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與貝多芬的D大調、孟德爾頌的e小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調、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與貝多芬的D大調、孟德爾頌的e小
(圖)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調、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樂曲的特色不但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弦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而且它用含有俄國民謠的地方色彩,獨特的充滿哀愁的優美鏇律,作成了格調新穎、獨特的作品。這首樂曲當初相當不受世人歡迎,然而歷史最終證明這是一首絕無僅有的音樂傑作,在音樂舞台上久演不衰,成為許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作者簡介

(圖)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十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他的音樂基調建立在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所以樂曲中呈現出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民間特色,他慣於採用起伏的相對主題,利用音樂形象來表現生活中各種心理和感情狀態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主精神貫穿著他全部的創作活動,他主張音樂的美,是建立在真實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礎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鏇律優美,通俗易懂而著稱,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樂是社會的真實寫照。透過他的藝術珍品,人們不難發現他不僅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而且是一位擅長以音樂描繪心理活動的大師,探索著人生的奧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極其優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和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第六)交響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序曲》等等。

寫作背景

1878年,柴可夫斯基來到瑞士日內瓦做短期的休養,那裡清新溫馨的春天氣息激發了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就在異國他鄉完成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完成後,柴可夫斯即把它題獻給匈牙利小提琴大師

(圖)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奧波德•奧爾。奧爾感動之餘表示要對作品進行修改,卻遲遲不肯動工。兩年過去了,柴可夫斯基深感失望,抱著他嘔心瀝血的作品卻接連碰壁。終於,俄國小提琴家勃羅茨基在維也納的音樂會上首演了這部作品,儘管輿論對它的評價不一,但勃羅茨基仍一往情深地將它帶到歐洲各地,為他爭取到了更多的知音。因此柴可夫斯基將這部作品改贈給了自己的這位“患難之交”。 當時的維也納樂評家漢斯利克是這么形容《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有那么一陣子這首協奏曲還算是音樂,比例恰當,而且不無才華。但很快地,野蠻占了上風並一致支配樂器直到第一樂章結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來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擊打的傷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使我們第一次產生了這樣可怕的想法,就是音樂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 柴科夫斯基一向很注意自己作品的社會反響,他讀了漢斯立克的評論心情如何我們已經無從知道,他把這篇語意刻毒的文字保留在手邊很長時間。柴科夫斯基經過這一次磨歷,終生再也沒有碰過小提琴協奏曲。在浪漫主義音樂發展鼎盛的時期,為小提琴這件浪漫的樂器寫協奏曲的確不易。 就是這么一首不被人看好的作品,今天卻成為最受歡迎和倍受推崇的曲目,也許正應了那句俗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音樂賞析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第二樂章:行板(轉小調);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全曲充滿著樂觀、明朗的情調,洋溢著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被譽為最具春天氣息的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D大調,4/4拍子,是奏鳴曲式。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

(圖)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第一樂章篇幅較長,約占全曲的二分之一。樂隊在5小節的引子過後,就由獨奏小提琴呈示出抒情柔美、富於歌唱性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相對而言則含著淡淡的憂傷。在展開部中,先是由樂隊和獨奏小提琴交織著奏出主鏇律,,呈現出寬廣的音樂畫卷。樂曲過半時的華彩樂段是對獨奏者技巧和詮釋能力的考驗,也是獨奏者炫技的時刻。最後的再現部氣勢宏偉,由小提琴和樂隊共同將氣氛引至高潮。
第二樂章短歌,行板,g小調,3/4拍,三段體。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稱為“小抒情曲”。主要鏇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仿佛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在這一樂章的前半部分,樂隊只作為小提琴的陪襯,因此獨奏者有許多發揮的空間。行至中段,情緒為之一變,音樂變得激動而開朗,最後又重返前半部分的鏇律。 第二樂章和迴旋曲式的第三樂章之間是無休止連奏。小提琴柔緩的引子過後,便與樂隊共同奏出熱情洋溢、粗獷豪放的第一主題,它鮮明地體現出俄羅斯民族的性格特徵,和具有舞蹈性的第二主題同樣來自俄羅斯的民間舞曲。在幾次反覆後,第一主題變得調皮活潑,速度也逐漸加快。最後隨著管弦樂的共同和縣,全曲在節慶般的熱烈氣氛中結束。這一樂章的技巧難度要求較高。 第三樂章,終曲,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子,迴旋奏鳴曲形式。主題令人有俄國風激烈地敲擊之感,是屬於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以很強的節奏,快活地進行,宛如一幅人民歡慶節日的圖畫。

專輯演奏特點

米爾斯坦演奏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長期以來一直被公認為是該協奏曲最具正宗俄羅斯味道的演繹。米爾斯坦的演奏,琴聲寬厚、音色溫暖、技巧紮實,他既不像海菲茨那樣追求華麗的技巧,也不似大衛•奧伊斯特拉赫那樣表現浪漫的色彩,而是以一種非常平和的心態來展示出自己對柴科夫斯基音樂所獨特的理解,雖然與海菲茨和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相比,米爾斯坦的演奏顯得過於有些平淡,但這種解釋現在聽來卻更加接近柴科夫斯基生活時代的音樂特徵,也更加深層地表現出柴科夫斯基音樂中所特有的淡雅憂鬱氣質。作為俄羅斯小提琴演奏藝術的一代宗師,米爾斯坦的演奏以其獨特的風格被認為是最真實體現出柴科夫斯基音樂精髓的詮釋。

(圖)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米爾斯坦的演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深厚雋永的琴韻先聲奪人,讓人即刻回到小提琴大師雲集的上世紀初葉,感受到那音樂久違的箇中滋味。快板部分技巧流暢,華彩部分則更為引人入勝,全面地展示著演奏者技巧的紮實功底。其間富於歌唱和連貫的樂思,絕非技巧拼湊的碎片。第二樂章是米爾斯坦最為優美的陳述片段,在木管和弦樂小心地呵護下,小提琴演繹了一段充滿俄羅斯風情、寬廣深邃又帶有淡淡憂愁的慢樂章,沁人心脾,美不言喻。第三樂章更是一氣呵成,沖向尾聲,戛然而止後,留給聽者更多的品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