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劇

邕劇

邕劇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百色、欽州等地。有著近二百年的歷史。清道光、鹹豐年間形成於古名邕州的南寧,故名“邕劇”。該劇在賓陽戲和武鳴老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屬皮黃系統。唱腔和劇目與桂劇相近,也吸收粵劇的一些藝術因素。邕劇以其精美圓熟的藝術技巧,優美典雅的獨特風格,雋拔機智的戲劇語言而獨具特色。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yōng
古同“雍”,和睦,和諧。
古同“壅”,堵塞。
〔邕江〕水名,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別稱。
筆畫數:10;
部首:邑;
筆順編號:5552515215

詳細解釋


yōng

(會意。從川,從邑。水流(川)圍困城邑。本義: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
同本義〖citysurroundedbywaters〗
古地名,即邕州〖Yongprefecture〗,在廣西南部,約相當於今南寧市及邕寧、武鳴、隆安…等縣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簡稱〖Nanning〗

yōng

通“雍”。和睦〖harmonious〗
上元甲子,肅邕永享。——《漢書》
君臣邕穆。——《晉書·樂志下
將何以光贊時邕。——《宋書·禮志》
又如:邕邕(和樂的樣子);邕穆(和諧的樣子);邕睦(和睦,和洽);邕熙(和睦興盛);邕文(雍容大雅的文章)
邕劇
yōngjù
〖Guongxiopera〗在廣西粵語區盛行的一種地方戲

概述

邕劇邕劇

邕劇是南寧地方戲之一,源於清朝。邕劇的表演,武戲重做工和說白,文戲則注重內心活動的表現,深受民眾的喜愛。
邕劇起源至今將近200年,是南寧獨有的劇種,根據南寧的簡稱“”和“老戲”,用邕州官話演唱而定名。據不完全統計,邕劇的劇目原來很豐富,約有五六百個大小戲。不幸的是,在遭受“文革”的衝擊後,邕劇日漸衰微,甚至瀕臨消亡

藝人曾寧回憶說,自清朝嘉慶、道光年間起,在南寧及其周圍一帶,傳統的官話戲曲就已流傳甚廣。不過那時人們把這種南寧官話戲劇,稱為“本地班”或“南寧班”。當戲班在南寧本地一帶演出時,戲迷們就親切地稱之為“本地班”;當戲班在外演出時則被稱為“南寧班”、“南寧戲”、“老戲”等。1933年,南寧商界為紅十字會籌款舉辦“遊藝會”時,當時的本地班,首次標出了“邕劇”二字,與粵劇、桂劇等同台競技。
早在清朝末期,邕劇已在桂中、桂南地區流傳開來,甚至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受到極大的歡迎。現在還有這么一個流傳於邕劇票友中的傳說:一位青年藝人隨戲班去越南演出,邂逅了一位越南女子,兩人很快墜入愛河。當戲班結束在越南的演出時,兩人只得惜別。誰曾料到幾十年後,一位越南海軍艦長帶著一張相片到南寧尋找自己的親生父親,相片中的那位男子就是當年戲班的那位青年藝人。
邕劇邕劇
那時,大部分的邕劇戲班是由成名藝人建立起來的,如當時紅極一時的四大本地班———全新鳳、合新鳳、壽新鳳、樂堯天,皆為此類。所以其時戲班多為“家族班”,劇目的的傳承大多靠師父一字一詞、一招一式傳授給徒弟。當時南寧最有名的“家族班”當屬樂堯天班,有“一天蓋三鳳”之說,創立者為蔣祖友,其《打龍蓬》極為出名,有“戲狀元”之美譽。
民國初期,由於人們有了更多的看戲需求,邕劇戲班紛紛開設,其中最著名的屬陸榮廷資助組建的軍民樂班。年過80的老藝人曾寧還記得陸榮廷和戲班那段特別的因緣。陸榮廷年輕的時候,流浪在南寧龍州等地,因為犯事被清兵追捕。逃難中,陸榮廷巧妙地逃到拐腳桂(劉玉堂)的戲班裡頭,拐腳桂心存善良,把他藏在戲服的箱子裡,陸榮廷因此逃過一難。後來,昔日的恩人拐腳桂窮苦不堪,而陸榮廷已當上廣西的督軍。拐腳桂為求生存,求見陸榮廷,陸榮廷親自出門迎接這位衣服破爛不堪的邕劇藝人,以好酒好菜招待,並撥款15000多銀元,成立軍民樂班,讓拐腳桂在戲班裡頭唱戲。據曾寧回憶,軍民樂班成了當時廣西第一號南寧本地戲班。軍民樂班常在南寧、龍州和左江一帶為官兵百姓們演出,頗得大家的喜愛。
邕劇邕劇
抗日戰爭的硝煙風起雲湧時,戲班藝人們也在戲台上表達著自己的愛國熱忱。蔣大增、杜松齡等邕劇藝人在隆安演出時,一改往日的愛情題材劇,上演《血戰高平》。據介紹,當喜聞樂見而又雄渾激昂的本地劇在台上唱起時,場下的戲迷們亦激情滿懷,都站起來和著藝人的詞一起唱戲。隨著日寇的入桂,不少邕劇藝人紛紛棄家出走,在逃難中,他們寧願賣番薯糖水,開茶館維持生活,也不願為侵略者粉飾太平。此後,邕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停滯期。
1949年,全國解放,這為文化藝術的發展開創了新天地,南寧市邕劇團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成立的。1951年元月,南寧市有關部門把街頭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邕劇團,洪高明任團長,並修建邕劇院(現南寧影劇院)作為劇團固定的練功和表演場所。如果說以前的“本地班”、“南寧班”是雜牌軍的話,那么此時的邕劇團就是正規軍了

藝術特色

邕劇變臉
戲劇武功分“南派”與“北派”,邕劇武功屬“南派”,與“北派”武打輕快靈巧不同,邕劇武打沉穩勇敢,大打“五色真軍器”,用明晃晃的真刀真槍在舞台上對練,短兵相接,沒有過硬的武功底子,是表演不了的,而當時最為吸引觀眾的絕招有如下幾樣:

第一,李名揚的“變臉”。第三任團長李名揚有自己的“鎮山之寶”。在邕劇《李槐賣箭》中,他扮演的角色李槐遭到公孫贊戲弄,怒髮衝冠,臉色瞬間突變:由青變紅,再由紅泛青,紅時紅得透頂,青要青得嚇人。李名揚的變臉不像川劇那樣藉助臉譜表現,而是運用氣功,這可是實打實的真功夫

第二,“耍獠牙”,這是老藝人蔣明甫的絕技。獠牙乃取大野豬或老母豬的犬牙製作而成,長二寸余。扮演花臉的蔣明甫為了在戲中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兇狠,需要在嘴裡含上四根長長的獠牙。為了不讓獠牙掉出來,得事先在獠牙里灌滿鉛,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後部。不需要時,把四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需要時依靠舌尖和牙關節等部位的攪動,將四根獠牙推出做各種姿態,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兩牙相擊,把花臉的兇狠表現得淋漓盡致。

邕劇耍獠牙
第三,老藝人劉三的“砸爛台”。劉三其時已年過花甲,可表演起“砸爛台”一點不含糊。在舞台中央把三張桌子疊放在一起,再在上面加一把椅子,旁邊放好一張桌子。劉三爬上高椅,一個跟頭翻下來,背部砸在旁邊的桌子上,把桌子砸個粉碎,而人卻安然無恙,此乃當時武戲表演中的壓軸戲

諸如此類的武功絕技令無數觀眾如痴如醉,嘆為觀止,這也正是邕劇最吸引人的地方。可惜絕技多是不輕易相傳的,即使師父願傳,要修煉成功亦非朝夕之功,所以到今天許多絕技已經失傳,後人只能在老藝人的描述中去想像當年的神奇了。

老演員見證邕劇興衰

邕劇《楊八姐搬兵》
邕劇能沿著此路一路發展,發揚光大自不必說。可世事哪有如此簡單,馮杏元說,自1964年10月1日起,全國禁演古裝戲,所有古戲服裝全部被封存起來。這對於主要以演出古裝戲的邕劇團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可劇團成員們並沒有放棄,他們排練出了《劉胡蘭》、《阮文追》、《春滿櫃檯》等現代戲,堅持演出,並且仍然受到觀眾的歡迎。可批判“文藝黑線”的調門越來越高,邕劇的生存環境也越來越嚴酷。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只允許保留八個樣板戲,邕劇團從此陷入癱瘓狀態。
《春草闖堂》《春草闖堂》
被人們稱為最後一位“楊八姐”的邕劇著名演員,第一代邕劇團團長洪高明的女兒洪琪見證了邕劇的衰亡。1959年,14歲的洪琪報考了邕劇團隨團戲班,並迅速成長為劇團的骨幹演員,出演了《楊八姐搬兵》、《春草闖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劇目。但她僅僅度過十年美好的日光。1969年9月,邕劇團正式解散。團長李名揚、副團長蔣細增、編導洪高明等劇團主要成員被投入“牛棚”。洪家被抄,洪琪的劇照書籍等資料皆在此次抄家中被毀,洪琪被分配到製革廠工作。而父親1972年出來後也鬱郁不得志,不久便因病去了。其他演員則下放的下放,進工廠的進工廠,生活工作基本與藝術無緣。至此,成立不到20年邕消亡了。
邕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直到1981年,在邕劇團解散十幾年後,邕劇老演員蔣細增組織建立的新城區業餘邕劇團,但以前邕劇的輝煌已不能重現,賓客滿座的邕劇院也不復存在。“文革”結束後至今,邕劇的僅有三次(算上此次《開泰新聲》)在眾人面前亮相的機會。其一是1977年市粵劇團編演獨幕邕劇《忙季鐘聲》,參加全區文藝調演,這是邕劇在“文革”後的首次亮相。其二是在1978年紀念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慶祝大會上,中央領導人點名要看邕劇南寧粵劇團倉促上陣,演出了《攔馬過關》、《李槐賣箭》兩個劇目,這些劇目的順利演出,還歸功於“文革”後以不同方式進入南寧市粵劇團的洪琪、馮杏元等老邕劇演員。然而,幾個演員怎能扭轉邕劇的命運?儘管邕劇的每一次亮相都引起了眾人的關注,可最終卻都如曇花一現。此次《開泰新聲》的影響遠非前兩次可比,可它會是綠城奇葩重新綻放的開始嗎?

許多地方戲曲都在“文革”後死而復生了,包括南寧的粵劇。可為什麼作為南寧傳統文化的代表,邕劇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呢?廣西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麻先德認為,沒有得到主管部門重視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老藝人曾寧、馮杏元、洪淇等的看法亦與其不謀而合,同時,他們還提出了其它一些看法:劇團解散後,人才的培養出現了斷層;有關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扶持,缺乏經費;原來的邕劇院已另作他用,沒有了表演場所,這些都是導致邕劇日漸衰微的原因。可邕劇本身是否也存在問題呢?老藝人們認為,缺乏文化人和知識分子的參與,長期處於低品位運作,沒有創作出優秀的劇本,這可能是邕劇日漸衰微的主要原因。

邕劇現狀

搶救挖掘這一瀕臨消失地方劇種的是現任南寧粵劇團團長的馮杏元。4月26日,在演出現場,利用演出間隙,他與記者聊了起來。他說,邕劇的武功特技是一絕,武打沉穩勇敢,真刀真槍在舞台上對接,沒有過硬的武功底子,是表演不了的。而當時最為吸引觀眾的絕招就有運用氣功使臉色突變,而不是像川劇那樣藉助臉譜表現。在《單刀赴會》中,飾關公的演員一開始是白臉出場,在魯肅提及歸還荊州一事時,演員要從丹田發氣,運用內功,抖動身子使臉色漸漸由白變紅,並要邊抖邊紅,邊紅邊抖,突出他氣怒之極的神態,襯托出其忠勇和義薄雲天的性格。

所獲獎勵

2005年,新編邕劇《開泰新聲》在第二屆國際小戲藝術節上一舉摘得“劇目金獎”和“稀有劇種保護獎”,《新編劉三姐》等還獲得了優秀導演獎、表演獎和優秀編劇獎。

圖片欣賞

邕劇邕劇
邕劇邕劇
邕劇邕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