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

《濟公傳》

《濟公傳》主要講述濟公濟困扶危,懲治強梁,與為富不仁者作對的故事。敘濟公原名李修緣,系“羅漢轉世”,二十七歲出家靈隱寺。他不戒酒肉,佯狂似顛,故稱濟顛,曾治癒宰相秦熹之子病,為秦子之替修。全書共二百四十回,其人物原型來自於一個佛教的祖師爺道濟祖師,和另一個道教祖師爺濟小塘,道濟祖師原本是一個戒律守持的非常好的一代大德高僧,並非傳記中所描繪的樣子,可以參考《宋高僧傳》,而濟小塘祖師,也是一位行俠仗義,道行好深的大道長,道教沒有酒肉之戒,所以兩者合寫之後,和尚不像個和尚,反倒像個大俠了。其中有很多故事都來自於佛道二教的祖師行實和當時的民間傳說。

基本信息

書籍簡介

濟公傳濟公傳
主要講述濟公濟困扶危,懲治強梁,與為富不仁者作對的故事。敘濟公原名李修緣,系“羅漢轉世”,二十七歲出家靈隱寺。他不戒酒肉,佯狂似顛,故稱濟顛,曾治癒宰相秦熹之子病,為秦子之替修。該書目多由濟公降世、十度說起,至三探娘舅、九僧擒韓殿、西天朝佛繳法旨止。其中有淫賊華雲龍盜走相府珠冠,濟公三擒華雲龍;金山寺八魔煉濟顛,太乙真人、長眉羅漢助濟公降魔;小西天盜賊狄之昭殺人移禍,狄小霞、譚宗旺錯配夫妻,濟公點化狄小霞共破小西天;五雲陣鬥法等主要回目。

該書目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塑造了一個普救世人的濟公形象,在書壇久演不衰。張泰然之後有陳勝芳、張沛然、伊勝麟、玉勝川等說演《濟公傳》。陳勝芳技藝最精,人送綽號“一聲雷”;伊勝麟“書道兒”老成,一時無人匹敵。清末民初擅說此書的有雙厚坪及其師弟海文泉和世殿成、李致清等。雙厚坪擅長當場抓哏,詼諧百出,令滿堂聽者大笑不止;世毆成以蔫“包袱兒”著稱;李致清以摹擬濟公形象見長,人稱“濟公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雙厚坪的弟子楊雲清說《濟公傳》,口風老道,包袱兒獨特,尤以“官人辦案”、“濟公鬥蟋蟀”兩段書最為拿手,又因有為官經歷,說到忤作驗屍等情節,細緻入微、近情近理,使聽眾宛如眼見。他長於說書中的武段子,不喜從“十度”開書,多從“威震丹陽刀劈三寇”說起。民國十八年(1929),說《濟公傳》的藝人開始分派,其情節於“八魔煉濟顛”後,有說“小西天薰香會”的,有不說的。說者,則從“柳端誤入開水鍋”起岔,進入短打一類故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劉繼業及其弟子段興雲說《濟公傳》頗享盛名。劉繼業曾得秘本,能說前後套《濟公傳》,他長於渲染濟公法力,語言幽默風趣,形象滑稽,使“包袱兒”餘味無窮,人稱“噴飯哏”;段興雲有其師之風,善於摹擬人物形象,邊說邊學,抬手動腳令人發笑,他曾在電台播講《濟公傳》,很受歡迎。同期,有馬華鑫在天橋說《濟公傳》,也小有名氣。

濟公介紹

濟公(1130-1209),原名李修元,出生於天台,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

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求得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元,從此與佛門結下了深緣。

濟公生平

濟公傳濟公傳
人間"活佛"濟公古往今來,名人如恆河沙數。然而能為東西方世界雅俗共賞者,首先要推中國的"活佛"濟公了。

濟公原名李修元(1130一1209),天台永寧村人。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

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眾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於是他又被人們稱作"顛僧"。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游山逛水。他寫詩自述:"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從外表看,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對他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讚賞,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臻禪境之極詣。略舉其一:“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畫面色彩鮮明,動靜諧合;情趣內蘊,用筆精細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韻。他每有疏狀新出,臨安城更是爭相哄傳,名聞遐邇。

名宦富室慕名,競相訂交。道濟卻輕易不入侯門。而用他精湛的醫術為老僧、貧民悉心治疾,疑難雜症多得根治。時下風靡全國的香功,據說就是經他的傳授而嘉惠後人的。淨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嚴陵山一帶募化,使之恢復舊觀。他好打不平,息人之淨,救人之命。於是人們又以他扶危濟困而稱之為"濟顛",尊之為"濟公活佛"。
少年濟公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由於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後至臨安(今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濟公出家後,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在一般僧俗眼裡,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並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並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此後無人再敢詬逐。瞎堂圓寂後,道濟去淨慈寺投德輝長老,後來做了書記僧。

外表內在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遊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鬥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每寫一篇疏狀,臨安滿城爭相哄傳。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

濟公性情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遊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岩”。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乾、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遊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故事傳說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天台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元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裡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跡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台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跡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里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濟公家族

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歷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牆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裡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抗戰時在此處還設立過“忠烈祠”。

濟公祖居

濟公李府祖居隨著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後湮沒淪圮。歷代故鄉民眾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於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牆橋等紀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聖跡,顯彰濟公聖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修復濟公祖居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縣人民政府為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濟公文化,讓濟公精神千秋永傳,決定在石牆頭復建濟公故居,讓雲遊四方的濟公在故鄉有一個真正的“老家”。修復後的濟公故居,向世人展現了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築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軸畫卷。

濟公故居占地16畝,建築面積6310平方米,景區由永寧村口雙牌樓與觀霞閣、濟公李氏祖居和隴西園三大部分組成,宅第街坊與樓台亭閣水榭園林薈萃一體,內聚佛國之靈氣,外擷仙山之精華。中國話劇院著名演員“活濟公”游本昌先生在專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時說:“濟公故居修復得好!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讓民眾看看當年濟公是怎樣毅然捨棄如此富麗堂皇的百萬家財,走上了一條雲遊四海、扶危濟困、彰善罰惡、救民於水火的濟世之路,從中體會濟公從人到神、從李修元成為濟公‘活佛’的變化歷程”。浙江省人民政府領導在視察濟公故居時說:“濟公故居完全可以成為對人民民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人生價值觀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