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城鎮

徽城鎮

徽城,位於安徽省歙縣中部,地處山水聚合之地。其東面倚山,北西南三面臨水,東部為古縣城,系山間小盆地;西部為古府城,以斗山、長青山(即烏聊山)與古縣城相隔。豐樂、富資、布射、揚之四水在此匯合而為練江,再東流注入新安江;問政山脈自此逶迤向東,與天目山脈相接。城址“山溪之險,天造地設”。

基本信息

概述

徽城鎮徽城鎮
徽城鎮,鎮名。為歙縣縣治所地。此鎮系原徽州府駐地,故民國初鎮時,名徽城鎮。處於山水聚合之,烏聊山斜貫全鎮,依山勢分為長青陽和斗山兩段,將徽城劈為兩片,西片為古徽州府城,東片為古歙縣縣城。府城的東城牆依山而建,山與城垣融為一體,沿西門城牆建有陶行知公園。城西臨河,揚之水、布射水、富資水、豐樂河在此匯合為練江,東流與新安江合,直抵千島湖,揚之水和練江之上橫跨太平、萬年、紫陽三橋。練江西岸西乾山,鬱鬱蔥蔥,昔有十三勝景,如今仍聳立著宋長慶寺塔,著名畫家、汪便安息在這裡。西乾山披雲峰下依山就勢築有新安碑園。城東問政山。古藤垂青,翠竹掩映,煙霧鐐繞,風景秀麗,徽城鎮原是府、縣政治、經濟中心,歷代文入學士活動頻繁,官宦與徽商較多,保留有大量的勝跡,宋建東、中兩樵樓仍完整地保存著,全城至今仍有15座牌坊,其中許國牌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氏宗飼、明倫堂、大白樓、紫陽書院等古代建築風格迥異,城北宋建新洲石塔與長慶寺塔被稱為"宋雙塔",徽城保存的一段瓮城,內、外兩門猶存。城內的斗山街、漁梁街、打箍井街為明代老街,民宅店面鱗次櫛比,小青瓦、馬頭牆、重檐、門樓,別具一格。入宅,花廳、客堂、書齋、廂房、花園幽深雅致,這裡原是徽商大賈聚合之地,街巷全用青石板鋪成,絕似一幅徽州古典宅居的風俗畫卷。城內小北街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讀書處--崇一學堂,現已闢為陶行知紀念館。

歷史

徽城歷史悠久。據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東漢末年,烏聊山有毛甘故城。宋《太平寰宇記》有“毛甘領萬人屯烏聊,孫權遣賀齊平之,時歙縣已治此”的記載。漢末至隋.未見有變更縣治駐地的記載。隋末義寧中汪華起兵保境,將郡治自休寧縣萬歲山遷此.並在毛甘城故址築郡城。此後,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一直為郡、州、路、府城,而縣治則附郭無城將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縣史桂芳倡築縣城,至三十九年建成。縣治始不再附郭。

徽城鎮徽城鎮

毛甘故城範圍及其結構,均無可考。汪華所築郡城,據宋羅願《新安志》記載,城制為內子城外羅城,等級分明。子城周一里四十二步,為郡治和郡王宮室所在地,有郡王宮霞、東西宮廨、正門樓(即二十四根柱)等建築,宛然王城建制;羅城周四里二步,為士民商賈住居地。此制經唐一直延續至北宋宣和年間,前後歷時五百餘年。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改筑州城於揚之河北三里的新州,其城周長四里多。由於交通不便,群
眾紛紛遷回舊志,宋徽宗只得下詔知州事廬宗原,修復舊羅城。四年重修,五年竣工。修夏後,城周擴至七里三十步,有城門六座,即東門富州,西門豐樂,南門表城、紫陽,北門通濟、太平,“不復為於城”。元初修城,僅改東門富州為新安,西門豐樂為慶豐,其餘依舊。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部將鄧愈加築府城,城周擴至九里七十步,改六門為五門,即東門德勝,南門南山,西門潮水,小北門鎮安,大北門臨溪。並在城外東西北三面開潦池(護城河),河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四尺。明嘉靖年間始築之縣城,東踐問政山,西靠府城垣,全長七里多。有城門四座:南門紫陽,東門問政,北門新安,西北門玉屏。至清代,府、縣城垣雖有維修和加固,但城門一直未變。民國時,府城南山門,因建設杭徽公路而埋入地下,護城河也已湮塞。建國後,為便利交通,府城的大、小北門、德勝門,縣城的紫陽門、玉屏門已先後拆除,唯有府城的潮水西門及其月城門,縣城的新安、問政二門尚存,府、縣城垣,尚部分保留。1979年以後,為保護古城,在城西建設新區,現已初具規模。
徽城鎮徽城鎮

宋初,徽城設坊,共設宣化、望仙、紫陽、興仁、化成、問政、增明、和福、司晨、通濟、育材、安集十二坊;乾道時(1165—1173),增設孝童、孝義二坊;淳嘉間(1174—1240),增依蓮、廩實、興賢、春風、孝行、連營六坊。元延?六年(1319),徽城設隅,隅下設坊。計有:東北隅,下轄文明、富積、乾明、忠孝、流慶坊;西北隅,下轄甘泉、香泉、通津、利澤坊;西南隅,下轄化成、興仁、慈孝、福源、孝節坊;東南隅,下轄宣化、登瀛、狀元、化淳坊。明弘治間,宣化坊改為宣明坊,新增繡衣、鎮安、志節、永豐、孝義、通文、慶安、治平、里仁、崇寧、思賢、富山、清化、仁和十四坊。嘉靖三十九年,築成縣城垣,縣城內有迎恩、新民、宣化、寅賓、雙桂、道德淵源、風化之源七坊。民國21年(1932)始設鎮,鎮下設保甲。32年府城設陽和、中心、黃山、北街、斗山、南街、西街7保,縣城設上路、新民2保,城外設西關、北關、古關3保。建國後,廢除保甲制,鎮下設街道,1950年,府城設西南、中和、新北、斗山4街道,縣城設新路1街道,城外設西關、北關、中街、南宮、新安5街道,以及問政1個行政村;1958年,改鎮為公社;1965年,恢復鎮建制。
徽城的街道建設較早,據弘治《徽州府志》載,宋紹定六年(1233),曾整?西門至三廟門街,孝義坊至興賢坊、州學前街;次年,又重修郡治前街,共二百六十餘丈。從此,“?通衢以離淖”。經元、明兩代的整修和發展,城內“康莊坦然,市肆輳集”。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府城已有府前街、大街、十橫街,小北街、上北街和南街;縣城已有東門頭街、縣前街、后街、驛前街和上路街;城外有漁梁壩街。清至民國初,府城增西街,縣城增玉屏街。民國中期後,府城有陽和街、中心街、西南街、小北街、大北街、南街、斗山街;縣城有上路街、新民街、后街;城外有西關街、北關街、漁梁街。

相關條目

中國城市

歙縣區域規劃

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北倚世界著名風景區黃山,東鄰浙江杭州,南連千島湖,轄28個鄉(鎮),288個行政村,17個居委會。總人口50萬,縣域面積2122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徽城鎮。
13個鎮徽城鎮|深渡鎮|北岸鎮|富堨鎮|鄭村鎮|桂林鎮|許村鎮|溪頭鎮|杞梓里鎮|霞坑鎮|岔口鎮|街口鎮|王村鎮
15個鄉坑口鄉|雄村鄉|上豐鄉|昌溪鄉|武陽鄉|三陽鄉|金川鄉|小川鄉|新溪口鄉|璜田鄉|長陔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獅石鄉
歷史文化遺產歙縣縣域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從歷史村鎮保護、風景名勝區保護和歷史建築保護三個層面來進行規劃,共劃定20個需重點保護的一級歷史村鎮,包括:漁梁許村棠樾深渡雄村鄭村槐塘富堨北岸昌溪瞻淇蕃村藍田葉村洪琴鴻飛溣坑柔川璜田小溪等20個歷史村鎮;劃定西溪王村黃村溪頭殷家村豐口村竦口村暘村嵑田武陽周家村森村紹村小洲街口韶坑村霞坑蘇村三陽杞梓里竹鋪竹源村稠墅村等23個二級歷史村鎮;劃定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漸江——花山謎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清涼峰省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