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

月琴

月琴,中國撥奏弦鳴樂器,由阮演變而來的彈撥樂器。流傳於漢、彝、布依、哈尼等民族中,用於獨奏、合奏及歌舞、戲曲、說唱表演的伴奏。音色清脆,常用於獨奏、民間器樂合奏、歌舞、戲曲和說唱音樂伴奏。

基本信息

簡介

月琴,中國撥奏弦鳴樂器,由阮演變而來的彈撥樂器。流傳於漢、彝、布依、哈尼等民族中,用於獨奏、合奏及歌舞、戲曲、說唱表演的伴奏。 音色清脆,常用於獨奏、民間器樂合奏、歌舞、戲曲和說唱音樂伴奏。
月琴是由古彈撥樂器阮鹹(秦漢子)演變而來的,用撥子彈奏。據唐.杜佑《通典》、《國史篡異》、《事物原始》載:唐.武則天時(西元七世紀) 四川人蒯朗於古墓中得一銅琴,有十三品柱。當時之太常少卿元行沖認為,此晉.阮鹹所善彈之器也,樂家遂稱之為阮鹹。

歷史

月琴月琴

宋.陳陽《樂書》又載:“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鹹造也”。可見宋代又稱阮鹹為月琴。有人認為,此時阮鹹之型制已像滿月,弦較細音質似古琴,又與古琴一樣有十三個品,所以又叫月琴。圓腹長頸的“阮琴”,頸項縮短後就衍化為“月琴”。舊式月琴有兩弦、四弦兩種。四弦者相鄰兩弦為一組,多定同音;內外兩組五度定弦。傳統月琴,每弦只有八或九個音位,琴頸上之品兩弦相連,月形音箱上之品則各弦獨立。

台灣京劇界則只用單弦(mi)月琴,以不過弦的輪音撥彈法,用音階補償(互翻高低) 的方式演奏。與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頭伴奏樂器。
月琴又是西南方之彝族哈尼族布依族歌舞音樂中之重要伴奏樂器。雲南巍山彝族自治縣文昌宮橋墩上即有彈月琴之彝族踏歌舞壁畫,據考繪於17世紀。
山西戲劇,中路梆子、北路梆子用之月琴是匾八角形,又叫“四弦”、“四股子”。 七個品或無品。四弦(相鄰兩弦為一組定同音、四或五度定弦)、左手戴不鏽鋼指套,右手撥奏。
彝族月琴,有圓形、六方形、八方形等三種,張二、三、四弦不等。 又稱“弦子” 或“四弦”、“蛙琴”,是五聲音階樂器,兩弦皆可主奏,一弦主奏時則另一弦空弦伴奏。

彝族二弦月琴,五至十一品。彝族四弦,九至十一品。相鄰兩弦為一組定同音,但多隻彈一組。傳統月琴音域窄、音高不準、音色不佳。在五十年代後,已有四尼龍鋼絲弦、十八品之寬頸月琴出現。

1958年黑龍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馮少先(1939-黑龍江),將月琴由七聲音階改為十二平均律。 將四弦中相鄰兩弦為一組同音之定音方式改為一弦一音。並加多一低音弦,改為三弦月琴。 固定定音為CFC。
1973年黑龍江省歌舞團馮少先,再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之韓常樹師傅(1928-)合作,將上下把位之弦距統一,由八字形改為平行,使琴弦與竹製縛手(原為紅木製斜交)垂直。減低琴頸厚度,以免下把演奏時拽住大指。

以後又放寬琴頸、增厚音箱以增加第四根低音弦弦,於月琴框上加一凹邊(“鑲口”),以利換把解決『擱手』的問題,擴大月琴音域。弦槽後並有微調裝置。

1984年長春電影製片場陳春光,再與韓常樹師傅合作,用碼子取代縛手。加裝紅木琴背墊塊及右手腕托。微調裝置改裝至琴體底部。韓師傅之新制月琴,被命名為“雪梅”月琴。

80年代武漢楚劇團程文,與武漢民族樂器廠合作,製成四弦三十品之長頸月琴,以琴底為縛手,也加弦碼。

結構

月琴月琴
月琴結構和阮近似,不同處是在琴身中膠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頸短小。月琴由琴頭、琴頸、琴身、弦軸、琴弦和縛弦等部分組成。

琴頭和琴頸是用一整塊紫檀或其他硬木製作。琴頭頂端的裝飾,是單獨用木料雕塑成龍頭或其他圖案,再膠粘上去。琴頸上部開有弦槽,槽側並有安裝弦軸的圓孔。琴頸下端有方形木桿裝在琴身上。

琴身是呈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背、框板膠粘而成。框板用6快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成一圓形琴框,上下開有裝入琴頸方木的孔眼。它的兩面粘著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發音的共鳴板,用紋理順直均勻、無疤節和木色一致的桐木製作。在面、背板中間橫置兩道音梁,中間支有兩個音柱。

弦軸用黃楊木,外表刻有斜條瓣紋,擰轉的一端還嵌有象牙或骨飾。

琴弦用絲弦、尼龍弦或尼龍纏鋼絲弦。以鋼絲尼龍弦的效果最好。縛弦用紅木子製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間。

優質月琴的音階準確、音準偏差不超過正負15音分,音色清脆柔和,音響寬亮;琴身圓度準確,框板寬度一致,面背板平光潔淨;琴頭雕飾細緻;音品間隔準確,排列整齊;琴頸和面板在一個平面上,無前傾或後仰現象;弦軸、軸孔配合嚴,齒輪銅軸靈敏。各膠合部位拼粘牢固,塗漆勻淨光亮。

演奏月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拿撥子彈奏,其技巧已發展到彈、撥、撮、滾、掃滾、按、顫、滑、吟等30多種,其中還包括有獨特效果的“刮品”技巧,不但可用於伴奏,同樣也是一件出色的獨奏樂器。

音色、音調

月琴由古代阮和琵琶演變而來。音箱為扁平正圓形或八角形,琴頸比阮短。琴頸和面板上裝有竹製的品,有7品、9品、10品、12 品多種。張4根絲弦,每兩弦音高相同 ,定弦為 d1 、a1 ,音域兩個八度左右 。 以牛角 、骨頭或撥子彈奏,聲音清脆。改革後的月琴品位增至24個,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用金屬弦或尼龍纏弦,張弦2~4根不等,4弦者定音為g、d1、g1、d2,音域9~c4。20世紀80年代又出現長桿月琴,音品增至30個,音域達4個八度。

樂器地位

琴頸較短,音箱為木製圓形,也有八角形的,在面背板中間橫置兩道音梁,音梁中間有兩個音柱支立。四根弦,通常是五度定弦,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持撥子彈奏。

常用於戲曲、曲藝和歌舞伴奏,也用於合奏,是京劇樂隊三大伴奏樂器之一,與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頭伴奏樂器。音域約兩個八度。

音量較小,音色清脆柔和,適合抒情性的說唱,可以烘託故事的氣氛。亦是少數民族勞動之餘、夜晚自娛、嘔歌心聲的樂器。

名曲

台灣早年最有名的月琴獨奏曲,是雲南白族月琴演奏家李永年編奏之彝族月琴曲《敉西調》。"敉"字為唱片界誤為是"數"字之簡體字,故《數西調》作為台灣區音樂比賽各彈撥樂器之指定曲,近三十年一直延誤至今未改。

月琴的專門書譜,相對於其它彈撥樂器,是比較少的, 甚至少於冬不拉熱瓦普。主要的有:195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程午嘉(1902-1985上海)編著《《月琴、秦琴、三弦》》一書,有《雙牛耕田》、《挖河泥 》、《挑河泥》、《夜耕》、《春天》、《打麻雀》、《江南三月》、《田邊小唱》、《划船小曲》、《引水上山》、《黃浦江燈火》、《錫山之夜》等曲目。

1973年顧永湘編著《《月琴彈奏法》》一書,有京劇唱腔選段四段。

1976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黑龍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馮少先(1939-黑龍江)編著《《月琴演奏法》》一書,作有《北方生活素描》月琴組曲、《松花江漁歌》(1963北京音樂出版社)、《百萬雄師過大江》、《蝶戀花》、《倉山歌聲永不落》、《大象》、《鄂倫春篝火》、《鐵人之歌》。四川(西康)大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莎瑪烏芝(1936-四川彝族)創作《春天的姑娘》、《春回彝寨百花開》。編有彝族月琴曲《雷波調》、《布托調》、《金陽調》、《威寧調》、《敉西調》、《大裡弦》、《括地風》、《甘洛月琴調》等四十幾首。

演奏方法

月琴的定弦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民族音樂定弦CFCF;另一種是戲曲音樂,定弦為首調定弦#C、#G,主要彈京劇音樂,無論什麼音都是作為(3)來彈。月琴的演奏技巧很豐富,但通常右手為彈、撥、撮、長輪、掃弦等方法,左手為推、拉、揉、移指等方法。

月琴右手演奏的基礎是:彈、撥、撮、輪稱為“基本功”。其方法為右手食指與拇指緊握彈片,手腕與小手臂形成45度,利用手腕的力量彈到佛手的上前方琴弦,反覆彈撥,彈撥力度均勻,切記不要彈強、撥弱。待右手基本熟練後,配合左手。左手的方法是用拇指把住琴頸,其餘四指分別用指尖彈在品上,記住要用指尖稍前的部位。手指抬起時不能過高、太高,影響速度。另外,還有推、拉、移指等方法。

初學者可以從音階練習開始訓練,從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由慢到快,反覆練習,要求達到鏇律流暢,音符均勻,每個音符均帶有顆粒狀。

音階練習熟練後,可以進行移指練習,爬音練習,這是演奏樂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另外,演奏樂曲時要把握樂曲中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變化來進行處理,彈與撥的力度與幅度如用法不準確就會破壞作品的涵義。例如:月琴獨奏曲《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前奏引子部分。這就不能用簡單的彈、撥手法來處理,而是要用長輪,並且控制音量,因這首樂曲此時的引子部分是表現淮海大戰前夕的寧靜。

月琴右手方法之一的掃弦,也是演奏樂曲中常用的方法。例如:《百萬雄師過大江》引子部分結束後突然彈出強烈的和聲,此時演奏方法為掃弦,樂曲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的強大攻勢已開始,要注意掃弦不是可以亂用的,一定要和樂曲內容相吻合。

“撮”分為正撮,反撮。正撮為彈撥三次,反撮彈撥四次,例如舞劇《紅色娘子軍》中一段音樂。這一段音樂的演奏,右手腕要果斷,不能拖泥帶水,否則彈出的樂曲沒有衝擊力,也談不上音色顆粒狀。

反撮的方法用得就普遍了。例如:現代京劇《杜鵑山》中柯湘的一段唱“亂雲飛”,唱到心情沉重的時候就用反撮。正、反撮在京劇音樂伴奏中經常使用。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正、反撮,左、右手一定放鬆,隨著樂曲的變化會碰到高難度的跳把位,如按品的位置太緊,是會影響音色與速度的。

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月琴也在不斷變化發展中。比如,月琴傳到了台灣以後,形狀有了一些小變化。台灣月琴的頸較長,音箱為木製圓形,偶有6角形或8角形。早期用蠶絲弦,現常用尼龍弦,頗流行使用釣線。是台灣歌仔戲、歌仔說唱。閩南的歌仔戲(薌劇)和歌仔(當地稱錦歌,民謠的總稱)說唱亦使用台灣月琴

用途

月琴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和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它是京劇、評劇、豫劇、楚劇、錫劇、桂劇和台灣歌仔戲等戲劇的伴奏樂器。在京劇文場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稱三大件。豫劇使用大八角無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稱三大件。月琴也用於說唱音樂四川清音伴奏,這種曲藝形式是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深為四川人民喜聞樂見,以前,藝人多在茶館坐唱或在街頭即地做場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唱月琴”之說;20世紀50年代後,四川清音不斷豐富提高,伴奏樂器還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區,月琴是民間歌舞的主要伴奏樂器,它還為50年代誕生的彝劇伴奏。在廣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樂合奏曲或獨奏曲。在素有“音樂之鄉”譽稱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與蘆笙等樂器一起合奏。在雲南大理,月琴是僅次於白族龍頭三弦的弦鳴樂器,還用於白劇伴奏。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的音樂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於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喜慶的“跳歌”、“跳坡”等活動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於傳情達意的樂器。彈琴者一人或數人邊彈邊跳,眾人則隨後圍圈踏節而舞。

樂曲

月琴樂曲豐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區又有所不同。彝族較著名的傳統獨奏曲有:《刮地風》、《野馬過河》、《一對鵝》、《六背腔》、《甘洛調》、《數西調》、《雷波調》、《威寧調》、《大理調》、《草皮調》和《嘎木調》等。哈尼族月琴曲有《過山調》等。
月琴著名演奏家劉訓毅個人簡歷
天津京劇院實驗團月琴演奏員。6歲開始學習月琴,1988年考入天津藝術學校京劇班,199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年留校進修。1999年進修畢業後調入天津京劇院工作,至今學習月琴已有22年。在校期間曾先後從師于于學森、張連弟、王志祥、董生、鄭伯林、楊建、王志林、王悅、湯振鋼、呂玉勇等多位藝術家。
1999年開始由“京胡聖手”燕守平老師介紹跟隨月琴演奏家尚長貴老師進行細緻嚴謹的學習,並於2005年拜在尚老師門下成為開門弟子,成為京劇界的一段佳話。拜師後進步更是突飛猛進,是業內不可多得的後起之秀。
在校期間曾多次代表天津藝術學校多次出訪國外,年僅15歲時曾被天津京劇團借調參加新編劇目《大山情》的排練及演出。在2005年十月份舉辦的第五屆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中擔任主要伴奏,協助劇團的演員共獲得五項金獎。在繁忙的排練演出之餘還曾在天津市藝術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培養年輕的月琴演奏員。

台灣月琴

台灣月琴的頸較長,音箱為木製圓形,偶有6角形或8角形,在台灣,面板常用台灣泡桐(台語稱梧桐,玄參科)制,演奏特定曲調(比如台灣恆春民謠曲牌《四季春》)時用純5度定弦。
早期用蠶絲弦,現常用尼龍弦,頗流行使用釣線。
是台灣歌仔戲、歌仔說唱、民謠說唱重要的特性(特色)樂器。
台灣殼子弦(殼仔弦)、台灣大廣弦、台灣品仔(台灣笛)、台灣月琴在台灣合稱4大件
4大件在國共戰爭期間被陳儀主政的國民黨當局查禁,邵江海和林文祥等改用南管的皮面三弦代替月琴,尺八洞簫代替台灣品仔,發明六角弦代替殼仔弦,大廣弦用民樂低胡代替。
台灣月琴名家有已故的汪思明、溫紅塗、陳達(屏東恆春,人稱“紅目達仔”)、呂柳先(呂石柳)、陳冠華、吳天羅和在世的楊秀卿、朱丁順(屏東恆春)等。
善彈月琴的歌仔戲琴師有已故的洪堯進,在世的簡金髮(簡壬癸,宜蘭)、許再添、蔡春安、楊金鳳、劉文亮、柯銘峰等。

月琴》—鄭怡演唱歌曲
作詞:賴西安
作曲:蘇來
原唱:鄭怡
首唱:1978年(為緬懷台灣已逝民歌恆春老歌手陳達所創作)
專輯:鄭怡、王新蓮、馬宜中合輯(1981年)
張清芳、孟庭葦、許景淳、張雨生、陳亮吟等歌手都曾在不同的場合翻唱過。
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謠
走不盡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
抱一隻老月琴三兩聲不成調
老歌手琴音猶在獨不見恆春的傳奇落山風向海洋
感傷會消失
接續你的休止符
再唱一段唐山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京劇相關藝術名詞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