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

京胡

京胡,又稱胡琴。拉弦樂器。京胡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時末期,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基本信息

簡介

京胡京胡

京胡,又稱胡琴拉弦樂器,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於京劇伴奏而得。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優質京胡發音靈敏,音色清亮圓潤無噪音,竹質堅實飽滿,製作精密。京胡使用絲弦時,一般外弦用二弦,裡弦用老弦,因為京胡的弦較短,音域不寬,所以不適於一般音樂演奏或為歌舞伴奏

京胡是伴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拉弦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後,為了區別於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為“京胡”。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的實踐,京胡發展為各種規格,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如今,中國的作曲家還為京胡創作了很多獨奏協奏曲,京胡也從為京劇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最早的京胡琴桿很短,琴筒也小,用軟弓拉奏,當時,人們把它稱為軟弓京胡。19世紀以後,京胡逐漸開始用硬弓拉奏,琴桿、琴筒不斷加大,京胡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尤為盛行。

歷史

京胡京胡

京胡於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於京劇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稱“胡琴”,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於京劇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弦樂器,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19世紀以後,才開始出現硬弓。現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軟弓演奏,音色 較硬弓演奏的柔軟,並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20世紀上半葉,京劇演員不斷降低音高,講究行腔圓潤,京胡的結構也隨之變化,琴桿、琴筒不斷加長。嗣後,京胡逐漸流行全國,在北京尤為盛行。

20世紀30年代,京劇空前興盛,京胡的製作也出現了繁榮時期,不但樂器行業的牌匾改為胡琴鋪,就連京劇界的名琴師們也招聘工人制賣起京胡來。有的在製作工藝上採用打光劑代替打蠟。使竹皮表面光澤細潤,深得愛好者的稱讚。

最早的京胡琴桿很短,琴筒也小,用軟弓拉奏,當時,人們把它稱為軟弓京胡。19世紀以後,京胡逐漸開始用硬弓拉奏,琴桿、琴筒不斷加大,京胡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尤為盛行。

京胡主要由琴桿、琴筒、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構成。京胡的琴筒呈圓筒狀,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至琴筒,使筒內空氣振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時,演奏者將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的實踐,京胡發展為各種規格,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如今,中國的作曲家還為京胡創作了很多獨奏、協奏曲,京胡也從為京劇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早期琴桿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張絲弦,用軟弓拉奏,稱軟弓胡琴(參見“軟弓京胡”條)。十九世紀後出現硬弓。二十世紀上半葉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紀五十年代始用鋼絲弦。京胡是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拉弦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後,為了區別於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為“京胡”。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陸續來到了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發展成為了今天的京劇。京劇的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為“皮黃”。京胡是“皮黃”音樂的代表。它是伴著“皮黃腔”的逐漸形成而發展起來的。京胡具有神奇而響亮的音色,能在潤腔韻味上與演員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結合,完美地體現出京劇原汁原味的特色。成為京劇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樂器。

結構

京胡京胡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弦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琴筒都是竹製,琴桿置有千斤鉤,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

琴桿:又名擔子,多用紫竹、白竹或染竹製成,通常有5 節,在上方的第一和第二節上,各裝有一個弦軸,下端的底節插入琴筒中,在筒里的一段桿身上,開有長方形、前後對穿的風口,它是琴筒的復共鳴部分。

琴筒:為圓筒狀,用毛竹製成。20世紀70 年代以後,也有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的。筒的前口蒙以薄而堅韌的蛇皮或其他新股膜料。琴筒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導到蛇皮上,然後波及筒內空氣柱振動,發出強而有力的音響,音色清脆、嘹亮。

弦軸:又叫軫子,多用木質細膩、顏色姣艷黃楊木製成,也有使用黃檀或大檀木的。

千斤鉤:是用絲或絲製成的S 形小鉤,前彎鉤住兩根琴弦,後灣用細絲弦系在琴桿第三節的中部,它是劃定琴弦有效強長的固定點。

弦馬:用竹材製成,有橋空式和空心式兩種。

琴弦:是京胡的發音體,原用兩根絲弦,系在下軸的弦較細,稱外弦,系在上軸的弦較粗,稱裡弦。現多用絲弦,音準比絲弦好,發音清脆,不易斷弦。

弓子:用富有彈性的江葦竹製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竹子細的一端在弓的尾部,繫上一股馬尾而成,馬尾置於兩弦間摩擦琴弦而發音。

種類

京胡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京胡染竹京胡白竹京胡。此外還有羅漢竹京胡鳳眼竹京胡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實踐,根據京劇曲牌的不同,而發展為多種規格,創製了西皮二黃娃娃調撥子等幾種專用京胡。

近年來,又放大了低調門京胡的尺寸,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

製作流程

選料
(一)擔子
做京胡擔子的材料主要是紫竹,其次是鳳眼竹(斑竹)、羅漢竹、龜背竹等等。

紫竹產於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上等紫竹(花紫竹)不僅花紋顏色好看、獨特,而且質地堅實,是做京胡的上選之材。

當然鳳眼竹也有紋若鳳眼、花似斑豹的上等材料。不過鳳眼竹雖然質地一般都很堅實,但尺寸往往不甚理想。

好的羅漢竹、龜背竹也可做成高檔的京胡來。總之選料第一要看品相,即顏色與花紋。常見的花紫竹有黑紫竹(俗稱黑老虎)、白紫竹、黃紫竹(俗稱黃老虎)、芝麻點、陰陽臉、鱔魚黃等。第二要看尺寸:(1)粗細:即直徑,一般應在φ18mm~φ20mm之間。(2)長短:京胡擔子共分五節,通常要求第一節長80mm,第二節長90mm,第三節長100mm。

西皮擔子自第一節至第四節應小於400mm(370~390mm);

二黃擔子自第一節至第四節應大於400mm(400~430mm)。超出這個範圍就不適用了。

鳳眼竹往往第一節偏短,那沒關係,只要第二節、第三節合適就行。而羅漢竹和龜背竹則要看其下三節的尺寸,尤其是第五節最為重要,不應長過120mm;也不應短於100mm。

羅漢竹總節數一般都是奇數,所以羅漢竹琴常見的是:“三節棍”、“七節鞭”、“九節鞭”、“十三太保”等,當然最難得的“十八羅漢”是偶數節。
(二)筒子
筒子是毛竹取其內徑為φ42~φ52mm的竹節鋸下而成。筒子要質地堅實,竹黃厚且勻。鐵心裡當然最佳。其尺寸:西皮筒長115mm,內徑:φ42~mmφ44mm;二黃筒長117mm~120mm,內徑:φ45mm~φ52mm。
(三)蛇皮
京胡用的蛇皮乃野生的烏鞘蛇。產於湖北、湖南、浙江、雲南、貴州等地。一般從顏色上分三種:黑色、褐色、綠色。其中以黑色為最好。又因捕蛇的時間不同而皮子的厚薄質量不一樣。驚蟄後的蛇皮最好,而夏天蛻皮後的蛇皮最好不用。

蛇皮的花紋大小與蛇的粗細有關。花越大越好。花紋要黑白分明。常說的“白如線,黑如緞”就是對好皮子的最精闢的形容了。

一張蛇皮能取6~8張。尾端的皮子最厚,但花也最小,適用於西皮琴;靠近肚皮的皮子薄,可用於二黃琴。

(四)琴軸
一般琴軸常用的木料有棗木、黃楊、紅木、烏木、檀木等。長短尺寸為:148~152mm。

其中棗木軸最為好用,因棗木又硬又有韌性,因此能“咬住”堅硬的竹子。但因價值低而往往被人所忽視,所以高檔琴上的軸子大多都是屋木或紫檀的。

(五)琴弦琴碼
市場上的京胡弦有天津、北京、上海等產的各種品牌。筆者通過實踐認為上海產的“鴿牌”弦為最好用。弦軟而不易斷,音色透明。

琴碼是老竹子刻制而成的,分空心碼和馬蹄碼兩種。琴弦和琴碼是京胡發音的關鍵部件,一把琴做出來而經過多次調弦和換碼才能發出悅耳的聲音來。
製作

烤擔子

因為竹子是在山裡自然生長的,故而其外形扁、園、彎、直不一。一旦選好料後,必須對其進行加工烤制校直調圓達到要求

工具
烤擔子的工具有:爐子、板凳、校圓鉗等。
京胡聖手-燕守平

爐子就用普通的蜂窩煤火爐即可。

板凳用平常家用木凳即可,但必須在上面鑽一個斜孔。

在烘爐用的火鉗頭上焊上兩塊鐵板,鐵板上用螺釘鑲上木塊。木塊是特製的,上面各有一個半圓孔。這就是校圓鉗。

烤制

將要烤的擔子上打上工業用蠟,當蠟被溶化後滲透竹皮內,使擔子色澤光亮。這種自然色是任何油漆都難以比擬的。

然後將擔子放在蜂窩爐上方約5、6厘米處進行烘烤。烤至擔子本身溫度達70~80℃立即拿下用校圓鉗將其夾圓,快速轉動擔子,用鉗子給與壓力,這樣,扁的就變成圓的了。夾至擔子的橢圓度不超過0。5mm即可。在校園的同時,利用板凳上的斜孔,將擔子調直。這兩樣工作可交替進行,而且必須進行多次加工,才能達到技術要求。加工過程中,千萬不要心急,否則容易造成擔子的劈裂。在校圓和調直的同時,擔子也烤乾了。

加封頭
烤制前的擔子一般為6節,烤完後須將最上一節鋸掉,然後鋸第五節。

西皮F調琴(娃娃調琴)最後一節為:103mm;

西皮E調琴(旦角琴),最後一節為:105mm;

二黃F調琴(生、淨琴)最後一節為:107mm;

二黃D調琴(旦角琴),最後一節為:110mm。

下料後,將鋸口挫平,然後加封頭(如圖三)。用502快速膠粘好。

封頭的木料一般用紅木或烏木車制而成。

鑽燙軸孔
分出擔子的前後(陽前陰後)在第一節和第二節之間,對稱劃一直線,然後在第一節的二分之一處上下畫橫線,與原先的線成十字,從此處量至第二節80MM畫第二條橫線。在這兩點(上下共四個點)上用鋼錐鑽下樣沖眼。畫好線後,即可鑽孔。前面的兩個鑽φ10MM的孔,後面的兩個鑽φ12MM的孔。孔鑽完後,即可燙孔。燙孔用的火棍是特製的。燙孔時應注意兩孔的平行度和同心度。一般一個孔要燙3~5次,每燙一次後,都要將選好的琴軸安上試一下。隨時校正孔的偏正和深淺,至達到要求為止。軸頭的長度一般為:36MM~39MM。

軸孔燙好以後,用刀子把軸孔被燒焦的部分刮掉,然後配研修刮軸孔、琴軸,直至琴軸和軸孔配合嚴密好使為止。最後在軸孔上下纏上黑色尼龍線。

烤筒子
筒子烤前先撐內圓:將筒子放在鍋內用沸水煮4~6分鐘,然後取出,一頭塞上一個木撐子兩頭輕輕敲擊,直至撐子與琴筒無縫隙為止,然後將琴筒帶著木撐子放置在微波爐內。用中火烘烤2~3分鐘後取出,待冷卻後將木撐子取下,即可上車床車鏇外圓。筒子的壁厚一般為:5。5MM~6。5MM。

筒子鑽孔
鑽孔前,先在筒子上畫線:在筒子小頭的端面上劃一中心線,然後在筒子上下將中心線各引出一條直線,用遊標卡尺在上面線上40MM處劃一橫線,與原線交叉成十字,再用遊標卡尺在下面線上41。5MM處劃一橫線與原線交叉成十字,並在上下十字處用鋼錐鑽出淺孔為鑽孔記號。鑽孔前應先量一下所配擔子的直徑,如擔子粗19MM的話,就選φ18MM的擴孔鑽;如擔子粗18MM的話,就選φ17MM的擴孔鑽。孔鑽好後,就可以配擔子了。

擔子與筒子的研配
量一下筒子的直徑,然後把擔子下端往上在筒子內徑的尺寸上加上10mm處劃一圈鉛筆印,先用銼刀將封頭下端至封頭與擔子結合處上延10mm滾銼成圓錐形,後用砂布(80#)自鉛筆印處至末端打磨圓滑光潔。要注意不要磨成橢圓。此時將打磨好的擔子與筒子進行研配。筒子的上孔要用刀子刮修成正錐形,即上小下大。下孔則修刮成反錐形。

筒子的上下孔一定要與擔子研配得十分嚴密,以研好後不透氣為準。

蒙蛇皮
過去老藝人蒙蛇皮用的是“八卦陣”法,即用八根小木棍縫在皮子上,用木楔子將蛇皮拉緊。而現在看來這種辦法顯然是有些笨拙與落後了。

大多數人都採用了模架與錐圈蒙皮。這種方法的有點是方便、快捷、蛇皮受力均勻。這套蒙皮工具.蒙蛇皮之前應將筒子前端內外打坡口。

將蛇皮放在冷水中浸泡5~6小時,取出剪去肚皮部分,呈八角形,用報紙將蛇皮上的水份吸乾。在筒子上抹勻已經熬好的骨膠,將蛇皮放正,在筒子上用錐形套壓住,上模架,用扳手均勻鏇緊四個螺母,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等待乾固,切莫曝曬或烘烤。

蛇皮蒙得鬆緊程度完全是靠經驗來完成的。而蛇皮的鬆緊又與琴的調門、音色有關。一般高調門的琴蒙得緊一些;低調門的琴蒙得松一些。總之,蒙的多了,也就駕輕就熟了。

蒙布
蛇皮蒙上後,放在通風處夏天6小時,冬天八小時後即可把筒子從模架上取下來,除去錐套,將多餘的膠用小刀刮掉,在蛇皮周圍蒙上一塊寬30MM的黑色或藍色棉布,以作封邊保護。蒙布前,應在筒子下沿粘一塊墊皮,以免琴弦磨破蛇皮。

將擔子插入蒙好的琴筒內,用鉛筆在筒內劃線,然後取中開風眼(音孔)。一般琴的風眼約長20~25MM,寬約3~4MM。風眼要開正,如音不理想,可加長加寬風眼,但風眼對琴音的影響是有限的。這時將擔子插在筒子上,就可以上弦、拴千斤鉤了。

拴千斤鉤
千斤鉤是用H68黃銅或不鏽鋼作成S形。直徑是1。2MM~1。5MM。千斤的寬度一般是20MM左右。千斤鉤的寬度與音色有關,如音色不理想,調整一下千斤鉤會起到一定作用。

拴好千斤鉤後,就可以安上琴碼試音了。一般地說,小琴碼的音比較透,而大琴碼的音則比較悶。一把琴要經過反覆調試,才能找出它的最佳聲音來。一把好的京胡應具備相當的穿透力,同時又要有酥音和金屬音,如果這些都有了,那么一把好琴就誕生了。

選購

京胡京胡

選購京胡要注意它的音質、材質及工藝。優質京胡的音色清亮純淨圓潤,發音靈敏集中,無噪音。

在選材上,琴桿須選用乾透堅實的竹技,紋理順直均勻、纖維粗大、無水漬,不能有乾縮、溝槽、蟲蛀或劈裂現象,桿身直而不彎。並保持原有光亮潤澤的顏色。紫竹應保持原有顏色、光亮潤澤。筒竹應堅實、紋理順直均勻、纖維粗大、無水漬現象。蛇皮要鱗大(脊部以五個半鱗者為上乘)、線白、板脆,以純黑色的為佳。

在製作上,桿與筒的安裝應適度,蒙皮鬆緊適宜,蛇皮鱗尖向下,脊部位於筒口中央。弦軸瓣紋均勻、線條清楚。軸與孔接觸嚴密,無滑弦現象。一般說來,舊琴的音質比新琴要好,這是因為琴筒和琴桿經過了長年的自然乾燥,符合了演奏條件。

一把優質京胡,音質上應音色清脆、明亮、純淨、圓潤,發音靈敏集中,無噪音。新做的京胡總比不上舊琴,這是因為琴筒和琴桿經過了長年的、自然乾燥,適應了演奏條件,所以音質較好。

定弦

京胡以五度關係定弦,根據京劇曲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調。京胡的兩條弦以五度關係定音,根據伴奏京劇曲牌的不同,經常定成c1 、g1 弦(反二簧),g 、d1 弦(二簧),a 、e1 弦(西皮)和d1 、a1 弦(反西皮)四種,有時還定成f1 、c2 弦和e1 、b1 弦等等。

京胡使用絲弦時,一般外弦用二弦,裡弦用老弦,同一把京胡,用鋼絲弦就比絲弦發音清脆。因為京胡的弦較短,音域不寬,所以不適於一般音樂演奏或為歌舞伴奏。

調試

京胡名家劉正輝製作的最小的京胡

任何一把新京胡總是要通過調試優選定位,才會達到最佳的效果,調試的要點如下:

琴弦要按調門選用,要檢測內外弦的線徑,其差值要恰當。

琴弦必須置於鼓面震盪中央對稱軸上。這個對稱軸有時不一定落到形心中央。因為它受到蒙張力的牽動。

要選擇最佳波長(即琴馬至千斤鉤之間的弦長),同時也要兼顧到輔助波長(即千斤鉤至外弦軸之間的弦長)一般不小于波長的五分之二。

琴馬底面積及高度優選,位置落震中心。

馬鬃選擇:對高音琴用較粗壯的黑馬鬃。低音琴用較細的白馬鬃。常用琴用中等粗細的棕色馬鬃通用。鬃毛尾數不宜太少,一般用140絲~180絲較適當,保持有足夠的震動發音烈度。

演奏

演奏京胡時,奏者兩腳平放分開,左手虎口執琴於千斤鉤下,將琴筒放在左腿上,琴桿向左稍傾斜。右手持弓拉奏,運弓要平穩。

弓法有拉弓、推弓、顫弓、抖弓、頓弓、帶弓和快弓等。左手按弦時,手型呈半圓形,除拇指外,其餘四指以指尖和指肚之間的部位觸弦。指法除按音外,主要有揉弦、打音,滑音和倚音等技巧。

選購.

選購京胡要注意它的音質、材質及工藝。 京胡 一把優質京胡,音質上應音色清脆、明亮、純淨、圓潤,發音靈敏集中,無噪音。在選材上桿竹必須乾透,竹質堅實、飽滿,不能有乾縮、溝槽、蟲蛀或劈裂現象,桿身直而不彎。紫竹應保持原有顏色、光亮潤澤。筒竹應堅實、紋理順直均勻、纖維粗大、無水漬現象。蛇皮要鱗大(脊部以五個半鱗者為上乘)、線白、板脆,以純黑色的為佳。 在製作上,桿與筒的安裝應適度,蒙皮鬆緊適宜,蛇皮鱗尖向下,脊部位於筒口中央。弦軸瓣紋均勻、線條清楚。軸與孔接觸嚴密,無滑弦現象。 新做的京胡總比不上舊琴,這是因為琴筒和琴桿經過了長年的、自然乾燥,適應了演奏條件,所以音質較好。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京劇相關藝術名詞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