提琴立即展現出輕快、活潑的主題。此後小提琴的各種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把聽眾引入浪漫而充滿夢幻的境界。此樂章規模宏偉,主奏小提琴華麗而飄逸,經常被提出來單獨演奏。
第二樂章,富有表情的慢板,b小調,4/4拍子,三段體。以管弦樂持續強而有力地呈現的和弦開始,音樂非常生動精彩。在管弦樂沉默之後,主奏小提琴即奏出如小抒情曲般熱情洋溢而又悠緩深沉的娓婉鏇律。緊帕格尼尼接著是管弦樂再度奏出強烈的和弦,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精神抖擻的快板,D大調,2/4拍子,迴旋曲形式,曲中主奏小提琴輕快而詼諧的主題,如跳躍般的斷奏奏法,在當時的小提琴作品中尚屬罕見。本樂章中,各種複雜而華美的小提琴技巧構成絕妙的效果,最後在管弦樂齊奏的熱烈氣氛中結束全曲。

其它

文化藝術,生活娛樂,人物百科,社會人文,中外歷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