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戲

北路戲

北路戲原為“福建亂彈”、“橫哨戲”,是中國的稀有古老劇種之一,僅存於福建省壽寧縣北路戲劇團。是清代中葉傳入福建的亂彈與當地民間戲曲融合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曾流行於閩北、閩中及閩東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代表清代亂彈聲腔的珍稀劇種。亂彈進入福建後產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戲班,其中以北路班最為強盛,其他各路戲班相繼解散後,北路班仍活躍在閩東北一帶,北路戲即由此而得名。

歷史淵源

北路戲北路戲
歷史上“福建亂彈”流布於閩北、閩東各地。明代,閩東北各地的民間戲曲頗為興盛。崇禎十年(1637),壽寧知縣馮夢龍撰寫的《壽寧待志》中記載:“西溪人多習戲,然力不能具行頭,多往浙合班。大家有慶喜好事者,則於福安迎之演戲。”可見當時這一地區戲曲活動之端倪。到清康熙、乾隆時期,由於清王朝採取了“與民生息”的措施,農業經濟得到恢復之時,商品經濟也得到發展,使得活躍於民間的"亂彈諸腔"得以繁盛到廣泛流行。亂彈班社層出不窮,在當時民間便有了"上路班"、"下路班"、"南路班"、"北路班"之稱。由於活動於閩北一帶的"北路班"影響最大,其他各班相形見絀,於是都紛紛沿用"北路班"的名號,後在1959年重新整理這一劇種時,才正式定名為北路戲。

道光鹹豐年間,閩東北已出現不少"亂彈"戲班。其中較著名的有"新長春"、"新品福"、"新吉祥"班。他們以古田、屏南為活動中心,經常往來於江西浙江廣東等地演出。當時戲班很多,民眾依各戲班所處的地理位置分"上路班"、"下路班"、"南路班"、"北路班"。

清光緒以後,京劇盛行,北路戲又吸取皮簧唱腔。民國16年,古田"新祥福"班出身的藝人李俊弟回到原籍福安洋頭鄉辦起"勝祥福"班,聘請浙江溫州等地"和調"(皮簧)藝人排練《施公案》、《濟公傳》、《粉妝樓》、 《狸貓換太子》等連本戲,名揚閩東北諸縣。

北路戲北路戲

抗日戰爭前後,戲班相繼解體,為謀生計,一部分藝人到鄉間教"北路碎"(業餘戲班),一部分參加"鼓簫"(民間吹奏班)。現在壽寧境內還有演出。

北路戲的音樂聲腔是以西秦腔明腔等亂彈腔的基礎上演變發展形成的,並吸收了微調漢調江西亂彈以及高腔灘簧小調等聲腔,形成了一個多聲腔的劇種。既適宜傳統劇目的演出,也適應現代戲的創作。據福建省戲劇研究專家葉明生《記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張高謙>創演前後輝煌歲月》一文記載,在1964—1965年間,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創作演出的《張高謙》,不僅紅遍八閩大地,且於1965年4月開始了為時6個月的贛、湘之行,行程數萬里,演出400多場,觀眾達40多萬人次,成為我省迄今為止演出規模最大、演出場次最多、觀眾陣容最強的一次戲劇演出活動,在福建戲劇改革的歷史上都是值得大書一筆的事。

藝術特色

北路戲道白唱詞都用國語。唱腔以西秦腔和吹腔為主,在長期流行中,又吸收亂彈、徽調、漢調音樂,綜合形成一個多聲腔的戲曲劇種,但其主要唱腔仍由西秦腔和吹腔發展出來的"平板"為基本調。

北路戲北路戲

北路戲的唱腔除極少數具有高腔曲牌體特徵外,大多數均屬板腔體,曲調鏇律優美,節奏歡快,行腔順暢,帶有敘事性的表現特徵。其道白、唱腔均使用國語,這已成為北路戲的一個突出特色。在數百年的演出活動中,北路戲總結出一套深為廣大觀眾所喜愛的表演形式,不管什麼腳色行當,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體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推動劇情進展,這種對形體動作的強化和對人物內心活動的外化與唱腔緊密結合在一起,唱與做高度和諧,形成許多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表演藝術形式,豐富了戲劇的表現力。北路戲的代表性劇目主要有《探陰山》、《對珠環》、《紙馬記》、《鳳嬌與李旦》等。

表演藝術

大花“倒米”:《下陳州》一劇,包拯出場時,以手撩龍袍下圍遮面,背台退步而出。至九龍口轉身猛然拋袍、亮相,以示面目,動作幅度大,俗稱大花“倒米”。

北路戲北路戲

二花咬人《三國齊》吳起發兵”一場,龍套上場後,伴著大鑼大鼓有節奏的喝威聲,吳起握翎子舞蹈而上,至台前突然拂袖亮相,給人一驚,俗稱“咬人”。又如《摩天嶺》中的紅毛大王,口銜兩顆獠牙上下翻動,雙目圓睜,猙獰可怕。有的二花還有噴火的絕技,臉上肌肉跳動,猶聞響聲,這些技藝皆稱為“咬人”。

轉紗帽:過去北路戲的三花,要用髮辮在頭頂上扎一硬團,戴上紗帽,隨著劇情需要,紗帽能隨心所欲左右轉動。藝人木全掌握此技較為著名,至今人稱“木全紗帽滴鈴轉”。

鼻須功:練功時,用手抓住鼻下“人中”處,輕輕用力左右援,天長日久,即能疾速顫動,左右自如。《測字觀風》一折中的婁阿鼠,用鼻須往鼻柱一夾,其抖動的鼻須令人可笑,效果極佳。北路戲“二個半三花”之稱的余文他、培基和林有仸,均擅此技。

犁頭:醜腳表演時,頭部要機械地向前伸縮,俗稱“犁頭”,為北路戲醜腳必備之基本功。

塌鼻:北路戲《白蛇趕夫》中“洞房”一場,許仙猛然發現白素貞飲雄黃酒現形時,鼻孔一吸,面呈凹形,然後殭屍倒地,表示昏厥。其功夫多由平時用茶油將鼻子揉動,功夫成熟,鼻翼柔軟,容易抽吸。民國三十三年(1944),北路戲福安班一個名叫乃資的藝人,此技最為拿手。

金鳥步:旦腳手呈蘭花指,輕盈擺動,腳尖落地用碎步跳躍前進,身軀與頭部緊密配合,一俯一仰輕巧自然,近似金雀跳躍狀。多用於花旦表示歡躍的情態。

北路戲北路戲
後跟步:青衣出場時,整襟捋發後,用腳跟著地,一進一退,或三進一退,顯得裊娜多姿,表現成年婦女輕移蓮步,以示穩重大方之態。

顫功:北路戲的顫功用處很多,如《鴛鴦帶》中黃賽英受刑後,從舞台右左兩邊,跪步回到台中,聽到眾衙役大喝一聲,她一個“蝙蝠腿”,雙手一抱,全身顫抖。又如《殺狗勸妻》中,要求鄒氏在驚慌轉身時,要用腳尖著地,雙手按桌全身顫抖,牙關相碰發出聲響,著名北路戲藝人葉紅俤尤擅此功。

鏢釵:是北路戲真刀真槍的表演形式之一,用一把短銅刀一樣的鏢釵表演。當劇中角色被打“撲虎”下地後,一鏢扎去,打中對方頭部額頂的前方,插在地上,如能從頭上抓出一撮頭髮為最佳效果。因屬驚險表演,現禁演。

劇目

北路戲以西秦腔和吹腔為主,它傳自浙江一帶。在長期流行中,又吸收徽調、漢調、灘簧以及民間小調,綜合成為多聲腔的劇種,其主要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發展起來的“平板”為基調。這一階段北路戲的傳統劇目有《劈山救母》、《奇雙會》、《鐵沙弓》、《鐵蓮花》、《翠衣緣》、

北路戲北路戲
《打金冠》、《下陳州》、《王麒麟》、《羅成寫書》等。清鹹豐元年(1851年),羅源縣大湖村葉鬥鬥組織“三祥福”北路班,有20多個演員,拿手劇目為《下三關》和《虹霓關》;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解散。鹹豐至同治年間(1851~1874年),北路戲吸收四平戲的部分傳統劇目,並出現與徽班相結合的戲班,改唱皮黃聲腔為主,所演多系京劇劇 目,如《烏盆計》、《小上墳》、 《三國》《水滸》 、《隋唐》等,北路戲進入興盛時期,連屏南、福安等地的平講班,不少也改唱亂彈,故民間有“平講假亂彈,琴蕭亂對彈。” 的諺語。清光緒以後至抗日戰爭前,京劇盛行,北路戲受到很大影響,戲班排練上演《施公案》、《濟公傳》、《粉妝樓》、 《狸貓換太子》等京劇連台本戲。古田縣鶴溪邊村老藝人陳金備(1862—1939年)主班的“新祥福班”最為著名,被老百姓稱為“北路一”。民國16年(1927年),老藝人李俊弟在福安縣洋頭鄉創辦“勝祥福班”,邀請溫州皮黃班藝人參加,一時名噪閩東,被譽為“北路二”。據1957年調查,北路戲共有100多個傳統劇目。

抗日戰爭期間,戲班相繼解體,一部分藝人回到鄉間傳教“北路碎”(業餘戲班),一部分人參加“鼓蕭班”(民間吹奏樂器)。20世紀40年代末,北路戲瀕於消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壽寧縣開始恢復業餘北路戲劇團。1960年10月,正式成立縣北路戲劇團。“文化大革命”期間,劇團被解散,至1976年底才恢復。

從1990年至1996年,壽寧縣北路戲劇團上演《濟公傳》 、《反五關》、《龍虎鬥》、《宏碧緣》、《旗王哭將》、《三洞房》、《春江月》等30多個劇目共800多場。

音樂聲腔

北路戲北路戲
北路戲唱腔介於聯曲體與板腔體之間,以板腔體為主,以平板正、反調為其基本唱腔,多數是上、下兩個樂句的形式。唱腔節奏多變,尤其是以後半拍起音的音樂穿插在樂句中和大音程跳進等的變化,使曲調活潑奔放,優美動聽。

唱腔可分為三類:
一是平板正調平板反調。平板正調有頭萬、二萬、三萬(一作“反頭犯”、“反二犯”、“反三犯”)以及“老撥子”、“秦腔”、“梆子”(後兩種為吹腔),均為橫哨戲中常用的基本調。頭萬為平板,二萬為慢板,三萬為散板柳絲緊板。反調如反二萬與二萬,只在開頭樂句上有正反調的鏇律,無調性上的變化關係。
二是疊牌。此類曲牌鏇律平易暢,有如說白,是一套由簡入繁的同一音調不同節奏的分曲體。如[三字疊]、[五字疊]、[六字疊]、[七字疊]、[十字疊]、[急疊]、[溫州疊]、[卜子疊]、[廣東疊]等,較帶沉思抒情特點,不似其他同類曲牌風趣活躍。
三是小調曲牌。如[溪江調]、[小補缸]、[小桃紅]、[葡萄架]、[走廣東]、[茉莉花]、[廣明燈]、[游花船]、[平和調]、[步步嬌]、[男辭]、[女辭]、[踢球花腔]、[小上紋]、[烏盆計調]等。這些曲牌大多自其他劇種和民間小戲吸收,有的還來自某些流行劇目如[烏盆計調],是《烏盆計》中的專曲。此類曲調格調較雜,一般只作為“插曲”運用。此外,板式有導板、搖板和頭萬散板,以及演皮黃戲時所用的回龍、原板、散板等。這些曲調後來都成為北路戲的輔助音樂曲調。如[三字疊]、[五字疊]、[六字疊]、[七字疊]、[十字疊]、[急疊]、[溫州疊]、[卜子疊]、[廣東疊]等,較帶沉思抒情特點,不似其他同類曲牌風趣活躍。三是小調曲牌。如[溪江調]、[小補缸]、[小桃紅]、[葡萄架]、[走廣東]、[茉莉花]、[廣明燈]、[游花船]、[平和調]、[步步嬌]、[男辭]、[女辭]、[踢球花腔]、[小上紋]、[烏盆計調]等。這些曲牌大多自其他劇種和民間小戲吸收,有的還來自某些流行劇目如[烏盆計調],是《烏盆計》中的專曲。此類曲調格調較雜,一般只作為“插曲”運用。此外,板式有導板、搖板和頭萬散板,以及演皮黃戲時所用的回龍、原板、散板等。這些曲調後來都成為北路戲的輔助音樂曲調。

北路戲音樂中的伴奏有琴串、吹牌兩種。琴串主要有[頭萬串]、[二萬串]、[三萬串]、[小拉子]、[梳妝樓]、[大八板]、[九環串]、[一枝春]、[一枝花]等。吹牌有[清如水]、[大尾聲]、[上酒樓]、[雙貴子]、[龍袍陣]、[風入松]等。鑼鼓經有[二萬頭]、[下山虎]、[火炮]、[緊沖]、[水花浪]、[浪淘沙]、[十九錘]、[九鼎環]等。

20世紀60年代初,在挖掘整理過程中為突出以橫哨為主奏曲調的“北路調”。避免京劇化、經專家認可,音樂中去除了[西皮](二簧)(四平調)等曲調。保留了福建亂彈橫哨戲的特色,其音樂明快、爽朗、易被觀眾接受。

北路戲各行當角色,在唱曲前都有“叫介”(或稱“叫頭”),如“哭介”、“嘆介”、“訴介”等類,均用拖長的聲調唱念,為無伴奏的乾唱,然後轉入唱腔。“叫介”用於不同場合,如公堂訴苦用“哭介”,徘徊悱惻用“嘆介”,閒情自得念詩詞用“吟介”,敘述情由用“訴介”等。行當不同,“叫介”聲調各異。此外,大將出場登場高時,有時唱高腔,演員乾唱,無音樂伴奏,由幕後幫腔。

伴奏樂器主要是長膜笛,佐以麻胡(毛竹筒作琴筒,也稱“大京胡”)

北路戲北路戲
板胡三弦月琴嗩吶等。打擊樂器與京劇相似。

北路戲男女分腔,各行當各有特色,如小生用子喉(假嗓發聲)。音色明亮、清脆,行腔蕭灑自如。武生接近小生者用子喉,如《白門樓》之呂布、《三氣周瑜》之周瑜;而短打武生如《上酒樓》之石秀則用本嗓發聲。
青衣,子喉發聲。按傳統,青衣由男性扮演,其音色凝重悲切,行腔深沉委婉。
花旦,子喉發聲。音色甜脆,行腔跳躍,婉轉亮麗。亦有以本嗓發聲。
老生,原喉(真嗓)發聲。音色蒼勁洪亮,行腔悲愴蒼涼。
紅生,原喉發聲亦有與子喉行腔結合的如《龍虎鬥》趙匡胤。聲音有穿透力,行腔抑揚頓挫、高亢寬亮。
大花,原喉發聲。音色濃重粗獷,以鼻音、腦後音為主,間用炸音。
三花,原喉發聲。音色清澈明亮,行腔詼諧活潑,常夾念、白於行腔中。

二《器樂》
北路戲的樂隊俗稱“後台”,有“軟體”、“硬介”之分。由6人組成,俗稱“六條椅”。樂隊地位以鼓板為尊,正吹次之,正吹即北路戲主奏者,除了拉頭把(麻胡)外,還主奏橫哨、嗩吶。“六條椅”座位編制為:
硬介:鼓板、大鑼、小鑼(兼檢場)、大鈸
軟介:正吹一橫哨、嗩吶、麻胡
副吹一嗩吶、月琴或二胡

三把一三弦
北路戲唱腔以橫哨(長膜笛)為主要伴奏樂器,配之以麻胡。橫哨構造與曲笛相似,長60厘米,笛管口徑2.5厘米。正調吹奏筒音“6”反調吹奏筒音“2”。音色柔和,活潑而悠揚,在北路戲平板類唱腔和秦腔中套用。

麻胡,用麻竹製作,琴桿為小竹根部製成,長600mm,琴筒長130mm,厚10mm,口徑65mm,以蛇皮蒙面,以竹做碼。弓長760mm,絲線為弦。音域寬廣、高亮。橫哨與麻胡為北路戲富有特色的主奏樂器。

北路戲伴奏音樂由琴串與嗩吶吹牌組成: 琴串以橫哨、麻胡、二胡、月琴伴奏,適應於生、旦人物動作表演。主要有[頭犯串]、[二犯串]、[三犯串]、[小拉子]、[梳妝樓]、[大八板]、[九環串]、[一枝春]、[一枝花]、[朝天子]、[天蛾仔]、[柳條金]、[夜青蛇串]、[洞房串]、[八叉串]、[金石榴]、[小魚兒]、[安南串]、[西皮跳龍門]、[反跳龍門]、[到春來]等曲調。

嗩吶吹牌用於升堂、出征、喜慶、迎送之類劇情,有[清水令]、[醉太平]、[滿堂紅]、[上小樓]、[雙貴子]、[步步嬌]、[水裡魚]、[風入松]、[遊街]、[過場仔]、[文點絳]、[武點絳]、[北相桂]、[小河歡]、[萬年歡]、[泣顏回]、[洞房吹]、[大過場]等。

鑼鼓:北路戲鑼鼓分唱腔鑼鼓與身段鑼鼓。唱腔鑼鼓為行腔前的鑼鼓引板,如[頭犯]鑼鼓點為“格大大”,[反頭犯]鑼鼓點為“乙大、大大大大”。身段鑼鼓用於人物上下場、行軍、對陣等情節,有[下山虎]、[火炮]、[急急風]、[緊沖]、[長錘]、[三擊頭]、[水花浪]、[浪淘沙]、[十九錘]、[九鼎環]等,多數與京劇鑼鼓大同小異。

北路戲是一個既古老而又年青的劇種,所謂古老是說它具有較深厚的傳統一面,所謂年青是這一劇種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才發掘出來,在挖掘搶救及重建中已賦予強烈的新時代氣息,從而具有很明顯的可塑性。由於它具有與生俱來的節奏輕鬆、明快的音樂特徵和半文半武的豐富動作性表現形式,這就為它在藝術創作之嘗試提供良好的條件基礎。

角色行當

北路戲早期的行當有“八腳齊”之說,清中葉後,隨著舞台演出的需要,由原來的“八腳”增加到“三行十二腳”。清末京調皮簧勃興,北路戲受其影響,腳色行當分工漸趨細緻。

北路戲北路戲
早期北路戲的“八腳齊”有二說:其一是以三花、二花、大花、老生、小生、正旦、花旦、貼旦謂之八腳,以三花居首。其二是以扮演《八仙》腳色來定行當。如漢鍾離(大花)、呂純陽(老生)、李鐵拐(三花)、何仙姑(花旦)、曹國舅(二花)、張果老(老外)、韓湘子(小生)、藍采和(貼生)等。

以後由“八腳”發展成“三行十二腳色”,花面行分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即雜醜、又稱三花雜)。白面行分老外、老生、小生、四白面(即貼生)。包頭行分青衣、花旦、貼旦、四包頭(貼外之貼又稱拜堂旦)。

北路戲演出的劇目,以歷史戲宮廷戲武戲居多,家庭文戲較少,所以演出時形成了以老生、青衣、大花、三花四個行當為主體,俗稱“四柱碼”。但也有些大班行當齊全,小生、小旦比較強、形成六個主要行當的,稱“六柱碼”。

現狀

北路戲北路戲
目前,隨著各種文化的交鋒與衝擊,北路戲劇團的生存已成為新時期的一個文化盲點,北路戲劇種的繼承和發展問題正引起省內外戲劇界專家和各級政府的關注。2006年6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這一古老稀有劇種定會尋找到與時代相吻合、共發展之路,得以與時俱進,不斷繁榮

中國戲曲3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說是空間藝術,是因為戲劇要在一定的空間來表現,要有造型,而它在表現上又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因而它又是時間藝術。中國戲劇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