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區

三山區

三山區是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蕪湖市新城區,位於蕪湖主城區西南部。它北瀕長江,與無為縣隔江相望,東南隔漳河與弋江區、蕪湖縣、南陵縣相鄰,西與繁昌縣城北工業區相接。由江城進入皖南,這裡是一條必要的通道。三山區面積276.1平方公里,轄峨橋鎮和三山、保定、龍湖三個街道辦事處,40個行政村,還有三華和茗香兩個居民社區。常住人口14.7萬,是蕪湖市轄人口最少,面積最大,發展潛力很大。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三山區位於蕪湖市城區西南部,東鄰弋江區、蕪湖縣、南陵縣、西南與繁昌接壤,北與無為縣隔江相望。面積276.1平方千米,2006年常住人口14.59萬人。2006年,三山區轄保定街道、龍湖街道三山街道峨橋鎮,共有4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三山街道由原三山鎮“撤鎮建辦”而設立,位於三山區中部,是三山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與繁昌縣銜接,南峨橋鎮接壤,西與龍湖街道相連,北與保定街道一橋相隔。面積40.5平方千米,人口29931人,10011戶,轄6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2006年數據,根據“三山區政府網”)

保定街道位於蕪湖西郊,北臨長江,面積78.5平方千米。人口3.73萬人,下轄9個村委會(聯群村等),是由原繁昌縣小洲鄉和保定鄉合併而成。(2006年數據,根據“蕪湖新聞網”)

峨橋鎮位於蕪湖市南部,總面積105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人口5.3萬人。(2006年數據,根據“三山區政府網”)

歷史沿革

三山區三山區
三山境內發現商周時期多處人類遺址,如三山大神墩遺址,浮山珠墩船墩,新淮磨盤墩,中溝疙瘩頭遺址等,證明了三山早期就有人類生活繁衍。

春秋戰國時期,先人已在小銅山采銅、冶銅。漢末周瑜開築保大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唐末大將孫端、台蒙戍守魯港,為禦敵,在魯港河上建築了五堰。宋文天祥修復五堰,引江水倒灌,以提高漳河水位,使漳河水運暢達,稱為“金塢”。元末將軍從一彪練兵於千軍陵,遺“千軍陵炮台”。明初小淮窯磚瓦馳運金陵,供葺造皇城,遐邇聞名。明代上中葉,三山老街建成,這時的三山,水路交通暢達,隨之陸路官道連通,舟行日盛,商賈如雲。後又設了郵亭、官驛、驛館,多宿來往官紳,故有上馬店下馬店,接官亭的地名產生。後來,又相繼修建了楊泗廟文昌宮城隍廟三華禪院等寺廟,引來無數香客騷人。那時三山街已成為一方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古埠峨橋因峨溪河、漳河水運發達、船幫興盛,“峨船子”、“小划子”往來頻繁,促進了峨橋商埠的繁榮。

地處三江口之魯港,為長江、漳河要津。文天祥督師魯港,流芳百世;賈似道棄守魯港,遺臭萬年。元末,朱元璋率農民起義軍於魯港多次激戰,使魯港自明初後逐漸頹萎

明成化七年(1471年),官府搜刮民財,又在魯港始設“常關”,為明代六大稅關之一,清代和民國繼之。民國後二十餘年,關稅控制在外國人手裡。魯港常關自創關到裁撤共480年歷史,記錄了魯港港航之繁榮,也寫下了人民的辛酸血淚。

三山區三山區
2005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77號)調整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設立蕪湖市三山區,將馬塘區的三山、保定2個街道和繁昌縣的峨橋鎮劃歸三山區管轄。三山區人民政府駐三華路。

2006年2月9日,蕪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三山區,將繁昌縣的原三山鎮、峨橋鎮劃歸三山區管轄,區政府駐三山鎮三華路。

2006年,經市政府批准,三山區新設立保定龍湖及三山街道辦事處,保留峨橋鎮,撤銷三山鎮。至4月4日,三山區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已順利完成。

三山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平均海拔9.5米,地形為半山半圩,水抱山環、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時分明,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境內襟江帶湖,山青水秀。浮山銅山三華山常年鬱鬱蔥蔥。龍窩湖、漳河、峨溪河、響水澗、三山河碧波蕩漾,堤岸綠樹行行。這裡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峰、每一個村莊都可入詩入畫。三山秋月、浮丘丹井、魯明放舟、峨溪煙柳等風景名勝給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陶醉的詩篇。如“孤村煙火三山隔,兩縣人家一水分。一片輕帆天際上,不知身在白鷗群。”就是對三山最概括的讚美

交通

沿江(上海至武漢)高速公路、滁(滁州)黃(黃山)高速公路、S321省道、寧(南京)銅(銅陵)鐵路貫穿全區。蕪湖市三環路也將三山大部分地區圈進,蕪湖市區濱江大道將延伸至三山區龍窩湖附近,把三山與蕪湖市中心連為一體,屆時從市中心到三山將更為方便。

在建的蕪湖長江二橋與三山區緊鄰,長三角城際鐵路複線也由境內通過,區內鄉村公路網已經形成。城區新建華電大道、三山大道、龍湖大道均為高標準設計施工,建設中的蕪湖(保定)電廠鐵路專用線由峨橋直通江邊。

再加上三山區擁有30公里長江岸線,具有水路運輸得天獨厚的優勢,已建成海螺散貨碼頭,在建的有東匯碼頭和中外運碼頭等。三山區交通幹線可謂密如蛛網,四通八達。

自然資源

三山區三山區
三山盛產銅、鐵,境內遺存了采銅和冶銅遺址,現有的幾家採礦業效益較好。

這裡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可供開發利用:江濱湖畔有汀洲濕地幾萬畝,保大圩、門樓圩有沃野平疇萬餘頃。還有外龍窩等灘涂蘆洲綿延數十里。

三山區瀕江臨河,水資源非常豐富。境內湖泊眾多,龍窩湖最大,仰窪套、虬塘湖歷史悠久,河流溪澗縱橫交織,三山河峨溪河、泊口河、響水澗、龍窩湖久有盛名。長江岸線達20多公里,漳河岸線近30公里,“黃金水道”得天獨厚。長江岸線又非常適合造船工業和建設深水港口。

沿江居民有種植大棚蔬菜的習慣,新鮮蔬菜除滿足市區需要外,還供應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冷藏保鮮的蔬菜遠銷日本韓國。有機蔬菜品種多,質量優,非常適合作為深加工原料。龍窩湖螃蟹品質優良。

發展規劃

三山區三山區
“十一五”期間,三山區將充分發揮後發優勢、資源優勢,搶抓機遇,在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帶動下,主動承接沿海發達地區及長三角地區產業梯次轉移的輻射,把三山區打造成一個集電能生產基地、現代船舶製造基地、綠色食品加工基地、輕紡製造業基地、特色農業基地、新型現代化物流中心及旅遊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綠色新城區。

經濟發展。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0億元,其中華電120億元、響水澗40億元、經濟開發區30億元、船舶工業園20億元,城區建設40億元,其他10億元。到2010年,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00億元,其中華電25億元、經濟開發區40億元、船舶工業園20億元、海螺10億元、其他5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億元以上(當年價格),財政總收入達到8億元以上的目標

三山區三山區

人民生活。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000元。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城鄉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35平方米。城市化進程繼續加快,到2010年城市化率達到45%以上。

社會事業。基礎教育方面:努力鞏固並提高“兩基”的水平和質量,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進一步擴大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確保國小入學率為100%,國中毛入學率逐步達到99.9%。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子女與殘疾兒童少年的義務教育。積極發展學前三年教育,重視發展兒童早期教育,滿足學齡前兒童入園需求。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和職業教育,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認真組織實施“大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教職工素質工程、布局調整工程”四項教育工程。經過5年努力,使全區教師學歷達標,90%以上的教師專業對口,100%的教育管理幹部經過專業培訓,適當招聘本科以上學歷緊缺學科的青年教師,從而使我區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明顯提高。積極整合教育資源,“十一五”期間,規劃建設1—2座從國小到國中的九年義務階段的完全學校。大力普及高中教育。

三山區三山區
公共衛生方面: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三山區醫療衛生單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做到有完善的組織、預案、隊伍和應急保障制度。建立《三山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警預案》和《三山區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時報告率100%。加強應急能力建設,認真組織開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大中毒事件等題材應急演練工作。突出愛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和B肝等重大疾病防治、預防、保健工作,保持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100%,急性血吸蟲病發病率控制在萬分之0.5萬以下,規範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完成率100%。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文化體育方面:逐步完成一批基本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區(文化館)、街道或鎮(文化站)、社區或村(文化活動室)三級文化網路。以文化進步推動社會進步,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積極推進體育事業發展,使廣大民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達到較高標準。適時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全民健身路徑完好率達100%,並按照“親民便民利民”的原則,不斷完善社區體育設施建設,使全民健身工程設施遍布全區。

可持續發展。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繼續保持平穩的低生育水平,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使出生人口性別比穩定在正常值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國家規定指標以內,關注人口安全,提高人口素質

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大氣質量、飲用水源水質保持在國家規定的標準以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有效合理利用資源,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在規劃建設與經濟發展中充分利用並保護好山、水、林、河流湖泊等自然資源。對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項目堅決不上。企業的廢氣、廢水要做到達標排放,取締粘土磚,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利用華電粉煤灰、餘熱等資源,做好循環利用。做好響水澗的綜合開發利用,在作為工業發電項目開發的同時,還要把它建設成一個觀光旅遊度假的理想場所。做好龍窩湖的保護工作。建設資源節約型三山。

經濟

經濟總量

2012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46.7億元,建區以來年均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67.5億元,增長50.9%;全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6億元,增長32.3%;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7.8億元,增長10.1%;實現財政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3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6億元,同比增長16%;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9.8億元,增長29.8%;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8.9億元,年均增長41.7%。三次產業比為13.1:65.2:21.7。

主要落戶企業

新興鑄管項目:上市公司河北邯鄲新興鑄管集團建設,項目總投資176億元,分3期5年建設,其中一期投資40億元,建設60萬噸鑄管生產線、5萬噸配套管件生產線和15萬噸大型鑄鍛件,計畫2012年完成。該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成為蕪湖市建設精品鑄管及管件基地和大型鑄鍛件鑄鍛中心。
集瑞聯合重卡項目:由奇瑞汽車與中集集團共同建設重卡項目,注資12億元,總投資65億元,建設內容包括卡車廠(即30萬台LX1系列卡車/年的整車生產區和商品車停車場)、為卡車廠配套的變速箱廠和車橋廠,項目分三期建設,總建設期6年,其中一期投資40億元,已於2010年12月正式建成投產,首期設計年產3萬台整車。
奇瑞重型機械項目:由奇瑞公司牽頭建設工程車項目,分三大板塊:1、高端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農機具等農業機械;2、挖掘機、叉車、汽車起重機等工程機械;3、礦用車、水泥泵車等專用車。總投資100億元,其中一期用地1580畝,投入40億元。
玉柴聯合卡車發動機項目:由集瑞公司和廣西玉柴集團合資建設,總投資25億元,注資5億元,一期總投資8億元,建設年產5萬台重型車用發動機生產線,已於2010年12月建成投產。二期建設年產10萬台卡車發動機生產線。
恆安高檔生活用紙項目:恆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30億元,新建年產36萬噸高檔生活用紙(國內著名“心相印”品牌)生產線及配套設施,達產後年產值35億元。
格力三山產業園項目: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計畫總投資105億元,占地面積3400畝,建設含家用空調、商用空調及關鍵零部件、冰櫃、熱水器、電子電器回收再利用、自動閥、電機、模組、產品研發測試中心等項目,預計建成後銷售額達300億元人民幣,項目已建成投產
雙匯肉製品項目:河南雙匯集團建設,總投資10億元引進國際先進肉類加工技術和國外先進肉類加工設備,建設年屠宰分割200萬頭生豬、年產13萬噸肉製品生產和區域物流、商業連鎖、研發、檢測、及其他相關配套設施,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預計實現年銷售收入約20億元。
華潤雪花啤酒項目:該項目由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投資5億元人民幣,建設年產20萬噸啤酒生產項目和相關物流配套項目。
華電超超臨界燃料發電項目:華東電力集團建設,總投資120億元,一期投資53億元,已於2008年建成並投入運行,年發電66億千瓦時。二期投資73億元、新增2台100萬千瓦機組的二期擴建工程籌備開工。
響水澗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國家電網公司建設,靜態總投資37億元,電站裝機容量1000MW,電站安裝4台單機容量為25萬KW可逆混流式機組。2012年建成併網,年發電量17.62億度。
新聯造船項目:蕪湖造船廠與奇瑞汽車合資建設,總投資22億元。建設大型船台滑道三座,其中5萬噸級船台滑道兩座、3萬噸級船台滑道一座。主要生產1-5萬噸級液貨船、2500-3500車位純小汽車滾裝船、5000-15000馬力海洋石油工程輔助船等。
君華科技軟磁非晶材料項目:君華科技公司計畫投資35億元,建設年產20萬噸軟磁非晶材料項目。項目建成達產後年銷售收入將超過50億元。
聖羅紡織項目:寧波聖羅集團建設,總投資8億元,已建成國內最大的絲光紗線、絲光襪生產基地。
大瑞高等級全鋼載重子午線輪胎項目:由安徽大瑞橡膠有限公司建設,總投資12億元人民幣,建設年產150萬套高等級全鋼載重子午線輪胎項目。

人民生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282元,增長15%。城鎮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城鄉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35平方米。

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間,三山區將充分發揮後發優勢、資源優勢,搶抓機遇,在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和國家級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政策的帶動下(三山經濟開發區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起步區,其中包含蕪湖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範園區),主動承接沿海發達地區及長三角地區產業梯次轉移的輻射,把三山區打造成一個集電能生產基地、現代船舶製造基地、綠色食品加工基地、輕紡製造業基地、特色農業基地、新型現代化物流中心及旅遊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綠色新城區。

教育

努力鞏固並提高“兩基”的水平和質量,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進一步擴大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確保國小入學率為100%,國中毛入學率逐步達到99.9%。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子女與殘疾兒童少年的義務教育。積極發展學前三年教育,重視發展兒童早期教育,滿足學齡前兒童入園需求。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和職業教育,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經過5年努力,使全區教師學歷達標,90%以上的教師專業對口,100%的教育管理幹部經過專業培訓,適當招聘本科以上學歷緊缺學科的青年教師,從而使該區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明顯提高。積極整合教育資源,“十一五”期間,規劃建設1—2座從國小到國中的九年義務階段的完全學校。大力普及高中教育。

三山區學校

高等教育:安徽揚子職業技術學院、蕪湖財經工業學校
高級中學:蕪湖市三山中學、蕪湖事達中學、蕪湖市江南實驗中學
初級中學:蕪湖市第三十九中學、蕪湖市第四十中學、蕪湖市第四十一中學、蕪湖市第四十二中學、蕪湖市第四十三中學、蕪湖市第四十六中學、蕪湖市第四十八中學、蕪湖市第四十九中學、蕪湖市第五十中學

體育衛生

積極推進體育事業發展,使廣大民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達到較高標準。適時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全民健身路徑完好率達100%,並按照“親民、便民、利民”的原則,不斷完善社區體育設施建設,使全民健身工程設施遍布全區。

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三山區醫療衛生單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做到有完善的組織預案、隊伍和應急保障制度。建立《三山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警預案》和《三山區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時報告率100%。加強應急能力建設,認真組織開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大中毒事件等題材應急演練工作。突出愛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和B肝等重大疾病防治、預防、保健工作,保持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100%,急性血吸蟲病發病率控制在萬分之0.5萬以下,規範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完成率100%。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文化藝術

歷史文化

三山歷史悠久、風景美麗,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名家騷客前來旅遊觀光,他們游流忘返,寫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章,抒發出超越歷史高度、地域廣度、生命長度的一系列感慨。
歌頌三山的第一首詩為《原道歌》,作者東周浮邱伯稱巍峨的浮山為藏龍伏虎之地。謝眺、王安石、楊萬里等名人也多有詩詞歌詠三山。
詩仙李白來到銅山寺,飽覽此間山水奇景,頗有留戀之意,乘興揮毫,題下“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舉杯回午袖,掃盡五松山。”的絕句。他還曾乘舟過三山,作《江上答崔宣城》詩歌:“太華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樹繞蘆洲月,山鳴鵲鎮鍾。”,對三華山大加讚賞,這可能是關於“三山秋月”的最早寫照。
清姚鼐游三華山留吟數篇,字字珠玉。明宋棠詠《螃蟹磯》“揚子江頭古石磯,秋來卻羨蟹螯肥,卷舒不及鴟夷子,安得垂倫釣夕暉。”讓“蟹磯釣蹤”始成一景。
朱元璋曾親臨浮山,督修浮山寺,乾隆帝來浮山寺手植江白牡丹兩株,賜名“隱玉寺”。那時的浮山古寺,晨鐘暮鼓、佛號經聲不絕,香火旺盛一時。
邑人曾作《三山秋月》、《峨溪匹練》、《浮丘丹井》等詩,雖為狀物寫景,實為托景抒情,傳承著人們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精神,物寓其理,景寓其情。於是,自明國中順大夫嚴允諧作《三山秋月》始,同題詩作不斷,代不乏人。詩為心聲,字裡行間無不寄託著濃濃的鄉情。
明?程夢斗作三山《八景記》云:山川非俊傑不顯,俊傑非地靈不生。居畔三山,迢遞江乾,虎踞龍蟠……
明塗溪楊氏宗臣等五君聯袂登浮丘山,吟詩唱和,步本譯韻留《浮丘列屏》佳作六章。“浮山覽勝,詩書流雲,文風代遠,蔚啟人聞。”清乾隆年間,本邑學博謝淋潛齋邀戶部尚書董左田,太守王子卿,文博周最峰,金葉山等人同游三華山,分字吟對,互有唱和,遺詩十餘首,開三華文人述宴之先河,揚三山文明風氣之先聲。
清末民初三山文風亦盛,他們還創辦了“三山公學堂”,教於鄉里。清末廢科舉之際,讀書人不再孜孜於科考之事,便結社吟詩,以陶冶性情,增進學業。此時,三山九蓮詩社於九蓮庵內誕生,首聚者九人。他們定期聚會,共論詩文,後發展到幾十人,著作頗多,惜多不存。

文化建設

三山地區文化發展異彩紛呈,如今習詩賦韻者不下百人。既有詩詞進校園,兒童吟詩誦古文,興致蔚然;也有老年學校興起,腰鼓隊、秧歌隊燕舞流鶯。詩詞學會引耋耋學吟,時聞笑聲朗朗,吟語輕輕。三山習書學畫者不乏其人,經常有書畫展,讓人流連,更有兒童書畫展,悅目賞心。這裡文體活動多姿多彩,農民象棋節每年在湖濱公園舉行,“農民象棋之鄉”名聞有年。逐步完成一批基本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區(文化館)、街道或鎮(文化站)、社區或村(文化活動室)三級文化網路。以文化進步推動社會進步,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古老的“三華廟會”於今也推陳出新,演繹成一方風俗。春節穿龍燈,端午賽龍舟熱鬧非凡。古鎮峨橋依託國際茶城,茶博會、茶文化、書畫展品茶、詠茶、歌詠會經常舉行,茶韻流香,清心怡人。去峨橋飲茶香,寫茶詩,登浮丘山吟勝,游銅山寺賞景,到龍窩湖蕩舟,聽漁歌唱晚,逛“三華廟會”,已成為蕪湖人的時尚

詩意三山

三華山
“太華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樹繞蘆洲月,山鳴鵲鎮鍾”,“尋仙下西嶽,陶令忽相逢,問我將何事,湍波歷幾重。”——李白(唐)
“草青雲碧接孱顏,一經深林記共攀,步屧只為前兩歲,停舟仍在上三山。空岩松響含風急,春盡花枝著雨殷。寄語閉門千帙畔,夢魂曾否到江關。”——姚鼐(清,《又寄方值德之》)
“誰能參天工,扛此清霄筆”;“三峰天外落,古寺逼澄江,山色六朝剩,鐘聲長夜撞。”;“攜手同行半日閒,臥遊翻笑頻年拙。雲霞滃涌足底生,星斗歷落懷中擷,俯瞰江流信步歸,夕陽欲下燈明滅。”——張星煥(清)
“臨絕登山眺,心舒景入眸,江河多壯闊,一瀉向東流”——黃剛澤
銅山
“浮邱西列,錦帷翠帳重重;銅闕東開,勝景迭迭”——前人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舉杯回午袖,掃盡五松山。”——李白(唐)
“杯渡禪師,不知其姓名,嘗乘木杯渡河,故此為名”——高僧杯渡(南北朝)
“偶來古寺淨無塵,杯渡禪師幾渡人!多年不見頻伽鳥,百歲長留丹桂根。”——姚覺廬(清末民初)
浮山
“山高三百仞,周環四十里,有浮邱洞、石壇、丹井、龍池,相傳龍潛於此。又有鎖虎石、觀音岩,仙人浮邱公隱處也。山頂有資聖院,舊名浮邱院。明正統五年,僧佛貞建。”——張志(《圖經》)
“浮邱山,世傳為浮邱燒丹處,草木蒙蘢,岩壑窈冥,環匝四十餘里。山產茶,歲可數千鍾,近日士民烘焙得法,謂之炒青。品味素美,不在松蘿龍井之下。但其利盡布於四方,每穀雨時,四方之人,提筐攜簍,鱗集場市,籠之以去,而士民消渴,反不得其七碗之用,所謂笠家露頂,屐家赤腳,此貧而遇者也。”——邑人王焞雲
螃蟹磯
“楊子江頭古石磯,秋來卻羨蟹鰲肥,卷舒不及鴟夷子,安得垂綸釣夕暉”——宋棠(明)
“楚水吳山問落星,石田深處理絲綸,鰲擎巨浪撐王屋,足據橫波壯帝城,幾度棹歌催曉日,數聲漁笛薄殘雲,蘆花夜月任竿冷,風景依稀似富春。”——楊宗臣(明)
三山磯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青煙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王安石(宋,《三山磯》)
“檐影蔭游魚,江聲鸇崖竹,雲帆天外去,龍剎空中矗,霞明晚渡紅,草暖晴沙綠。澄波見歸鳥,紛靄迷飛鶩。有時雪浪吹,玉馬爭追逐。青霄皓月滿,琉璃瑩極目。”——徐迪(宋)
“蓼岸藤灣隔盡人,大江小汊繞成輪。”“蘆揮麈尾話清秋,柳弄腰支舞綠洲。”——楊萬里(南宋)
“東風漠漠水沄沄,花柳沿村春事殷。泊久魚樵來作市,心閒麋鹿漸同群。自憐失腳趨塵土,長恐歸期負海雲。正憶山中詩酒伴,石門延望幾斜曛”。——王陽明(明,《阻風二首》其一)
“天高雙櫓慕明月,江闊千帆舞逆風。花暗漸驚春事晚,水悠應與客愁穹。”——王陽明(《三山晚眺》)
“避地三山上,聊家萬壑中。里名函谷口,人有太皇風。三面重岡匝,南流一線通。”——王焞雲(明)
“江路阻歸人,三山引游屐。”“濤驚松風吹,林披竹翠滴。亭高瞰澄江,景入射古壁。流連山阿中,延賞倏已夕。心暇動遐思,曠觀淡塵役。詠歸忘客愁,快酌秋月白。”——古傳誨(清)
“澄江日夕淨,歸鳥投前浦。明霞散淪漪,輕飆淡容與。南臨春谷溪,北眺濡須塢。何處是三山,沙頭駐鳴櫓。”——王士正(清,《三山磯》)
“風順船矢直,風逆船弓鏇。三山正當面,江路故回還。樹色沐朝雨,嵐光浮霽川。蛾眉鏡中秀,華旒天外鮮。貪勝不厭久,會心誰與傳。天為草草客,賜以區區緣。欹枕日過午,流覽如小年。”——朱滋年(清,《逆風行三山,登江中孤嶼韻》)
三山河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謝眺(南朝,《晚登三山》)
“龍在石潭聞夜雨,雁移沙渚見秋潮。”——杜牧(唐)
“湖平幽經遠,船泊夜燈微。”——張喬
“昨夜暑雨暴,高低或成谷。”——楊傑
“孤岑突兀俯招提,極目澄江匹練低。”——鄧一儒
“春雨如有情,留客住鄉縣。逶迤三日行,故山了不見。霧重縐吳榖,波翻碎越練。彌楫傍中洲,江花繡芳甸。良知敦古歡,密疑暢清宴。出門指危磯,懷古淚如霰。耿耿清南忠,日夜流不變。”——朱滋年君(《用小謝登三山還京邑韻》)
“家在澄江接遠“瞑後三山生紫煙,寥寥古驛閉江天。鐸聲偏惱離人夢,夜半風吹到客船。”——顧起元(明,《聽郵亭鐸》)
“時人不識五磯頭,浪泊蔡窪舶舸流”。“晨曦背去千人揖,夜搒歸來萬燈浮。”——朱善芳(明)
“家在澄江接遠汀,好山不斷隔江青,藏雲小閣閒曾到,護寺疏籬汩屢經。絕壁依松聲謖謖,修廊蔭竹影亭亭。清游偕從來嘉客,未信開山石果靈”——謝泳(清)
龍窩湖
“渚岸蘆花,堤畔綠柳,農舍望湖,一水菱藕。須晴日,看波光粼粼,白帆悠悠,鷗雁陣陣,鷺鳧潛游,漁舟唱晚,美不勝收”——佚名
“縹緲煙霞水吻天,夾河巨壩臥江邊。長堤翠柳浮春意,古岸紅樓聽燕喧。十里荷塘芳村落,滿湖菱藕兆豐年。輕舟棹浪夕陽里,迴蕩漁歌伴管弦”——姚士權
“傍江兀立馭龍窩,吐霧吞雲戰水魔。一吼安瀾三丈涌,浪花飛雪盪金波”——梁志成
“大江滾滾卷洪峰,萬里長堤拍浪空。水患災害成往事,縱橫大閘鎖蛟龍”——桂林

名人

生於斯長於斯的江東才俊、志士仁人、英雄豪傑從這裡的“三華古道”上走了出去,於無聲處撞擊著時代的強音,永恆與有限,存在與虛無,幻滅與成功,輝煌與湮滅,賦予三山一方熱土上吳楚文化的特有內涵。
姚孟景、姚孟昱昆玉聯芳,茲前蜚英黌校、含華藝圃者濟濟林林。還有眾多雅士名家,令人稱道:如晚清有進士姚楷和兄弟雙拔貢的姚琢如,姚浩如。還有魯壽祁,佘霄峰,桂一棵,姚彩錡等古代名人,為家鄉爭光添彩
建國前後的名流,有史學權威姚薇元,系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王船山歷史初探》等書,並參與創辦了《新光》月刊。塾館又以鄧則先及鄧化南最負盛名。鄧則先不僅學養深厚,縣人受教者頗不乏人,而且詩詞雋逸,尤燴人口。
另外還有武漢中華大學法學學士楊彩清,國學大師謝鳴軒,著名醫生姚化東、葉午莊,科技英才吳永和、張篤周,書畫名流鄧晶瑜、古緒華,詩壇高手俞乃蘊、劉表位,知名學者趙其鈞、何慶善,三山區第一個獲博士學位的彭曉林,旅美博士胡國俊,國家體育運動健將查全玉,“一門四才子”的陳忠實兄弟四博士、碩士,延安中共中央管理局甲級模範工作者俞時模,全國勞模葛世玉、張子房、屠家祥,全軍自學成才“十大標兵”之一、一等軍功榮立者吳榮春等等,就是這樣一些三山人,一代一代地傳承著文明,使三山人傑地靈,千古流芳。

旅遊

三山區山水環抱,風光宜人,人文景觀薈萃,古蹟眾多。境內有海拔436m,方圓18km的浮山,曾名隱玉山,浮山主巔世傳為浮邱公煉丹處,山上有庫、洞、樹、泉、碑、剎等名勝古蹟,大詩人李白也在此留下了墨寶。
位於區中央的三華山曾是有名的佛教聖地之一,早在唐肅宋至德年間新羅王子在前往九華山前曾在此做過道場,建立寺廟,氣勢恢宏
境內銅山,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唐代名人孫之興贊曰:“峨峨碧棱,巉巉青壁,巋岌嬈屼,下削乍平,左翼龍驤,石磐虎距,西拓浮邱財捫天心,北帶長江治如銀海,詢足以壯吳楚之地勢也”,山內風景名勝數不勝數。如建立於唐朝初年的銅山寺,李白詩云:“我愛銅山寺,千年未擬還”,以及銅山寺傍的“涌珠泉”、神仙洞和千年銀杏等。
境內有面積達700公頃(1.05萬畝)的龍窩湖,環湖可供開發的區域面積近80平方公里,區域內及周邊優質水體提供了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景觀,成為龍湖獨特的資源。
區內現仍有眾多文化遺蹟,如接官亭、戰國古礦坑、商周文化遺址、明代陶窯遺址、文昌宮、城隍廟等。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