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格拉鼓

納格拉鼓

納格納鼓即“鐵鼓”,在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鐵鑄成,故稱“鐵鼓”,又有“冬巴”之稱。據說古代人們把它系在馬鞍上當作戰鼓。大約在9世紀以後,它才成為維吾爾族的打擊樂器。

簡介

納格拉鼓 納格納鼓即“鐵鼓”,在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鑄成,故稱“鐵鼓”,又有“冬巴”之稱。據說古代人們把它系在馬鞍上當作戰鼓。大約在9世紀以後,它才成為維吾爾族的打擊樂器。
納格拉鼓形狀看起來像一個花盆,鼓面蒙有駱駝皮或牛皮,六個納格拉為一套,每套分大中小三組,每組兩個,一奏高音,一奏低音,相差4—5度,用木捧敲擊。每逢喜慶的節日,彈奏者便會登上屋頂,敲起歡快的納格拉,吹起瑣吶,伴著鼓聲人們翩翩起舞,跳起狂熱的薩瑪舞。這鼓聲不僅為節日增強熱烈的氣氛,且極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製作

納格拉鼓的外殼是用生鐵在專門的模子裡製作出來的,鼓的上部寬、下部窄,呈圓柱體。它的上部繃有撐開的驢皮或小牛犢皮,用繩子將皮子拉緊固定後,一個新的納格拉鼓就做好了。
納格拉鼓根據大小可分為大(音色粗)、中(音色嘶啞)、小(音色尖細)三種,它的高度約為20一35厘米,鼓面的直徑是25一40厘米。由一大一小兩隻鼓組成一對,一奏高音一奏低音,相差五度或四度,多用於樂隊合奏。納袼拉鼓用火烤,或者經太陽曬,可以使它的音質變得尖細。也可在鼓面上噴上水或使用水濕潤後,讓它的音質變得粗壯嘶啞。
納格拉鼓的演奏方法主要有單擊、雙擊、滾奏或悶奏等,還可運用鼓心、中圈、外圈或鼓框等不同部位,獲得不同的音色。大鼓和小鼓可交替演奏。
彈奏時把納格拉鼓平放在地面上,由一人雙手各持一根長而稍彎的木棰,右手敲擊大鼓,左手敲擊小鼓。大鼓發出“咚咚”的低音,小鼓發出“噠噠”的高音,音響鏗鏘、雄厚,音色一高一低,一亮一沉,一飄一落,全在鼓錘之間,舒緩時,如行雲漫遊,激昂時,如千駒馳騁,組合成天衣無縫美妙絕倫的音樂輻射。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