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陔鄉

長陔鄉地處歙縣南部,歙嶺西麓,王街公路貫穿其中,駐地距縣城58公里。行政區劃調整後,長標、長陔兩鄉合併,總面積達90.6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88個村民小組,共有3876戶,14467人口。鄉政府所在地人口居住集中,常住人口4000多人。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2004年底行政區劃調整原長標、長陔兩鄉合併為現在長陔鄉,總面積達 90.6平方公里,2008年3月經村級區域規模調整後,行政村由原來的10個變為現在的5個,88個村民小組,共有3876戶,14467人口。鄉政府所在地人口居住集中,常住人口4000多人。全鄉現有六個村通公路,兩個村通機耕路,程控電話和有線電視覆蓋全鄉,移動、聯通信號覆蓋鄉政府所在地、長標、石門坑、南源、韶坑等地。

產業結構

全鄉物產資源豐富,有耕地3587畝,其中水田2379畝,旱地1208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油料有油菜籽、大豆等;現有茶園8648 畝,筍用竹萬餘畝,箬葉、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該鄉土特產更具特色,長陔“筍乾、火腿、山芋棗、豆製品、箬葉等”更是聲名遠揚。

歷史文化

長陔鄉原屬徽州地區直轄,距今二十一代約四百餘年。下屬十個行政村:長陔、禮教、上村、磻坑、韶坑、石門坑、南源、長標、谷豐、賢源。
長陔、禮教、上村三村現在發展成為一體,禮教村是鄉政府所在地,歷史上他們原屬一個村即長陔村,上半村為上土屋(後翻調為“上頭谷”)、下半村為下土屋(後翻調為“下頭菇”),後於民國十年左右分為長陔堡、禮教堡,其中禮教堡有自然村上村,後於1958年左右高級社期間分為長陔村、禮教村、新村村。原長陔村周圍群山環抱,地勢較為平坦,河流自西向東走向注入千島湖,山下兩岸居滿人家,曾享有“九槽十水碓、千灶萬丁”之稱。祠堂、廟宇、社屋和堂寺,參天古木在文革期間都毀於一旦。

姓氏由來

長陔從唐朝得名,村民主姓畢。新安畢氏族譜中記載,畢氏始遷祖畢師遠,唐乾符間由河南偃師出仕新安,卒葬篁墩。生三子:長子畢衍從篁墩徒池州石棣,次子畢衡世守廬墓而居家篁墩;三子畢衛之子畢烈從篁墩遷浙江巨州再遷江西信州戈陽。畢衡生二子:畢文龍、畢文虎。畢文龍曾孫畢世仁遷休寧碧溪,畢世仁孫畢神謢、畢才謢。畢才謢九世安畢宗勝遷休寧雙溪。畢神謢生五子:畢綸、畢績、畢緯仍居碧溪;四子畢紹徒休寧陳村;五子畢經遷歙縣長陔。畢經曾孫畢景鎮由長陔遷休寧閔川,畢景安遷歙縣城北市。畢文虎四世孫畢汝霖遷歙縣石門,又數世復遷歙之嘉田。新安畢氏家族在宋代誕生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就是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家畢升。畢氏從唐朝安史之亂十四世畢經從休寧遷居長陔,在畢文虎之後最興旺,有“三房五炎分九派、任公九子十三孫”之稱。

基礎建設

鄉教育衛生事業在近期得到了較快地發展。現有中學1所,學生626人,國小7所和2個教學點,入學兒童1334人,教職工共95人。長陔中心學校承當著管理全鄉的基礎教育任務, 下設一所中學、五所國小和三個教學點,校園占地面積16166平方米。中學部現有685名學生,12個教學班,34名教師;國小部有1198名學生,34個教學班,60名教師。是歙縣規模較大的農村學校之一。
長陔國小和韶坑國小兩所教學樓由港商沈炳麟先生領銜投資興建,其中韶坑國小的“恩美樓”於1997年興建。長陔中學鄭格如大樓由馬來西亞華人鄭格如捐資50萬元港幣興建,是該鄉的標誌性建築。

教學方針

堅持“以質量求生存謀發展”的總體思路,“內強素質,外塑形象”,辦學效益日益提高,贏得各級黨委政府的親切關懷和上級主管部門的熱心幫助,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同時群體教職工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籌建和改造使長陔中心學校舍面積達5643.7平方米,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危房基本消除。另外,長陔中國小都分別建有圖書室、實驗室;04年3月,學校自籌資金,在歙縣農村學校中率先興建了一個較高規格的多媒體教室;04年10月,校榮幸被納入“國家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學校,所屬中國小都按國家標準配備了現代遠程教育設備,擁有模一教學點兩所、模二國小五所、模三中學一所。還接了光纖上了網際網路,建成校區域網路。教育教學設施較完備,現代技術含量高。

結構調整

近些年來,長陔中心學校加大布局調整力度,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先後撤併了2個國小6個教學點。04年暑期,將各村小的六年級撤併到中心校本部的長陔國小,向寄宿制農村國小邁出了第一步。計畫在08年前,創造條件,逐步將各村小的其他年級,撤併到長陔國小,創辦九年一貫制農村寄宿學校,進一步整合最佳化教育資源,以提高教學質量與辦學效益。

教學成就

長陔中心學校全面貫徹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二000年至二00五年連續獲得歙縣學校辦學效益綜合評估二、三等獎,近年來,國中畢業會考和升學考試成績穩步上升,04年度,初三畢業會考總平均分位居全縣第四名,7名學生被省示範高中正取。 05年初三畢業考試成績又名列全縣前茅,中招考試有23名學生達省示範高中錄取線。學科競賽也取得優異成績,語數英等學科,該校學生均榜上有名。曾有徐國輝同學獲數學競賽省級三等獎,6名學生登上英語競賽市級獎榜,占該縣獲獎的1/5,學生繪畫、作文、演講、朗誦等也連續獲得大獎。教師論文也多人次獲獎或發表。05年,長陔中心學校被評為“黃山市師德建設先進單位”。
長陔中心學校顯著的辦學效益贏得各級領導的稱讚和廣大民眾的信賴。周邊鄉鎮的許多學生和學生家長都嚮往轉入長陔中心學校。長陔中心學校近幾年來崛起的歙縣山區學校的明星

衛生建設

該鄉衛生系統在建國後有了較快地發展,目前全鄉有衛生院2所,醫務人員6人,村衛生室13所,醫務人員14人。鄉政府所在地的長陔衛生院籌建於1956年,當時稱“長陔區衛生所”,又名聯合診所,院址在私人家中。1958年大聯合取消,成立了長陔衛生所。1964年到1968年成立了長陔人民公社衛生院。1968年後汪明光任院長後,籌建長陔人民公社衛生院房屋,在長陔糧站隔壁,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2層磚瓦結構,這時醫院技術有了較大提高,基本能開展中、西醫、婦科等。1973年-1988年該院中、西醫、內、外、婦產科等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提高。1989年籌建了長陔鄉衛生院綜合樓。1998年完成了醫院綜合樓的建設,並建設了醫院附屬工程樓。,2003年增加了X光機、B超、心電圖、檢驗、外、骨科設備,醫療技術大大提高。

風俗文化

在該鄉許多歷史較長的山村,受封建思想影響,流傳著許多傳說,如韶坑古亭的傳說:“上帝亭”位於韶坑村頭,以前又名上亭。相傳古時浙江省淳安久旱無雨,要來此亭求雨並背神水回家而因此得名。此亭前有香爐峰還有一石塔和被命名為“企鵝石”的石頭,在石下有一株“神柏”,胸徑達4米多,亭下角石基下有涼水塘,就是為來往行人解渴而砌成。文化大革命時被毀,“企鵝石”、“神柏”、“神水”至今仍在。神水清甜長流,神柏子孫甚多,幾百年來,生生不息。每逢清明時節香菸繚繞,樹枝上紅、白、綠紙錢隨風飄舞,人們祈求神柏保佑。距上亭不遠有一路亭,傳說此亭是為當時文人徐文富考中“秀才”後而建,亭內石壁上雕刻有“韶鏗毓秀,德里鍾英”字樣。

民間傳說

“詠罄亭”位於“中蒼嶺”,相傳為清代乾隆年間徐金蓮所建,是長陔與韶鏗中心點,一般古時人趕路到此都要坐下休息片刻。亭外上台階就有一“接主亭”,又名“鬼神壇”,由石板搭成,並有詩曰:築壇追古始,靈爽蔭仙源。傳說在未建此壇前有神靈作亂,每日下午3-4時鬼神活動、搭台做戲等,韶鏗村當時雲長陔看戲,結果就到此園地或墳墓地“看戲”了,為壓住鬼神,先生點示建起此亭,日後基本平靜,此亭已在文革時期被破除迷信時所毀。
徐氏宗祠前還有一亭稱“五昌亭”亭前有石心雨來柱,柱分十面佛神字。亭對面有大楓樹一棵,生長茂盛,五人合抱仍有餘。另外在韶坑村還有“修神洞”的傳說,相傳當時修神者一石匠綽號“麻子深”未成全仙,因在此洞修煉而得名。

目連戲

目連戲起源於祁門,流傳的範圍卻到達徽屬六縣,包括祁門、休寧、石台、婺源、歙縣、績溪,以及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鄰省。據初步調查,明清時期徽州及其周邊的目連戲有20個左右。目連戲後來流傳大半箇中國,許多地方劇種也積極移植上演,如四川高腔《目連傳》、紹劇《救母記》、莆仙戲《目連救母》。清康熙年間,皇宮也開始搬演鄭之珍的《勸善戲文》。乾隆年間,張照參考鄭之珍的原著,編撰宮廷大戲《勸善全科》,共240齣,連演10天。而且,隨著佛教的傳播,目連戲甚至遠傳到東南沿海及川滇等地。今天徽劇、川劇、漢劇、婺劇、崑曲、黃梅戲、桂劇、湘劇尚保留目連戲中的《雙下山》、《王婆罵雞》、《啞背瘋》、《老背少》等折子戲。目連戲300餘年經久不衰,一直傳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目連戲作為貼近民眾、貼近生活的戲曲曲種,在徽州及其周邊以至後來流轉至大半箇中國,都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從目連戲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徽州文化的一個縮影,為廣大專家、學者研究徽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藝術形式上,目連戲演出時有角色行當、唱念做打,包容各種雜技、歌舞、百戲以及大量的民間風俗,並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畫和矛盾衝突的安排,具有結構藝術的整體性,因此,堪稱我國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民間影響

目連救母的故事以戲劇的形式廣為流傳,以至在中國戲劇史上產生一定影響,與祁門密切相關。明代,祁門清溪人鄭之珍,篤信佛教,為借戲曲宣揚佛理,勸人為善,以正社會風氣,在這些雜劇、變文、傳說的基礎上,於1579年撰寫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簡稱《勸善戲文》)。因為戲文故事本身為民眾所熟悉,其中所宣傳的忠、孝、節、義為社會傳統所認同,加上唱白質樸,廣用民間土語、諺語,並穿插了筋斗、蹬壇、跳索、竄火等雜技表演,精彩刺激,所以《勸善戲文》一經搬上舞台,即受到大眾歡迎,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劇種———目連戲。《勸善戲文》它描寫了傅相一家人的命運。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劉氏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孝母情真,地獄尋母,歷盡艱險,終於感動神明,救母脫離地獄。作者將儒家文化精神灌注到目連救母這一佛教故事中,在大力弘揚故事原有的“孝”的理念的同時,還增添筆墨,寫目連辭謝朝廷徵召,闡釋了《孝經》等儒家典籍中“移孝作忠”的忠、孝兩者的關係,表現了徽州“程朱理學”的文化理念。劇本還以大量篇幅宣揚了佛教的“因果輪迴”和道教的“陰陽二氣”、“天命”等觀念,三教教義融會貫通,內容相當龐雜,幾乎囊括了當時傳統社會所倡導的意識形態。《勸善戲文》反映了徽州的風土人情,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值得稱道的是,目連戲武技高超的特點,為後來徽班武戲表演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最為吸引觀眾的地方之一。

因果關係

目連戲是一個複雜的文藝現象,雖然以佛教的面貌出現,但它包容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佛教的因果報應,道家的清靜無為,儒家的忠孝節義,在劇中都得到了體現。明清時期在徽州占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就是吸收釋家、道家學術思想成果創立起來的新儒家學派。鄭之珍生活在程朱故里,其思想必然受到新安理學的浸淫。經他改編整理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恰到好處地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正因為目連戲在表演形式上受到民間老百姓的歡迎,意識形態又符合士紳階層的要求,所以在徽州一直很盛行。
在該鄉就有兩個目連戲班較為出名——韶坑班、長標村的勸善班。據高慶樵《徽苑譜春秋》一書的介紹,韶坑目連戲班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組建,組建者是該村的徐光有。該村請了一位浙江開化的師傅教習了3年,村里形成了兩個戲班,一個叫韶坑大社,一個叫仙原大社。由於教戲師傅的幫助,兩班的演出水平都較高,也就被請到徽州各地演出;由於戲班贏得一定的收入,該村又衍生出兩個戲班,加上原來的兩個戲班,長年在徽州各地演出。它們演出的劇目除了《勸善記》外,還有《梁武帝記》和《西遊記》等;為了滿足觀眾的審美需要,它們又學習了徽調和京劇的一些劇目,如《空城計》、《甘露寺》等,白天演出這些劇目,稱為平戲,晚上演目連戲。韶坑人因為以演目連戲為謀生手段,所以村里訂下了技藝不外傳的規矩,也就保存了不少從清代以來的演出儀式和技藝,198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對該村的目連戲演出進行了錄像。長標村組建目連戲班是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後,該村見相鄰的韶坑村人唱目連戲能夠謀生,就設法從韶坑村得到演出的本子,然後由本村的秀才王靖邦予以加工,編成了《梁武帝記》、《勸善記》、《罰惡記》、《解司記》、《西遊記》五個劇本,在唱腔方面,吸收了新興的徽調和早已流行的青陽腔、崑腔等曲調,較之韶坑目連戲班的唱腔更加悅耳動聽,在伴奏上,豐富了武場的樂器。經過這些加工和提高,長標目連戲後來居上,戲班每年都要在外地長期演出,一直延續到抗戰勝利以後。

高雅藝術

目連戲在相當程度上屬於“儀式戲劇”。它不是以集中的戲劇衝突、突出的人物塑造、優美的唱腔音樂吸引和取悅於觀眾,而是以嚴肅的儀式讓觀眾產生對神靈的敬畏,祈求神靈的庇佑。其演出出於“娛神”目的,“儀式化”特色也就非常突出,“一般在‘正戲’之前,均要‘祭猖’、‘齋戒’或者‘趕鬼’;而在‘三本目連’正戲當中,又都要穿插爬竿、結網、竄火、疊羅漢之類的雜耍。但在具體做法上,各地都有各地的特點,呈現出多樣性。1989年11月23至25日,中國藝術研究院錄像中心對該鄉韶坑村的目連戲演出進行了錄像,陳長文撰文記述了此次為錄像而演出的過程。此次演出的儀式化特點同樣極為明顯。演出前不僅要拜先師,還有起猖等一套迎神的儀式;結束時也有退猖等送神的儀式。長標、韶坑的目連戲班以武功出名,“蜘蛛結網”、“疊羅漢”、“打桅”等表演都十分驚險。韶坑目連戲班在演出過程中表演的武術、雜戲有:《梁武帝》本一開台就有“舞獅子”、“舞象”,其後有“舞金剛”、“打筋斗”、“舞蛇”;《勸善》三本中有“舞龍”、“舞火”、“打堆羅漢”、“摸羅漢”、“打拳”(含“軟手”、“花棍”、“舞棒”、“板凳花”)、“盤桌”、“盤凳”、“跳白鶴”、“硬結網”、“軟結網”、“舞叉”、“拋叉”、“打桅爬桿”等,這些表演與漢代的百戲表演相近,可謂有“百戲”之遺風。另外一方面,目連戲也有多處觀眾參與的演出場面,韶坑目連戲演叉雞婆一段戲、《上吊出鬼》一齣戲,穿插了趕鬼的情節,在這一過程中,觀眾完全地參與到演出之中,成為戲中追趕“吊死鬼”的一員。“這種將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將演員與觀眾融為一體的演出方式,使戲劇的情境進入了一個絕大多數觀眾誤以為是真實生活的境地,從而全身心地感受到了戲劇所表現的社會氣息,並進入到真實生活中無法進入的神與鬼活動的宗教環境中去。”該鄉長標、韶坑目連戲,它的唱腔較規範化、戲曲化,基本上是聯曲體,且用大小嗓結合的唱法。據老藝人回憶,常唱的曲牌有‘風入松’、‘馬不行’、‘步步嬌’、‘娥兒郎’、‘新水令’、‘寄生草’、‘紅衲襖’等七、八十個,而且曲調比較高亢、優美,善於表達喜、怒、哀、樂各種不同感情。”這種差別,也正是目連戲是以劇本為主幹的特點所決定的,同一個劇本,可以由不同的聲腔音樂演唱。徽州目連戲如此,全國各地的目連戲也是如此。
民間還常常把“打醮”、“廟會”、“請菩薩”等活動同目連戲結合在一起。很多地方在閏年或閏月以及遭到天災人禍時演出目連戲,演出的規模一般都較大,三天三夜到七天七夜不等,而且往往從太陽落山演到次太陽出山,俗稱“兩頭紅”。有的地方白天唱“平台”(徽劇或京劇),晚上唱目連戲。在1979年韶坑班就演出過三天三夜的目連戲。
另外改鄉各村還有石門坑的六廟會:汪公大帝正月十八活動,演戲長達三天三夜;雷祖廟會:六月二十四日起一般演三天戲;太子廟會:五月二十五日三天搭台演戲;觀間廟會: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

特色產業

由於改鄉氣候濕潤,降水充沛,山清水秀,山水之靈育筍脆嫩鮮美。經特殊工藝加工後,風味獨特,鮮味別致,食之清香、爽口、開胃,回味無窮,沒齒難忘。綠筍歷為徽菜佐料和原料。該鄉為歙嶺西麓,街源河的源頭,其海拔平均六百多米。境內平均海拔650m左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以砂土為主,適宜於雷竹的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長陔“山寶”之一的雷筍乾的盛名。

加工歷史

竹筍加工歷史悠久,晉末即有鹽筍乾加工方法的記載。至元、明、清三代加工水平不斷提高。綠筍加工工藝為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藝為:選筍—剝殼去蔸—加鹽乾煮—烘烤—烘焙—理條扎捆—保存(或烘乾—保存)。綠筍成品:單株筍乾長不超過30厘米,肉質肥厚,帶筍衣,無退節,無雜質,扁圓形,帶綠色,香味濃郁,味美可口

加工方式

綠筍經水發脫鹽後,切斷或絲,可配以肉類、海鮮等炒食、做湯及作火鍋配料等,可配青椒、青蒜炒食,或與豬肉、老鴨同煮、燉。綠筍含鹽多,以其為主的菜餚,忌加醬、鹽;作輔料重慎加鹽。
野生箬葉,即箬竹的葉子,可編制竹笠,也可以包粽子。 毗鄰的江西婺源、浙江開化等地,是我國野生箬葉的重要產區之一。隨著國內外市場對箬葉這種“綠色包裝”需求量的不斷增大,我鄉從事箬葉生產加工迅速發展。
在加工方式上,採用晾曬方式,有效保證了質量,產成品遠銷全國各地。目前,目前我鄉已成為黃山市較大的箬葉生產、加工、銷售地。另外我鄉的街源蕨菜乾、蕨粉等都享有盛名。

行政轄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8968
4449
4519
家庭戶戶數2746
家庭戶總人口(總)8968
家庭戶男4449
家庭戶女4519
0-14歲(總)2529
0-14歲男1306
0-14歲女1223
15-64歲(總)5682
15-64歲男2817
15-64歲女2865
65歲及以上(總)757
65歲及以上男326
65歲及以上女43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8786

歙縣區域規劃

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北倚世界著名風景區黃山,東鄰浙江杭州,南連千島湖,轄28個鄉(鎮),288個行政村,17個居委會。總人口50萬,縣域面積2122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徽城鎮。
13個鎮徽城鎮|深渡鎮|北岸鎮|富堨鎮|鄭村鎮|桂林鎮|許村鎮|溪頭鎮|杞梓里鎮|霞坑鎮|岔口鎮|街口鎮|王村鎮
15個鄉坑口鄉|雄村鄉|上豐鄉|昌溪鄉|武陽鄉|三陽鄉|金川鄉|小川鄉|新溪口鄉|璜田鄉|長陔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獅石鄉
歷史文化遺產歙縣縣域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從歷史村鎮保護、風景名勝區保護和歷史建築保護三個層面來進行規劃,共劃定20個需重點保護的一級歷史村鎮,包括:漁梁許村棠樾深渡雄村鄭村槐塘富堨北岸昌溪瞻淇蕃村藍田葉村洪琴鴻飛溣坑柔川璜田小溪等20個歷史村鎮;劃定西溪王村黃村溪頭殷家村豐口村竦口村暘村嵑田武陽周家村森村紹村小洲街口韶坑村霞坑蘇村三陽杞梓里竹鋪竹源村稠墅村等23個二級歷史村鎮;劃定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漸江——花山謎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清涼峰省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