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戲

川戲,川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時期,而後兩漢的角牴百戲,為早期的川劇奠定了基礎。

川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時期,而後兩漢的角牴百戲,為早期的川劇奠定了基礎。戰國名篇《宋玉對楚王問》中有“其為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所謂“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間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稱。據《太平廣記》《稗史彙編》等文獻記載,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鬥牛》之戲。三國時期,更是出現了四川第一曲諷刺喜劇《忿爭》,可謂川劇喜劇的鼻祖。

至唐五代時期,是川劇最為鼎盛之期,出現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這一時期常演的劇目有《劉辟責買》、《麥秀兩岐》和《灌口神》等。並出現了中國戲曲史上到目前為止最早的戲班,即《酉陽雜俎》中所載的乾滿川、白迦、葉矽、張美和張翱五人所組成的戲班。

從《鬥牛》之戲到宋雜劇《酒色財氣》,歷時千有餘年,它們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戲”,可以視為廣義的川劇。而現代意義上的川劇,應該說是在宋元南戲、川雜劇、元雜劇基礎上的產生於明代的“川戲”開始的。

至清代川劇由崑曲、高腔、胡琴、彈戲和燈戲五種不同的聲腔雜陳,晚清時期,便出現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劇面目為之一新,各類聲腔的特色劇目和保留劇目開始形成。其後的川戲改良運動,成立了”戲曲改良公會”,集資興建了“悅來茶園(今錦江劇場舊址)”、“蜀劇部”等演出場所。由此,川劇藝人自己組織的“三慶會”於1912年成立,也現了康子林,楊素蘭,蕭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達三百餘人。創作上也出現了趙熙的《情探》,黃吉安的《三盡忠》、《柴市節》等一大批名人名戲,流行劇目多達700餘個。

20世紀以來,雖然也現了以劉懷敘為代表的“川劇創作家”們所創作的現代戲,但國家處於黑暗時期,川劇也開始衰落了;建國後,在黨和新中國的扶持下,川劇又開始煥發藝術青春,重新進入自己的“黃金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