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

揚琴

揚琴亦稱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瑤琴cimbalom等,但現今幾乎統一稱作“揚琴”。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種兼具打擊樂器及弦樂器特點的樂器,普遍使用於民樂團,有“中國鋼琴”之稱。原本是流傳於波斯等中東國家的樂器,明代末年傳入我國。

基本信息

簡介

據史書記載,中世紀以前,亞敘、波斯等古代中東國家,流行著一種弦擊樂器,名叫薩泰里琴。明朝(1368~1644年),隨著中國和西亞、東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里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來逐漸擴散到中國各地。後來經過中國民間藝人的改造,薩泰里琴漸漸演化成為中國的民族樂器──揚琴。清末以來,揚琴用於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揚州清曲、廣西文場常德絲弦、四川琴書、河南琴書、山東琴書、榆林小曲等樂種、曲種。
揚琴
揚琴402揚琴揚琴402揚琴

傳統揚琴,框架用色木、樺木或榆木製,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膠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長90~97厘米、寬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側琴頭設拴弦鉤釘,右側琴頭置弦軸。面板上開兩個圓形音孔,並鑲骨雕音窗為飾。上置兩個用竹、紅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狀條形琴碼,左為高音碼,右為低音碼,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碼上的琴弦通過。面板兩側設紅木製直線或鋸齒形長條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內對應面板琴碼部位膠有音梁,音樑上開四或五個圓形風眼,以使音波對流。張鋼絲弦,高音用鋼弦,低音用纏弦。琴竹又稱琴箭、琴簽,為兩支有彈性的竹製小棰。常用揚琴有八音(實發二十四音)、十音(實發三十音)、十二音(實發三十六音)三種。又稱雙八型、雙十型、雙十二型。音域分別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揚琴在中國已經流傳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這期間,中國的樂器製作家研製出了不少揚琴的新品種,比如像高低音揚琴、轉調揚琴、箏揚琴和電聲揚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電聲揚琴,這種電聲揚琴由琴體、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組成,當琴弦振動的時候,聲音波通過拾音器轉變為電訊號,然後經過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後,由揚聲器發出。電聲揚琴既能伴奏又能獨奏,因此,從它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揚琴演奏家們的好評。
演奏時,琴置於架上,左右手各執一琴竹分別敲擊在條碼兩側的弦上。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單音、左、右彈輪、雙音(和弦)、輪音(密竹)、反竹、襯音、頓音、琶音、撥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長演奏輕快、活潑的曲調。傳統樂曲有《林沖夜奔》、《蘇武牧羊》、《映山紅》《離騷》《將軍令》、《采紅菱》等。

歷史

揚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傳入,最初是為曲藝伴奏,並形成多種流派。
據史籍記載,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國家,流行著一種薩泰里琴。它有梯形或長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張以幾十條鋼弦,在弦的2/3處支有條馬,使每條弦發出五度關係的兩個音。這種薩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流傳。
明末,隨著我國和西亞、東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里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逐漸擴及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加入到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廣西文場、貴州文琴、四川揚琴和雲南揚琴等。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
以上的是一種關於揚琴來源的比較普遍的看法,但也有人認為揚琴是通過陸路傳入我國。如周菁葆《木卡姆探微》載:“過去人們認為揚琴是明代從海上通過沿海一帶傳入的。其實它是阿拉伯人的樂器,早就傳入天山南北了,很可能是由新疆傳入內地的,這個樂器維吾爾人繼承了下來。”
清末民初,許多民間器樂演奏形式,作為獨立的樂種興起,揚琴又成為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山東琴曲等樂種的主要樂器之一。揚琴在我國經過近400年的流傳和演進。不論在樂器製作、演奏藝術或樂曲創作上,都已具有我國傳統特色和民族風格,並與各地民間樂種相結合,形成了多個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樂種性特點的流派。

基本構造

揚琴揚琴

現今揚琴通常有200多條,看起來十分複雜,常讓人誤以為敲擊揚琴相當困難。事實上,揚琴一個音通常由1~5條弦組成,以求增強其音量。(這在弦樂器很普遍,例如鋼琴

隨著音色高低調的不同,弦的粗細及跨距也有幾種不同規格外,弦系由左%BA%E7%B5%B2">螺絲栓著,若要調音,須重新調整螺絲,控制弦的鬆緊。也由於弦實在太多,使得揚琴調音非常艱辛。

琴碼

琴碼,為琴面中凸出頂弦的錐狀物,一共有四或五排,由右至左分別稱為低音碼、左碼、中碼、右碼、半音碼。不同於古箏,揚琴的琴碼是無法移動的。(右圖為弦和琴碼)

由於揚琴有200多條弦,琴碼的用途就是將弦的某處撐高,並敲擊其左側的部分(但左碼左右側皆可敲擊)。琴碼與弦的位置經過特殊設計,使得弦看起來彼此高低交錯,是揚琴製造的關鍵。

琴竹

揚琴cimbalom

琴竹是擊弦的工具,亦稱琴筧、竹鍵等,材質為竹。圖中黑色部分為橡皮,為擊弦用,;另一端則為雙手持竹處。
有一種特殊技法稱為“反竹”,系將琴竹軸轉180°,即不以橡皮擊弦,改以
背部的竹面直接擊奏,使得聲音乾枯有金屬聲。

滾珠及變音槽

揚琴左右側都有“滾珠”將弦抬高,以降低弦與螺絲間的雜音。

部分新式揚琴更設計可以迅速移動滾珠的裝置,稱為“變音槽”,祇需手指之力就可以立即滑動滾珠位置,甚至在演奏時亦可,使得少數樂曲對特殊音的要求變成可能。

音階

揚琴七聲音階(1=C);及半音碼、左碼、中碼、右碼、低音碼揚琴音階排列方法合乎全音、半音。例如中央C位於中碼左側,底下數來第三碼的位置。以此音為中心,每往上一碼就增加一個全音。

揚琴揚琴七聲音階(1=C);及半音碼、左碼、中碼、右碼、低音碼
若想要找出一組七聲音階,可從中央C往上二個碼,找出前三個全音(Do、Re、Mi)。而七聲音階要求第三及第四個音(Fa)是半音關係,中碼左側不可能存在半音,所以須移動至左碼右側找尋。當找出Fa後,它與第五(Sol)、第六(La)、第七(Si)音由於也是全音關係,所以就在上面,等到找到高八度的Do時,又需要至左碼左側找尋。

這樣的特性使得揚琴是一個非常容易轉調的樂器,理論而言,只須向上位移一碼,整首曲子即能升一個全音。揚琴也

的確在民族音樂中常扮演轉調角色,但缺點即是西方五線記譜法會太過複雜,故現今揚琴主要使用簡譜

風格流派

在中國民族音樂寶庫中,揚琴藝術的各流派,猶如一朵朵爛漫的山花,千姿百態,爭奇鬥妍。具有代表性的是:

1、廣東音樂揚琴。廣東音樂是流行於中國廣東、廣西和港澳、南洋一帶,由粵劇的過場音樂和插曲演變而成地方樂種。揚琴作為主要樂器在清未明初已出現獨奏曲。鏇律悠揚流暢,節奏明快活潑,風格清新爽朗,演奏上充分發揮了華彩性加花潤飾的特點,音韻緊密配合粵語的韻律,頗富南國情調。優秀曲目有《倒垂簾》、《餓馬搖鈴》、《雨打芭蕉》、《雙星恨》、《昭君怨》、《寒鴨戲水》等。

2、江南絲竹揚琴。江南絲竹是流行於中國江浙一帶,由絲弦、竹管樂器組合演奏的民間音樂。多在婚、喪、喜、慶或廟會等場合演奏。揚琴作為主要彈拔樂器於明未清初出現獨奏曲。鏇律優雅酣暢,風格細膩秀美,情緒輕快樂觀,韻味雋永,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氣息。優秀曲目有《歡樂歌》、《彈詞三六》和《行街》等。

3、四川揚琴。“四川揚琴”是一種以民間故事和傳統劇目為題材的說唱藝術,在堂會、茶館演唱。由其曲牌改編的揚琴曲以《將軍令》、《鬧台》稱著。演奏上以浪竹、咕嚕音為主。曲調激昂鏗鏘,風格粗獷豪放。給人予強烈的藝術感受。

4、東北揚琴。20年代初,遼寧蓋縣老藝人趙殿學模擬古箏彈奏,創新了顫竹、滑彈、吟揉技巧。其弟子王沂甫又加發展。樂曲具有醇樸豪放的藝術特色。優秀曲目有《蘇武牧羊》、《汩羅江上》等。

5、少數民族揚琴。中國新疆、內蒙、西藏、雲貴等少數民族的揚琴演奏,密切配合當地民族音韻和舞蹈節奏,模擬打擊樂音響,具有熱情歡快、剛健爽朗的藝術風彩。優秀曲目有《南疆舞曲》、《數西調》、《藏族弦子歌》等。

音域

各種揚琴有著不同的音域,八音揚琴由f1~e2,十音揚琴由d’~d3,十二音揚琴由c~e3,變音揚琴由G~g3,轉盤轉調揚琴由G~a3,全律活馬大揚琴由G~c4,電揚琴由G~g3。揚琴的音色豐富多彩,低音區發音朦朧、雄厚而深沉;中音區柔和、純淨而透明;高音區清脆、明亮;最高音區則較緊張。演奏鏇律時主要用中音和高音區,有時也接觸到最高音區,但很少使用。低音區較少演奏鏇律,多用作和聲的襯托。揚琴適於演奏快速的樂曲,最適合表現輕快、活潑的情緒和歡快、喜悅的感情。

關於音色

揚琴揚琴

揚琴的音色應該有顆粒性,要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如果沒有自己的音色特點,聲音是扁的、散的,就會被別的樂器吃掉,不能起到自己的作用。因此揚琴的音色好壞,直接影響到樂隊的質量水平。在演奏方法上是非常重要的,好音色的產生,不光要有優質的樂器,還要有正確的演奏方法。

為使揚琴的音色更好,以下五點供參考:

(一)正確持鍵

“三指持鍵”指大拇指、中指、食指用力均勻的握住鍵子。關鍵是中指指肚緊貼在鍵柄上,目的是通過三指緊握,使鍵子和手成為一個整體,成為手指的向前延伸,這樣才便於控制強弱力度的變化。在三指持鍵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有:一是大拇指容易凸出、二是中指常常不能緊貼在鍵柄上。

(二)轉腕子

當三指握住鍵子以後,上下彈奏的任務便交給腕子完成,要求腕子直上直下的轉動。這樣才能使鍵頭正面擊弦,取得好的音色。腕子是個“萬向軸”,什麼角度轉動都可以,而且非常靈活,但讓它直上直下轉動並非易事,訓練的方法是雙手合十,或半握拳合在一起,不得分開,上下轉動,才能達到直上直下轉動的目的。如果不這樣練,極易造成腕子轉動或向外或向內,給今後演奏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且很難糾正,所以從一開始就必須嚴格要求。

(三)鍵頭擊在弦的位置
鍵頭長約5厘米,要求用中間偏後的位置擊弦,這個位置擊打出來的聲音最結實。一般講,在距碼子2.5—3厘米(一寸)的位置,這個地方聲音最好聽。訓練時可在面板上面拉一根線,前後用膠條貼住,久而久之,就可準確擊打在這個位置上。
(四)“彈性力度”練習

打揚琴準確叫法應叫彈揚琴,鍵子下去應有彈性也就是用“彈性力度”來演奏,根據演奏實踐,可採用“回鍵”的訓練方法,即:假如擊弦時,鍵子距琴弦二十公分高,彈下去後,迅速回到二十公分的高度,記住是刻意通過腕子回到原來的高度,鍵子擊弦瞬間越短越好。“回鍵”是產生彈性力度的關鍵。

演奏技巧

揚琴揚琴

揚琴的基本竹法是兩手輪流交替。傳統竹法有“左竹法”和“右竹法”兩種。五十年代未王沂甫先生總結出彈、輪、顫、滑、點、拔、揉、勾”揚琴八法。隨著揚琴的發展,過去單一竹法已變成充分發揮兩手主動性、靈活方便的混合竹法。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七類:單音技術、雙音、輪音、彈輪、分解和弦、兩聲部配置和色彩技巧。

其中單音技術和輪音系揚琴的基本核心技巧。單音似珠落玉盤,晶瑩剔透,常用於裝飾鏇律,使之輕快活潑,華麗多彩;雙音豐滿有力,主要用於曲調需強奏的音上,以增強氣勢,烘托情緒;

輪音猶如涓涓細流,潺潺不止,常用於慢,中板歌唱性鏇律,使之更加纏綿婉轉;彈輪密集緊湊,多用於時值較短的音符,使之輕巧明快;分解和弦則宛如微波蕩漾的湖面上閃爍的粼粼波光,常用於描繪秀麗的山河景色和大自然的迷人風光;兩聲部配置增強音響的立體感,使音樂形象的塑造更加鮮明豐滿。

在各種色彩性技巧中,反筧和拔弦使鏇律清新悠揚;吟音、勾揉使曲調深沉醇樸,清幽典雅;頓音似馬蹄輕踏;泛音使意境深遠,韻味無窮;滑拔模仿流水,浪花聲,強如瀑布飛濺,波濤洶湧,弱似霏霏細雨中流淌的小溪;

鼓音、木音、摘音、才音、擊板模擬打擊樂音響,強如節日裡鳴鑼道鼓,弱似深山遠寺和鐘鼓樓里飄逸出的仙聲雅樂;指套滑音既獲琴瑟之韻,高雅清音,又可模仿鶯啼燕轉,瑟瑟風聲和驚濤拍岸。惟妙惟肖,如詩如畫。在樂曲中準確、洗鍊、靈活、巧妙運用揚琴的這些技法,能夠增強演奏的藝術感染力。

安裝琴弦

放開揚琴本身的款式、音色等問題不談,一個最最膚淺卻又常常被忽視的環節是如何科學安裝琴弦的問題。
只需稍加留意,會發現很多剛出廠而在琴行等待售出的揚琴,它們的琴軸繞弦是很不規範甚至根本就是錯誤的。主要體現在∶弦頭不是從軸孔出來後被彎折,繼而利用琴弦一圈一圈有序地壓緊,而且琴弦也沒有儘可能地繞在弦軸的根部。
琴弦在琴軸上不能壓住弦頭,否則必然會導致琴弦音易偏低的問題。

保養及選購

使用前先校音,使用後作好防塵;平時注意保持琴的清潔,裝卸台(運輸)時注意磕碰、注意防曬、防雨、防潮、防塵;短時間不用,可以給弦上油(林士凡或白機油),定期校音;如果長期不用,把 弦全都鬆掉,放入琴盒中,注意防曬、防雨淋、防濕。

挑選揚琴

一台合格的豎琴,在質量上應達到如下要求:外觀油漆光亮,均勻,漆色一致,無掛漆及明顯氣泡;琴身兩頭端正,對稱,各部位膠結牢固,無縫隙;音色清脆,圓潤,餘音較長,可以運用多種擊弦技巧。

優質揚琴面板選用優良的梧桐木,部分部件如琴馬,山口選用紅木象牙等名貴材料;音域較寬,多為三排馬,四排馬轉調揚琴,有半音調節裝置,可自由轉調;音質純淨,音色優美,圓潤,共鳴性好。

劣質揚琴用料差,面板有黑筋,背板有節疤;工藝粗糙,弦釘排列不齊,高低不一,上緊琴弦時弦釘被拉動,甚至搖動,音階排列不準確,不易調準琴弦;外部色澤暗淡無光。

選購時,先要察看外形,應琴身光潔,木紋清晰;檢查各部件,琴馬上方的擱弦部分應間距相等,高低一致;弦釘應有一定的傾斜度,用調音器調弦,轉動弦釘,以鬆緊適中為好,太松易跑弦緊調音不便,琴鋼絲無銹跡或斑點;兩支琴簽大小,重量一致,彈性適中;通過試奏要求發音清晰,富有共鳴;檢查琴盒,襯布無破損及霉點,蓋合嚴密。購買時需同時選購合適的揚琴架。

一般維修常識

任何樂器在用久後總會出現一些小毛病,現介紹幾種維修方法,以便演奏者自行維修:
1.弦鈾鬆動——揚琴右側的弦軸,因經常扭動進行調音,所以很容易鬆動而造成滑軸跑音,遇到此種情況,可將鬆動了的弦軸退出,給軸眼內塞入一些木屑,或放些松香,再上好弦軸就可整舊如新。
2.斷弦——斷弦的情況,常發生在琴碼的頂端,這是由於琴碼上的頂端骨不平整,有稜角所致,這需要把弦鬆開,露出琴碼後,用沙紙把琴碼頂骨磨平就可以。
 3.輕度開膠——這種情況常見於音板(面板)與琴框粘合之處,修理時可用魚皮鰾或豬皮鰾,用小刀蘸少許鰾液,將其塞入裂縫中,再用夾子夾緊或用重物壓牢,經一天干後即可。

揚琴曲《將軍令》

揚琴揚琴
揚琴cimbalom
《將軍令》有多種曲譜和演奏形式,樂曲主要表現古代將軍升帳時的威嚴莊重、出征時的矯健輕捷、戰鬥時的激烈緊張。

《將軍令》有多種曲譜和演奏形式,這裡介紹的是四川揚琴曲。《將軍令》原是“四川揚琴”(曲藝的一種)的開場音樂,由李德才和李德元傳譜,李小元和項祖華整理。

樂曲表現古代將軍升帳時的威嚴莊重、出征時的矯健輕捷、戰鬥時的激烈緊張。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一]散板引子:琴聲模擬古代戰爭作戰前擂鼓三通,強而有力的鼓點節奏,由慢而快,陣陣頻催,渲染了戰鬥即將開始的緊張氣氛。

[二]慢板段,莊嚴穩重的鏇律,採取“句句雙”式地重複鏇法,並用左手琴竹“彈輪”技法奏出頗有力度的輪音,加之常出現低八度音的襯托,更顯示出鏇律所蘊藏的內在力量,恰似將軍升帳時那種威風凜凜的情狀。  
[三]快板段是第二段的變奏,主要採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節奏,拍子中的強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捶子扣擊琴弦以加強力度,表現將士們浩浩蕩蕩,雄姿勃勃的情景。

[四]急板,用板式變奏的技法將第二段鏇律成倍緊縮,變 4/4拍為 2/4拍,連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節奏,使鏇律無停頓地進行,氣勢劇烈緊迫。  揚琴在擊弦後餘音很長,這樣,前面鏇律餘音與後面擊發的樂音混相交響,音響宏大,振奮人心,具有強烈的音樂效果。

演奏家

項祖華
劉月寧
李平
吳軍
黃河
張珠
劉寒力
于海英
張學生
李玲玲
鄭寶恆
芮倫寶
王璇
趙揚琴
王友德
王瓏
張曉峰
嚴老烈
田克儉
李小剛
許學東
單平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