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弦琴

獨弦琴

獨弦琴,京族彈弦樂器。京語稱旦匏。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獨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間竹製樂器。我國南方盛產竹材古代就有了用粗大的竹子製作的管形樂器,挑起竹皮為弦(俗稱篾弦),用以敲擊或彈撥,並由此使弦鳴樂器得到不斷發展。

基本信息

簡介

獨弦琴又稱獨弦匏琴一弦琴,京語稱之為“睹演旦匏”(Du yan Dan bou)”。長期來,雖說獨弦琴的形態、製作材料及其工藝不盡相同,但在民間,大體可分為竹製和木製兩種,皆由琴體、搖桿、弦軸及挑棒等構件組成,全長均為110厘米左右。竹製者,以直徑12厘米的大半邊毛竹作琴體,頭高約6.5厘米、寬約8厘米,尾高8厘米、寬高約12厘米,面微拱。弦軸均為木製,從琴尾側面插入琴體;搖桿用竹或牛角制,長約40厘米,豎插於頭部,桿上裝小葫蘆擴大音量;由弦軸至搖桿張絲弦或金屬弦一根,有效弦長90厘米,定弦多為大字組的A至小字組的C;挑棒竹製,長約15厘米,寬約0.5厘米,吹弦一端稍尖。

20世紀50年代開始,新一代獨弦琴演奏家們對獨弦琴作了適當改良,最佳化其原有特徵,豐富其演奏技藝和表現力。綜合歸納,這些改良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製作材料,多改用質量較好的棕櫚木、硬雜木或名貴的紅木、紫檀木等。二是弦琴,代之以比較規範的古箏弦、揚琴弦或吉他弦,一般用揚琴26號至30號,尤以28至29號最佳。三是加拾音器,以電聲擴大其音量,突出其音色特徵。四是根據需要改進其外形,除原本的長箱形外,增添有長條型、龍頭型等新款式。五是(個別演奏家)在琴體上加設指板及品位,擴展樂器表現性能。六是改外露弦軸為穩式弦軸,美化其外形,改善其音質。七是改挑棒為精巧的拔片,或直接用指甲、佩套指彈奏,能獲得多樣化的音色和演奏技藝。

目前演奏中常用的獨弦琴,有民間竹製獨弦琴和木製獨弦琴及多種改良獨弦琴。

獨弦琴獨弦琴

獨弦琴是京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不論節日喜慶或是農閒之時,人們都要在它的伴奏下,唱起即興編成的民歌。由於它的發音與京族民歌音調極為相似,裝飾音又富有吟唱般的韻味,所以在為民歌伴奏時,琴聲歌聲交融,兩者渾然一體。獨弦琴既是優美的獨奏樂器,也是出色的伴奏樂器,還可參加重奏或合奏,在民族樂隊中,獨弦琴往往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

獨弦琴是泛音演奏樂器,可以在僅有的一條琴弦上,同時奏出泛音和基音兩個音來,這是由於獨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獨弦琴具有柔和優美的音色,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豐滿,表現力極為豐富,宜於表現各種悠長抒情的鏇律,既能描繪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盡致地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它奏出的委婉如歌的曲調,有如詩人吟詠,富於甜美感,有著深邃的藝術魅力。獨弦琴是泛音演奏樂器,可在一條弦上同時奏出兩個音,這是由於獨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獨弦琴具有柔和優美的音色,表現力極為豐富,宜於表現各種悠長抒情的鏇律,既能描繪椰林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盡致地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

歷史

獨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間樂器,早在公元八世紀,就已流行於緬甸、越南和東南亞各國。唐貞元十八年(802),南亞驃國(今緬甸)向唐王朝進獻樂舞,其中就有獨弦琴。獨弦琴起源於驃國(今緬甸),流行於東南亞各國,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南國色彩。早在公元8世紀的唐代,我國就有了關於竹製獨弦琴的記載。《新唐書》中有:“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Hui)首(是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張弦無軫,以弦系頂。”

獨弦琴獨弦琴

古代的獨弦琴,是用一段毛竹筒(長三尺、直徑四寸左右)的多半邊做琴體,開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縱向挑起一條細而長、兩端不斷的竹皮為弦。經過不斷的流傳和改進,逐步增加了竹製弦弓和葫蘆形共鳴器,後來才發展成為現代的獨弦琴。

獨弦琴最初只為詩人吟詩伴奏,後來發展為歌舞伴奏或與其他樂器合奏(尤常與洞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於獨奏,亦可參加重奏或為歌舞伴奏。在民族樂隊中,獨弦琴往往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獨弦琴是泛音演奏樂器,演奏手法獨特,可在一條弦上同時奏出兩個音,音色柔優美,宜於表現悠長抒情的鏇律。獨弦琴現已改制成電擴音獨弦琴,即在共鳴箱內裝置拾音器和揚聲器(也可外接擴音設備),音量顯著增大,因而音色更加柔美動聽,更適於獨奏

獨弦琴最初只為詩人吟詩伴奏,後來發展為歌舞伴奏或與其他樂器合奏(尤常與洞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於獨奏,亦可參加重奏或為歌舞伴奏。在民族樂隊中,獨弦琴往往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獨弦琴是泛音演奏樂器,演奏手法獨特,可在一條弦上同時奏出兩個音,音色柔和優美,宜於表現悠長抒情的鏇律。

獨弦琴現已改制成電擴音獨弦琴,即在共鳴箱內裝置拾音器和揚聲器(也可外接擴音設備),音量顯著增大,因而音色更加柔美動聽,更適於獨奏。

形態特徵

有竹製和木製兩種。竹製者,以長100厘米、直徑12—15厘米的大半邊毛竹筒為音箱,劈面朝下加底而成,又名獨弦匏琴。

木製者,琴體呈不規則長方盒形,全長105厘米。右端較大為琴首,寬11.5、高8厘米,左端較小為琴尾,寬9、高6.5厘米。面板、底板桐木或松木製,面板呈拱形。側板紅木或花梨木製。琴首設方形出音孔,內置拾音器、揚聲器。弦軸木製或用機械軸,橫置琴首內,鏇柄外出。琴尾置牛角或竹製搖桿,長30厘米,上部彎弓狀,故又稱弦弓,下部穿以喇叭狀葫蘆為飾。張鋼絲弦或尼龍鋼絲弦,一端纏於弦軸,另一端通過葫蘆口繫於搖桿。竹製撥片長10、寬0.5厘米,挑弦一端細而尖。是泛音演奏樂器。

結構

形制古老、結構比較簡單的獨弦琴,是由琴身(共鳴箱)、弦軸搖桿共鳴筒、吹氣管、琴弦挑棒等部分組成的。因製作的材質不同,而分為竹製和木製兩種。竹製獨弦琴,琴身採用一截粗大的毛竹筒製作,筒長100厘米、直徑12厘米~16厘米,將竹筒豎立於地面,順竹紋劈去2/5,所剩下的多半邊竹筒即可作為琴身。除去竹節,劈面朝下,在距琴面右端10厘米處,鑽一個穿弦小孔,內側立一竹製琴馬,琴底置一木製弦軸,在琴面左端4厘米處,鑽一直徑0.5厘米的通孔,插入竹製搖桿。搖桿上端向左彎曲、呈弓狀,下端穿過一個橫置去底的小葫蘆做的共鳴筒。琴弦左側一端通過共鳴筒系在搖桿上,弦距琴面6厘米左右,右側一端穿過弦孔,纏繞在琴底的弦軸上。使用竹製挑棒演奏。20世紀60年代以來,竹製獨弦琴有所改革,增加底板和首、

獨弦琴獨弦琴

尾框板,使其成為共鳴箱,琴面上像古琴那樣標出泛音位置。也有的在琴面上增設木製指板,指板上嵌有16個品位,可使琴弦發出較多的實音,並能較快速地演奏泛音,豐富了獨弦琴的演奏技巧。木製獨弦琴,琴身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膠合而成。外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匣狀,琴面寬的一端為琴首,琴面窄的一端為琴尾。共鳴箱全長105厘米,琴首寬12厘米、高8厘米,琴尾寬8厘米、高6.5厘米,面板使用桐木製作,板厚0.3厘米左右,底板使用松木製作,板厚0.6厘米左右,框板採用紅木或花梨木等硬質木料製作,板厚1厘米左右。面板表面呈微拱形,底板的首端留有方形缺口,它既是出音孔,又便於安裝琴弦。弦軸採用木製錐形軸或金屬齒輪軸,橫置在琴首內腔,固定於兩框板之間,鏇柄突出框板之外。搖桿一般使用竹製,也有採用牛角或象牙製作的,搖桿長30厘米左右,桿的上部呈彎弓狀,所以也有人稱它為“”,搖桿的下部穿有一個共鳴筒,筒為一個橫截面的小葫蘆,呈喇叭形,它既可起到音響共鳴作用,又可作為裝飾物,搖桿的下端直插在琴尾的中央部位。琴弦使用鋼絲弦或尼龍纏鋼絲弦,右端壓住琴馬、穿過琴面弦孔、纏繞於琴首內的弦軸上,左端通過葫蘆口繫於搖桿的下部。在越南,獨弦琴還稱葫蘆獨弦琴,就是因為這個共鳴筒是用天然長成的小葫蘆去底做成的。在我國則大部分使用木材來鏇制葫蘆。挑棒多使用竹片製作,長約15厘米、寬約0.5厘米,用於挑撥琴弦的一端稍細而尖銳,也有採用有機玻璃、牛角或象牙製作挑棒的。

形態分類

有竹製和木製兩種。

竹製

竹製者,以長100厘米、直徑12—15厘米的大半邊毛竹筒為音箱,劈面朝下加底而成,又名獨弦匏琴。

木製

木製者,琴體呈不規則長方盒形,全長105厘米。右端較大為琴首,寬11.5、高8厘米,左端較小為琴尾,寬9、高6.5厘米。面板、底板桐木或松木製,面板呈拱形。側板紅木或花梨木製。琴首設方形出音孔,內置拾音器、揚聲器。弦軸木製或用機械軸,橫置琴首內,鏇柄外出。琴尾置牛角或竹製搖桿,長30厘米,上部彎弓狀,故又稱弦弓,下部穿以喇叭狀葫蘆為飾。張鋼絲弦或尼龍鋼絲弦,一端纏於弦軸,另一端通過葫蘆口繫於搖桿。竹製撥片長10、寬0.5厘米,挑弦一端細而尖。是泛音演奏樂器。

結構分類

形制古老、結構比較簡單的獨弦琴,是由琴身(共鳴箱)、弦軸、搖桿、共鳴筒、琴弦和挑棒等部分組成的。因製作的材質不同,而分為竹製和木製兩種。

竹製獨弦琴

琴身採用一截粗大的毛竹筒製作,筒長100厘米、直徑12厘米~16厘米,將竹筒豎立於地面,順竹紋劈去2/5,所剩下的多半邊竹筒即可作為琴身。除去竹節,劈面朝下,在距琴面右端10厘米處,鑽一個穿弦小孔,內側立一竹製琴馬,琴底置一木製弦軸,在琴面左端4厘米處,鑽一直徑0.5厘米的通孔,插入竹製搖桿。搖桿上端向左彎曲、呈弓狀,下端穿過一個橫置去底的小葫蘆做的共鳴筒。琴弦左側一端通過共鳴筒系在搖桿上,弦距琴面6厘米左右,右側一端穿過弦孔,纏繞在琴底的弦軸上。使用竹製挑棒演奏。

木製獨弦琴

琴身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膠合而成。外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匣狀,琴面寬的一端為琴首,琴面窄的一端為琴尾。共鳴箱全長105厘米,琴首寬12厘米、高8厘米,琴尾寬8厘米、高6.5厘米,面板使用桐木製作,板厚0.3厘米左右,底板使用松木製作,板厚0.6厘米左右,框板採用紅木或花梨木等硬質木料製作,板厚1厘米左右。面板表面呈微拱形,底板的首端留有方形缺口,它既是出音孔,又便於安裝琴弦。弦軸採用木製錐形軸或金屬齒輪軸,橫置在琴首內腔,固定於兩框板之間,鏇柄突出框板之外。搖桿一般使用竹製,也有採用牛角或象牙製作的,搖桿長30厘米左右,桿的上部呈彎弓狀,所以也有人稱它為“弦弓”,搖桿的下部穿有一個共鳴筒,筒為一個橫截面的小葫蘆,呈喇叭形,它既可起到音響共鳴作用,又可作為裝飾物,搖桿的下端直插在琴尾的中央部位。琴弦使用鋼絲弦或尼龍纏鋼絲弦,右端壓住琴馬、穿過琴面弦孔、纏繞於琴首內的弦軸上,左端通過葫蘆口繫於搖桿的下部。在越南,獨弦琴還稱葫蘆獨弦琴,就是因為這個共鳴筒是用天然長成的小葫蘆去底做成的。在我國則大部分使用木材來鏇制葫蘆。挑棒多使用竹片製作,長約15厘米、寬約0.5厘米,用於挑撥琴弦的一端稍細而尖銳,也有採用有機玻璃、牛角或象牙製作挑棒的。

演奏方式

演奏獨弦琴時,多採取坐姿吹奏,既可將琴橫置於桌子、架子或雙腿上,也可將琴尾放在腿上,琴首置於別的支架物上,右手執挑棒彈奏,外側掌邊輕輕觸及琴弦1/2、1/3、1/4、1/5、1/6、1/8處等泛音點發音。左手握住搖桿,通過推、拉改變弦的張力,提高或降低發音的高度。獨弦琴多以A音定弦,有時也可定為C音。從琴弦松馳基音到琴弦張緊泛音,其音域E—#c3,近四個八度。拉搖桿琴弦就張緊,可使弦音升高大三度;推搖桿琴弦就松馳,弦音可降低純四度,這樣就在六個自然泛音(較多使用1/2至1/6泛音)之外,又產生了新的搖桿泛音。兩者結合便可構成各種形式的音階、半音階,甚至一切微升、微降音也能演奏。獨弦琴可以演奏音階、音程的跳進,各種裝飾音和滑音。右手技巧有觸弦迅速交替,可獲得近似“”的效果,所發出的是泛音和基音的複合音響;左手技巧有揉弦拉揉推揉顫音滑音等。

具體手法

揉弦:左手小指輕扶琴桿,左右均勻搖動,發音如同拉奏樂器的揉弦效果。

拉:左手扶琴桿向外拉,使琴弦音升高。

推:左手扶琴桿向里推,使琴音按降低。

拉柔:拉與揉相結合。

推柔:推與柔相結合。

打:右手撥弦後,左手大指向外輕擊琴桿一下。

撞:右手撥弦後,左手食指向內輕擊琴桿一下。

搖:打與撞結合運用。

顫音:即連打。

上滑音:右手撥弦後,左手拉動琴桿。在譜中需標明起迄音。

下滑音:右手撥弦後,左手推動琴桿。

音響原理

獨弦琴的音響原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利用琴體共鳴擴音的原聲獨弦琴;二是利用拾音器拾音通過功放音箱擴音的電聲獨弦琴。無論是原聲獨弦琴還是電獨弦琴,彈奏時,演奏者用右手小指一側指肉輕觸琴弦某等分點的位置上(即切弦),同時右手握竹篾挑彈(傳統彈法,現在也多用右手食配甲彈奏),彈弦的同時小指迅速離開琴弦,便發出琴弦所切取部分的泛音和全長振動的基音,這種複合音響,泛音很美,很柔和,音量較大,基音反而比較微弱。獨弦琴通常使用切弦於二分點、三分點、四分點、五分點、六分點、八分點所發出的泛音,只通過右手彈弦得到的這六個音被稱為“自然泛音”。而獨弦琴如果只用這六個自然泛音演奏,是遠遠不能滿足演奏需要的,還必須有其他更多的泛音才能組成完美的樂曲。獨弦琴用其特有的裝置——搖桿,可以很方便地解決這個問題。演奏者用左手推拉搖桿,可以改變琴弦的張力,提高或降低發音高度。當往外拉搖桿時,琴弦張緊,音就升高;而向內推搖桿時,琴弦則鬆弛,發音就降低。於是,便可獲得琴弦升高或降低後的新泛音,我們將其稱為“搖桿泛音”。不用“切弦”而彈奏的音(可是是弦上任意點),稱之為基礎音,樂曲中較少使用。

由於獨弦琴的演奏主要是採用這種“泛音”的方式進行,因此其律制也主要是純律。具體說,獨弦琴的演奏,除基礎音不用切弦外,其它的音都是切取有效弦長的1/2、1/3、1/4、1/5、1/6、1/8等六個位置(俗稱“切弦點”),而發出的切弦段的“自然泛音”,其所構成的音列,稱為“自然泛音列”。 下面是以小字組的C為定弦音的自然泛音列搖桿泛音也都是以二分音、三分音和五分音作為生律的基礎,因為獨弦琴的演奏屬純律。

獨弦琴曲目

獨弦琴的傳統獨奏曲有《高山流水》、《騎馬》等。

創作獨奏曲有《激戰邊陲》、《漁村晨曲》等。

京族藝術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申報的“京族獨弦琴藝術”入選,列入傳統音樂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