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廣弦

大廣弦,在台灣、中國閩南地區流行的胡琴類民族樂器,常用於兩地的歌仔說唱和歌仔戲的音樂伴奏。


概述

大廣弦是我國古老的拉弦樂器,屬於胡琴類,最初流傳於我國南方的福建等地,用於演奏民歌、小曲、曲藝,如閩南的錦歌等,後來成為台灣歌仔戲的主奏樂器之一。
大廣弦是在閩南地區、台灣與東南亞閩南華僑蹬居地廣泛流布的一種弓弦樂器,在地方戲曲、曲藝b器樂等傳統藝術形式中被廣為套用。本文在深入進行田野調查工作的基礎上,就該樂器的形制規格、使用材質、製作工藝特點等作了較為樣細的介紹和探究,並對該樂器的產生、發展過程的內在動因及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本文包括形制規格和製作特點兩個部分。在形制規格部分,以列表的方式記載了作者實際測量幾把由不同製作者製作的大廣弦的主要部件(琴簡、琴稈)所獲取的數據。在製作特點部分,就該樂器最具特色的部件——琴筒的主要用材——龍舌蘭的品種區別、生長情況及其根莖的採集、加工處理直至製成琴筒的過程,結合作者的田野調查經歷作了較為具體的敘述和介紹。並從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域精神文化特點以及傳統音樂文化與土地的密切關係等方面就將龍舌蘭根莖製成大廣弦琴筒這一與土地的密切關係等方面就將龍舌蘭根莖製成大廣弦琴筒這一“變廢為寶”的現象存在作了某些文化學意義上的論述、探討。

台灣歌仔戲源於福建閩南民間傳統的錦歌、車鼓弄、採茶歌等。明末清初,福建漳州一帶的錦歌等傳統戲曲隨大陸閩南移民傳到了台灣,在民間廣為流行,並與台灣地方民謠、小調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以閩南語表演的傳統古裝戲———歌仔戲,之後又吸收了其他傳統戲曲如京劇等的表演形式。
大廣弦由琴筒、琴桿、琴軸、琴弦、琴弓等組成。製作大廣弦琴筒的首選材料是台灣林投木的根莖。台灣劉元和老先生從事民族樂器製作已經40多年了,是製作台灣歌仔戲大廣弦樂器的老藝人。幾十年來,劉先生一直沿用傳統的方法製作大廣弦,憑藉的完全是精湛的手工技藝。

形制規格

大廣弦的外形特徵酷似福建南音二弦,琴簡為圓筒形,琴桿竹製,根部朝上,弦軸呈葫蘆狀,不同之處在於琴筒較大、琴桿稍粗、弦軸正插。按現國際通行的“霍一薩樂器分類法”屬“釘型撩弦板面類樂器”。1993年出版的《中國戲曲志·福建卷》記載:“大廣弦,琴簡以劍麻或棕樹的根莖為材料。面為梧桐扳,直徑十五厘米,底直徑十四厘米,桿長八十六厘米。”據筆者了解,實際使用中的大廣弦的尺寸規格並不太一致。筆者近期測量了廈門、漳州專業劇團、民間藝人及制琴師手中的幾把琴
除琴簡長度基本一致外,其餘數據均存在一定差異。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該樂器規格目前尚未標準化,製作者可根據個人所好而為之外(如琴桿的長度),更重要的則是為該樂器的共鳴箱(琴簡)所使用的材質所決定的(表中1號琴為棕構木製,2、3、4、5號均為龍舌蘭根莖所制),這一點從筆者對漳州市職業制琴師王鐘的採訪中即可清楚看出。王師傅用於製作琴簡的材料有三種:龍舌蘭根莖、棕樹頭、江木。用江木製作的琴簡規大廣弦的形制與製作特點格相當一致,而用龍舌蘭根莖或棕樹頭製成的琴簡則存在明顯的差異。可見非不為也,是不能耳。其中原因,將在下面製作部分詳述。

製作

大廣弦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許多專業琴師、民間藝人和業餘愛好者都能自制,其較有特點之處在於琴筒材質的選擇與處理。大廣弦的琴筒在閩南有些地方又稱為“弦升”,因其狀如傳統量米的用具“升”而得名。現有文獻上記載用於製作大廣弦琴筒的材質有龍舌蘭根、劍麻或棕樹根莖、梧桐木等多種說法。究競龍舌蘭和劍麻有何區別?用於製作琴筒的部分是“根”或“莖”?這種“根”或“莖”又是如何加工、製作成琴筒的?多種材質何者較優?……為解開這些疑問,筆者近期在廈門、漳州一帶進行了調查採訪。
通過查問有關資料,採訪職業、業餘製作者和老藝人,併到野外實地觀察和挖掘龍舌蘭,筆者對上述問題有了較清楚的認識。

外實地觀察和挖掘龍舌蘭,筆者對上述問題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原來龍舌蘭是一統稱,具體品種有劍麻和番寐之別,劍麻葉子較窄,顏色伯綠,番麻葉子較寬,顏色伯藍,當地人對二者區分得很清楚。番麻在閩南一帶稱為“那投”(該音:服dao),早期用於製作大廣弦琴簡的絕大部分即此品種,有些地方甚至即以“那投”稱呼大廣弦。番麻的根扎得並不深,越往下越細,因此用於製作琴筒的只能是淺層的根和與之相連的露在地表上的一段莖。番麻一般生長20年以上才開花,開花後即死去,只有開過花的番麻的根莖才可用。剛採掘的香麻根莖是實心的,又濕又粘,並不能立即使用,須置於蔭涼乾燥處自然風乾(一般需半年以上),使其逐漸形成一層堅韌的外殼(俗稱“結木”),然後把中間呈草根、破絮狀的雜物清除乾淨,殼子的內、外面略作刮削、倍整,在靠近根部的一頭挖一小槽,套上梧桐本面板(不用膠水),一個琴簡即做成了。

就清楚了。由於其使用的是天然材質——龍舌蘭根莖風乾後自然形成的外殼(厚度一般只有約0.3一o.5厘米),因此只能量材而用,而無法按照固定的規格進行製作。以棕樹根莖為材料同樣存在這一問題:棕樹的根莖雖然是實心的,但可用的只是靠近外殼的部分,因此其規格也難以一致。只有用梧桐木或江木等較大的材料才有可能完全依照人們的主觀意願隨意加工,而使其尺寸規格完全統一起來。
在用於製作大廣弦琴筒的多種材質中,以“那投”(即番麻)為最佳,其次為劍麻、棕樹的根莖,梧桐木等則較差。用“那投”為共鳴箱的大廣弦音質醇厚、出音乾淨、韻味獨特,其他材質均無法達到如此效果。
原產地為墨西哥的龍舌蘭在引種中國後,主要是被作為經濟作物栽培(其纖維可制繩、結網,葉汁可提取醫藥原料等),在其開作物栽培(其纖維可制繩、結網,葉汁可提取醫藥原料等),在其開花之後已失去經濟價值,遺留的根莖成了“廢物”,或任其腐爛在地里,或被人當柴火燒掉。但閩台人民卻慧眼識“寶”,使其成了製作樂器的上佳材料,創造出大廣弦這件極富特色的樂器。這一“化腐朽為神奇”的現象也許帶有某種偶然性,但偶然中蘊含著必然,

啟示

(1)任何文化產品(無論是精神的或物質的)的產生都離不開其所依託的環境,作為物質性的音樂文化產品——樂器同樣如此。

法國著名哲學家丹納有句名言:“精神文明的產物和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丹納《藝術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版,第9頁)在環境對文化產生的影響中,自然地理條件無疑是一重要因素。以龍舌蘭根莖及竹子為主要材質的大廣弦出現於閩台地區或許帶有某種偶然性,但其產生於溫暖潮濕、自然植被繁茂、盛產竹子和龍舌蘭的處於亞熱帶因的中國南方地區卻是必然的。當六去的弓改慶56塞愛控A挖建.北1f A們6F宜瑪筒十分相似,自然會有人嘗試使用。在試驗獲得良好效果的情況下,其迅速獲得流傳普及即是順理成章之事。而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又不斷對其進行試驗、完善,使之逐漸形成今天的模樣。這一過程既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對樂器產生的重要影響,反映出人們在製作樂器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富於創造性的智慧,從中我們還可探尋出樂器在傳播過程中發生各種衍變的脈絡之跡。
(2)在研究環境對人做出文化選擇的規定、影響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卒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觀察視角。

閩南地區人稠地狹的矛盾歷來十分突出,加之地主階級的盤剝、官府的橫徵暴斂,底層人民的生活極為因普。為求生計,許多人只得背井離鄉,到海外尋求新的生存環境,歷史上出現的“唐山過台灣”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即由此而發生。當先民們在荒山野嶺脫手服足、披荊斬棘地進行拓荒時,其經濟狀況的拮据可想而知。在此情況下,鄉民們是不太可能多花錢去購買對他們來說屬於“奢侈品”的價格相對昂貴的其他樂器。此時,取材方便、製作工藝簡單、幾乎不用花錢就能做成的大廣弦成為他們呼時娛樂生活的主要樂器,同樣處於社會底成的大廣弦成為他們呼時娛樂生活的主要樂器,同樣處於社會底層的走唱藝人(大多為宮藝人)也選擇它作為謀生的工具就是自然而然之事了。筆者認為,這正是人們之所以選擇龍舌蘭根莖的外殼而非其他材質作為大廣弦琴筒,且能在當地獲得迅速發展、廣泛流傳的重要原因之一。
(3)樂器作為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既與物質條件有關,也與精神文化密不可分。

以龍舌蘭根莖為琴筒的大廣弦發音厚實、粗獷,甚至略帶沙音(用黑馬尾拉奏時更明顯),這在某些士大夫或文人雅士們的耳中或許會覺得粗鄙、低俗,與他們所祟尚的優雅、含蓄、纖柔、細緻相去甚遠而不屑一顧。但在普通民眾心裡,這種質樸的聲音卻充溢著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與當地民眾開朗、爽直的性格氣質十分吻合,非常適合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之情。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