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核心[1] ,還有墨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傳統文化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文化含義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四個顯著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客觀歧義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文化的廣義性,導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蝟難下嘴的尷尬。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洛威爾說:我被託付一件困難的工作,就是談文化。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磨。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形狀。我們想用文字範圍它的意義,這正象要把空氣抓在手裡似的。當我們去尋找文化時,除了不在我們手裡之外,它無所不在。呼呼,講到這裡,同學們就會發現,這傢伙抄襲我們的道家始祖,試看老子原話: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狹義上講,文化僅指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在此基礎上,又根據視角的不同,對文化結構進一步分類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範性文化,非規範性文化,半規範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範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傳統文化
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外來文化等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範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係,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範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範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其他分法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布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囉嗦這么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關鍵字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Y、鋤頭。
★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

琴棋書畫琴棋書畫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仁、義、禮、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
農家(《呂氏春秋》)
小說家
兵家
醫家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歌、賦、《詩經》、《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四大名著。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
★中國戲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藥、《黃帝內經》、《本草綱目》。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太極拳;少林、武當、峨嵋、崆峒、崑崙、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鬥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
★衣冠服飾★:漢服、唐裝、繡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鳳冠、絲綢。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鬥蛐蛐、鯉魚;
★動物植物★:龍、龍圖騰、鳳、狼、瑞獸、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菸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盤古、后羿、嫦娥(飛天)、夸父
★仙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概論

河南安陽師院歷史系端木賜香河南安陽師院歷史系端木賜香
作者:河南安陽師院歷史系端木賜香
文化的內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開個玩笑,一個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飛出去,就是一個文化現象了。如果是兩個女人,一個哼一聲兒,一個呸一聲兒,這文化就複雜多了。文化的廣義性,導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蝟難下嘴的尷尬。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洛威爾說:我被託付一件困難的工作,就是談文化。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磨。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形狀。我們想用文字範圍它的意義,這正象要把空氣抓在手裡似的。當我們去尋找文化時,除了不在我們手裡之外,它無所不在。忽忽,講到這裡,同學們就會發現,這傢伙抄襲我們的道家始祖,試看老子原話: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原字打不出來,用皎代用,意思一樣),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物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用不著翻譯,大家就能看出來,洛威爾抄襲老子,僅把名稱換了一下,老子談的是道,這丫改成文化了。這裡開個玩笑啊。
狹義上講,文化僅指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在此基礎上,又根據視角的不同,對文化結構進一步分類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範性文化,非規範性文化,半規範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範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佛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範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係,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範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範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布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羅嗦這么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近來,研究文化的人越來越多,發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說到這裡,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亨廷頓和他手下的高級研究員哈里森合編的一本書-《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他們的研究,在文化方面提出了諸多有深刻意義的課題。比如亨廷頓對比了一下加納和韓國的經濟統計數據,發現20世紀60年代兩國的經濟水平驚人的相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等,初級產品製造業和服務業所占的比例彼此相近,絕大部分是出口初級產品。韓國當時僅生產為數不多的若干工業製成品,他們接受的經濟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30年後,韓國成了一個工業巨人,經濟名列世界第14位,大量出口汽車,電子設備及其它高級製成品,人均收入接近希臘的水平,此外,它在鞏固民主體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加納卻沒有發生這樣的變化,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於韓國的十四分之一。如何解釋?亨廷頓判斷,文化在起重要作用!
那么這對我們有一個啟示,中國近代的落後,是否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現在的不發達,是文化的原因?體制的原因?地理的原因?仰或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而文化與體制,與地理又是什麼關係?這都是當前社會學界非常感興趣的議題,希望咱們的學生也能參與進來,申辦奧運,重在摻乎嘛。勞倫斯認為,不發達是一種心態,重申殖民者的罪惡,已超過追訴時效了,也就是,現在的不發達,需要尋找新的理由,或者說藉口了。這些學者還搞出了一個腐敗曲線,認為腐敗與文化也有關係,認為腐敗的程度往往是沿著文化的界線而變更,最腐敗的國家包括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及若干拉美國家和非洲社會,在北歐和前英國殖民地的一些新教社會,腐敗程度最底。儒學社會大都處於中間。嚇我一跳,中國好歹沒被他們點名,否則我給你們介紹這書,就有點說不清了,呵呵。如果中國也算儒學社會的話,那么我們的腐敗尚在中間,新加坡比咱們還儒學,卻和丹麥,瑞典,芬蘭,紐西蘭並列為世界上腐敗最輕的國家。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腐敗有文化因素,也有政體原因。長遠看,文化為體制之母,短期看,體制的變更,可能對文化產生影響。這對我們當前的中國,啟示不小:長期落後,當然是文化的原因,是文化造就了中央集權。而以改變中國的困境,則不是改造文化,甚至也不是魯迅先生的改造國民性,而是推行政治民主改革。欲救中國,必救文化;欲救文化,則必改體制;欲改體制,則文化先行革命。問題是,歷史上,中國文化革命了四場,效果都不太理想。第一場,始皇的焚書坑儒。第二場,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三場,五四運動。前期是倡科學民主,後期,一聲炮響,來了個馬克思主義,救亡壓倒啟蒙,文化再次被政治利用。中國有講政治的傳統,文化歷來是政治的婢女,儒學在中國的命運就是最好的例證。第四場革命,則是毛澤東驚天地泣鬼神的文化大革命,其大手筆,跟第一場革命驚人的相似,幾億人,共用一個腦袋,一張嘴巴,一個主義。主席說,知識分子是附著在資產階級身上的毛,革命要把他們改造為附著無產階級身上的毛,結果,資交階級無產階級身上都沒了毛,都光了。總之,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你會捎帶著發現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命運,哭也不是,笑更不是。不過,研究多了,你可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說到這裡,簡單談一下傳統文化的兩個概念。其一,什麼叫傳統文化?它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其二,什麼叫中國傳統文化?它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這么一大堆內容,看著就象刺蝟,我們從哪裡下嘴?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一直給在學生們交待,隨便乾什麼,一要看天賦,二要看興趣。可憐見的我沒天賦,只好圍著興趣轉了。我喜歡哪一部分,就給大家講哪一部分。儒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喜歡的,就不給大家講了,比如吃飽了撐的,才搞的書法藝術,比如文字獄當頭,明清學者搞的那個考據學。打死我我也不給你們講。至於其它課題,如果大家實在喜歡,倒可以給我提出來。教材沒意思,我準備完全拋開,擬講的議題有:中國文化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男人。中國文化中國女人。中國貪官文化。中國清官文化。中國農業文化。中國婚姻文化。中國葬禮文化。中國傳統道德。中國改革家。中國外交。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在歷史上所遭受的打擊。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在下頭嘀咕了,那考試咋辦?別提考試,一提我比你們還頭疼。看著白花花的紙被弄在試卷,每一學期成噸成噸的那么浪費紙張,我心疼啊,都是原木變過來的。小日本森林覆蓋率65%,我們才16%,我們中國每年出口及內需一次性筷子450億雙,小日本用過後再回收,製成木漿再賣給咱中國。總之啊,我不能看白花花的考試卷,一看就暈。我最欣賞的是莫斯科大學新聞系的談話考試,老師抽幾個同事,跟自己的學生聊聊天,這考試就完了。按我的意思,文科的東西,重在精神,凡是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可能恰恰是最沒用的東西。而有價值的東西,根本不需要死記。比如某某某哪一天死了,哪一天活了,記這些有什麼用?真用的時候,查一下不就得了?如果由著我的性子來,我會出開試卷後,貼在自己背上,在校園裡溜達三天。問題是,我這么一乾,我就完了,要丟飯碗,你們也完了,再也遇不上這么開明的老師了。試卷考試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我們反傳統,結果,糟粕繼承下來了,精華則丟了。舉個例子,諸葛孔明的《隆中對》,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談話考試;他的《出師表》又是歷史上最完美的開卷考試。試卷考試不可免,怎么辦?好辦,業餘時間你們自己看看教材,背那么一背,我倒不心疼你們,反正你們腦子聰明,背書對你們是小事一樁,說來說去,我還是心疼那紙啊。
之所以開這么一門科,是想讓大家多了解文化,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學得深,才能看得真。比如中英鴉片戰爭,它更多的是一場文化戰爭,以後咱們作一個專題再細講。再比如現在,我們一般的學生老是納悶兒:西方吃飽了撐的?為什麼天天給咱上的文化課?而且冒著被咱的左派小子罵得狗血噴頭的遭遇還是堅持講?其實是一些人不了解基督教文化。中國文化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各人自掃門前雪,鄰居在家打老婆,咱假裝沒聽見。基督教文化也是推己及人,卻是反著來:己所欲,施於人。誰在家偷偷打孩子,我告你。不信的話,請看電影《刮痧》,中西文化衝突盡在其中矣。同理,山姆大叔覺是個好東西,就一廂情願不看咱臉色的使勁的往咱手裡塞。雙方誰也不理解誰,對方覺得自己是學雷鋒做好事,咱覺得人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干涉內政也!如果聽不明白,再舉一個例子,當年的教案,好多也是文化誤會鬧出來的,基督教徒來中國傳教,要辦孤兒院,咱國人想,呸,鬼子沒安好心。肯定是想吃我孩子的心肝,否則為什麼紅頭髮綠眼睛,特別是那鮮紅的大嘴,一看就是生吃孩子的鬼。洋人一看沒有孤兒願來,就張榜公布,送個孩子賞幾文錢,呸,中國的人販子就應運而生了,把那有娘的孩子拐了來,送到教堂,就為了賺那幾文錢。忽忽,文化無所不在,文化可能是所有衝突的根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講中國傳統文化,對比西方文化精神,希望每一個同學,看五千年歷史,觀八萬里環球,獨仗劍,走天涯,三隻眼,看天下,天地之間,人為尊!

相關文章

挽救中國人的根--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傳統文化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
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對我們當前社會還有沒有價值?我們通過下列的事實來證明她亘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和日益凸顯的社會利益:
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
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現在人們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為6900萬件/天。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911”事件以後,世界局勢動盪不安,恐怖行動時有所聞,海灣地區戰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競爭發展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級為鬥爭,鬥爭再進展就是戰爭。不論冷戰、熱戰,結果都是怨恨越積越深,報復一次比一次慘烈。消除衝突,促進世界和平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衝突雙方需要的不是報復,而是寬恕、忍讓和反省。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反之,且看巴以衝突逐步升級的惡果——越來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無辜喪生、自然環境嚴重破壞、經濟環境遭受重創…再發展下去,後果不堪構想。
面對日益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她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會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為何物?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是宇宙整體自然的規則,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綱領。舉例來說,我們人的身體,從母親生下來之後,整個身體器官就按一定的規則在運作,整個身體的運作規則,就是道。道不是誰設計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時,各個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夠彼此協調運動。人在世間如能隨順自然的規則就是行道,這是多么科學、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於心,行道有得於身,謂之德,它是局部運作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眼睛是一個局部,眼能見,見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見、耳之德能聽、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嘗,每個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與規則,若規則錯亂,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有其道。如果我們了解人道的內容,在人與人相處時,就自然能和諧有序,從而減輕現今人們所承受的來自人際關係緊張、人事衝突頻繁的精神壓力。如果我們掌握了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之道,怎么會遭受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即便是君子愛財,也要取之有道。這種種人類生存之道就在傳統文化里。
現在我們通過人道倫常揭開傳統文化的一角:
五倫關係、道德倫常、失道德倫常
夫婦:夫唱婦隨家庭矛盾加劇,離婚率攀升。
父子:父慈子孝、父母“孝養”孩子,自身卻老無所養的顛倒人倫,人喪失了做人的基礎。
兄弟:兄友弟恭、兄弟關係淡漠,甚而反目為仇
君臣: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君禮臣忠工作場上,上級欺壓下屬、下屬反叛上級或單位
朋友:朋友友信、人與人相互欺詐,沒有人情和信義
我們想在何種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中生存?人際關係和諧,社會秩序井然,人們生活工作心情順暢,有安全感從家至社會人際關係反常、緊張,社會缺乏信用和規則,衝突加劇,人們精神壓力大,內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學說,而是自然的關係法則。道德也沒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則生智慧,身有所得則健康長壽。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絕不是人為的框架,而是隨順自然的產物。
我們不能不佩服古聖先賢隨順自然的大智慧;我們不能不感恩留下並傳承這悠久傳統文化的中華祖先。
如果我們都能做順道有德之人,則各種家庭、社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天下太平。

發展形勢
發展方向及觀點
☆傳統文化形勢☆——用發展、客觀的眼光來看待傳統文化所處的形勢。
對照
《從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方向的一些觀點:
(一)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把握人類前進的方向。
優:民本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精神境界,孟子“我善養浩然之氣”,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位卑不肯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劣: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鼓吹皇權,皇帝窮奢極欲,三宮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爛,官僚貴族欺壓人民,鼓吹“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憂道不憂貧”抑制百姓通過商業或其它途徑謀求更多的物質利益。壓制個性,壓制自由思想,阻礙發展等
(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用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崇高天倫。“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高尚道德。馬援馬革裹屍,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為”,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功業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閒桂花落,月靜春山空”,天人共鳴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世界文化時代的到來,終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阻擋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長處,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極其珍貴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嚴格地說,是在文藝復興之前才逐漸形成,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的。一個是封建色彩濃厚的文明,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明,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
(三)新的時代,呼喚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將更加深刻。
新的文化必然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要使命。
.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揚人的價值和尊嚴,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四)繼承、借鑑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中國新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剪紙中國傳統文化剪紙
主要是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一些高尚品質。但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辭,都是錯誤的。
這些年來,有些人看到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極盡溢美之詞,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後,便反過來大力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儒家文明重新復興是大勢所趨!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並非要復興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學、民主、崇高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新中華文化。
吸收
整個世界文化角度來學習,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
創新
只有繼承、學習是不夠的。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二.要明確方向。說到底是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三.要有寬鬆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四.要有勇氣和意志。說到底,是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舊的文化代表不了社會前進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奮鬥,並尊重事物發展規律,最終必然能取得勝利。
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的斷代,已經360多年。由於我們在很長時間內不能以開闊的胸懷理解資本主義,對於資本主義文明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警惕性,不能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我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這十多年間,又出現國學熱,湧現一些國學大師。但筆者發現,一些人只是就國學談國學,已走入歧路。今日談國學,應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國學,就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這樣,他研究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比較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

抱持態度

“兩瓢冷水,醍醐灌頂”清醒認識傳統文化的形勢,我們應當對傳統文化抱何態度?!
【形勢】:世界格局(三個世界)、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及市場主義盛行下,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社會主義建設為目標的國際大趨勢下。傳統文化早已喪失主導地位,並正在被人們遺忘,但其作為世界公認的寶貴遺產正在被一些先見之士有限的繼承傳載著,必將融於現代文化,形成現代化意義上的傳統文化。
【一瓢冷水】:狂熱復古者。寓傳統於現代才是我們立足的方向!
【一瓢冷水】:叛逆求新者。(叛逆即理解為反傳統)
【我們態度】不能忘根,中國的東西需要中國人來繼承,必先保住自己的根再吸納外來的東西。

文化斷層

春秋時期春秋時期
經過西周幽、厲時代的大混亂,這期間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這三百多年時間裡,周國以及所有的諸侯邦國的人民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也沒有真正地得到安居樂業,一直生活在戰亂中。這一時期,即可稱為第一次“文化斷層”時期。
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頻繁,規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遼東,滅齊,中國統一,這期間又是兩百多年,孔孟思想雖沒有滅跡,但也少有人傳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對這些思想的傳承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這便是第二次“文化斷層”。
到宋朝,公元後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發現了儒、道、佛之學的破綻,於是專心儒學,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他在董仲舒陰陽五行理論的基礎上,糅道、釋入儒,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把朱學扭曲鞏固起來,作為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政治文化專制的理論依據,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尤其是對孔孟思想起了變異的作用,這便是第三次“文化斷層”。
1919年的“五四運動”,乃是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一方面是企盼與要求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的實現與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全盤性反傳統的興起與泛濫。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仍然有全盤西化的思想在蠢蠢欲動。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學為封建糟粕,以為只有“科學”才能強國、才能救國。這便是第四次“文化斷層”。
“文化斷層”標誌著人類社會公理解釋系統的崩潰,於是人——每一個地球生物,就只會用對“神靈”(未知領域裡的神秘現象)的崇拜(宗教的說理體系),就只會用有限的解釋先把自己封閉起來,自造一個心靈的“堡壘”,然後利用有限的知識和狹隘的世界觀、人生觀對其他人、其它事物、未知事物,對整個世界,對龐大而複雜的人類社會進行種種的自我猜測和解釋。面對著現實生活中吉凶禍福等一系列生死攸關的問題,人們自然地以村落、地域和風俗習慣、特定的文化氛圍等形成多種多樣的解釋法則。而由周文王、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建立起來的社會公理解釋系統的崩潰,使歷代的中國統治者在維護其利益時,首先是“私有”的,野蠻的,其次才是說理的。在這“文化斷層”中,大多數中國人就因為“儒家”思想的被改毀、被竄造而不知所措,於是老百姓們在一家一戶的獨立的生產單位中,按照自然經濟封閉模式而“自得自樂”,在自己狹小的自我中心基點上建構著自己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說理體系和生活方式以及夢想著美好的未來。
傳統文化正在被嚴重的商業化,我覺得這是很可怕的事,它應該是我們民族的靈魂不應該成為大眾的娛樂。
話說“中國傳統文化”
本來不想說這個話題,但有許多怪異現象,使我不得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很多藝人、匠人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似乎中國傳統文化只剩下了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繡花鞋文化了!難道中國傳統文化真的只有這些物文化了么?中國先秦時期古人只懂得喝酒飲茶以及繡花鞋么?中國現代學者也只懂得喝酒飲茶以及繡花鞋了么?
那么,首先我們必須要研究“文化”一詞,只有弄懂了文化一詞的根本含意,我們才能真正弄懂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周禮·柞氏》:“若欲其化也。”《國語·晉語》:“勝敗若化。”《禮記·樂記》:“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孫丑下》:“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荀子·正名》:“狀態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易·繫辭傳》:“知變化之道。”《說文》:“匕,變也。”徐灝曰:“匕化古今字。”用為變化,改變之意。
四書五經四書五經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史特勞斯從行為規範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他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我們得知,文化有幾個要素,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準。這個標準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讚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澱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範體系。社會行為規範是人們行為的準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範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係。社會行為規範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範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範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社會行為規範開始的。
④社會關係和社會組織。社會關係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係是各種社會關係的基礎。在生產關係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這些社會關係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係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係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係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係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係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
那么,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呢?即是先秦時期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關於對人、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社會行為規範的追求,----即“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因為“法”只是用來懲處嚴重違反社會行為規範的具體條文,並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如果能遵守社會行為規範,用誠信和智慧選擇最佳行為方式,就能使人不犯法、不違法。法律強制人們的社會行為,而行為規範則只是一種教化和約束。社會行為規範有各種各樣的,統治者有統治者的社會行為規範,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社會行為規範,各地區、各民族,甚至到各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社會行為規範。行為規範並不要求貴族和平民百姓的社會行為一模一樣,但卻要求人們必須要善於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最佳行為方式卻是要在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的前提下才是最佳行為方式,如果不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統治者就會倒台,富人就會傾家蕩產,平民百姓就會犯法,從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選擇最佳行為方式要用智慧,而智慧則來自於學習,來自於少年時期受環境影響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即幼年時學習家庭里、家族裡及周圍鄰居們的社會行為規範,稍長,即要學習更多的社會行為規範和社會公理解釋體系,才能在各種各樣不同的社會行為規範里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由於“文化斷層”的緣故,現代人大都不懂,或不重視社會行為規範,或者只是認為社會行為規範只是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要有禮貌、有道德之類的東西,這些抽象的道德觀念並不能說服現代年輕人,反而只能使他們變本加厲地張揚自我、張揚個性,不惜以自己個人的願望而犧牲他人的利益,不惜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破壞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由於不懂得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所以現代人的行為往往都留下後患,從而又使自己陷入痛苦。人,既然要生活、要工作,就要有所作為;而人們的每一個、每一次所作所為,每每都要面臨選擇的問題。選擇什麼樣的行為方式,是很多人感到迷惑和痛苦的事情,很多人在無法決定選擇時,便胡亂行為,結果弄得事情一塌糊塗,事後悔恨不已。
老百姓們在一家一戶的獨立的生產單位中,在有限的學校教育中,按照自然社會、自然經濟模式而“自得自樂”。
自漢以後,從唐詩到宋詞,從元曲到明劇,再到滿清的大雜燴,都是文學藝術占據了文化的地位,以至於人們一提到文化,便認為是唐詩宋詞元曲明劇,一提到文化,便認為是菸酒茶文化,真正的文化被人們忘記得乾乾淨淨。難道不可悲嗎?
我們自小曾為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也曾為落後的現狀而悲憤不已。文化是文明和愚昧的集結。我們的身體裡,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精華,也集沉著長期滯存的糟粕。存精華去糟粕創文明新路,是我們當代人的歷史責任,也是人類向前發展的必然規律。歷史給了我們知識與力量,歷史也給了我們痛苦與迷惘。或者出於種種目的,或者出於能力的局限,許多人“莊嚴地”歪曲了歷史,曲解了文明。作為後世人,我們遭受了愚弄,同時,我們又不知不覺地在愚弄別人。這一切的代價太沉重了,這一切都該結束了!沒有文化的巨人,就沒有強大的民族;沒有文明的巨輪,就沒有昌盛的國家。不幸的是,很多代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一切,造成了歷史發展的極大曲折。因此,繼承和發揚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願我們能共同攜手前進!
2005年4月3日
附:
wenhuagongneng
文化功能
culturalfunction
文化對個人(個體)、團體(群體)和社會等不同層面所起的作用。有時也稱文化價值。就個人而言,文化起著塑造個人人格,實現社會化的功能;就團體而言,文化起著目標、規範、意見和行為整合的作用;對於整個社會,文化起著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作用。以上3個層面的功能是互相聯繫的。
社會整合功能:主要有:①價值整合。這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功能。只有價值一致,才有結構與行為的協調,才會有共同的社會生活。任何社會中的人們在價值觀上都會有差異,但經由統一文化的薰陶,必然在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形式大體一致的觀念。例如,被一個社會文化肯定的事物與行為,必定是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所追求的;被社會文化否定的事物與行為,則是為大多數人所鄙棄的。②規範整合。規範因價值需要而產生,因文化的整合而系統化和協調一致。整合功能使規範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進而將社會成員的行為納入一定的軌道和模式,以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③結構整合。社會是一個多元結構的系統。社會的異質性愈強,分化的程度就愈高;多元結構愈複雜,功能整合的作用愈重要。一個複雜的多元社會,是由眾多互相分離而又互相聯結的部分和單位組成的,每一個部分和單位都具有自己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的發揮,必須和其他部分的功能聯結起來才能實現,才能對整個社會的運行發揮作用,即所謂功能互補。由於統一文化的作用,使社會結構成為一個協調的功能體系。
文化整合功能是民族團結和社會秩序的基礎。社會學中的功能學派和結構功能主義都強調文化的整合功能。一個社會,如果缺乏整合必將四分五裂。一個民族,由於共享一份文化,不論他們是否居住在一起,或者是否生活在同樣的社會制度之中,都會有民族的認同感和在心理上、行為上的一致性特徵。例如,中華民族的文化,維繫著世界各地的億萬炎黃子孫。
導向功能整合功能維持社會秩序,而導向功能則推動社會進步。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導向系統,如教育系統、科學研究系統、決策系統、計畫系統、管理系統及醫療衛生系統等。文化在社會導向中的功能是:①提供知識。社會導向要以新的知識為動力,新的知識包括新的理論、科學、技術等依賴於文化上的發明和發現。②協調社會工程管理。有計畫地推動社會進步,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它包括決策、規劃、組織實施等階段。在總體系統工程中,又包括許多子系統。各階段和各子系統的協調配合有賴於文化的調適。首先是目標調適,使社會全體成員認可社會導向的總目標和分階段目標,使個人和群體目標與社會導向的總目標一致起來。其次是機構和制度的調適。為了達到社會導向的目標,要建立有效的機構和制度,對舊的機構和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再次是行為調適。它使社會成員在行為上協調一致,確定共同的社會導向目標。③鞏固社會導向的成果。文化是一份逐步積累的社會遺產。每一次社會改革和社會進步所取得的成果,都有賴於新的制度的鞏固。文化在新制度建設過程中以及建成以後,起著協調整合作用,以維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穩定。
負功能文化不僅有正向功能,而且有負向功能。美國社會學家R.K.默頓認為,社會並非總是處於整合狀態,非整合狀態也時常存在。個人或群體並不總是順從社會規範,違反規範的情形也是時常發生的。這種非整合狀態和違規行為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功能的一種表現。例如,社會的機會結構是一種文化安排,這種機會結構使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標,而使另一些人通過非法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前者是文化的正向整合功能的表現,後者是負向的非整合功能的表現。正向功能保持社會體系的均衡,負向功能破壞這種均衡。
文化的負功能是在兩種情形下發生的:一是文化滯後,二是負文化。在文化變遷過程中,各部分變化的速度並不相同。在通常情況下,非物質文化要落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這就造成了文化滯後現象。當這種情形出現時,文化的滯後部分對於整體所發揮的功能是非整合的負向功能。思想意識、社會制度等常常成為滯後部分。此外,在文化總體中存在著許多亞文化,有些亞文化是負文化,如犯罪團伙等。這些負文化所發揮的功能,對於整個文化來說,也是反方向的、非整合的。

發展

謝周勇謝周勇
中國當代偉大的人民思想家謝周勇,於2001年6月,在他的《論新時代》一書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會人道概念,創立了偉大的社會人道主義學說,將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到社會人道主義階段,才真正為傳統文化的科學發展奠定下了偉大的基石,並為人類社會學理論奠定下了真正科學的基石。
謝周勇認為: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單個的個人,因此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的價值,即必須承認每個人的人格。但是,我們每個人又都是寓於社會之中的,都是一個社會的人,因此,我們同時又必須承認人的社會性。因此,我們人類自身所特有的自然的生存和發展的規律,即社會人道,包含了兩個基本的內容,即在承認人的人格的重要性的同時,承認人的社會性。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在承認人的人格的重要性的同時,還必須承認人的社會性。
謝周勇指出:人類只是在社會人道的前提下,才能夠規定出適應自身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是生產力與社會人道的關係構成了人類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並直接進入了我們人類的歷史;而不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直接進入了我們人類的歷史。後者僅僅表明其存在的基本原則是從實際存在的事物中得來的,但卻不是從人類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即最初的現實的聯繫之中得來的,因此,它所表明的就僅僅是關於世界以及關於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情的實證知識,那么由此所產生的就已決不是哲學,而只是實證科學。但是,這樣一來,人類的世界觀卻由此而真正地豁然開朗了。我們從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社會是以“社會人道”和“非社會人道”之分,而不是以所有制形式之分才是真正的科學。
謝周勇發現並證明了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的錯誤、發現並證明了馬克思關於私有制是罪惡的源泉的論斷錯誤、發現並證明了馬克思社會學的斷層,為世界環保、世界反恐、憲政論、人民法律、人權、反腐敗、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展等全人類的正義事業,奠定下了真正科學的理論基礎,為推動全世界人民的進步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謝周勇還正確地解釋了人類歷史上的宗教問題。他說:“在人類歷史上所產生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等等所有曾(或者尚)有益於人類的宗教,他們都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區域的社會人道具體的產物---就此,我們關於宗教,或者我們人類關於對宗教的理解,應該是十分清楚了”。
謝周勇將中國古代樸素的各種思想流派,以及西方人道主義思潮、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世界各種宗教、哲學、思想流派等,推進到科學的社會人道主義階段,為全世界人民做出了偉大貢獻,成為影響世界的思想家,標誌著中國重新成為世界思想的中心,成為中國夢、世界夢真正科學的理論基礎,再次成為中國人的驕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