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

腎是脊椎動物的一種器官,屬於泌尿系統的一部分,負責過濾血液中的雜質、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最後產生尿液經由後續管道排出體外;同時也具備內分泌的功能以調節血壓。在人體中,正常成人具備兩枚腎臟,位於腰部兩側後方。腎,形似蠶豆,因此也叫腰子。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虧或腎氣過早衰退的人,可呈現內分泌功能率亂,免疫功能低下,並可影響其它臟腑器官的生理機能,導致早衰。腎臟是維持人體生命和正常功能所必需的重要器官。

基本信息

部位

腎臟位置腎臟位置

1、位置腎kidney位於脊柱的兩側,貼附於腹後壁,兩腎腎門相對,上極相距稍近。受肝右葉的影響,右腎低於左腎1~2cm。以椎骨為標誌,右腎上端平第12 胸椎,下端平第3腰椎;左腎上端平第11胸椎,下端平第2腰椎。左側第12肋斜過左腎後面的中部,第11肋斜過左腎後面的上部;右側第12肋斜過右腎後面的上部。

腎門的體表投影:在腹前壁位於第9肋前端,在腹後壁位於第12肋下緣與豎脊肌外緣的交角處,此角稱腎角或背助角。腎病變時,此處常有壓痛或叩擊痛。 腎的體表投影:在後正中線兩側2.5cm和7.5~8.5cm處各作兩條垂線,通過第11胸椎和第3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線,腎即位於此縱橫標誌線所組 成的兩個四邊形範圍內。此範圍內如有疼痛等異常表現時,常提示腎有病變。腎的位置可有變異,位於盆腔或髂窩者為低位腎;若橫過中線移至對側,則為交叉異位腎。腎的位置異常比較少見, 在腹部腫塊的診斷中,應注意與腫瘤相鑑別。

2、毗鄰腎的上方借疏鬆結締組織與腎上腺相鄰,兩者共同由腎筋膜所包繞。兩腎的內下方以腎盂續輸尿管。左腎的內側有腹主動脈,右腎的內側有下腔靜脈,兩腎的內後方分別有左、右腰交感乾。由於有腎鄰近下 腔靜脈,右腎腫瘤或炎症常侵及下腔靜脈,因此在右腎切除術時,需注意保護下腔靜脈,以免損傷造成難以控制的大出血。腎前方的毗鄰,左、右側有所不同。左腎的上部有胃後壁,中部有胰橫過,下部有空腸 樣及結腸左曲;右腎的上部為肝有葉,下部為結腸有曲,內側為十二指腸降部。左腎切除術時應注意勿傷及胰體和胰尾;右腎手術時要注意保護十二指腸降部。 腎後面第12肋以上部分與膈鄰貼,並借膈與胸膜腔相鄰。腎手術需切除第12肋時,要注意保護胸膜,以免損傷造成氣胸。在第12肋以下部分,除有肋下血管、神經外,自內向 外有腰大肌及其前方的生殖股神經,腰方肌及其前方的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等。腎周圍炎或膿腫時,腰大肌受到刺激可發生痙攣,引起患測下肢屈曲。

形態

腎臟設計圖腎臟設計圖

腎臟為成對的扁豆狀器官,位於腹膜後脊柱兩旁淺窩中。約長10-12厘米、寬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腎較右腎稍大,腎縱軸上端向內、下端向外,因此兩腎上極相距較近,下極較遠,腎縱軸與脊柱所成角度為30度左右。

腎為暗紅色實質性器官,形似蠶豆。腎表面光滑,可分為上、下兩端,前、後兩面,內、外側兩緣。

1、腎門:腎內緣中部凹陷處稱腎門,是腎血管、腎盂、神經和淋巴管出入腎的部位。腎門多為四邊形,其邊緣稱為腎唇。前唇和後唇有一定的彈性,手術需分離腎 門時,牽開前唇或後唇可擴大腎門,顯露腎竇。

2、腎竇:由腎門深入腎實質所圍成的腔隙稱腎竇,內有腎動脈的分支、腎靜脈的屬支、腎盂,腎大、小盞,神經、淋巴管和脂肪組織。

3、腎蒂:由出入腎門的腎血管、腎盂、神經和淋巴管等所組成。腎蒂主要結構的排列由前向後依次為腎靜脈、腎動脈和腎盂;由上向下依次為腎動脈、腎靜脈和 腎盂。有的腎動脈在腎靜脈平面以下起自腹主動脈,經腎靜脈的後面上行,然後繞至前方進入腎門。此種腎動脈可壓迫腎靜脈,使腎靜脈血流受阻,靜脈壓增高,動脈血 供也相對減少,尤其在直立位時,動脈壓迫靜脈則更明顯,這可能是直立性高血壓的病因之一。

腎外緣為凸面,內緣為凹面,凹面中部為腎門,所有血管、神經、及淋巴管均由此進入腎臟,腎盂則由此走出腎外。腎靜脈在前,動脈居中,腎盂在後;若以上下論則腎動脈在上,靜脈在下。

構造

腎臟構造解剖示意圖腎臟構造解剖示意圖

腎臟內部的結構可分為腎實質和腎盂兩部分。在腎縱切面可以看到,腎實質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皮質,內層為髓質。腎皮質新鮮時呈紅褐色。由腎小球和曲小管所構成,部分皮質伸展至髓質錐體間,成為腎柱。腎髓質新鮮時呈淡紅色,為10-20個錐體隨構成。腎錐體在切面上呈三角形。錐體底部向腎凸面,尖端向腎門,錐體主要組織為集合管,錐體尖端稱腎乳頭,每一個乳頭有10-20個乳頭管,向腎小盞漏斗部開口。在腎竇內有腎小盞,為漏斗形的膜狀小管,圍繞腎乳頭。腎椎體與腎小盞相連線。每腎有7~8個腎小盞,相鄰2~3個腎小盞合成一個腎大盞。每腎有2~3個腎大盞,腎大盞匯合成扁漏斗狀的腎盂。腎盂出腎門後逐漸縮窄變細,移行為輸尿管。

功能單位

組成腎臟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稱為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

腎小體內有一個毛細血管團,稱為腎小球,它由腎動脈分支形成。腎小球外有腎小囊包繞。腎小囊分兩層,兩層之間有囊腔與腎小管的管腔相通。腎小管匯成集合管。若干集合管匯合成乳頭管,尿液由此流入腎小盞。

毗鄰腎的上方借疏鬆結締組織與腎上腺相鄰,兩者共同由腎筋膜所包繞。兩腎的內下方以腎盂續輸尿管。左腎的內側有腹主動脈,右腎的內側有下腔靜脈,兩腎的內後方分別有左、右腰交感乾。由於有腎鄰近下腔靜脈,右腎腫瘤或炎症常侵及下腔靜脈,因此在右腎切除術時,需注意保護下腔靜脈,以免損傷造成難以控制的大出血。腎前方的毗鄰,左、右側有所不同。左腎的上部有胃後壁,中部有胰橫過,下部有空腸樣及結腸左曲;右腎的上部為肝右葉,下部為結腸右曲,內側為十二指腸降部。左腎切除術時應注意勿傷及胰體和胰尾;右腎手術時要注意保護十二指腸降部。腎後面第12肋以上部分與膈鄰貼,並借膈與胸膜腔相鄰。腎手術需切除第12肋時,要注意保護胸膜,以免損傷造成氣胸。在第12肋以下部分,除有肋下血管、神經外,自內向外有腰大肌及其前方的生殖股神經,腰方肌及其前方的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等。腎周圍炎或膿腫時,腰大肌受到刺激可發生痙攣,引起患側下肢屈曲。

門腎竇與腎蒂

1.腎門腎內緣中部凹陷處稱腎門,是腎血管、腎盂、神經和淋巴管出入腎的部位。腎門多為四邊形,其邊緣稱為腎唇。前唇和後唇有一定的彈性,手術需分離腎門時,牽開前唇或後唇可擴大腎門,顯露腎竇。

2.腎竇由腎門深入腎實質所圍成的腔隙稱腎竇,內有腎動脈的分支、腎靜脈的屬支、腎盂,腎大、小盞,神經、淋巴管和脂肪組織。

3.腎蒂由出入腎門的腎血管、腎盂、神經和淋巴管等所組成。腎蒂主要結構的排列由前向後依次為腎靜脈、腎動脈和腎盂;由上向下依次為腎動脈、腎靜脈和腎盂。有的腎動脈在腎靜脈平面以下起自腹主動脈,經腎靜脈的後面上行,然後繞至前方進入腎門。此種腎動脈可壓迫腎靜脈,使腎靜脈血流受阻,靜脈壓增高,動脈血供也相對減少,尤其在直立位時,動脈壓迫靜脈則更明顯,這可能是直立性高血壓的病因之一。

腎血管與腎段

腎臟腎臟

1、腎動脈和腎段:腎動脈多平第l~2腰椎間盤高度起自腹主動脈,於腎靜脈的後上方橫行向外,經腎門入腎。由於腹主動脈位置偏左,故右腎動脈較長,並經下腔靜脈的後面 右行入腎。腎動脈起始部的外徑平均為0.77cm,腎動脈的支數多為1支,2支或3~5支者少見。腎動脈進入腎門之前,多分為前、後兩乾,由前、後乾分出段動脈。在腎竇內,前乾走行在腎盂的前方,分出上段動脈、上前段動脈、下前段動脈和 下段動脈。後乾走行在腎盂的後方,入腎後延續為後段動脈。每條段動脈均有相應供血區域,上段動脈分布於腎上端;上前段動脈至腎前面中上部及腎後面外緣;下前段動脈至腎 前面中下部及腎後面外緣;下段動脈至腎下端;後段動脈至腎後面的中間部分。每一段動脈分布的腎實質區域,稱為腎段。腎段共有五個: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後段。腎各段動脈之間彼此沒有吻合,若某一段動脈血流受阻時,其相應供血區的腎實質即可發生壞死。腎段的劃分,為腎限局性病變的定位及腎段或腎部分切除術提供了解剖學基礎。腎動脈的變異比較常見。將不經腎門而在腎上端或下端入腎的動脈,分別稱為上極動脈或不極動脈。據統計,上、下極動脈的出現率約為28.7%,上極動脈比下極動脈多見。上、下極動脈可直接起自腎動脈、腹主動脈或腹主動脈與腎動脈起始部的交角處。上、下極動脈與上、下段動脈 相比較,二者在腎內的供血區域一致,只是起點、行程和人腎的部位不同。手術時對上、下極動脈應引起足夠重視,否則易被損傷,不僅可致出血,而且可遭致腎上端或下端的缺血壞死。

2、腎靜脈:腎內的靜脈與腎內動脈不同,無節段性,但有廣泛吻合,結紮單支不影響血液回流。腎內靜脈在腎竇內匯成2或3支,出腎門後則合為一乾,走行於腎動 脈的前方,以直角匯入下腔靜脈。腎靜脈多為1支,少數有2支或3支者,且多見於右側。腎靜脈的平均長度,左側為6.47cm;右側為2.75cm。其外徑兩側亦不同,左側為1.4cm; 右側為1.1cm。兩側腎靜脈的屬支不同。有腎靜脈通常無腎外屬支匯入;左腎靜脈收納左腎上腺靜脈,左睪丸(卵巢)靜脈,其屬支還與周圍的靜脈有吻合。肝門靜脈高壓症時,利 用此點行大網膜包腎術,可建立門、腔靜脈間的側支循環,從而降低肝門靜脈壓力。左腎靜脈約有半數以上與左側腰升靜脈相連,經腰靜脈與椎內靜脈叢、顱內靜 脈竇相通,因此左側腎和睪丸的惡性腫瘤可經此途徑向顱內轉移。

淋巴雙神經

1、淋巴腎內淋巴管分淺、深兩組。淺組位於腎纖維膜深面,引流腎被膜及其附近的淋巴。深組位於腎內血管周圍,引流腎實質的淋巴。兩組淋巴管相互吻合,在腎蒂處匯 合成較粗的淋巴管,匯入各群腰淋巴結。其中有腎前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右腎靜脈橫行,或斜向內下方,注入腔靜脈前淋巴結、主動脈腔靜脈間淋巴結及主動脈前淋巴結。右腎 後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右腎動脈注入腔靜脈後淋巴結。左腎前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左腎靜脈注入主動脈前淋巴結及主動脈外側淋巴結。左腎後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左腎動脈注入該動 脈起始處的主動脈外側淋巴結。腎癌時上述淋巴結可被累及。

2、神經腎接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雙重支配,同時有內臟感覺神經。腎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皆來源於腎叢。一般認為分布於腎內的神經主要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可能只終止於腎盂平滑肌。 腎的感覺神經來自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分支,由於分布於腎的感覺神經纖維皆經過腎叢,所以切除或封閉腎叢可消除腎疾患引起的疼痛。

被膜

腎臟結構圖腎臟結構圖

腎的被膜有三層,由外向內依次為腎筋膜、脂肪囊和纖維囊。

1、腎筋膜,質較堅韌,分為前、後兩層,兩層筋膜從前、後方共同包繞腎和腎上腺。在腎的外側緣,兩層筋膜相互融合,並與腹橫筋膜相連線。在腎的內 側,腎前筋膜越過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的前方,與對側的腎前筋膜相續。腎後筋膜與腰方肌、腰大肌筋膜匯合後,向內側附於椎體和椎間盤。在腎的上方,兩層筋膜於腎上腺的上方 相融合,並與膈下筋膜相連續。在腎的下方,腎前筋膜向下消失於腹膜下筋膜中,腎後筋膜向下至髂嵴與髂筋膜愈著。由於腎前、後筋膜在腎下方互不融合,向下與直腸後隙相通, 經此通路可在骶骨前方做腹膜後注氣造影。由腎筋膜發出許多結締組織小束,穿過脂肪囊與纖維囊相連,對腎有一定的固定作用。由於腎筋膜的下端完全開放,當腹壁肌減 弱,腎周圍脂肪減少,或有內臟下垂時,腎移動性可增大,向下形成腎下垂或稱遊走腎。如果發生腎積膿或有腎周圍炎時,膿液可沿腎筋膜向下蔓延。

2、脂肪囊又稱腎床,為脂肪組織層,成人的厚度可達2cm,在腎的後面和邊緣脂肪組織更為發達。脂肪囊有支持和保護腎的作用。經腹膜外作腎手術時,在脂 肪囊內易於游離腎臟。腎囊封閉時,藥液即注入此囊內。由於該層脂肪組織發達,易透過X線,在X線片上可見腎的輪廓,對腎疾病的診斷有一定意義。

3、纖維囊又稱纖維膜,為腎的固有膜,由緻密結締組織所構成,質薄而堅韌,被復於腎表面,有保護腎的作用。纖維膜易於從腎表面剝離,利用這一特點,可將 腎固定於第12肋和腰大肌上,以治療腎下垂。在腎部分切除或腎外傷時,應縫合纖維膜,以防腎實質撕裂。

輸尿管

輸尿管是位於腹膜後隙的細長管狀器官,位於脊柱兩側,左、右各一。上端起自腎盂,下端終於膀胱,在成人長約25~30cm。通常將輸尿管分為三部:

① 腹部,自腎盂與輸尿管交界處至跨越髂血管處;

② 盆部,從跨越髂血管處至膀脫壁;

③ 壁內部,斜行穿膀勝壁,終於膀聯黏膜的輸尿管口。輸尿管腹部長約13~14cm,緊貼腰大肌前面向下內側斜行,在腰大肌中點的稍下方有睪丸血管斜過其前方。輸尿管腹部的體表投影:在腹 前壁與半月線相當;在腹後壁約與腰椎橫突尖端所作的連線一致。輸尿管腹部的上、下端分別是解剖上的第1、2狹窄部。腎盂輸尿管連線處的直徑約0.2cm;跨越髂血管處直徑約外0.3cm;其中間部分較粗,直徑約0.6cm。輸尿管的狹窄部常 是結石的阻塞部位,尤其腎盂輸尿管連線處的狹窄性病變,是導致腎盂積水的重要病因之一。右輸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腸降部、升結腸血管、回結腸血管、精索內血管、回 腸末段,右側與盲腸及闌尾鄰近,因此迴腸後位闌尾炎常可引起有輸尿管炎,尿中可出現紅細胞及膿細胞。左輸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腸空腸菌、降結腸血管,精索內血管也斜 越輸尿管腹部的前方。抵達骨盆上口時,兩側輸尿管跨越髂外血管的起始部進入盆腔。由於輸尿管腹部的大部分與升、降結腸血管相鄰,故行左或右半結腸切除術時,應注意保護 輸尿管腹部。輸尿管變異比較少見。下腔靜脈後輸尿管容易發生輸尿管梗阻,有時需要手術將其移至正常位置。雙腎盂、雙輸尿管的行程及開口也有變異,如 雙輸尿管開口於膀胱,可不引起生理功能障礙,但若其中一條輸尿管開口於膀胱之外,特別在女性可開口於尿道外口附近或陰道內,因無括約肌控制,可致持續性尿漏。 輸尿管腹部的血液供應是多源性的,其上部由腎動脈、腎下極動脈的分支供應;下部由腹主動脈、睪丸動脈、第1腰動脈、髂總動脈、髂內動脈等分支供應。各 條輸尿管動脈到達輸尿管邊緣0.2~0.3cm處,分為升支和降支進入管壁,上下相鄰的分支相互吻合,在輸尿管的外膜層形成動脈網,並有小分支穿過肌層,在輸尿管黏膜層形成 毛細血管叢。輸尿管腹部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血液來源,由於血液來源不恆定,且少數輸尿管動脈的吻合支細小,故輸尿管手術時若游離範圍過大,可影響輸尿管的血運,有發生 局部缺血、壞死的危險。供血到輸尿管腹部的動脈多來自內側,手術時在輸尿管的外側游離,可減少血供的破壞。輸尿管腹部的靜脈與動脈伴行,分別經腎靜脈、睪丸靜脈、髂靜脈等回流。

腎上腺

腎上腺腎上腺

腎上腺為成對的內分泌器官,位於腹膜後隙內脊柱的兩側,如以椎骨為標誌,則平第11胸椎高度,位於兩腎的上端,屬腹膜外位器官。

腎上腺的形態,左側為半月形,右側呈三角形,高約5cm,寬約3cm,厚0.5~1cm,重5~7g。腎上腺與腎共同包在腎筋膜內,通過腹膜後注氣造影,可顯示腎上腺的輪廓,對 診斷腎上腺病變有一定意義。

腎上腺的毗鄰左、右側不同,左腎上腺前面的上部借網膜囊與胃後壁相隔,下部與胰尾、脾血管相鄰,內側緣接近腹主動脈。右腎上腺的前面為肝,前面的外上部沒有腹膜,直 接與肝的裸區相鄰,內側緣緊鄰下腔靜脈。左、右腎上腺的後面均為膈。兩腎上腺之間有腹腔叢。

腎上腺的體積雖然較小,但血液供應卻十分豐富,每分鐘流經腎上腺的血量,相當於其本身重量的7倍。

腎上腺的動脈

腎上腺的動脈有上、中、下三支,分布於腎上腺的上、中、下三部。腎上晚上動脈起自膈下動脈;腎上腺中動脈起自腹主動脈;腎上腺下動脈起自腎動脈。這些動脈進入腎上腺 後,於腎上腺被膜內形成豐富的吻合,並分出細小分支進入皮質和髓質。一部分在皮質和髓質內形成血竇,一部分在細胞索問吻合成網,皮質和髓質的血竇集合成中央靜脈,再穿 出腎上腺,即腎上腺靜脈。左腎上腺靜脈通常為1支,僅有少數為2支,平均長度約2cm,外徑約0.4cm。右腎上腺靜脈的支數比較恆定,通常只有1支,平均長度約1cm,外徑約0.3cm。左腎上腺靜脈匯 入左腎靜脈;右腎上腺靜脈匯入下腔靜脈,少數匯入有膈下靜脈、右腎靜脈或副肝有靜脈,個別可匯入副肝有靜脈。由於右腎上腺靜脈很短,多匯入下腔靜脈的右後壁,故在有腎上 腺切除術結紮腎上腺靜脈時,應注意保護下腔靜脈。腎上腺的集合淋巴管多斜向內下方,注入主動脈外側淋巴結、腔靜脈外側淋巴結及中問腰淋巴結。腎上腺上部的一部分集會淋巴管沿腎上腺上動脈走行,注入膈下淋巴結。

機理

腎具有強大的根據機體需要調節水排泄的能力,以維持體液滲透濃度的穩定。從腎小球濾出的水分近80%在近端小管及髓袢降支被重吸收。這部分水的重吸收與溶質的重吸收有關,鈉自小管腔面的吸收為被動的,它伴隨與氫離子交換,葡萄糖、胺基酸及磷酸鹽的吸收則以彌散形式進入細胞,而在細胞基側膜有Na+、K+-ATP酶,主動將鈉泵入細胞間液,以保持細胞內鈉平衡。腎對尿液的稀釋濃縮主要發生在集合管。濾液進入髓袢後,通過逆流倍增機制而被濃縮。腎臟自皮質到髓質,組織間液的滲透濃度逐漸升高,到腎乳突處最高。髓袢各段通透性不同,髓袢降支對水容易透過,尿素較難,而氯化鈉則極少能滲透,故水分不斷向組織間透出,管腔內氯化鈉濃度不斷升高;而髓袢升支細段則對鈉離子有高度通透性,對尿素有中度通透性,但水則不易透過。因此在升支管腔中,鈉濃度逐漸降低,而尿素濃度則有升高。總之,調節人體水及滲透壓平衡的部位主要在腎小管,只有在腎功能嚴重衰退,濾過率極度減少時,腎小球也可影響水的排泄。影響腎稀釋濃縮機能的因素很多,如抗利尿激素、慢性腎功能不全、利尿劑等。

功能

排出廢物

腎臟在人體中的位置腎臟在人體中的位置

腎血流量約占全身血流量的1/4~1/5左右,腎小球濾液每分鐘約生成120mL,一晝夜總濾液量約170~180L。濾液經腎小管時,99%被回吸收,故正常人尿量約為1500mL/d。葡萄糖、胺基酸、維生素、多肽類物質和少量蛋白質,在近曲小管幾乎被全部回收,而肌酐、尿素、尿酸及其他代謝產物,經過選擇,或部分吸收,或完全排出。腎小管尚可分泌排出藥物及毒物,如酚紅、對氨馬尿酸、青黴素類、頭孢黴素類等;藥物若與蛋白質結合,則可通過腎小球濾過而排出。

調節體內水

調節人體水及滲透壓平衡的部位主要在腎小管。近曲小管為等滲性再吸收,為吸收Na+及分泌H+的重要場所。在近曲小管中,葡萄糖及胺基酸被完全回收,碳酸氫根回收70%~80%,水及鈉的回收約65%~70%。濾液進入髓袢後進一步被濃縮,約25%氯化鈉和15%水被回吸收。遠曲及集合小管不透水,但能吸收部分鈉鹽,因之液體維持在低滲狀態。

電解質濃度

腎小球濾液中含有多種電解質,當進入腎小管後,鈉、鉀、鈣、鎂、碳酸氫、氯及磷酸離子等大部分被回吸收,按人體的需要,由神經內分泌及體液因素調節其吸收量。

調節酸鹼平衡

腎對酸鹼平衡的調節包括:①排泄H+,重新合成HCO3-,主要在遠端腎單位完成;②排出酸性陰離子,如SO42-、PO43-等;③重吸收濾過的HCO3-。

內分泌功能

可分泌不少激素並銷毀許多多肽類激素。腎臟分泌的內分泌激素主要有血管活性激素和腎素、前列腺素、激肽類物質,參加腎內外血管舒縮的調節;又能生成1,25-二羥維生素D3及紅細胞生成素。

總之,腎臟是通過排泄代謝廢物,調節體液,分泌內分泌激素,以維持體內內環境穩定,使新陳代謝正常進行。

為維持正常的排泄功能,腎血流量一般保持在恆定範圍內,腎小球濾過率約120mL/min。腎臟有自身調節功能,通過管球反饋、腎神經及血管活性物質等環節調節腎血漿流量,使腎小球濾過率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腎小球濾過率受毛細血管內壓、腎血漿流量、動脈血白蛋白濃度及濾過膜的通透係數的影響,當血壓過低,腎血漿流量減少,血漿膠體滲透壓增高,或通透係數下降時,腎小球濾過率顯著降低或停止。腎小球濾過膜對大分子物質具有屏障作用,濾過膜的屏障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機械性屏障,與濾過膜上的孔徑大小及構型有關;二是電荷屏障,腎小球濾過膜帶負電荷,可以阻止帶負電荷的白蛋白濾出。在某些病理狀態下,濾過膜上的負電荷消失,使大量白蛋白經濾過膜濾出,形成蛋白尿。

尿素、肌酸、肌酐為主要含氮代謝產物,由腎小球濾過排泄,而馬尿酸、苯甲酸以及各種胺類等有機酸則經過腎小管排泄。主要通過腎小管上皮細胞向管腔內分泌的途徑來排泄代謝廢物,以腎小管近端排泄為主,除排泄有機酸外,還排出許多進入體內的藥物,如慶大黴素、頭孢黴素等也從近端腎小管排出。

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分子量比血紅蛋白大的蛋白質外,所有物質都隨水分濾至腎小囊腔內,稱為原尿。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各類物質又被選擇性重吸收回血液,其餘形成尿液。其中對機體有用的物質,如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水、鈉、鉀、氯等大部分重吸收;對機體無用或有害的物質,如尿素、尿酸、磷酸根等只少量重吸收,肌酸酐全部不吸收。除重吸收外,腎小管和集合管還有分泌與排泄的功能,如尿中的氨,絕大部分由腎小管和集合管所分泌,故雖然一晝夜內從腎小球濾過的原尿總量可達100~200升;但每天排尿量只有1~2升,而且其成分與血漿有很大差別。

排泄是機體物質代謝全過程中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機體最基本的生命活動之一。腎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生成尿液,從尿中排出各種需要消除的水溶性物質。腎臟泌尿活動的生理意義,一方面是排泄上述各種新陳代謝的終產物以及進入體內的藥物和異物等;一方面又調控體液的容量及其成分的排出,保留體液中各種對機體有用的營養物質和重要的電解質,如鈉、鉀、碳酸氫鹽以及氯離子等,排出過多的水和電解質,尤其是氫離子。由於從腎臟排出的物質種類最多,數量很大,而且可隨著機體的不同情況而改變尿量和尿中物質的排出量,在調節機體的水和滲透壓平衡、電解質和酸鹼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腎臟已不再被認為是單純的排泄器官,而是機體內環境調節系統甚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外,腎臟還能產生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即兼有一些內分泌功能,例如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腎素、前列腺素和高活性的維生素D3等,能起到調節血壓、促進紅細胞生成和調節鈣磷代謝等作用。故腎臟是維持人體生命和正常功能所必需的重要器官。

排泄及調節

腎臟解剖圖腎臟解剖圖

醫生對腎臟病患者的鈉、鉀、氯等電解質特別關注需經常反覆檢查,對其進行監測。這是因為腎臟是

鈉、鉀、氯的主要排泄場所。在體液中,鈉離子是細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電解質,鉀離子是細胞內液中最主要的電解質。鈉、鉀、氯的排泄直接關係到體內這些離子的相對平衡,對保持正常體液的滲透壓、體液量以及酸鹼平衡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尿鈉是通過腎臟的濾過和重吸收作用而後排出體外的。

正常成人,血漿的鈉離子濃度為138~145毫摩爾/升,絕大部分是以氯化鈉的形式存在,其次是碳酸氫鈉等。腎小球濾過率一般為180升/24小時,而每日排出的鈉離子僅3~5克,99% 以上的鈉離子被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其中大部分在近曲小管中重吸收,其餘為髓袢升支、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鈉的排泄受以下多種因素的影響:

(1)腎小球濾過率與球管平衡。每單位時間從腎小球濾過的鈉離子量,對尿鈉的排出具有重要影響。近端小管重吸收鈉離子的量隨腎小球濾過率的變化而變化。若無球管平衡,當濾過的鈉離子增加1%時,終尿中排出的鈉量會增加兩倍以上。

(2)腎上腺皮質激素有保鈉作用,其中,以醛固酮的作用為最強,醛固酮增多可導致水鈉瀦留。

(3)腎動脈壓或腎靜脈壓增加可使鈉的重吸收減少。諸如以上的原因都可以影響鈉的排泄。

正常人血清鉀濃度為3.5~5.5毫摩爾/升,每日從尿排出1.2~3.2克,腎臟保留鉀的能力不如鈉。血清鉀幾乎全部要從腎小球濾過,其中98%左右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小部分在髓袢吸收。腎臟排泄鉀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鉀平衡。正常人攝入鉀鹽增加時,尿鉀排出也增加。

(2)腎小管細胞內鉀的濃度。當腎小管細胞內鉀離子濃度增加時,遠曲小管對鉀的重吸收減少,尿鉀的排出增加;反之,則尿鉀排出減少。

(3)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中鈉離子的含量。每當遠曲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增加時,鉀的分泌量即增加。

(4)醛固酮的影響。當血清鉀離子濃度升高時,可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從而使鉀排泄增加,使鉀離子濃度恢復正常。這對維持正常血鉀濃度具有重要意義。

正常人血漿中氯離子的濃度約為98~108毫摩爾/升,主要存在於細胞外液,細胞內液的氯離子濃度只有1毫摩爾/升,血液中氯幾乎都以氯化鈉的形式存在。每日隨尿濾出的氯量約為5~9 克。腎小球濾過液中的氯離子,99%在腎小管中重吸收入血,其中60%~80%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由於鈉在近端小管主動重吸收,引起水被動重吸收,使管腔中氯、鉀離子等的濃度升高,通過擴散而被動重吸收。因此,鈉的主動重吸收直接關係著包括氯在內的鉀、鈣等離子的重吸收。凡未被重吸收的氯,主要以氯化鈉形式隨尿排出,小部分以氯化銨由尿排出。尿氯的排泄量,主要受攝入鈉鹽的影響,其次與腎小管液中的酸鹼度有關,腎小管泌氫離子增加,遠曲小管重吸收氯離子減少,尿中排氯增加。

綜上所述,腎臟通過鈉、鉀、氯等排泄的調節,保持體內鉀、鈉、氯的正常水平,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酸鹼平衡作用

人體體液有一定的酸鹼度,這種酸鹼平衡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基礎。

人體在正常膳食情況下,體內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和少量的鹼性物質。

酸性物質主要有兩大類:碳酸(揮發性酸)和固定酸(非揮發性酸)。糖、脂類、蛋白質氧化分解產生的硫酸、磷酸、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質,主要由腎臟排出體外,稱為固定酸。固定酸主要由蛋白質生成,體內生成固定酸的數量和食物蛋白質含量成正比。固定酸必須被中和並由腎臟排出,否則,會對機體造成嚴重的危害。正常情況下,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或鹼性物質進入血液不會引起血液pH值的顯著變化,主要是由於體內有一系列的調節機制,即:①體液中的緩衝系統。②呼吸系統。③腎臟。腎臟的調節作用緩慢,但能完整地調節血液pH值。這是腎臟的重要功能之一。機體產生的固定酸,每天約為40~60毫摩爾氫離子,它們可以通過腎小管泌氫作用自尿中排出。近曲小管、遠曲小管、集合管細胞都可以泌氫。腎小管在排出酸性尿時,通過氫離子——鈉離子交換,生成新的碳酸氫根離子,從而使在體液緩衝系統和呼吸系統調節機制中損失的碳酸氫根離子得到補充。同時,血漿氫離子濃度和二氧化碳分壓的升高,均可刺激呼吸中樞,加強呼吸運動,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多,血漿碳酸濃度下降。由於碳酸氫根離子的補充和碳酸的減少,使血漿中碳酸氫根離子與碳酸的比值不因對固定酸的緩衝而發生明顯改變,使血漿pH值保持在正常範圍。這樣,腎臟通過對腎小球濾過的碳酸氫鹽的重吸收和生成新的碳酸氫鹽,從而使細胞外液中的碳酸氫鹽的濃度保持穩定,以維持體液的酸鹼平衡。此外腎臟的泌氫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重吸收功能受動脈血的二氧化碳分壓、血鉀濃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原發性代謝性酸中毒或鹼中毒的形成,主要與呼吸運動和腎臟活動有關,其中腎臟起著更大的作用。

腎實驗

腎:12號切片,豬腎,H.E染色。紅染部分為皮質,淡染的部分為髓質。

(1).被膜: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

(2).皮質:可見到三種結構。

腎小體:呈球形,由腎小球和小囊組成。腎小球:為一團動脈毛細血管球,在切片上可以找到稍粗的進球小動脈和稍細的出球小動脈。腎小囊:壁層為單層扁平上皮,髒層足細胞緊貼腎小球,不易區分,觀察髒層和壁層間形成的囊腔。該腔就是收集原尿的地方。

近端小管曲部:管徑較大,紅染。管壁上皮細胞呈錐體狀,細胞間界限不清楚。細胞核圓而大,多位於基部。細胞游離緣有刷狀緣。

遠端小管曲部:染色較淺,管徑較小。胞質染色較淡,呈立方形或低柱狀,細胞界限明顯,管腔較大,管壁較薄。細胞數量比近端小管曲部的多,胞核排列較整齊。

髓放線:是自髓質伸向皮質中的直行腎小管。

(3).髓質:為縱向或橫斷的腎小管,包括集合管,近端小管直部,遠端小管直部和細段及乳頭管。細段的管腔橫斷面上可見為扁平細胞,3-4個細胞圍成一管腔。

集合管:管壁細胞由立方上皮移行為矮柱狀上皮,細胞界限清楚,胞質清亮,核呈圓形。

乳頭管:管壁由高柱狀細胞移行為復層柱狀細胞,在腎乳頭開口處逐漸轉為變移上皮。

(4).腎小球旁複合體:位於腎小球血管極,在進球和出球小動脈之間,其中包括:

緻密斑:位於腎小球小管曲部鄰近腎小球血管極的一面,在斷面上可見細胞排列緊密,核染色較深。

球外系膜細胞:位於緻密班和腎小球之間,細胞為多邊形,扁核,細胞成團狀排列,不易分辨細胞界限。

腎小球旁細胞:可在進球小動脈管壁中尋找。在進球小動脈內皮細胞外側,細胞呈立方形,核圓形,它是由小動脈中膜的平滑肌細胞轉化而來。分泌腎素。

腎的論述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

腎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納氣。由於腎藏先天之精,主生殖,為人體生命之本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化腎氣,腎氣分陰陽,腎陰和腎陽能資助、促進、協調全身臟腑之陰陽,故腎又稱為“五臟陰陽之本”。腎藏精,主蟄,又稱為封藏之本。

腎在體合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互屬絡於腎與膀胱,相為表里。腎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陰,與自然解冬氣相通應。

中醫對腎的認識,內涵比現代醫學解剖之"腎"廣泛。它認為腎在人體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包涵多種功能的臟器;內藏元陰元陽(腎之陰陽的別稱),為水火之宅,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中醫的腎與膀胱、骨髓、腦、頭髮、耳、二陰等構成系統。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先天之本是指人立身之本,“人始生,先成精”,而腎藏精,故腎為先天之本。元陰是指陰精,元陽是指元氣,元陰元陽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從孕育成形到發育壯大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腎主藏精,以氣為用,關係著人的生長發育。腎氣盛衰直接關係到人的生長發育,乃至衰老的全過程,也關係著人的生殖能力。

腎與無色五味五位的關係、表里關係

腎在無色上屬黑色,在五味上是鹹,五位上屬北方,與膀胱相表里,因此腎病患者患病後在面診上都見於黑色因此可以作為中醫辨證的依據,與膀胱為表里臟腑,因此腎的疾病、膀胱的疾病相互辨證分析治療。

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正是由於腎中精氣的盛衰變化,而呈現出生、長、壯、老、已的不同生理狀態。人從幼年開始,腎精逐漸充盛。到了青壯年,腎精進一步充盛,乃至達到極點,體壯實,筋骨強健。而待到老年,腎精衰退,形體也逐漸衰老,全身筋骨運動不靈活,齒搖發脫,呈現出老態龍鍾之象。打個比方,假使人是棵大樹的話,腎就象大樹的樹根一樣,根深方能葉茂,同樣道理腎好身體才好。對生長發育障礙臨床治療中,補腎是重要治療方法之一;補腎填精又是延緩衰老和治療老年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生理功能有:

1. 貯藏精氣,為人體生殖、造血、生長發育、防衛病邪的基礎物質

2. 平衡身體水液代謝,與膀胱合作排泄尿液

3. 負責納氣,協調呼吸運動

4. 主骨生髓,養腦益智

5. 促進頭髮生長

6. 腎氣通耳,控制聽力

7. 控制二陰的開合。

腎不好的特徵

1. 月經量少,或經期短,顏色暗。月經的產生和消失,都是腎功能是否旺盛的表現,如果腎臟中有很多毒素,經血就會減少。

2. 水腫。腎臟管理體內的液體運行,腎臟堆積毒素後,排出多餘液體的能力降低,就出現了水腫。

3. 下頜長痘。臉部下頜部位由腎管轄,腎的排毒不足,多餘的毒素會表現在下頜部位。

4. 容易疲倦。身體內的毒素消耗了腎的能量,腎臟提供的能量減少,於是出現體倦,神疲思睡,四肢無力。

常見病症

腎臟腎臟

腎病經常都沒有明顯症狀,但一旦有下列十項症狀,提高警覺,從速求醫。十項症狀包括:

(一)眼皮和足踝浮腫、

(二)血壓高、

(三)腰腹疼痛、

(四)血尿、

(五)蛋白尿、

(六)尿感染、

(七)小便顏及赤痛、

(八)小便不順、

(九)尿量增多減少及夜尿、

(十)小便排出小沙石。

腎虛

具體的腎虛類型判斷需要找中醫診脈判斷。

腎陰虛

腎陰虛是指腎陰不足,虛火內擾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健忘,腰膝酸軟,性慾亢奮,遺精,女子經少或閉經,或崩漏,形體消瘦,咽乾口燥,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腎陽虛

腎陽虛是指腎陽虧虛,功能衰退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腰膝酸軟而痛,或陽痿,精冷,婦女宮寒不孕,性慾減退;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瀉;或浮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痛,心悸喘咳;面色晄白或黧黑,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暈目眩,精神萎靡,小便清長或夜尿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或弱。

治療以金匱腎氣丸為主。

區別

腎陰虛與腎陽虛的區別要點:

腎陽虛多有寒的表現:如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長,舌淡胖苔白,脈沉遲無力

腎陰虛多有虛熱的表現:口燥咽乾,潮熱,顴紅,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總之,區別陽虛陰虛最關鍵的是區分寒熱,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宜吃食物

鹿茸:甘、鹹,溫。歸腎、肝經。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 治虛勞羸瘦,精神倦乏,眩暈,耳聾,目暗,腰膝酸痛,陽痿,滑精;子宮虛冷,崩漏,帶下。

芝麻:甘平,有補肝腎、潤五臟的作用。如《本草經疏》中就曾記載:“芝麻,氣味和平,不寒不熱,補肝腎之佳谷也。”尤其是腎虛之人腰酸腿軟,頭昏耳鳴,發枯發落及早年白髮,大便燥結者,最宜食之。

粟米:又稱穀子、稞子。能補益腎氣。《名醫別錄》及《滇南本草》中都說到“粟米養腎氣。”明·李時珍還說:“粟,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

豇豆:又稱飯豆、長豆。性平,味甘,能補腎健脾,除脾虛者宜食外,腎虛之人也宜食用,對腎虛消渴、遺精、白濁,或小便頻數,婦女白帶,食之最宜。《本草綱目》曾這樣記載:“豇豆理中益氣,補腎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藥志》也說它能“滋陰補腎,健脾胃,治白帶,白濁和腎虛遺精。”

牛骨髓:有潤肺、補腎、益髓的作用。《本草綱目》說它能“潤肺補腎,澤肌,悅面”。對腎虛羸瘦、精血虧損者,尤為適宜。

狗肉:性溫,味鹹,除有補中益氣作用外,還能溫腎助陽,故腎陽不足、腰膝軟弱或冷痛,食之最宜。《日華子本草》認為: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功。”《醫林纂要》亦云:“狗肉補肺氣,固腎氣。”清代醫家張璐還說:“犬肉,下元虛人,食之最宜。”下元虛者,即腎陽虛弱、命門火衰是也。

羊骨:性溫,味甘,能補腎強筋骨。《飲膳正要》認為:“羊尾骨益腎明日,補下焦虛冷。”《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脊骨補骨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羊脛骨主脾弱,腎虛不能攝精,白濁。”唐代《食醫心鏡》還介紹:“治腎臟虛冷,腰脊轉動不得:羊脊骨一具,捶碎煮爛,空腹食之。”對腎虛勞損,腰膝無力怕冷,筋骨攣痛者,最宜食之。

豬腎:性平,味鹹。唐·孟詵認為豬腎“主人腎虛”。《日華子本草》說它“補水髒,治耳聾”。水髒者實指腎臟而言。故凡因腎虛所致的腰酸腰痛、遺精、盜汗及老人腎虛耳聾耳鳴,宜常食之。

淡菜: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隨宜居飲食譜》中說它“補腎,益血填精”。《本草匯言》亦云:“淡菜,補虛養腎之藥也,此物本屬介類,氣味甘美而淡,性本清涼,善治腎虛有熱。”所以,凡腎虛羸瘦、勞熱骨蒸、眩暈盜汗、腰痛陽痿之人,食之最宜。

干貝 :又稱江珧柱。性平,味甘鹹,能補腎滋陰,故腎陰虛者宜常食之,清代食醫王孟英認為:“干貝補腎,與淡菜同。”《本草求真》中也說它能“滋真陰”,實則指滋補腎陰之義。

鱸魚:又稱花鱸、鱸子魚。性平,味甘,既能補脾胃,又可補肝腎,益筋骨。《本草經疏》曾有記載:“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腎主骨,肝主筋,滋味屬陰,總歸於髒,益二髒之陰氣,故能益筋骨。”《嘉枯本草》認為:“鱸魚,多食宜人,作蚱尤良。”凡肝腎陰虛,或脾虛胃弱者皆宜。

桑椹:俗稱桑果。性寒,味甘,有補肝、益腎、滋陰的作用。如《滇南本草》云:“桑椹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髮明目。”清·王孟英還說:“桑椹滋肝腎,充血液,健步履。”故腎虛之人,尤其是腎陰不足者,食之最宜。

芡實:性平,味甘澀,有益腎固澀、補脾止泄的雙重功效。《本草經百種錄》稱之為“脾腎之藥也”。《本草從新》亦說它能“補脾固精”。《本草新編》中還說:“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腎,與山藥並用,各為末,日日米飯調服。”凡腎虛之人遺精、早泄、帶下、小便不禁或頻多者,宜常食之。

栗子:性溫,味甘,除有補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補腎壯腰之功,對腎虛腰痛者,最宜食用。如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曾說:“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明·李時珍亦曾記載:“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乾,每旦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

胡桃:性溫,味甘,既能補肺止喘,又能補腎固精,還能潤腸通便。適宜腎虛喘嗽、遺精陽痿、腰痛腳弱、小便頻數、大便燥結之人服食。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說:“胡桃,為滋補肝腎,強健筋骨之要藥,故善治腰疼腿疼,一切筋骨疼痛。為其能補腎,故能固齒牙,烏鬚髮,治虛勞喘嗽,氣不歸元,下焦虛寒,小便頻數,女子崩帶等症。”

山藥:性平,味甘,為中醫“上品”之藥,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如明·李時珍指出: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本草正》亦載:“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本草經讀》還說:“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所以,凡腎虛之人,宜常食之。

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補腎養肝、益精明目、壯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壽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老年腎虛之人,食之最宜。如《本草通玄》記載:“枸杞子,補腎益精,水旺則骨強,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無不愈矣。”《本草經疏》中也說:“枸杞子,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老人陰虛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為益精明目之上品。”

冬蟲夏草:性溫,味甘,有補腎和補肺的作用,是一種平補陰陽的名貴藥材。如《本草從新》說它“保肺益腎。”《藥性考》亦云:“蟲草秘精益氣,專補命門。”《柑園小識》還說:“以酒浸數枚啖之,治腰膝間痛楚,有益腎之功。”冬蟲夏草雖然是一種副作用很少的滋補強壯中藥,但直接用於方劑者不多。凡腎虛者最宜用蟲草配合肉類如豬瘦肉、雞肉或鴨肉,甚至新鮮胎盤等共燉,成為補益食品,更為有益。

杜仲:性溫,味甘微辛,能補肝腎、強筋骨,對腎虛所致的腰脊酸疼、足膝軟弱無力、小兒腎虛兩下肢麻痹以及婦女腎虧引起的習慣性流產者,最為適宜。正如明代醫家繆希雍解釋說:“杜仲主腰脊痛,益精氣,堅筋骨,腳中酸痛。蓋腰為腎之府,動搖不能,腎將憊矣。杜仲補其不足,益腎故也。”

何首烏:有補肝腎、益精血的作用,歷代醫家均用之於腎虛之人。明·李時珍說過:“何首烏,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為滋補良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清代名醫黃宮繡亦云:“何首烏,諸書皆言滋水補腎,黑髮輕身,備極讚賞。”凡是腎虛之人頭髮早白,或腰膝軟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遺精,女子帶下者,食之皆宜。

海參:性溫,味鹹,質地雖陰柔,但能補腎之陽氣,為腎陰腎陽雙補之品。如《本草從新》中說:“海參補腎益精,壯陽療痿。”《隨息居飲食譜》也說它“滋陰,健陽”。故凡腎虛之人,皆宜食之。

海馬:性溫,味甘,能補腎壯陽,故凡腎陽不足之人,皆宜食之,包括腎陽虛所致的陽痿、不育、多尿、夜遺、虛喘等,食之頗宜。可用海馬研細,每次1~2克,黃酒送服,1日2~3次。

蝦子:性溫,味甘鹹,入腎經,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凡因腎氣虛弱、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腳軟弱無力,或陽痿,或男子不育症患者,宜多食蝦。《食物中藥與便方》還曾介紹:“腎虛,陽痿,腰腳痿弱無力:小茴香30克,炒研末,生蝦肉90~120克,搗和為丸,黃酒送服,每服3~6克,1日2次。”

此外,腎虛者還宜服食龜肉、鴿肉、豬肉、甲魚、蛤蚧、蓮子、松子、薺菜、韭菜、蜂王漿、靈芝、燕窩、阿膠、紫河車、地黃、鎖陽、肉蓯蓉等。

腎虛滋補方法

腎虛腰痛多表現為腰痛綿綿、酸軟不止,喜按喜揉,伴腿膝乏力,遇勞更甚,常反覆發作。如偏腎陽虛者,則伴有面色發白,手足不濕,舌質淡,脈沉細 ;腎陰偏虛者,則伴有心煩失眠、口燥咽乾、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質紅,脈細數。腎虛腰痛採用飲食調理方法可取得良好效果。

一、杜仲腰花:取杜仲、川斷各15克,豬腰子1對,白酒25毫升,蔥、味素、醬油、大蒜、姜、鹽、白糖各適量。製法:先將豬腰洗淨切成腰花放碗內,加白糖、鹽、酒;另將杜仲、川斷煎取濃汁後加入腰花中。用武火燒熱鍋,倒入腰花速炒熟,然後加入調味品即可食用。每日 1次。

二、茴香燉煮腎 :取小茴香20克,豬腰 1對,蔥、姜、鹽、酒各適量。製法 :先將豬腰(即豬腎)洗淨後,在凹處剖一口子,將茴香、鹽裝入豬腰剖口內。用白線縫合剖口後,放入鍋內,加蔥、姜、酒、清水適量,用文火燉熟後食用。此法適用於偏腎陽虛的腎虛腰痛。

三、杞地山藥粥:取生地黃20克,山藥、杞果各50克,大米100克。製法 :將生地黃切碎,山藥搗碎,和杞果、大米共放鍋內加水適量煮粥,代早餐食。每日1次。此法適用於偏腎陰虛的腎虛腰痛。

補腎養生穴位

1、太溪穴--提高腎功能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人體的元陰和元陽都來源於它,所以腎是人體元氣之源。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是匯聚腎經元氣的“長江”,所以古人稱太溪穴為“回陽九穴之一”,認為它具有極高的回陽救逆之功。經常按揉太溪穴,每次每個穴位5分鐘左右便可,另外,下午17~19點時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時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脹的感覺之外,還要有麻麻的感覺。

功效:刺激太溪穴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

位置: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2、腎俞穴--緩解腰肌勞損

腎俞穴也是補腎要穴,操作方法為:用手掌拍打背後的腎俞穴,每次拍打百十次,腰部的酸疼感很快就減輕了。

功效:經常拍打腎俞穴,既能培補腎元,又可以緩解腰肌勞損,保護腰部。

位置:在我們平常所扎的皮帶和腰椎交叉處向上約四指的地方。

3、關元穴--補充腎氣

我們身體裡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叫元氣。中醫認為元氣稟於先天,藏在腎中,又依賴後天精氣充養,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功效:刺激關元穴,可以使腎氣活躍,補充腎氣。

位置:臍下3寸

4、湧泉穴--腎精充足

《黃帝內經》上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湧泉穴是人體足少陰腎經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在養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功效: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

位置:位於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交點處,即當腳屈趾時,腳底前有凹陷處。

男性補腎方法

男性腎與生殖器官男性腎與生殖器官

祖國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虧或腎氣過早衰退的人,可呈現內分泌功能率亂,免疫功能低下,並可影向其它臟腑器官的生理機能,導致早衰。

要想腎精充盛、腎氣健旺,保健按摩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腰部按摩操

有兩種做法:

1.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熱後,分別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膚,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熱感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約200次。此運動可補腎納氣。

2.兩手握拳,手臂往後用兩拇指的掌關節突出部位,自然按摩腰眼,向內做環形鏇轉按摩,逐漸用力,以至酸脹感為好,持續按摩10分鐘左右,早、中、晚各一次。

腰為腎之府,常做腰眼按摩,可防治中老年人因腎虧所致的慢肌勞損、腰酸背痛等症。

腳心按摩法

中醫認為,湧泉穴直通腎經,腳心的腳泉穴法是濁氣下降的地方。經常按摩湧泉穴,可益精補腎,強身健康,防止早衰,並能舒肝明目,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咯血、鼻塞、頭痛等有一定的療效。腳心按摩的方法是:每日臨睡前用溫水泡腳,再用手互相擦熱後,用左手心按摩右腳心,右手心按摩左腳心,每次100下以上,以搓熱雙腳為宜。此法有強腎滋陰降火之功效,對中老年人常見的虛熱症效果甚佳。

穴位按摩法

1、按腎俞

腎俞穴位於第二、三腰椎間水平兩旁一寸處,兩手搓熱後用手掌上下來回按摩五十至六十次,兩側同時或交替進行。對腎虛腰痛等有防治作用。

2、摩湧泉

湧泉穴位於足心凹陷處,為足少陰腎經之首穴。方法是用右手中間三指按摩左足心,用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左右交替進行,各按摩六十至八十次至足心發熱為止,能強筋健步,引虛火下行,對心悸失眠、雙足疲軟無力等有防治作用。以上三法,依次而行,早晚各一次,常年不斷,必然見效。

3、揉丹田

丹田位於肚臍下一寸至二寸處,相當於石門穴位置。方法是將手搓熱後,用右手中間三指在該處鏇轉按摩五十至六十次。能健腎固精,並改善胃腸功能。

補腎健身操

1.端坐,兩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屈肘側舉,手指伸向上,與兩耳平。然後,雙手上舉,以兩肋部感覺有所牽動為度,隨後復原。可連續做3至5次為一遍,每日可酌情做3至5遍。做動作前,全身宜放鬆。雙手上舉時吸氣,復原時呼氣,且力不宜過大、過猛。這種動作可活動筋骨、暢達經脈,同時使氣歸於丹田,對年老、體弱、氣短者有緩解作用。

2.端坐,左臂屈肘放兩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3至5遍。做拋物動作時,手向上空拋,動作可略快,手上拋時吸氣,復原時呼氣。此動作的作用與第一動作相同。

3.端坐,兩腿自然下垂,先緩緩左右轉動身體3至5次。然後,兩腳向前擺動10餘次,可根據個人體力,酌情增減。做動作時全身放鬆,動作要自然、緩和,轉動身體時,軀幹要保持正直,不宜俯仰。此動作可活動腰膝,益腎強腰,常練此動作,腰、膝得以鍛鍊,對腎有益。

4.端坐,鬆開腰帶,寬衣,將雙手搓熱,置於腰間,上下搓磨,直至腰部感覺發熱為止。此法可溫腎健腰,腰部有督脈之命門穴,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的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搓後感覺全身發熱,具有溫腎強腰、舒筋活血等作用。

5.雙腳併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默念“吹”但不發出聲音。如此,可連續做10餘遍。

護腎措施

1、多喝水:少喝水、尿排泄少的人容易發生腎結石,腎結石會影響腎功能。每日喝足8杯水,並且配合少吃朱古力、草莓、核仁、菠菜、冰茶、即溶咖啡,多補充維生素B6,可以減少尿中草酸鈣的生成,從而減少腎結石的發生。

2、多吃黑色食物:黑色食物如木耳、香菇,可保證腎臟的新陳代謝,減少腎臟內多餘水分的囤積。板栗也有補腎壯腰的功效,每天吃6~7個就可以達到目的。

3、多吃植物蛋白:飲食要清淡,不宜鹹,少吃高蛋白質、高脂肪的食品,因為血脂高會引起腎血管硬化,導致腎功能損害;而攝取過量的蛋白質食物會加重腎臟負擔。多吃豆腐和豆類食品,即使腎病或慢性腎衰的患者,也可適當吃些豆類食品。因為植物蛋白有益於腎臟,而且黃豆中含植物雌激素,具有保護腎臟的作用。

4不亂服用藥物:最常見對腎臟損害的藥包括各類止痛藥,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磺胺類等抗生素。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輕微腎機能衰退者,更容易受到藥物的毒害。

5、注意排尿的型態:要保持小便通暢,小便通暢。要注意觀察尿液的型態,這可反映腎臟功能,例如泡沫狀尿液是蛋白尿的表現,夜尿症則是腎功能不全的早期症狀。如果發生尿道阻塞,小便不通暢,就會增加腎炎的機會,加重腎臟負擔。

6、預防可能引發腎病的常見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咽部炎症,往往是引起腎病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腎臟疾病反覆發作的因素之一,所以應採取積的極預防措施。高血壓使腎臟血管長期受到高壓而硬化,對腎臟功能有損害;而肥胖會使腎臟負擔加重,導致腎功能損害。糖尿病病人中有30%會發展成尿毒症,所以應有效控制。此外,動脈硬化、高脂血症等都可導致腎功能損害,也應留神。

7、定期腎功能檢查:有家族患腎臟病的病史,高血壓、糖尿病及幼時得過腎炎者,都是慢性腎衰竭潛存的高危人群,因此本身有此類疾病時,更應定期檢測腎功能,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與命門的關係

腎與命門實為一體。雖有曰左為腎,右為命門,但也有稱命門在二腎之間者的觀點。而命門為生命之門、元氣之根,足少陰腎經上連於肺,故呼吸出入之氣,其主在肺,其根在腎,故曰腎主納氣。

拼音是she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