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

歙縣

歙(Shè)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位於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黃山,東鄰杭州,南接千島湖,面積2122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人口49萬。徽州六縣之一, 歙縣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發源地。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為歙縣,被授予“中國徽墨之都”、“中國歙硯之鄉”、“徽劇(徽班)之鄉”、“中國徽文化之鄉”、“中國牌坊之鄉”榮譽稱號。歙縣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歙縣古城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東南鄒魯“、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禮儀之邦“等美稱。2014年歙縣古徽州文化旅遊區入選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歙縣自秦建制以來,歷為郡、州、路、府所在地 ,是古徽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秀麗山水與古樸建築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縣,既仿佛踏入清麗的山水畫廊,又仿佛走進古典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歙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shè)縣,位於安徽省南部,118°15′E~118°53′E,29°30′N~30°7′N,黃山市的一個縣。全縣總面積2122平方公里,人口約49萬。

歷史沿革

據歙縣下馮塘、新洲等地出土石器證實,舊石器時代,歙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公元前21世紀以後,西周以前,據《禹貢》天下分九州,屬揚州,為“蠻夷”所屬之地。

春秋時期屬吳國,戰國初屬越國,後屬楚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置歙縣,屬會稽郡(治山陰,即今浙江紹興)。楚漢之際屬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長興),此時,歙縣含今歙、休寧(含今屯溪區)、婺源、績溪、淳安、遂安、黃山風景區等地。

擱船尖的天然女媧石像擱船尖的天然女媧石像

漢建安十三年(208),吳取黟、歙,分歙東鄉地置始新縣(今淳安),分歙南鄉地置新定(今遂安)縣,分歙西鄉地置休陽縣(今休寧縣)縣、黎陽縣(今屯溪)。

梁大同元年(535),分歙北華陽鎮地置良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本縣併入海寧縣;十一年復置,以相湖嶺與海寧分界。

唐武德四年(621),罷良安縣,其地仍屬歙;永徽五年(654),邑人蔣寶起兵回響睦州清溪陳碩真農民起義,事平後,分歙東竦口地置址(音盪)野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分置,歙縣屬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東道為浙江西道與浙江東道,歙縣屬浙江西道。

大曆元年(766), 分歙西、休東八鄉地置歸德縣,並分歙縣華陽鎮地置績溪縣。

大曆五年(770),廢址野縣,其地復屬歙縣,並廢歸德縣,其地歸屬休寧。

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歙縣劃屬江南東路。

歙縣歙縣

宋亡元置江浙行省,歙縣屬江浙行省。

洪武初年建都應天府,歙縣劃屬直隸,永樂初年移都北京,直隸改稱南直隸,簡稱南直。

清順治二年(1645年)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建江南省,歙縣屬之。

康熙六年(1667年)拆江南省為江蘇省與安徽省,歙縣屬安徽省。

此後直至清末,境域與隸屬關係基本穩定,據民國《歙縣誌》所載為:東至昱嶺關浙江昌化縣界六十公里,西至長充鋪(今槐源)休寧縣界十八點五公里,南至街口浙江淳安縣界五十公里,北至箬嶺關太平縣界四十公里,西北至湯嶺(關)太平縣界六十公里,東北至界牌嶺績溪縣界十七點五公里,西南至危峰嶺(危峰關)浙江遂安縣界四十五公里,至相湖嶺休寧縣界十五公里。

民國元年(1912),廢府留縣,直屬安徽省;3年6月,屬蕪湖道;17年8月,廢道,直屬安徽省;21年10月,屬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區;29年3月,屬皖南行署;同年8月,屬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戰勝利後,皖南行署撤銷,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建國後,1949年10月,本縣璜尖鄉劃屬休寧縣。

1952年8月,屯溪市草市村劃屬 本縣;本縣上源、茶源鄉劃屬績溪縣,黃口村劃屬屯溪市,旃田、呈田劃屬休寧縣。

1955 年12月,坦頭、大源兩鄉劃屬績溪縣。1956年元月,本縣溪頭鄉的溪東、洪塘、汪村,竦口鄉的江村環村劃屬績溪縣;同年4月,本縣金坑鄉劃屬績溪縣;11月,休寧縣白際鄉的結竹營劃屬本縣,本縣旃田鄉的湖駕劃屬休寧。

1961年4月,屬徽州專區。

1964年3月,休寧縣柿樹嶺生產隊劃屬本縣。

1973年3月,本縣草市大隊劃屬屯溪屯光公社。

1974年以來,屬徽州地區。

1984年元月,本縣黃山鄉(含黃山風景區)共154平方公里範圍,劃屬縣級黃山市(原太平縣)。

1987年,屬黃山市

1988年1月歙縣篁墩鄉劃屬屯溪區;並劃出歙縣洽舍區所屬富溪、楊村、洽舍所,岩寺區所屬岩寺鎮、羅田、呈坎、潛口鄉和鄭村鄉瑤村,成立黃山市徽州區。

地理環境

位置

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東經118°15′~118°53′,北緯29°30′~30°7′,屬於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區。東北與績溪縣和浙江省臨安市交界,東南與浙江省淳安縣、開化縣毗連,西南與屯溪區、休寧縣相鄰,西北與徽州區、黃山區接壤。

地貌

歙縣境內早元古代期,為沉積數千米的淺海碎屑岩地槽區。呂梁地質運動後,地殼褶皺隆起,形成走向北東的褶皺基底構造層。印支期、燕山期境內造山運動強烈,伴隨有大量酸性、中性岩漿活動,形成黃山、許村、徽城、佛嶺等地花崗岩體;周家村以北,杞梓里、三陽以南,以及仰坦至小洲的安山岩、流紋岩等地火成岩體。第四系新構造運動中,地層發生強烈傾升,河流改道,形成一至二級和三至四級階梯,漸江、豐樂河、布射河、富資河、揚之河、練江兩岸分布有第四系紅色粘土,近代河流沖積物分布於河谷兩岸階地和河漫灘。境內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系均有地層形成,特點是南部地層古老,北部較為年輕。境內地層比較齊全,岩石種類繁多,岩性差異很大,地貌景觀各異。

西北有黃山聳立,東至東南被天目山、白際山禁止,位於皖浙邊境的清涼峰海拔1787.4米,為天目山主峰,海拔高度在安徽省內僅次於黃山。

氣候

地處皖南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4℃,年降水量1477毫米。

氣溫

歙縣在1960—1987年的28年中,年平均氣溫為16.3℃,區域分配沿河谷、平販一帶高,南、北山區低,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3.8℃,極端最低氣溫為-12.7℃(出現於1970年1月15日);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為27.9℃,極端最高氣溫為40.8℃(出現於1978年9月3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大於等於10℃,80%保證率的初日在3月15日,終日在11月15日,持續236天,積溫為5174.7℃。

地溫

歙縣多年平均地面溫度為18.8℃,地中(10厘米深處)溫度為17.8℃,地面極端最低溫度為-16.3℃(1977年),極端最高溫度為70.9℃(1978年)。

降水

歙縣多年平均降水日數154.3天,降水量為1536.2毫米,屬皖南多雨區。其中,處於作物生長的暖季 (4—10月)降水量為1131.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6%,冷季(11月—次年3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6.4%。年最多降水量2264.4毫米(1983年),最少1159.2毫米(1963年),極差1105.2毫米;年平均相對溫度為78%,各月變幅較小,在75—81%之間,4—7月最高,達79—81%,12月至次年2月最低,僅75—76%;年均蒸發量1270.0毫米,年乾燥度為0.71。

日照

歙縣日照時數,按30度南計算,可照時數為4426.3小時(閏年4437.4小時),實際日照時數為1928.3小時,約占可照時數的44%。7—10月日照時數占可照時數的54%,最多日照時數為8月,平均占可照時數的59.8%,個別年份達80.7%(1967年),最少為3月,占可照時數的32%,1960年3月只占17%;全年太陽輻射總量113.1千卡/平方厘米。其中,4—10月,太陽輻射量為79.7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的71%,月輻射量最大值出現在7月,為14.4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出現在12月,為5.9千卡/平方厘米。

霜雪

平均初霜期11月10日,最早初霜日10月24日(1968年)。平均終霜期3月23日,最遲終霜日4月14日(1970年)。多年平均無霜期230.9天,最長無霜期253天(1972年),最短無霜期208天(1960年)。從地區差異看,城區附近無霜期長,南北山區短。平均年度積雪9.9天,最長27天(1977年)。1971年無積雪,終雪期一般年份在清明前後,1987年4月14日下雪,為近28年來的最遲終雪期。

水文

歙縣境內地表水主要是河水,也有部分山峰頂部的天池、天湖水;地下水有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歙縣水資源總量為22.13億立方米,均由大氣降水補給,其水文特性深受地形、氣候影響。山地、谷地與其過渡地帶之間,年降雨量的差值分別為250毫米和200毫米;而豐水、枯水與其過渡季節之間,季降雨量的差值則分別為350毫米和220毫米。降雨量的地域、季節分配,差異顯著。歙縣地表、地下水,屬山泉、礦泉水,已發現含鍶偏矽酸等多種優質礦泉水。

歙縣河流,按地形和流向,可分發源於西北部黃山山脈、東北部天目山脈、東南部白際山脈三部分。其中,除富溪鄉滔湖山的湖水流入香溪,屬青弋江水系外,其餘均匯流新安江,統屬新安江水系。 新安江自徽州區入境,納練江、昌源河等支流,曲折東南流,於街口流入千島湖。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歙縣木本植物共有104科,899種。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珍稀、古老孑遺樹種有:水杉1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珍稀古老孑遺樹種有:銀杏、華東黃杉、金錢松、杜仲、鵝掌楸、連香樹、香果樹等7種;屬國家三級保護的珍稀樹種有:南方鐵杉、青檀、黃山木蘭、天目木蘭、凹葉厚朴、天女木蘭、雲葉樹、天竺桂、天目木姜子、黃山花楸、紅豆樹、蝟實、銀鵲樹、毛紅楝子、短穗竹等15種,屬國家保護的還有福建柏、台灣水青岡、夏臘梅、天目紫莖等樹種。省珍貴樹種有:三尖杉、南方紅豆杉、山核桃、獼猴桃、青線柳、蘭果、紫楠、紅楠、華東楠、光皮樺、貓兒屎、膀胱果、黃連木、粗榧、香榧、水青岡等;屬安徽省地理新分布的樹種有:華西楓楊、興山榆、光葉粉花繡線菊、華中山楂、平枝栒子、裂葉海棠、絹毛稠李、無毛稠李、蕘花、毛白杜鵑、菱狀葡萄、異葉蛇葡萄等。其它珍貴樹種有:松、杉、柏、楊、柳、樟、桑、茶、樺、栲、櫧、檫、楝、櫸、櫟、椴、榆、楓、槐、梓、楸、棒、櫪、檀、喜樹、欒樹、漆樹、紫樹、栗樹、構樹、香椿、木荷、青岡、烏桕、枳、泡桐、棕櫚、山茶、油茶、香桂、牛筋、毛竹、箬竹、山雞椒、山茱萸、絲棉木、黃楊木、黃連木、青皮木、山棉皮、白乳木等。分布本縣黃山、天目、白際等山區及丘陵地帶。

草本植物有蕨、狗脊蕨、鮮毛蕨、五節芒、芒箕、前胡、白花前胡、一枝黃花、兔耳傘、紫花堇菜、藎草、萱草、草莓、蛇莓、夏枯草、野菊、苦苣菜、三脈葉馬蘭、馬蘭、大麥冬、細葉土麥冬、苔草、野古草、一年蓬、淡竹葉、過路黃、黃背草、翻白草、鳳尾草、地榆、小連翹、白茅、魚腥草、烏頭、天葵、耳挖草、蘭草、多花黃精、淫羊藿、沼原草、天目藜蘆、心葉地榆、何首烏、威靈仙、黃連、復盆子、防己、獨活、鹿蹄草、丹參、紫蘇、艾草、膠水草、瓜蔞、玉竹、百合、土茯苓、金錢草、獨角蓮、天南星、滴水珠、七葉一枝花、蒲公英桔梗、莎草、薺菜、車前草、節節草等。

水生植物有藻類、菹草、苦草、荇菜、水鱉、菱、紫萍、浮萍或紅萍、眼子菜、大藻(水浮蓮)、鳳眼蓮水葫蘆)、空心蓮子草水花生)、蓮、茭筍等。

礦物資源

能源

煤礦有岩寺煤嶺、溪口仰坦、岩寺金坑等礦點,含煤地層分別為上三迭統安源組、下寒武系荷塘組和侏羅紀,總儲量45.5萬噸,已采5萬噸,尚存38.5萬噸。

石煤礦有桂林洪村口和金川等礦點,預測層位為寒武系華嚴寺組,總儲量9.69萬噸。

黑色金屬

磁鐵礦有獅石結竹營西南面航磁異常礦化帶一處,礦化帶範圍約25平方公里,分屬休寧白際、本縣獅石兩個鄉。本縣境內礦化帶磁鐵含量南段為18%左右,中北段為17.5%、曹家段為20%。總儲量434.8萬噸。

褐鐵礦有桂林岑山礦化點,為震旦系雷公塢組含金鐵錳泥岩段,金的賦原形式呈針狀或粒狀被褐鐵礦包裹,含金平均品位為133克/噸;金川水塘灣礦點,礦體位於寒武系下統荷塘組中上部炭質板岩、炭質矽質頁岩中,礦石含鐵21.88%,含錳0.02%,儲量在120萬噸左右。

鎢礦有秋山礦床、竹鋪礦化點、古門坑、三陽坑、金川三個礦點,以及大谷運西坑、西溪南依坑兩個(及多金屬)異常區。其中,金屬三氧化鎢的儲量為5118.718噸,鉍的儲量為130.944噸。古門坑和金川兩礦已由民間開採80餘噸。

鉻礦有伏川一個礦點,礦體賦存於超基性岩體之中;其圍岩—蛇紋岩中的金屬鎳含量為210.0477萬噸。

有色金屬

銅礦有水竹坑、蘇村、湖田、結竹營、姣姑亭、金上、金下等礦點,以及古祝銅礦異常區。其中,金屬儲量為3138.38噸。古祝銅礦異常區,分布面積3.12平方公里,銅的最高含量為0.044%。

鉬礦有古祝和岑山兩個鉬(銅)礦化點。古祝鉬(銅)礦,鉬的D級金屬儲量為692.02噸,礦區平均品位為0.092%,屬中等品位的小型鉬礦床;岑山鉬(銅)礦礦化帶,鉬的平均品位為0.008%,達不到一般工業指標要求。

金礦有王村金灘、杏村長灘、汪龍坑梅灘、坑口金灘,以及柘林、瀹潭等砂金礦點,含金總砂體為1.3847萬立方米,以金灘每立方米含金1.4克計算,總儲量為1.9586萬克。另有金異常區兩處,即分布面積27平方公里的田裡、新田附近金異常區和分布面積3平方公里的黃毛、焦一帶金異常區。前者屬中溫熱液含金石英脈,後者為16個粒狀含金異常點,一般含金量為2—5顆/15公斤。

白鎢礦有依坑、六公坑兩個異常區,前者屬蝕變閃長玢岩或閃長岩中細脈侵染礦化類型,氧化鎢的含量為0.02—0.24%;後者為重砂型的14個異常點,取樣中的白鎢含量為0.0025克/15公斤,11—100顆/15公斤。

鉑礦位於里大廟、琅源一帶,屬超基性輝長岩分異產物,金屬鉑主要賦存於單輝輝橄岩中,最大含量為0.62克/噸。

磷釔礦位於漁梁、琳村、稠木嶺一帶。

多金屬礦有長春塢礦點,細晶岩脈內含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毒砂、黃鐵礦等礦物,圍岩為寒武系中統楊柳崗組灰岩,礦石樣化驗結果:含銅0.18%,鉛0.08%,鋅2.04%,砷10.33%,銀3.68%;查坑鉬鎳釩磷礦點,其蘭田組一般五氧化二磷含量小於1%,個別樣達4.13%,荷塘組石煤層中釩礦層有2—4層,五氧化二釩含量在0.6—0.79%之間,主要賦存於炭質頁岩中,個別五磷化二釩含量高達6%,五氧化二磷可達3.46—6.94%。

鈾礦煙村鈾礦點,面積3平方公里,含鈾品位0.03%,含礦層為粗石石英砂岩;老竹鋪鈾礦點,屬沉積型鈾礦床,產於炭質頁岩中,菸灰狀含鈾層含鈾0.02%,含鈾炭質層含鈾0.015%。

行政區劃

歙縣風景歙縣風景

歙縣轄13個鎮、15個鄉:徽城鎮、深渡鎮、北岸鎮、富堨鎮、鄭村鎮、桂林鎮、許村鎮、溪頭鎮、杞梓里鎮、霞坑鎮、岔口鎮、街口鎮、王村鎮、坑口鄉、雄村鄉、上豐鄉、昌溪鄉、武陽鄉、三陽鄉、金川鄉、小川鄉、新溪口鄉、璜田鄉、長陔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獅石鄉。

2004年,歙縣將41個鄉鎮調整為28個:南源口鄉併入徽城鎮;黃村鄉併入桂林鎮;漳潭鄉併入深渡鎮;呈村降鄉併入北岸鎮;竹鋪鄉併入三陽鄉;蘇村鄉、唐里鄉併入杞梓里鎮;大谷運鄉併入溪頭鎮;橫關鄉併入王村鎮;周家村鄉併入岔口鎮;璜蔚鄉併入璜田鄉;小洲鄉併入小川鄉;長標鄉併入長陔鄉。保留的鄉鎮為:街口鎮、許村鎮、武陽鄉、雄村鄉、坑口鄉、森村鄉、上豐鄉、昌溪鄉、紹濂鄉、金川鄉、新溪口鄉、石門鄉、獅石鄉。局部調整的鄉鎮為:原富堨鎮的棠樾村、稠墅村劃歸鄭村鎮管轄;原蘇村鄉的河政村劃歸霞坑鎮管轄。同年,將歙縣鄭村鎮的上朱村劃入黃山市徽州區岩寺鎮。2004年底後,歙縣轄13個鎮、15個鄉。

人口構成

民族構成

本縣居民歷代均為漢族,抗日戰爭後始有少數民族遷入。 1964年,全縣有少數民族46人,其中回族36人,苗族1人,朝鮮族1人,滿族7人,侗族1人。漢族417 081人,占總人口99.99%。1982年,全縣有少數民族137人、其中回族103人,苗族2人,壯族9人,蒙古族3人,布依族8人,朝鮮族4人,滿族5人,水族3人。漢族576 077人,占總人口99.97%。1987年,全縣漢族678 706人,占總人口99.98%,少數民族109人。

2000年,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54364人,占99.9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29人,占0.05%。

性別年齡構成

清光緒三十年(1904),全縣人口194 857人,男104 407人,占53.58%;女90 450人,占46.42%;性比例為115。民國17年(1928),全縣人口343 574人,男181 352人,占52.78%;女162 222人,占47.22%;性比例為112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人口359 306人,男172 367人,占47.97%;女186 939人,占52.03%;性比例為92 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人口17129人,男205 973人,占49.38%;女211 156 人,占50.62%;性比例為98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昔查,全縣人口576 215人,男291 714人,占50.G3%;女284 501人,占49.37%;性比例為103人(詳見附表)。1987年,全縣人口578 815人,男294 618人,占50.90%;女284 197人,占49.10%;性比例為104人。 2000年,全縣常住人口為454593人,男性為230651人,占50.73%人;女性為223942人,占49.27%。性別比為102.96。

民國36年全縣人口年齡分組。 1982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0~14歲人口187 915人,占總人口32.61%;15~64歲人口35 717人,占總人口61.99%;65歲以上人口31120人,占總人口5.40%。最高年齡,男性為96周歲,女性為98周歲。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0-14歲的人口為105210人,占23.14%; 15-64歲的人口為306842人,占67.50%; 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2541人,占9.36%。

婚姻家庭

歙縣風景歙縣風景

古時,盛行早婚。女子結婚年齡為十四、五歲左右,男子為十七、八歲左右。聯姻形式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建國後,普遍實行婚姻自主,雙方自願,結婚年齡多為二十歲以後。 1975年,全縣女性初婚人數3 385人,其中晚婚人數1 968人,晚婚率58.1%。1980年,女性初婚人數3 275人,其中晚婚人數3 103人,晚婚率94.7%,為歷史上最好的一年。1985年,女性初婚人數4 599人,晚婚人數1 729人,晚婚率37.6%。1987年,女 性初婚人數5 103人,晚婚人數2 344人,晚婚率45.93%。1999年,全縣新婚育齡婦女2941人,晚婚率為53.5%。 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15周歲以上人口為388 300人,其中未婚116 269人,占29.94%,有配偶236 372人,占60.87%,喪偶33 087人,占8.52%,離婚2 572人,占0.66%。

古代境內居民聚族而居,數代同堂的大家庭屢見不鮮。南朝鮑安國,兄弟10人,宗族300餘人同居。明代汪通保,五世同堂,100餘人同居。 建國後,宗族觀念日趨淡薄,子女完婚後,大多自立門戶,創業持家。1982年人口普查,全縣家庭戶133 988戶,集體戶1 175。家庭戶人口554 928人,集體戶人口21 287人。每一戶家庭為4.14人,比1964年增加0.3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家庭戶143802戶,家庭戶人口為443667,占常住人口的97.59%,平均家庭戶規模為3.08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65人減少了0.57人。

文化職業

據省檔案館資料記載,民國28年(1939),全縣不識字人口257 126人中,女性為162 785人;識字人口81 306人中,女性為6 737人;受過初等教育的15 745人,女性為1403人,中等教育2 946人,女性為176人,高等教育334人,女性為40人。 1964年人口普查,每千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1.93人,高中文化程度16.26人,國中 文化程度50.97人,國小文化程度344.22人,不識字和識字很少的人占總人口36.01%。1982年人口普查,每千人擁有大學畢業生2.73人,大學肄業為0.34人,高中為43.47%人,國中為171.32人,國小為434.81人,不識字和識字很少的占總人口22.93%。 2000年,全縣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6259人,占1.38%;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30183人,占6.64%;接受國中教育的151013人,占33.22%;接受國小教育的190403人,占41.88% 。

民國8年(1919),在業人口240 420人,其中,農業161 040人,占在業人口66.98%; 工業24 136人,占在業人口10.03%;商業55 244人,占在業人口22.98%。民國36年(1947),在業人口201 525人,其中,農業173 850人,占在業人口80.64%;工業725人,占在業人口0.34%;商業區8878人,占在業人口4.12%;交通運輸389人,占在業人口0.18%;公務164人,占在業人口0.08%;自由職業8321人,占在業人口3.86%;人事服務137人,占在業人口0.06%,其他職業9061人,占在業人口4.20%。無業人員14075人。 1982年人口普查,在業人口數340197人,其中,農業287783萬人,占在業人口 84.59%;工業、運輸業29585人,占在業人口8.69%;商業、服務業6402人,占在業人口1.88%;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5620人,占在業人口1.66%;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768人,占在業人口3.17%;不便分類的其他塋得39人,占在業人口0.01%。

第六次人口普查

常住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為409247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54593人相比,十年共減少45346人,下降9.98%,年平均下降1.05%。

戶籍人口

全縣普查登記的戶籍人口為48478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501644人相比,十年共減少16862人,下降3.36%,年平均下降0.34%。

家庭戶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33028戶,家庭戶人口為392433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43598人減少51165人。

性別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07799人,占50.78%;女性人口為201448人,占49.2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2.99%上升為103.15。

年齡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6804人,占13.88% ;15-64歲人口為303886人,占74.25%;65歲及以上人口為48557人,占11.8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

重下降9.27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6.7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51個百分點。

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為1621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40338人;具有國中程度的人口為172938人;具有國小程度的人口為129661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375人上升為396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6640人上升為9857人;具有國中程度的由33220人上升為42258人;具有國小程度的由41909人下降為31683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5434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7606人,文盲率由9.47%下降為6.21%,下降3.26個百分點。

人口地區分布

地區

人口數(人)

比重(%)

2000年 2010年
全縣合計 409247 100 100
徽城鎮 74349 13.47 18.17
深渡鎮 18539 5.16 4.53
北岸鎮 19080 5.85 4.66
富堨鎮 15247 4.23 3.73
鄭村鎮 17277 3.08 4.22
桂林鎮 25980 4.82 6.35
許村鎮 8052 2.05 1.97
溪頭鎮 13220 3.7 3.23
杞梓里鎮 19184 6.46 4.69
霞坑鎮 14471 3.73 3.54
岔口鎮 13980 3.62 3.42
街口鎮 8912 2.93 2.18
王村鎮 21996 4.66 5.37
坑口鄉 6346 2.38 1.55
雄村鄉 11291 2.61 2.76
上豐鄉 10936 2.54 2.67
昌溪鄉 4970 1.48 1.21
武陽鄉 8673 2.27 2.12
三陽 ,鄉 15825 4.35 3.87
金川鄉 8820 2.19 2.15
小川鄉 8119 3.04 1.98
新溪口鄉 6512 1.58 1.59
璜田鄉 16972 4.58 4.15
長陔鄉 11955 2.7 2.92
森村鄉 10991 2.71 2.69
紹濂鄉 10438 2.65 2.55
石門鄉 3365 0.84 0.82
獅石鄉 1277 0.32 0.31
開發區 2470 0.6

交通

高速公路

歙縣境內有G56杭瑞高速經過,有歙縣、三陽出口或經G3京台高速岩寺(潛口)出口,溧黃高速有歙縣出口(即為杭瑞高速歙縣出口),正在建設的黃千高速橫穿歙縣。

公交

1路 泊仕莊園—南源口(主要站點:火車站、徽商大宅院、徽州府衙、古城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漁梁景區)

首末班運行時間:冬季早6:30—晚17:40;夏季早6:20—晚18:00

2路 影劇院—牌坊群(主要站點:公路客運站、縣政府、徽州府衙、古城景區遊客服務中心)

首末班運行時間:冬季早6:30—晚18:00;夏季早6:20—晚18:00

3路 二中(歙縣新安中學)—牌頭交管站(主要站點:老汽車站、徽園、縣醫院、行知中學、金三角)

首末班運行時間:縣奔馬公交公司將根據新安學校的上、下學時間另行安排公車輛接送師生,確保新安中學師生的出行。其它運行時間為冬季早6:30—晚17:50;夏季徽園早6:20—晚18:00

4路 公路客運站—桂林(主要站點:火車站、徽園、縣醫院、政務中心)

首末班運行時間:冬季早6:30—晚17:40;夏季早6:20—晚18:00

富堨城鄉公交線路 富堨(公交客運站)—公路客運站

首末班運行時間:冬季早6:20—18:00;夏季早6:00—晚18:00

雄村城鄉公交線路 雄村(航步)—歙縣新安中學

首末班運行時間:冬季早6:20—晚18:00;夏季早6:00—晚18:20。

票價:1路線:全程3元。其中泊仕莊園→潭渡中學1元,潭渡中學→塘塢口1元,塘塢口→南源口終點站1元。

2路線:全程2元。其中影劇院→鄭村鎮政府1元,鄭村鎮政府→牌坊群1元。

3路線:全程2元。其中(歙縣新安中學)縣二中→金山角1元,金山角→牌頭交通管理站1元。

4路線:全程2元。新汽車站→政務中心1元,政務中心→桂林終點站1元。

鐵路

皖贛鐵路穿境而過,正在建設的京福、黃杭高鐵以及皖贛鐵路複線從縣域通過。京福、黃杭、皖贛複線三條高鐵設歙縣北站。黃杭客專在歙縣境內設有歙縣北站、三陽站兩個客運站。其中京福客運專線預計於2014年底開通,黃杭高鐵計畫於2014年開工,2018年通車。皖贛鐵路複線項目暫緩建設。

由於歙縣站等級較低,經行皖贛鐵路的部分列車不停靠歙縣站,可從績溪縣站或黃山站換乘。

車次 始發 歙縣站時刻 終到
始發站 發車時間 到達時間 發車時間 終到站 終到時間
7102 黃山 06:30 07:05 07:13 南京 15:08
6091 績溪縣 07:00 07:57 08:04 景德鎮 13:17
K8440 黃山 08:10 08:57 09:04 徐州 20:48
7101 南京 05:32 14:12 14:18 黃山 15:00
K8409 淮北 07:30 18:39 18:43 黃山 19:25
6092 景德鎮 14:12 19:33 19:37 績溪縣 20:30
K178 廈門 21:42 20:15 20:19 合肥 03:05
K177 蚌埠 13:07 20:44 20:45 廈門 17:41
K8420/K8417 黃山 20:45 21:35 21:39 上海 08:35

經濟

古代歙縣的經濟一直以農業為主。由於山多地少,林茶收入成為農民生活的主要來源。糧食不能自給,須從外地調入。在地狹人稠、生活貧困的處境下,勇於進取的歙縣人民,為了擺脫困境和出售林茶等土特產品,不得不離鄉背井,遠赴他鄉,從事商業貿易活動。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歙縣商人即在江南城鎮進行貿易。至明朝成化、弘治年間,遂形成了一個人眾資巨、頗具特色的徽商集團,開始稱雄商界。明嘉靖至清嘉慶的近300年間(1522—1820),是徽商的鼎盛時期。當時徽商的足跡幾遍全國乃至海外,故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江浙一帶有“無徽不成鎮”之譽。經營的行業主要有茶、糧、木、鹽、海上貿易、典當、絲布、漆、醬及文房四寶等。本縣富商不僅人數眾多,而且財力雄厚。清代兩淮鹽商八總商中,歙人恆占其四,富者積資達千萬兩銀以上。

2006年被安徽省列為12個享有省轄市部分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的試點縣市之一。

2012年,歙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8.02億元,同比增長1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27億元,同比增長19.2%;固定資產投資75.83億元,同比增長1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24億元,同比增長16.2%;財政收入10.64億元,同比增長2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20363元、8946元,同比增長13.3%和15.4%。2013年歙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億元,位居黃山市第一。

第一產業

歙縣經濟以農業為主,其中又以茶葉為主,糧食不能自給。民國期間,農業生產發展緩慢。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農業生產發展較快。1957年,農業總產值7244.7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比1949年增長89.8%,1958—1961年由於“共產風”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1962年農業總產值下降到4293.1萬元。之後,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但由於忽視本縣山高坡陡、耕地少的客觀條件,推行以糧為綱的生產方針,農業生產發展速度不快。1978年農業總產值為9501.5萬元,同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從“以糧為綱”轉向“林茶為主,多種經營,因地制宜,綜合發展”,對南鄉陡坡耕地有計畫地逐步退耕,改種林、茶、桑、果等,使農業經濟向多元化發展。糧食生產也上新台階,1982年糧食總產12.63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1978—1987年,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8.95%。1987年,農業總產值17228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0543萬元,占61.2%。在種植業產值中茶桑果產值4359萬元,占41.3%,糧食作物產值3141萬元,占29.8%,蔬菜瓜類產值1820萬元,占17.3%。農業人口人均產糧食221公斤。人均純收入276.57元,比1978年增長181.6元。

2011年,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到50萬畝,省、市龍頭企業發展到38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300家,茶葉、貢菊、繭絲綢、山核桃、枇杷、葡萄等產業形成品牌效益。歙縣農村經濟總收入增至81.8億元,年均增長15%。

第二產業

歙縣唐代有麻紡業、釀酒業、造紙業、制墨和硯雕業。宋代新增帛、絹、綢織造業。元代,徽城設立染織局。明代,刻書業興起。民國12年(1923)始建電力工業。民國26年,官商合辦“歙縣平民工廠”,生產草紙、棕繩、肥皂、臘燭。民國37年,中心工廠有制油部、棉織部,手工生產食油、臘紙、棉布。至1949年,本縣始有機器織布工業,並有碾米、釀酒、油脂、冬粉、茶葉加工、造紙、徽墨、印刷等小型工業90家,總產值403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

1950—1952年,工業、手工業恢復和發展較快,工業企業發展到135家,擁有職工2500人,總產值1675.57萬元,平均年遞增率60—67%。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進行私營工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至1957年,有工業企業128家,職工5316人,總產值3621.57萬元,平均年遞增率16.67%。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盲目新建了一大批工廠,造成比例失調,之後,許多企業不得不“下馬”。1959年至1962年,工業企業由231家、職工8527人,下降到152家、職工3310人,總產值由7769萬元下降到1708.86萬元。1962年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至1965年,工業企業有115家,其中全民17家、集體98家,擁有職工3563人,總產值回升至2067.27萬元。三年調整期間,平均年遞增率6.65%。1966—1970年,第三個五年計畫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一些企業黨政領導靠邊,生產發展緩慢。至1970年,有工業企業124家,職工5687人,總產值3066—21萬元,平均年遞增率8.2%。1971—1975年,第四個五年計畫期間,創辦了建材、農機、造紙等企業。至1975年,有工業企業125家,職工5945人,總產值5340.9萬元,平均年遞增率11.74%。1976年後執行第五個五年計畫,至1980年,有工業企業130家,職工7305人,總產值7261.97萬元,平均年遞增率為6.34%。1981年以後,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加強老企業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新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至1987年,本縣有工業企業2565家,職工26270人,總產值18689.1萬元。

2011年,歙縣102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9.3億元、利稅3.5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3倍和4.7倍,產值超億元企業達30戶,稅收超千萬元企業達5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8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54個。

第三產業

唐、宋以來,歙縣商業逐漸繁榮。明、清時輸出的大宗土特產品有茶葉、木材、桐油、貢菊、白朮等;輸入主要有糧食、食鹽、布匹、南北雜貨等。民國時期,縣城和水陸交通比較方便的深渡等地已成為物資集散地,另一些集鎮定期不定期開展集市貿易。抗日戰爭暴發後,縣城幾次遭日機轟炸,數十家商店受災,市場蕭條。至建國前夕,物價暴漲,許多商號破產。

建國後,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以國營商業為主,集體、個人商業並存的商業體系。對生產資料商品,1953年以後即實行計畫分配供應的辦法。1980年後,計畫外議價、高價商品逐步進入市場。對生活資料商品,初期敞開供應。1953年後,糧、油、棉實行統購統銷,部分其它商品也採取憑票供應的辦法,1980年後逐步敞開供應。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除少數年份外,基本上逐年上升。1949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382萬元,1965年為2934萬元,1978年為6713萬元,1987年達21064萬元,其中,生活資料商品零售額17765萬元,生產資料商品零售額3299萬元。

2010年,進出口總額五年累計完成17868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5億元。

旅遊

八角許國石坊八角許國石坊

歙縣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並稱為“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境內文物古蹟星羅棋布,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許國石坊、棠樾牌坊群、漁梁壩、鄭氏宗祠、竹山書院、許村古建築群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安碑園石刻、漸江墓、長慶寺塔、太平橋、南譙樓、忠烈祠坊、聖僧庵壁畫、黃賓虹故居、貞白里坊、新州石塔、方春福宅、張林福宅、方士載宅、豐口四麵坊、殷尚書坊及大司徒坊、潘氏宗祠、吳氏宗祠、風雨廊橋、東譙樓、徽州府衙、敬本堂、曹氏二宅、稠墅牌坊群、天心堂、棠樾古民居、員公支祠、周氏宗祠、汪華墓、昱嶺關、大母堨、昌溪廟坦及水口、紫陽橋、葉村洪氏宗祠、萬年橋、太湖祠、槐塘雙坊、石潭吳氏宗祠、 巴慰祖宅、 徽州府衙、蕃村鮑氏宗祠、王氏故宅、鄭村和義堂、 雄村五石坊、吳承仕宅、張曙故居、蜈蚣嶺梯田及大隊部舊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還有徽州國家森林公園、清涼峰國家自然保護區。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景區、徽州古城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歙縣雄村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明萬曆十二年( 1584)建,坊石質為礫凝灰岩(茶園青石,又稱黟縣青),八柱,口字形平面,南北長11.56米。南、北二面依二柱三樓式,東、西二面依四柱三樓沖天柱式,結構穩固,造型豐滿。石坊施以仿木構建築彩繪的雕飾,圖案典雅,刀法嫻熟。許國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傑出的代表,綜合體現了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樓沖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數百年,在石坊建築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全國獨一無二。可乘1或2路公車至遊客中心或徽州府衙站。

徽州府衙

宋紹熙年間(1191-1194),州衙毀於大火,隨後重建。明初,衛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為府治。之後,正統、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約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著二堂。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築規制,採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對徽州府衙進行了修建。徽州府衙總占地面積2.4公頃,建築面積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譙樓、儀門、公堂、二堂、知府廨組群,整體建築氣勢雄偉,規模龐大,體現了徽派建築的精髓。可乘1或2路公車至遊客中心或徽州府衙站。

漁梁壩

漁梁壩漁梁壩

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位於歙縣城南1公里處的練江中,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使可下到漁梁壩。漁梁壩壩長143米,底寬27米,

頂寬6米,高約5米,壩上下水位落差2.9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它們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有專家認為,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因此又被稱作“江南都江堰”。

2005年,漁梁被列入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漁梁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可乘1路公車至漁梁景區站或乘坐1或2路車至漁梁景區西入口(香格里拉小區)站。

斗山街

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 古牌坊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景點。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戴望舒筆下的“雨巷”。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盾牌坊一“葉氏貞節坊”等等。可乘1或2路公車至遊客中心站或徽州府衙站後步行800米。

新安碑園太白樓

新安碑園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園林式建築,它憑太白樓,靠披雲峰,借練江水,臨太平橋,以曲折有致而又含豐富的借景表現手法,依山傍水而築,顯得幽深而奇巧。它因陳列了兩套著名帖刻《余清齋》和《清鑒堂》而馳名。整個園林由真賞亭庭院、小天都庭院、兩清堂庭院、披雲小築庭院等部分組成。

太白樓,徽派樓宇式建築。它背靠披雲山峰,面臨練江水,原為一座灑肆。唐代詩人李白來歙訪隱士許宣平不遇,曾在此飲酒,後人為紀念李白,特將酒肆改名為“太白樓”。可乘1或2路公車至遊客中心站後經太平橋步行400米。

南譙樓

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築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據地方志記載,此樓建於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可乘1或2路公車至遊客中心站或徽州府衙站後步行400米。

徽園

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是在歙縣縣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遊城。2000年11月建成開園,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粉牆黛瓦,鱗次錯落,雕刻精美,脈傳徽州文化之神韻,新創徽派建築、雕刻之精華。“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走進徽園,就如走進了婉約的江南,走進了古樸典雅的徽州古城。可乘3或4路公車至徽園站。

徽商大宅院

歙縣歙縣

徽商大宅院位於歙縣縣城練江之西,與練江之東的徽州古城遙遙相對,故亦稱“西園”。徽商大宅院完美重現了明

代建筑肥梁瘦柱、簡約舒展,清朝及民國建築內涵豐富、雕飾細膩的特徵風貌。

由歙縣20所瀕危的明、清、民國時期的徽派建築異地拆遷而成。可乘1路公車至徽商大宅院站。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棠樾牌坊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景區,棠樾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組成,明代三座,

清代四座,幾乎全部採用石料築成,是體現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的精品之作,於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許村古建築群

歙縣歙縣

坐落於縣城西北20公里,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唐末,許氏遷居於此後,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明清時

期,徽商興盛發達,村落建設迅速發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築100餘座。著名的有大觀亭、高陽廊橋、五馬坊、雙壽承恩坊、觀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許社林宅、許聲遠宅、許有章宅等。1996年許村整體申報成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15處)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雄村景區

歙縣歙縣

國家4A景區,是一座教育發達、人才輩出的古村落。清末翰林許承堯稱“吾鄉昔宦達,首數雄村曹”。主要景點有竹山書院、四世一品坊、大中丞坊、桃花壩、慈光庵、小南海。可乘雄村城鄉公交線路至雄村。

昌溪景區

昌溪是古徽州歙縣境內的一個歷史、文化、生態古村。它位於歙縣南部山區,從歙南名鎮深渡至昌溪大約五公里左右,它坐落在千島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經的皖南山間盆地中,四周群山環繞山青水秀。是一個歷史、文化古村。昌溪歷來被稱為“歙南第一村”。村內分上村和下村,上村為吳氏古村,下村為周氏古村(又叫周邦頭)。昌溪村始建於唐,距今有1300多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不僅存有 “員公支祠”、“周氏宗祠”等省保單位,還有保存完整的“燕窩山莊”、“九子巷”、 “周氏古村”三個古民居建築群。

新安江山水畫廊

全長約百里,是黃山——徽州古城歙縣——千島湖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新安江山水畫廊兩岸生態環境極佳,呈現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魚的立體生態格局,與掩映其間的粉牆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輝映。

擱船尖

擱船尖風景區地處北緯30°神秘地帶。位於歙縣金川鄉境內,與浙江省臨安、淳安兩縣交界,隸屬天目山脈的余脈白際山脈。民間稱為六甲嶺上,有三十六道天門坎,當地人稱石門。七巔十三峰,主峰擱船尖海拔1481米,曾經是陳碩真、方臘、朱元璋明教農民起義的原浙西總壇聖地,是世界上唯一僅存的摩尼教(明教)總壇遺址,以船隱其教義而命名。

陶行知紀念館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大學時代曾名知行,歙縣黃潭源村人。他於1917年從美國學成歸國,著力推行平民教育,創辦南京曉莊師範學校,推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陶行知紀念館位於歙縣城內中和街。1984年由崇一學堂舊址改建,1991年和2003年兩次擴建,占地1700平方米。紀念館大門為南向,用青灰色水磨磚砌,大方磚門額鐫刻胡耀邦手書“陶行知紀念館”六個填金大字。門廳正中設陶行知全身漢白玉坐像,二樓為展廳,陳列陶行知生平介紹和有關文獻、實物,廳後為崇一學堂舊址。可乘1或2路公車至遊客中心站或徽州府衙站後步行400米。

文化

歙縣,秦始置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歷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也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明

清兩代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歙縣古城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列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新安畫派獨樹一幟,新安醫學拔萃醫林,徽派藝術技藝精湛,徽派建築納徽四雕於一體,在古建藝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寶中有“兩寶”:徽墨和歙硯出自歙縣,還有徽菜徽劇、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派盆景等。“徽州學”已成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並立的三大地方學之一。如今的古徽州城內,古橋、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壩、古樓、古坊,交織著古樸的風采;四鄉村鎮,處處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明清時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隨處可見,共建有250多座,比較成規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許國石坊等,有“牌坊之鄉”美稱。秀麗山水與古樸建築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縣,既仿佛踏入清麗的山水畫廊,又仿佛走進古典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歙縣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於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來,這裡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

風俗

歙縣四鄉,風俗迥異,除了共同的節日以外,各地還有不相同的風俗節日,西鄉有岩寺的“上九”(正月初九)、堨田的“四月八”、潛口的“六月二”等,民間都要籌集款項,建台演戲,四鄉的農具家具、生活用品、竹木器具雲集到村鎮上來交流銷售,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如今,還保留著這些傳統的風俗節日,不過內容更加充實,真正變成了規模很大的物資交流會。東鄉也有風俗節,如大谷運的“六月一”、汪滿田的“六月十”、桃坑的“六月半”、桃嶺的“七月半”、竦坑的“十月半”等,俗稱“保熟節”、“慶熟節”。

在這些節日裡,有的用麵粉做鹹淡麵包,有的做油煎米果,有的裹粽子,都為的祈求風調雨順,五穀大熟。並有用麵包、米果、粽子互送親戚,以示“撒福”,相互祝願。南鄉和北方的許多地方,還有社節,俗稱“土地節”。二月春分和八月秋分,為一年中的“二、八”社節。過去,人們要去社公祠、土地廟祭拜,祈求年景大熟。有的地方還要剪些寸長的麥桿黃豆炒在一起,到田畈里去祭拜,謂之“炒蟲”。這一天,小孩子要剃光頭,謂之“除蟲窩”。意思是祈求無蟲無病,五穀豐登。

名鎮名村

二千多年的縣建制歷史孕育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沉澱,不僅在城鎮而且在歙縣的鄉村,到處可以尋覓到深厚的歷史。由於歷代戰火波及較少,歙縣很多千年以上建制的村,仍然古韻猶存。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從2003年起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歙縣境內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有:許村鎮、漁梁村、棠樾村。

許村鎮位於歙縣西北部,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曾是古徽州通往安慶、池州的必經之地。現有保存較完好的元明清時期古建築200餘處。2006年,在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的名錄里,許村古建築群名列其中,包括了高陽廊橋、五馬坊、大觀亭、薇省坊、觀察第、大邦伯祠等十五處元明清古建築。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歙縣共有7處文物保護單位名列其中,具體是葉村洪氏宗祠、長慶寺塔、棠樾古民居、北岸吳氏宗祠、北岸廊橋、昌溪周氏宗祠、員公支祠榜上有名。

至此,歙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至13處。國寶單位的增加對於提升歙縣的歷史文化品位、促進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意義。

漁梁村位於歙縣徽城鎮,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在唐代已具雛形,整體建築格局保存完整,漁梁壩和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色的要素。古村落內現存傳統古建築占古村落建築總數的65%。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村落沿江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垂直該街則衍生出10餘條小巷,是頗具特色的古徽州商業街巷。

棠樾村位於歙縣鄭村鎮,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以牌坊群聞名於世。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牌坊群旁,還有男女二祠,建築規模宏大,磚木石雕尤為精緻,如今已修復如舊。

歙縣深渡鎮陽產村、漳潭村、漳嶺山村,歙縣北岸鎮瞻淇村,歙縣許村鎮許村,歙縣雄村鄉賣花漁村、雄村村於2013年8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美食

歙縣的飲食都屬於徽菜系。另外,歙縣作為古徽州府衙所在地,其“徽府菜”已得到了傳承和創新,滿足現代人需求。徽菜為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發祥於南宋,起源於歙縣,以烹製山珍野味而顯其特色。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熘,講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潤腸胃和肌膚;重色,以增強審美效果,達到“色、香、味”統一的效果。

徽州毛豆腐

毛豆腐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在省內外享有很高的盛譽。徽州毛豆腐因表面長有一層寸把長的白色絨毛(白色菌絲)而得名,豆腐

在發酵過程中,蛋白質被分解成多種胺基酸,味道非常鮮美。它鮮而不膩,芳香爽口。賣毛豆腐的小販肩上一個擔子,一頭是竹架上架著新鮮的毛豆腐,一頭是小煤爐上架著一個平底鍋,只需揮一揮手,即可坐下邊蘸著醬邊吃小販現煎的毛豆腐(放毛豆腐的竹架子下面的竹筐里會有幾個迷你板凳)。

徽州臭鱖魚

臭鱖魚是一道徽州名菜,別有風味。它統稱“桶鮮魚”,又俗稱“醃鮮魚”。所謂“醃鮮”,在徽州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

徽州石雞

在徽州各縣的深山峽谷之中,棲息著一種堪與古巴牛蛙媲美的蛙類一石雞。石雞,無論是紅燒,還是清蒸,撲鼻的香味,豐滿的後腿,足以勝過雞肉。如果在烹飪時,保留石雞皮,風味更佳,營養更高。許多賓客在品嘗之餘,無不交口稱讚。徽州的風味名餚“清蒸石雞”,清湯見底,蓋碗清蒸,原味不失,香氣濃郁,味鮮肉嫩,更使食者讚不絕口。烹調時,先將石雞從頸部開一小口,剝出外皮,開膛去內臟、頭和腳尖,洗淨,把每隻石雞切成四塊。火腿切成片,香菇切成兩片。然後取湯碗一隻,將石雞在碗中拼成原形,加入精鹽、火腿、蒜瓣、冰糖、甜米酒、薑片、熟豬油和雞湯,用大盤蓋在湯碗上,上籠蒸三十分鐘左右即可。

石頭餜

徽州風味小吃名品。徽州傳統麵食,早在清代即負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

徽州圓子

是正宗徽菜品種之一。起源於歙縣,別稱“細沙炸肉”,約在200年前就己流傳各地。這道菜是將熟肥膘、桔餅、蜜棗、青梅等細丁拌入白糖和桂花,做成小圓餡心。然後用雞蛋、肥膘泥、濕澱粉、炒米花拌勻,用水酒濕撳餅包成圓子,形如桌球大小,經油炸熟後澆上用白糖、青紅絲熬成的滷汁而成。其成品顆粒勻稱,色澤金黃閃光,吃起來外層松酥、餡心香甜味美,是一道深受歡迎的大眾菜。

花菇石雞

這道菜採用黃山特產山珍花菇與石雞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並有降血壓、減少膽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稱山珍之巧配,甚為名貴。

魔芋豆腐

魔芋豆腐是徽州特產副食品,以魔芋為原料製成。

魔芋又名鬼芋、鬼頭、花連桿、蛇子頭、天南星、蛇六穀,徽州各縣山區均有出產。魔芋具有醫治瘧疾、閉經、疔瘡丹毒、燙傷和降血壓、降脂、開胃、防癌等功效。“魔芋豆腐”為新型保健食品,既可單獨烹食,亦可佐其它菜餚共食,其味清爽。

特產

歙縣物產豐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文房四寶中的歙硯、徽墨,以及被列為國家珍貴禮品的茶葉。歙縣有“墨都”的雅稱。此外,歙縣民間藝術的瑰寶“磚”、“石”、“木”、“竹”四雕亦很有特色,還有徽派盆景、版畫、漆刻,以及新興的徽州竹編、玉竹家具等,也都獨具特色。還有三潭枇杷、三口蜜桔、金絲琥珀蜜棗、徽州雪梨、問政山筍、金竹貢菊、窨茶三花等,也很有名。

歙硯徽墨

歙硯是硯中之上品,它的珍貴在於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風格,渾厚樸實、美觀大方、刀法剛健、花式多樣。它的圖案多取於黃山勝境、新安風光、小橋流水、神話傳說、名人逸事等。

徽墨,中國“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黃山市屯溪區、歙縣兩地為徽墨製造中心。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是書畫家的必備用品。 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書畫,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於一體,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

徽墨品種繁多,有漆煙、油煙、松煙、全煙、淨煙、減膠、加香等. 高級漆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餘種名貴材料製成的。 據《徽州府志》記載,徽墨始創於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避戰亂,攜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這裡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見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來,重操制墨舊業。不久,他制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後主李煜視為珍寶。

徽派盆景

中國盆景重要流派之一,以歙縣的賣花漁村為代表,以古樸、奇特、遒勁、凝重、渾厚為其特色,開創一派獨特的藝術風格,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徽州貢菊

歙縣歙縣

徽州貢菊是從菊花群體中選育出的優良品種,原產於歙縣金竹嶺一帶,既有觀賞價值,又有藥用功能。據民

間傳說,“徽州貢菊”原是宋朝徽商從浙江德清縣作為觀賞藝菊引進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許多人得了紅眼頭痛病,有人採用鮮菊花泡水將火,十分靈驗。

“徽州貢菊”具有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涼解毒的功能。用它調配其它藥物可以製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藥和菊花晶等飲料。“徽州貢菊”可以泡茶、泡酒,常飲菊花茶或菊花酒,能“清淨五臟,排毒健身”,起到延壽美容的作用。飲用過的菊花曬乾後充作枕芯,使人清涼降火,明目醒腦。

三潭枇杷

三潭枇杷是中國枇杷中的一個優良品種,因產於新安江沿岸歙縣的漳潭、綿潭和瀹潭三個自然村而得名。“三潭枇杷”的特點是皮薄、肉厚、汁甜、營養豐富,並以早熟優質而聞名遐邇。“三潭枇杷”有20多個品種,在國外享譽的是“大紅袍”和“光榮花”。“大紅袍”黃里透紅,“光榮花”花蒂處長了一個明顯的五角星。一級枇杷每公斤只有20來個, 綿潭村甚至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個的“枇杷王”。

徽州雪梨

徽州雪梨不僅梨花潔白晶瑩,而且果實也如雪似玉,流光溢采。雪梨都用柿漆水漬過的毛邊紙袋包著,再用棕葉絲扎在樹枝上。這種紙袋,一不透水,二不透光。當果實如鈕扣般大小時,辛勤的梨農就精心地把它們用紙袋包裹起來了、歷時四、五個月,直到梨子成熟採摘,梨袋才和雪梨一起下樹。包梨袋有兩大好處:一可以防蟲害,二能使果皮雪白,外形美規,雪梨之美名,由此而得。正如《歙縣誌》所載:“按梨稱雪,狀其色也。吾邑梨初結實時,用柿漆紙就樹上裹之,故色白,不裹則青而皮粗。”

歙縣名茶

歙縣歙縣

歙縣的茶葉產量高居全國之首。“黃山毛峰”、“頂谷大方”、黃山銀鉤、“黃山綠牡丹”、“錦上添花”、“海貝吐珠”等極品名茶列為國家珍貴禮品。

黃山毛峰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製。每年清明穀雨,選摘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於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

老竹大方 大方創製於明代,清代已入貢茶之列。據《歙縣誌》記載:“明隆慶(公元1567—1572年)年間,僧大方住休寧松蘿山,制茶精妙,群邑師其法。然其時僅西北諸山及城大涵山產茶。降至清季,銷輸國外,逐廣種植,有毛峰、大方、烘青等目。”大方茶相傳為比丘大方始創於歙縣老竹嶺,故稱為“老竹大方”。

黃山綠牡丹 特種工藝茶。“黃山綠牡丹”產於歙縣大谷運鄉海拔1400餘米的南雲尖。南雲尖重巒疊嶂,溝壑縱橫,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極利於茶樹的生長。這裡茶葉不僅芽壯葉肥,葉質柔嫩,而且由於芳草遍地,蘭花繁茂,茶葉別具香味。清明採摘茶芽,經過殺青輕揉,初烘整形、選芽、理條、裝簡、造型美化、定型烘焙等工序,綠色牡丹就製成了。

黃山銀鉤 黃山銀鉤因彎曲似鉤,毫白如銀而得名。1972年首創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大谷運鄉,是以毛峰之嫩度,炒青之製法,精彩巧制而成的。

歙縣花茶 歙縣花茶歷史悠久,種茶有上千年的歷史,栽花也有上百年的經驗。相傳,清代乾隆年間,歙縣在福建經商的肖氏最先引進珠蘭花;其後茉莉、白蘭花也先後從廣東引進。代代相傳,日益擴大,現已成長全國主要花茶產地之一。

其他

三口蜜桔:產於歙縣新安江兩岸富岱楊梅:富岱是歙縣雄村鄉低山丘陵地帶的山村,那裡盛產楊梅,是安徽省主要楊梅產地。

問政山筍:徽州的問政山筍屬毛竹筍,是山菜珍品。因出產於歙縣問政山而得名。在歷史上曾被列為貢品,以“問政山筍甲天下”而聞名海內外。

金絲琥珀蜜棗:中國蜜棗的珍品,產在歙縣杞梓里、三陽、英坑一帶。

名人

古代名人

畢升: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家。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號南溟、太函,歙縣人,明代中後期文壇上一位較有影響的詩人、散文和雜劇作家。有雜劇《高唐夢》、《五湖游》、《遠山戲》、《洛水悲》,以及《唐明皇七夕長生殿》等五種。此外他還寫了一些散曲。

許國:(1527—1596)字維楨,歙縣人,明大臣。歷任太子出閣、入侍太子的右贊善、禮部左侍郎、禮部右侍郎等職,著有《許文穆公集》。

曹文埴:(?—1798)字竹虛,清安徽歙縣人。清朝大臣。乾隆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遷翰林院侍讀學士,再遷詹事府詹事。授左副都御史,歷刑、兵、工、戶諸部侍郎。後擢戶部尚書。為官持正,不阿附權臣和珅。以母老引退。嘉慶三年卒。諡文敏。

清朝名人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笙,歙縣人。清朝尚書曹文埴之子,此後先後任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學政、軍機大臣等職。他曾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擔任學政,前後典鄉會試四次,嚴於挑剔一般小毛病。在他的影響下,這種嚴於挑剔一時成為一種風氣。他曾任《會典》、《實錄》、《河工方略》、《明鑑》、《皇朝文穎》、《全唐文》的總裁。

黃賓虹:(1865—1955)原籍安徽省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城,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大家。除了山水畫創作,他在金石學、美術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等領域均有卓越的貢獻。一生著述宏富,有《黃山畫家源流考》、《中國畫學史綱》、《虹廬畫談》、《古畫微》、《黃賓虹畫語錄》、《畫學編》、《印學》、《賓虹詩鈔》等35種。

漸江:(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法名弘仁,縣城桃源塢人。新安畫派的奠基人。存世作品有《黃山圖》、《曉江風便圖》等約150件。

王茂蔭:(1798-1865)字椿年,號子懷。歷任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戶部、工部、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務。任京官前後達30年,歷道光、鹹豐、同治三朝,不攜眷屬隨任,一人獨居歙縣會館,以兩袖清風,直言敢諫聞名。

近代名人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又名知行。近代著名教育家。著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

張曙:(1908-1938)人民音樂家,原名張恩襲。張曙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歌曲200餘首,現存80餘首,其題材大多表現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鬥爭精神,音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他的代表作有《保衛國土》、《丈夫去當兵》、《壯丁前線》、《日落西山》、《趕豺狼》、《洪波曲》等。

當代名人

李濟仁(1931—),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首屆國醫大師。

張其成(1959—),著名國學專家,養生專家,中醫文化學家,文人書法家。

全國政協委員。

社會事業

2006年至2011年五年間,歙縣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高標準實施民生工程,累計投入13.6億元(縣級配套2.3億元),惠及40餘萬城鄉居民。高度重視“七保”工作,五年共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財政惠農資金5.8億元,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5座、農村公路危橋加固改造17座,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53處、保障性住房12萬平方米,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城鄉有線廣播電視、“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基本實現全復蓋。教育科技事業蓬勃發展,榮獲安徽省首批“教育強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稱號。

歙縣中學連續22年榮居全市聯考錄取率榜首,歙縣二中升格為省示範高中,行知學校成為全國首批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歙州學校在全市民辦學校中保持領先。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蟬聯“全國文化先進縣”,許村鎮、棠樾村、漁梁街、三陽鄉分別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徽墨、歙硯、徽派盆景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以上各類非遺傳承人達29人。歙縣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一級館”。昌溪村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歙縣誌》完成二輪修編並出版。

改擴建鄉鎮衛生院28所,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26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計生工作重返“一類縣”,榮獲“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縣”稱號。

“四大整治”和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蟬聯“全省文明縣城”、“全國文明縣城”。蟬聯“全省平安縣”。榮獲“全省國防動員先進縣”稱號。關愛殘疾人和留守兒童工作分別榮獲“全國殘疾人康復示範縣”、“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示範縣”稱號。機構編制管理工作獲全省一等獎。

榮譽

自2008年來歙縣先後獲得“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文化旅遊示範地”、“中國歙硯之鄉”、“中國徽墨之鄉”、"中國旅遊百強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安徽省科學發展先進縣”、“安徽省教育強縣”、“安徽省最佳人居環境獎”、"中國十大休閒小城“、“安徽省文明縣城”、“安徽省生態縣”等榮譽。

旅遊時間

春秋季節為歙縣最佳旅遊時間。歙縣氣候宜人,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這裡沒有工業污染,空氣清新。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皆可游,春秋季節景色為最佳。

油菜花當春季來臨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梨花,盛開地如火如荼,襯著歙縣古民居的粉牆黛瓦尤為美麗,那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啊!7、8月份漁梁壩處於豐水期,水聲震天,氣勢磅礴。此時正是壩上衝浪的好時候。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歙縣區域規劃

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北倚世界著名風景區黃山,東鄰浙江杭州,南連千島湖,轄28個鄉(鎮),288個行政村,17個居委會。總人口50萬,縣域面積2122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徽城鎮。
13個鎮徽城鎮|深渡鎮|北岸鎮|富堨鎮|鄭村鎮|桂林鎮|許村鎮|溪頭鎮|杞梓里鎮|霞坑鎮|岔口鎮|街口鎮|王村鎮
15個鄉坑口鄉|雄村鄉|上豐鄉|昌溪鄉|武陽鄉|三陽鄉|金川鄉|小川鄉|新溪口鄉|璜田鄉|長陔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獅石鄉
歷史文化遺產歙縣縣域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從歷史村鎮保護、風景名勝區保護和歷史建築保護三個層面來進行規劃,共劃定20個需重點保護的一級歷史村鎮,包括:漁梁許村棠樾深渡雄村鄭村槐塘富堨北岸昌溪瞻淇蕃村藍田葉村洪琴鴻飛溣坑柔川璜田小溪等20個歷史村鎮;劃定西溪王村黃村溪頭殷家村豐口村竦口村暘村嵑田武陽周家村森村紹村小洲街口韶坑村霞坑蘇村三陽杞梓里竹鋪竹源村稠墅村等23個二級歷史村鎮;劃定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漸江——花山謎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清涼峰省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