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二胡

二胡,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樂器。現在中國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更為流行,曾有人認為它流行於中國大江南北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又稱為南胡,這是不了解歷史所致。二胡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廣為大眾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舞台上。在這之前,二胡多用於民間絲竹音樂演奏或民歌、戲曲的伴奏。

基本信息

簡介

二胡[二泉映月] 二胡[二泉映月]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宋代稱“嵇琴”。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 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悽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唐朝便出現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至元朝之後,明清時期,胡琴成為擦弦樂器的通稱。
意境深遠的《二泉映月》 、催人淚下的《江河水》 、思緒如潮的《三門峽暢想曲》 、宏偉壯麗的《長城隨想》協秦曲等都是其優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紀二十年代,二胡能發展成為獨奏樂器和華彥鈞阿炳)、劉天華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通過許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為一種最重要的獨奏樂器和大型合奏樂隊中的弦樂聲部重要樂器。

二胡形制為琴筒木製,筒一端蒙以蟒皮,張兩根金屬弦,定弦內外弦相隔純五度,一般為內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豐富,左手有揉弦(吟音)、泛音、顫音、滑音、撥弦等;右手有連弓、分弓、頓弓、跳弓、顫弓、飛弓、撥奏等。二胡一般定弦為d1、a1,有效音域達三至四個八度。

歷史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沈括《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

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樂器歷史樂器歷史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鑑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範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湧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二胡作曲家劉文金《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起源

據《中國文化史三百題》提供資料,宋代是外來樂器與中原文化融合發展的第二階段。宋元明清時期,隨著戲曲曲藝的發展,民間樂器隨著“勾欄”“瓦舍”的興起而發展了自己的伴奏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源自蒙古西域馬尾胡琴(又稱二弦琴),經與前朝留下的嵇琴、軋箏融合,創製出新穎的胡琴。這一樂器充分標誌中國弓弦樂器走向成熟。後來,由於地方戲唱腔風格需要,胡琴又逐漸分化,出現配合秦腔、豫劇需要的板胡,京劇漢劇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墜子需要的墜胡,廣東粵劇需要的高胡,潮劇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說唱用的四胡川劇用的蓋板子河南越調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戲用的枕頭琴侗戲用的牛腿琴壯劇用的馬骨琴晉劇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樂器。所以,二胡實際上是這眾多的弓弦樂器中的一種,它的得名遠遠後於胡琴。所以說“二胡”始於唐朝是不準確的,應該說“胡琴”始於唐朝。

構造與功能

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千金)、琴碼弓毛等組成的,另外還有松香等附屬物。
二胡構件由九個主要部分組成,其功能分別介紹如下:

一、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箱,琴桿是支撐琴弦、接指操作的重要支柱。  

琴筒琴筒

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筒,多用紅木紫檀烏木製成,也有用花梨木竹子做的,七十年代並開始使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其形狀主要為六方形,長13 厘米,前口直徑(對邊)8.8 厘米。有些地區則製成圓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細,筒後口敞口或裝置開有各種式樣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擴大和渲染琴弦振動的作用。

琴筒前口蒙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發聲的重要裝置。普及式二胡為蛇皮,中高檔二胡多為蟒皮。皮鱗紋細密,紋路排列規則,並富有韌性,但質地較薄。音質易受氣候、室溫等因素的影響。蟒皮鱗紋粗而平整,色彩對比協調,厚度適宜而有彈性,不易受蟲蛀,發育共鳴較好。皮又以肛門一帶地方的最為理想,這個地方的蟒皮適應性廣、發音渾厚圓潤,並且性能穩定。新買的二胡無論是蛇皮的還是蟒皮的,發音往往空而帶沙,並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懸殊較大。這是琴皮振動還不夠協調的緣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拉奏後,琴皮的振動才有可能逐漸變為常態。

琴皮琴皮

琴桿也叫“琴柱”,是支撐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長81 厘米,直徑約為0.55寸。頂端為琴頭,上部裝有兩個弦軸,下端插入琴筒。琴頭呈彎脖形,也有雕刻成龍頭或其他形狀的。衡量一把二胡的發音純淨與否與琴桿材料的選擇有很大關係,通常把紅木視為上品,烏木的也不錯,其它木材的就要遜色一等了。選擇時除了要仔細辨別琴桿的製作材料外,還要兼顧到質地緊密。木射線細密而均勻,無節、無疤,無明顯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二、琴軸用來調節二胡的音高

二胡的定弦音高主要是靠琴軸來調節。琴軸的類型有銅軫和木軫。琴軸就是與琴桿相互垂直那兩個猶如圓錐體的部件,木質,前端細小,有一穿弦小孔,中間漸大,後端最大。軸後段外表刻有若干直條瓣紋,軸須加飾,用多層骨質與木質片粘合。它們與琴筒相對,上面的一個叫內琴軸,拴內弦,朝下的一個叫外琴軸,拴外弦。內外琴軸相距約為0.26尺。外琴軸距琴筒一般為1.45尺,這是二胡區別於大胡、中胡、高胡、板胡、京胡等"同族"樂器的顯著標誌之一。

琴軸琴軸

傳統的琴軸是一個整體,納外琴軸分別橫插在琴桿上方指定的圓孔內,相應的琴弦直接纏繞在"出口"一端的末梢上。這種琴軸調弦的活動範圍大,並能儲存多餘的琴弦線段,有利於琴弦的充分利用。但這種琴軸對材料的選擇較為考究,多用黃楊木或黃檀木製成,與琴桿的接觸面既要嚴密合縫,又要保持必要的鬆動,否則不是匿藏著極弦跑音的隱患,就是操作不自然。  
六十年代初,二胡開始裝置螺絲弦軸(又稱直行銅軸),外觀上既保持了原來的民族形式,又克服了擰轉費力、容易跑弦和日久損裂琴桿的缺點。如今市上出售的中高檔二胡,其琴軸多為機械螺鏇軸

三、千金用於扣住琴弦

千斤線千斤線

琴桿上扣住琴弦的那個裝置叫千金,千金一般是用銅絲或鉛絲製成:"S"形的鉤,再用絲弦或其它線繩套住這鉤的一端並系在琴桿上,也有用絲弦、尼龍線或布條、皮條等直接把琴弦拴在琴桿上的。後面這種形式的千金其音質不夠十分理想,因為內外弦被擠壓得太近,使琴弦的充分很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牽制,不注意還易發生"碰弦"的現象。

千金不可系得太長,也不可系得太短,合適程度要看演奏者指頭的長短和琴桿的粗細。也就是說,指頭長,琴桿細可將千金適當的放鬆一點;指頭短、琴桿粗就酌情繫緊一點。一般來說,琴弦距琴桿的寬度掌握到0.7寸左右較為適宜。千金在琴桿上的位置應求得大體固定,不可經常的移上移下。

有些初學者喜歡拉高音,把千金一個勁的往下移。這樣的"高音"音質很差,不但不利於運指的全面訓練,而且有損於正常音高觀念的培養。一般來說,千金應固定在距琴馬1.3尺左右的位置上較為適宜。

四、琴馬是聯結琴皮琴弦的樞紐

琴碼琴碼

琴馬雖小,但它卻是聯結琴皮琴弦的樞紐。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動傳導到蟒皮上。因此,琴馬的選料、形狀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二胡的音質。

為了求得二胡聲音的改善,發音沙啞的二胡採用紙馬(即用牛皮紙或其它硬紙捲成嚴實的簡狀),聲音就要顯得

柔和一些:發音沉悶的二胡改用竹馬,就可使聲音變得較為響亮,適合演奏活潑輕快的曲調,發音單調的二胡採用金屬彈簧馬,就可使發音變得較有共鳴。
此外,象高粱秸稈、火柴簽、鉛筆(最好將筆芯抽掉)等材料製作的琴馬也能改善一些二胡的音質,但中高檔二胡還是宜用特製的木馬,木馬是用松節木做的,音色淳厚柔美,失真度小。另外還有鋼絲馬,但使用很少。

如果是自己製作琴馬,要注意到它的特有形狀.不宜過長、過短、過高、過矮,因為這樣都不利於琴皮振動的性能發揮。雖說一些發音沙啞的二胡,適當增長琴馬,音質還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音量卻大為削弱了。一般來說,琴馬長約0.4寸,高約0.25寸較為適宜。如果是竹製或木製琴馬,當中最好挖空成拱橋形。

五、弓子用於拉奏二胡

弓子弓子

弓子由弓桿和弓毛構成,全長76 厘米,弓桿是支撐弓毛的支架,長度2.4尺,用江葦竹(又名幼竹)製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繫上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馬尾夾置於兩弦之間,用以摩擦琴弦發音。

弓毛多為馬尾,也有用尼龍絲仿製的。有些簡易二胡是用尼龍線來代替弓毛,這種音響效果較差。

衡量弓毛能否經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齊平展,長度一致,粗細均勻。好的弓毛要求無斷頭、無纖柔、無蓬亂纏絞等。選擇弓桿要注意長度符合標準,還要兼顧到質地堅實、老化、粗細協調、勻稱、中段不呈弧形,與弓毛相互平行等情況。這樣的弓子彈性適中,操縱順手,易於控制。

有的初學者把京胡的弓子拿來換在二胡上,這是不合適的。京胡弓子一般都較短,在二胡上拉奏沒有迴旋餘地,是不符合二胡演奏需要的。

現在市面上出售的中高檔二胡的弓子多為鬆緊調節弓,它是在持弓一端裝有機械螺鏇裝置,可根據演奏需要把弓毛調節到合適的鬆緊程度。但不可調得過松過緊,過松使弓子失去了應有的彈性,不易於操作;過緊則發音生硬,缺乏含蓄內在的成份,同時還容易使弓桿變形。

六、二胡的音響來源於琴弦的振動

二胡的聲源來自於琴弦的振動。
過去二胡大多用絲弦,由於絲弦具有伸縮性大、壽命短、發音不夠清越細膩等缺點,它已逐漸被鋼弦所淘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鋼絲弦使用日益普遍。配套的二胡鋼弦應是一粗一細,粗的一根稱作內弦(也叫老弦),細的一根稱作外弦(也叫子弦)。內外弦分別系在相應的琴軸上,一般是先上內弦,再上外弦。選購琴弦一定要注意配套,不可兩根弦都為內弦或外弦,弦徑也不可懸差過大,更不可用其它彈撥樂器的琴弦來代替二胡弦。  

內外弦採用同樣粗細的,就會產生兩弦張力不平衡,發音不協調,靈敏度差的問題;內外弦粗細比例過於懸殊。就會產生音色不統一,影響按指的問題;用彈撥樂器的琴弦來代替二胡弦,發音空而沉悶,失真度大,完全不符二胡的發音需要。

七、松香的作用是增大弓毛對琴弦的摩擦

松香的作用是增大弓毛對琴弦的摩擦。以經過提煉的透明色塊狀松香為最好,油松上分泌凝固成的天然結晶松脂也可代用。

民間流行的打松香方法是:事先將一竹片劈一裂縫,接著把松香夾於當中。然後用火點燃竹片,使松香燙化後滴在琴筒上。這種方法稱為"燙香"。燙香對於拉奏雖然較為方便、省事,但有礙於某些運弓技法的性能發揮,同時琴筒琴皮也顯得不夠清潔。

現在較為普遍流行的是"擦香",擦香即用松香直接在弓毛上來回的反覆擦拭。這樣擦一次松香後至少能拉一個鐘頭。實踐證明,剛"擦香"後奏出的琴聲並不十分理想,要在拉奏兩三分鐘後琴聲才逐漸轉為常態,擦香時,用力不可太重,以免擦斷弓毛。

分類

依據制琴產地可分為三類:
蘇州琴(二胡製作名師代表:李錦元,許小海,陸林生
上海琴
北京琴
依據琴筒型狀可分為四類:
圓筒二胡
八角二胡
六角二胡
扁筒二胡

標準扁圓二胡形狀標準扁圓二胡形狀

前八後圓

標準扁八角二胡形狀標準扁八角二胡形狀

扁筒二胡由二胡演奏家陳耀星所設計
依據材質可分為類:
印度小葉紫檀二胡
非洲紫檀二胡
明清舊料二胡
老紅木二胡
血檀二胡
烏木二胡
黑檀二胡

二胡的品種、花色較多,這主要由於用料、琴筒形狀和琴頭雕刻的不同而有區別,如常見的有紅木彎脖二胡、紅木龍頭二胡、花梨彎脖二胡和色木平頂二胡。此外還有帶擴音筒二胡和帶托二胡等。70年代以來,我國的樂器製作、科技和演奏人員,對二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而出現了扁圓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邊筒、直邊蛋形筒和橢圓筒等二胡新品種。

七十年代初研製成功的扁圓筒二胡,根據橢圓形揚聲器的聲學原理,將六方體的共鳴箱改成橢圓體,使共鳴頻率範圍寬、音量大。為適應琴筒結構改變,蒙皮改為橫鞔,琴弦適當加粗,琴桿也由圓形桿改成橢扁形,以防張力加大彎曲變形。

扁六方筒和等邊扁六方筒,對稱扁八方筒和不規則扁八方筒等扁筒二胡,音量一般都較大,高音還較響亮,音質渾厚結實,不失二胡特有的音色,已為許多音樂演出單位和二胡愛好者所採用。六方二等邊筒二胡,比傳統二胡音量大,上下把位較均衡,音色明亮,音質純淨,發音靈敏,並基本保持了二胡的特色。

直邊蛋形筒二胡,音量大,高低音較平衡,音質純正、統一,在結構上也嚴謹,穩定性良好。橢圓筒二胡,增大了頻率的適應範圍,使高、低音的音量均衡。琴筒內腔收斂呈喉管,使共鳴箱分成前後兩部分,聲波在前腔反射迂迴得到增強後,通過喉管傳向後腔,並擴散出去。

此外,在千斤改革上也有顯著成效。千斤是有效弦長的固定點,但長期以來,弦軸至千斤的一段弦長都一直被廢置著,為擴展二胡的音域,改革成功了雙千斤二胡和簡易雙千斤,使二胡的音域向低音區擴展了一個純四度。

特性

(一)形制

二胡的特性二胡的特性

二胡和其他弓弦樂器的構造基本相同,分為琴桿、琴筒、琴軸、及琴弓等部件。除琴弓為竹製外,其他部件均為木製。琴筒主要分圓八角和方六角兩種,此外還有扁圓筒、圓筒等形制。二胡琴筒一側蒙有蟒皮,這與中胡、高胡相同,而板胡琴筒是用椰子殼製作的,一側則用木版粘住。京胡幾個部件都是用竹子製成的(琴軸為木製),但其琴筒一側是用蛇皮蒙制的。幾種樂器的尺寸屬中胡最大,其次為二胡、板胡、高胡、京胡。

(二)音色

各種樂器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形制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其音色。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點,發出的聲音極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聲。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一方面取決於它的內外定弦的音高與弦的張力適宜,另一方面是由於琴筒的一側是用蟒皮蒙制的。因此,在一般演奏時無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運弓,即可發出平和柔美之聲。

板胡和京胡的定弦相對二胡較高,由於它們弦的張力比較大,因此,演奏時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對要比二胡大,才能獲得該樂器宏亮的音色。在傳統演奏板胡的方法中,特別是在戲曲音樂的伴奏中,我們常常看到演奏者左手的手指帶有鐵箍,這是為了加大手指按弦的力度,以獲得其揚剛之聲。在演奏京胡時為了增加弓毛與弦之間的摩擦力,則把松香點燃後直接滴在琴筒上,以發出其高亢、清脆之聲。當然,京胡之所以能發出這樣的音色,與其用竹製琴筒小、用較薄的蛇皮蒙制有一定的關係。

高胡雖然琴筒也比較小,雖然定弦也比二胡高,但由於它是木製的,琴筒是用蟒皮蒙制,因此在演奏時不必用像演奏京胡或板胡時那樣大的力度即可獲得悠揚柔美的音色。

中胡的琴桿和琴筒都要比二胡長和大,定弦比二胡低四度,弦也比二胡弦粗,演奏時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對也比二胡要大,由於琴筒也用蟒皮蒙制,所以發出的聲音既渾厚又圓潤。

影響音質的因素

音質,即樂器所發出的聲音的質量。好的音質可以用圓潤、悅耳、松馳、亮度適中等詞語來形容;不好的音質可以用嘈雜、刺耳、緊繃、太暗、太亮等詞語來形容。

弓弦樂器好的音質是演員一生所追求的,是演奏效果的生命。影響二胡音質的因素有用料選材、製作工藝、演奏技術、非技術因素等多方面。本文與前輩、同行們共同探討交流影響二胡音質的非技術因素。

一、千斤的高低與鬆緊

千斤的高度要根據用琴人的年齡和手臂、手指的長度來確定。一般以用琴人的左肘放於琴筒上虎口的高度作為千斤的大概高度,綁好千斤後再反覆多試,最後將千斤確定在手背和手指觸弦時處於放鬆、自然的狀態的位置。

在外弦始終定標準音的情況下,千斤越低,弦張力越小,琴弦越軟,音質越暗,音量越小;千斤越高,弦張力越大,琴弦越硬,音質越亮,音量越大。在確定千斤的高低位置時,一定要以用琴人的手的放鬆狀態為依據,而不能為了追求響亮的音質過早地將千斤提高,這會造成左手緊張,影響左手的速度和音準。

千斤位置一但確定,在一定時間內(一般一年左右)要相對固定,隨用琴人年齡增長,逐漸一點點上提,音質自然越來越好。

千斤的鬆緊,要以琴軸、千斤、琴碼三點成一定的折線,拇指能伸進離千斤最近的琴弦與琴桿之間為佳。太松,則折線幾乎沒有,琴弦與琴桿距離太大,演奏中空弦極易出噪音;太緊,又會造成左手過於緊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手指的靈活性和揉弦技術的學習。適度鬆緊的千斤,既能保證手指運動的靈活,又能獲得良好的音質。

二、弓子的老化程度

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新弓子的一根弓毛來回走動幾次,會清晰地感覺到弓毛上有許多“小刺”。正是由於這些“小刺”的存在,形成了許多微小的凹槽,我們上的松香就藏在凹槽里。用老了的弓子,沒有“小刺”的感覺,而是非常光滑。

弓子用的時間越長,老化越嚴重,凹槽越淺甚至沒有,松香掛的越少,拉起來就打滑,音質就差。有些人誤認為,弓子用了好幾年,弓毛還很多,就不用更換新弓子,這是極為錯誤的。何時更換要檢查弓子的老化程度,而不應以弓毛多少來判斷。一把弓子若每天練琴兩小時,一般一年左右應更換,以求得更好的音質。

三、琴弦的老化程度

用老了的琴弦,用拇指和食指檢查一下弓子與琴弦的摩擦點,你會發現圓形的琴弦變扁了,甚至有時會把弦芯外面的纏弦磨漏,這樣的琴弦不但發出的音質差,還會加速弓子的老化。因此,為了保護弓子和獲得良好的音質,要經常檢查和更換老化的琴弦。

四、松香的多少

松香上的太多,噪音多;上的太少,有時不出音。有人上完松香後一拉就飛沫,之後一兩周都不上松香,這種做法很不妥當。松香應少上勤上,尤其對較老的弓子更應如此。

五、琴碼的材料、大小和位置

琴皮會隨著使用越來越松。樺木、紅木、紫檀木、烏木的密度依次遞增且相差很大,本人體會琴皮越松應使用密度較大的琴碼,以使音質明亮些;琴皮越緊應使用密度較小的琴碼,以減少音質的粗糙感。

琴碼的底面積越大,音質越暗;底面積越小,音質越亮。

琴碼的材料、大小要反覆試驗,選好後,琴碼的位置要放在琴皮的中心點,這樣琴皮能獲得良好的振動,音質飽滿,有共鳴。位置靠上或靠下,音量變小、音質發澀,不圓潤。

六、控制墊的材料、大小、位置、鬆緊

為了減少噪音,在二胡琴碼下面要加一個控制墊。本人體會新二胡用密度較大的海綿墊,一年後可換成毛尼墊,二年後可換成麂皮墊,這樣效果不錯。

控制墊的大小(即底面積)要適中,太大音質發暗,太小有時出噪音。

有人把控制墊放在琴弦最下面,我反覆試驗感覺不如放在琴碼下面音質好。

控制墊的鬆緊要以能夾在琴皮與琴弦之間稍有活動量為宜。

七、氣候條件

濕度越大、溫度越高,琴皮越易塌,音質發暗;濕度越小、溫度越低,琴皮越緊,音質發噪。因此二胡不用時要放入盒內,在潮濕的季節,盒內可放入適量乾燥劑,且兩周更換一次。在乾燥的季節可將潮濕的海綿(注意不要滴水)放在適合的小容器中,置於二胡盒內以防乾燥。

以上影響二胡音質的諸多非技術因素,需在演奏實踐中反覆耐心試驗,細心體會,綜合判斷,恰當選擇或改進,以期獲得最佳音質。

鑑別方法

二胡的鑑別二胡的鑑別

一把二胡的質量優劣,應該從音質和二胡製作的整體工藝兩方面來鑑別:

(1)音質方面

普級品要求音量較大,一、二把位無過多的雜音;中級品要求發音較亮,上下把位 比較平均;高級品則要求在各個音區里發音的靈敏度強,聲音洪亮,在各音區都能保持 相對的均衡。音響共鳴強,傳遠效果好。

音色圓潤、高音明亮、低音渾厚,沒有明顯的 雜音。音質的好壞以聽覺鑑別。

(2)工藝製作方面

主要部位尺寸要達到要求。琴桿不能過長,否則演奏時不易掌握琴的重心。桿體圓滑、光潤而正直,將二胡仰放於桌上,不得有過分的偏歪現象。 琴筒外表應光滑、整潔、美觀。筒內壁不得粗糙。厚薄要一致,膠合處緊密無隙。圓形琴筒圓度準確,裝飾線條寬窄一致,六方形琴筒的邊和角須勻稱。 蒙皮要鬆緊適度,過緊發音硬,過松發音悶。蟒皮的厚薄是關鍵,以厚薄、鱗花以花紋色澤鮮明的蟒皮為佳。皮質表面處理應顯得乾淨,不應有過多臘,蟒皮表面看上去有一種透亮的感覺,皮質後面應顯均勻白色,特別是高檔二胡,是至關重要的,直接會影響到二胡的出聲和“前途”。

琴桿與琴筒的安裝,要求極為嚴格,它們的配合直接關係到發音的優劣,一定要配合嚴密,不得有松曠現象。琴桿與琴筒配合的上下眼中心,距離琴筒前口邊緣,包括振動膜在內,均為37毫米~38毫米,這樣的安裝角度,才能使弦通過琴馬加大對皮膜的壓力,既能使下把位(高音)發音清晰,又便於演奏技巧的發揮。 二胡的外觀,普級品要求色澤基本一致,中級品要求光亮,高級品要求光亮均勻,木紋清晰。

選購技巧

二胡的選購技巧二胡的選購技巧

一、選擇二胡注意琴筒共鳴共振焦點區域
行話說好琴音要“捆得住”,意思就是二胡琴筒共振共鳴必須形成一個集中焦點,不然其音散而無神,高音虛,低音薄。琴皮振動發音後,沿筒口喇叭口向後聚焦成一種稜錐狀區域,這個區域的長短變化是以喇叭口的斜度而變化的,加上音槽的反射共鳴作用(橢圓琴沒有音槽),是調節二胡高低音平衡的關鍵。其高音區(即下把位)在共振焦點區前移時音量大,音質實;在共振焦點區後移時音量小,音質薄。其低音區(即上把位)恰恰相反。為兼顧高低音平衡,共振焦點區域必須處於合理的位置上。經驗證明共振焦點為琴桿中軸線偏後一點為好。簡單測定共振焦點區的方法是:試拉琴時左手感覺到琴桿、琴頭、琴托有種貫通般的振動感,這表明共振的焦點正好落在琴桿中軸線上,另外憑經驗也可聽出焦點區域。

二、選擇二胡時注意“破竹篙效應”
一根竹篙完好無損時敲起來其音“噹噹”響,一旦中間某一節或者篙頭出現裂口等,敲起來整個竹篙“噝噝”破音,這就是裂縫等經過導振共振後波及全竹篙的“破竹篙效應”。二胡的“破竹篙效應”至今被忽視未引起注意。二胡在製作過程中,材料和製作結構難免會出現一些自然和人為的縫隙,如被疏忽未處理好,就容易產生“破竹篙效應”。本人曾經歷過一把好琴,製作材料極好,作工精良,一般時候拉音質非常好,但在夜深人靜沒有任何雜音干擾時,就會隱約聽到外弦d尾音上帶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噝噝”雜音。很長時間找不到原因,後來卸下托板,在琴筒的邊緣用放大鏡找到一小風乾裂紋(舊料種容易產生)。用高滲透性502膠一點,立即消除。“破竹篙效應”一般不在原點產生,它隨導振轉移後,在二胡發音的尾音中出現,也不是在所有音中出現,有時二胡某一音頻導振共振正好激發“破竹篙效應”。挑選方法:1、拉空弦用耳朵貼在琴桿上聽,可聽到明顯的雜音;2、仔細聆聽每一個音,檢查材料的每點製作。這樣就可以避免誤選帶有“破竹篙效應”的二胡。
三、選擇二胡時注意發音在某一音頻上的不實
這是常見病、多發病,而且在琴皮厚琴皮緊的高檔琴上多見。在拉琴時,常出現一個音或者幾個音出現明顯的不實,發出類似泛音的效果,有人還誤以為是琴弓打滑,這主要是因為琴筒和琴皮的共振在某一個音頻上協調不好,不能產生共鳴。有的琴拉過一段時間後可緩解和消失,有的琴則不能。注意方法:1、琴皮要厚薄勻淨,2、琴筒內壁要光潔對稱,弧度圓滑連貫。

四、選擇二胡要注意其表現力
表現力是二胡的精髓。二胡的表現力一般來講是從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二胡的靈敏度和舒適性。要求反應靈敏,琴弓觸弦即響(發聲),音質純淨豐滿,不拖泥帶水疲疲塌塌;持琴手感舒適,給演奏者一種小鳥依人般親和感,激發演奏興奮感。二是二胡的控制性和潛質力。琴能隨演奏者意願隨心所欲、收放自如的表現和發揮,強奏不“爆”,弱奏不“虛”,高音不“嘯”,低音不“咽”。在音域、力度大跨度上能發揮自如,不覺“吃力”,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能和較大的“儲備功率”。如同一部性能優越馬力強勁的汽車,讓駕駛者充分享受駕駛的樂趣……好車能給駕駛者一種人車合一的感受,好琴也同樣能給人一種人琴合一的感受。
表現力在製作二胡上還容易掌握,在低音琴上就有一定難度,例如一般二泉琴容易產生髮音遲鈍、聲音發虛的問題。應該說二泉琴的表現力是二胡製作中最難把握的。
表現力是一種不易言傳只可意會的感覺,且無衡量的標準和尺度,需要二胡的製作者和演奏者去感悟和把握。

五、選擇二胡要注意其穿透力
評價二胡音質量的另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穿透力”。穿透力是集音色音質音量之所長,是二胡優秀與否的重要內質因素。
本人體會:穿透力應是二胡發音到共振協調統一和諧時的體現。振動是發音之源,無振無音——簡單物理原理。分析二胡結構及發音原理經過可發現:琴弦發音傳導至琴皮(振動膜),這時琴皮中央振幅大頻率低,越往邊緣振幅漸小頻率漸高;琴皮振動傳導至琴筒(擴音筒),這時蒙皮前口部回音反射振動振幅小頻率高,越往後振幅漸大頻率漸低。通過琴皮琴筒的共振共鳴加上琴桿琴托等的共振共鳴,使二胡發出優美的聲音。
本人認為:穿透力好的琴振動頻率音域要寬厚,主音頻突出,次音頻和諧協調,就像一部好的音響,其高、中、低音的協調才使音樂具有穿透力感染力。音量大並非意味著穿透力好,而穿透力好的不一定音量大。
穿透力好是二胡製作技藝和質量的又一重要要求。
以本人的經驗和感受檢驗一把琴穿透力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憑自己感悟。其中有兩個最簡單的方法:其一,試拉琴時持琴左手感覺琴桿及琴筒琴頭等有一種較強的震顫感,音色音質音量協調;其二,一人拉琴,一人由近及遠的聆聽,聽其發音傳遠性好,發音悠長豐滿清晰,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六、選擇二胡應注意其製作藝術
好二胡應該是樂器的高品質功能和製作高品質的藝術美的聚合結晶。即既是一件音色、音質、音量完美稱心如意的樂器,同樣還是一件賞心悅目具有收藏價值觀賞價值的藝術品,讓人拉起來順心,聽起來舒心,看起來稱心。
就二胡製作藝術美方面談一點個人感受:
製作尺寸規範:琴桿中軸線與琴筒中軸線與兩琴軫中軸線達到三個垂直;琴桿軸心線與琴筒上下孔軸心線與底托軸心線與琴軫軸心線達到五個同心,這樣使整琴發音共振共鳴的軸心效果高度統一;琴筒內外壁的拼縫角度準確對稱,板壁厚度對稱均勻,長度精確,弧度圓滑、連貫、流暢,使琴筒共振共鳴在頻率、傳遞速度上均衡、對稱,有效地提高了音質的純淨度。
製作結構嚴密:首先,琴桿與琴筒的桿、孔配合精確到位,鬆緊度恰到好處;其二,琴桿孔與琴軫的孔、軫配合精確到位,既不難扭,又不跑弦(孔、軫結合面達到了滿配合);其三,琴桿與琴托的榫眼配合緊密到位,琴托既不前後移位,也不左右挪位。整琴結構的孔、榫、眼達到了嚴、實、準、緊的高標準。
製作工藝精細:從琴筒挽皮的加工處理,到蒙皮後的皮麵皮緣邊的處理乾淨整潔利索;琴筒拼鑲及內壁的製作打磨,琴筒外殼的成型拋光,精細到位;雕刻、拼嵌的作工、造型精雕細刻;整琴的溝、槽、線、弧、彎、邊、角、孔、榫、眼的加工細緻入微,全部製作工序鋸、刨、耪、鑿、鏟、削、銼、鑽、鑲、嵌、雕、刻、鏤、拼、粘、挽、磨、光,環環相扣,乾淨利索到位,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細微之處見功夫。
製作效果唯美:製作工藝要使二胡到達很高的藝術造型美。一把好,遠看神,近看形,上手聽音。二胡內涵上乘的音色音質音量效果與外觀流暢秀美大方的造型相得益彰。琴軫與琴筒之間有效弦長必須設計合理,使弦的張力、振動頻率、手感舒適度,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達到音質和手感的最好效果。皮膜處理及挽皮的工藝必須到位,使皮膜的張力、彈力恰到好處,使琴的靈敏度、音色音質音量的穩定性、琴耐用持久性,三者有機的結合,發揮出琴的持久良好音質效果。總的來說,一把唯美的好琴應該細看秀氣、近看大氣、遠看神氣。二胡音、形、神三者兼備,才能達到和諧統一的審美藝術效果。

保養方法

保養維護保養維護

二胡琴皮如果在保養得體的情況下會有很長的壽命,前提是要經常使用,通常見到的二胡大多都是存放不當,不經常使用而損壞的。經常使用會使琴皮保持彈性,這也是它的生命力。樂器的音色是不斷使用,是拉出來的,不用不拉是不會好的,在平時使用的情況下,本身也是對樂器是一種維護和保養。正確的使用也是正確的保養。有很多理論書籍或網路上的知識對琴皮提出了一些保養和處理的方法,但理論和實踐畢竟有差距,有時候表現出來的差距並不小。

萬春二胡為例,
琴皮第一道工序就是鏟皮,目的是將粘在皮上的肉雜物等都去掉,鏟皮要均勻,恰到好處,很關鍵,也很累人的一道工序。
第二道是套皮,目的是拉伸蟒皮,去其油性,成型穩定,這時有一道關鍵工序就是燙皮,燙皮的目的1.是穩定琴皮不讓定型的琴皮再有收縮。2.是美觀,是琴皮有光澤。3.保護琴皮受濕度的影響。套皮完成後就可以決定琴皮的使用情況。
第三道是鞔皮,前兩道的工序做好就為鞔皮鋪好了路,做到六角均勻,鬆緊恰當,難點是琴皮與琴筒的搭配,根據琴皮的情況處理琴筒,根據木料選擇琴皮。
從這些工序來看,大家可以知道其中有兩點:1.去油性,有油性的琴皮會嚴重影響發音,對著光看的感覺就像一滴油點到了紙上。2.琴皮表面已經有處理。套皮定型,蟒皮二次成型的工序。這些工序的處理都會對二胡的音色和使用起到關鍵的作用。

在日常使用中不需要對琴皮上油,上凡士林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封臘,有鱗片翹起也很正常,捲起的鱗片是隨琴皮一起振動的。且不可用膠水粘,琴皮要保持它的透氣性,自然性,它會自然的適應使用環境,因此二胡確實有它的靈氣所在。如果在琴皮內外都給封住就會影響琴皮振動了。琴皮鞔好後不可在對琴皮背面進行再處理,因為從琴筒後面對琴皮背面刮或打磨處理,會導致琴皮厚薄不均,嚴重會使琴皮破裂,因此我建議大家不要嘗試。對音色的改變應該從弦,琴碼,千金和音墊著手,知道它們的作用和原理就可以反覆調試,調節出自己滿意理想的音色。

二胡在不用的時候要放些防蛀片,濕度到的地區再放些乾燥劑,經常也要拿出二胡讓透透氣。

音色的調整及修理

一般來講,一把發音有這樣那樣問題的二胡,通過合理的調整,可使音質有所改善。一把二胡如果出現開膠、裂縫、變形等毛病,有專業人員修理自然最好,若無此條件,自己試著動手修復也並非絕對不可行,不過需要事先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下面簡介幾種調整音質及常見毛病的修理方法。

音質的調整
新購置的二胡,一般發音比較響亮,但音質大多毛糙。如果採用油煎色木琴馬,並將高度適當增加、底盤適當放大,發音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趨於純淨與柔和。
一把二胡用久了,皮膜會塌落,使發音變悶。如果塌落不嚴重,可改用稍矮一些的底盤長腰形松節琴馬,能使發音趨向明亮,音量有所增大。
一般的普級、中級二胡,大多皮膜偏薄,聲音響而空,缺乏美感。要想獲取悅耳的音色,可採取在皮膜背面貼小皮的辦法。小皮,圓形,直徑3毫米左右,像紙一樣薄。如果找不到薄皮,也可用的綸布。貼皮大小,根據二胡皮膜的厚薄而定,厚的貼小些的,薄的貼大些的。關鍵是要貼實,膠液不能外溢,否則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毛病的修理
由於碰撞或氣候原因,二胡會出現開裂。如果是接縫脫膠,須將原有舊膠除淨,再塗進新膠,用繩紮緊即可。如果是裂損,可在縫隙處填些細木屑,再塗上502膠。倘裂縫較大,可用嵌粘木片的方法修理。
由於材料及氣候的原因,有的二胡琴杜會變彎,影響使用。修復的方法是,在火爐上烘烤,不得烤糊,要烘透,然後藉助工具撬直,再塗些冷水使之形位固定。
皮膜脫落了,倘若不破損,可以重新蒙上。蒙皮前需做一個鐵皮(厚約1毫米)套圈。其形狀及圍徑要與琴筒的前斜面一致,並寬出筒口前沿2毫米。套圈繞上紗帶。蒙時,在皮膜背面塗上清水、浸軟,將筒口舊膠清除乾淨並用1#砂紙輕輕打磨一下,在筒口外圍及端面的外半邊塗上膠,把皮膜順向放在筒口上,套上鐵皮套圈,置入如下圖的夾具間。鏇轉夾具兩邊的螺帽,下壓套圈,直至達到適宜的皮膜張力為止(皮膜張力可通過手指彈擊聽音判斷)。

經典曲目及演奏提示

二胡的演奏二胡的演奏

曲目太多,這裡四至十級每級寫兩個代表曲目

四級:《良宵劉天華曲。演奏提示:此曲亦名《除夜小唱》,基本情緒是喜悅,愉快。應注意揉弦的彈性放鬆,運弓的流暢自如,速度快慢適中,歌唱性強。

《賽馬》黃海懷曲。演奏提示:此曲描寫我國內蒙古人民在傳統節日——那達慕盛會上進行賽馬活動的激動人心的場面。要注意有一定的速度,但又要做到快而不亂,強弱起伏安排得當。

五級:《山村變了樣》曾加慶曲。演奏提示:樂曲反映了祖國山村的可喜變化,錶帶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趙昕,蔣異風曲。演奏提示:根據同名陝北民歌改編。樂曲以高亢的音調和優美的鏇律,歌頌了陝北的風土人情,表達了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熱愛,展現了“圍定親人熱炕上坐,熱騰騰的米酒捧給親人喝”的熱烈場面。

六級:《讚歌》王竹林曲。演奏提示:樂曲選用西藏民歌的音調和節奏作為素材,表現了“雪山升起紅太陽,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歡樂場面,表達了西藏人民對親人解放軍的一片深情厚誼。

《趕集》曾加慶曲。演奏提示:此曲與《山村變了樣》是曾加慶先生農村題材二胡音樂作品的“姊妹篇”。作品緊扣農村中“趕集”這一特定的生活側面,通過渲染“趕集路上”人們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從一個新的典型角度,揭示了新農村人們嶄新的精神面貌。

二胡演奏二胡演奏

春詩鍾義良曲。演奏提示:樂曲選用了廣西壯族少數民族的音調為素材加以發展而成。曲調清新優美,動人心扉,是一首以音樂的表現手法來讚美春天,歌頌祖國,歌頌大自然的抒情詩章。

七級:《江河水》東北管子黃海懷移植。演奏提示:原是一首濃郁東北地方特色的雙管獨奏曲。樂曲通過一個家破人亡,走投無路的婦女,面對滔滔江水的哭訴,反映了舊社會裡勞苦大眾的深重災難和悲慘遭遇,控訴了剝削階級壓榨勞動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現了被壓迫人民對舊社會的血淚控訴和滿腔悲憤的心聲。

草原新牧民劉長福曲。演奏提示:樂曲以清新明快的格調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美麗動人的草原風情畫,表現了牧民們對新生活的讚頌和熱愛。也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深深情意和對牧民們的濃厚感情

八級:《豫北敘事曲》劉文金曲。演奏提示:本曲以河南地方音樂和戲劇音樂為基本素材創作而成。樂曲第一段是一個中慢速的具有痛苦傾訴和沉思性格的主題。婉約沉靜而又淒楚抑鬱的曲調,像一位深受壓迫的勞動婦女在泣訴舊社會加給她的苦難和不幸。第二段歡騰激越富於地方色彩的鏇律,形象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獲得翻身解放後的歡欣鼓舞和無限喜悅的心情。華彩樂段要注意把握寬廣,舒展,升騰跌坑和狂放激越的特點,把獲得解放的勞動人民的明朗豪爽的襟懷和一種抑制不住的內在激情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第四段推向歡暢昂奮的高潮。

江南春色朱昌耀馬熙林曲。演奏提示:此曲以江南一帶的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而成。從引子到尾聲的五段,原分別有“曠野清晨”“春回大地”“萬物爭春”“江南碧翠”以及“欽乃庭湖”等五個富有詩意的小標題。使我們僅從標題的提示就仿佛聞到了春天的氣息。而歡快流暢的音樂更進一步地展示了春回大地氣象萬千的生命活力。

九級:《二泉映月華彥均曲。演奏提示:此曲本無名,後來才以江蘇無錫惠泉山“天下第二泉”為樂思的契機,通過對“清泉”,“月夜”等畫面的描繪,使樂曲情景交融,深情動人。

《三門峽暢想曲》劉文金曲。演奏提示:作者通過樂曲熱情謳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高度讚頌了建設者們以主人翁姿態忘我勞動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抒發了人們對偉大祖國無比熱愛的深情厚誼。

十級:《一枝花》張式業改編。演奏提示:原為山東民間音樂,曾作為電視劇《武松》的主題音樂,用嗩吶主奏。高亢激昂而悲壯的音調,較好地表現了這位遭人陷害而深陷險境的打虎英雄的形象氣質。因此,當後來作曲家將其改編成二胡獨奏時,曾取名為《壯別》

《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乾》劉長福改編。演奏提示:原為陳剛根據歌曲《美麗的塔什庫爾乾》,笛子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以及新疆塔吉克族的音樂素材而創作的小提琴曲。樂曲描繪了塔吉克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騰場面和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感。

演奏技法

演奏技法演奏技法

演奏時多采坐姿,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拉弓。將弓毛置於雙弦之中拉奏,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的擦弦樂器

弓法

弓弦樂器運用琴弓以表達樂曲的表情。以用弓的長度區分為全弓、長弓、短弓等,以使用部位區分為弓尖、弓根、前弓、中弓、後弓等,以運弓速度區分為快弓、慢弓、顫弓等,以弓序分為推弓、拉弓、分弓、連弓、斷弓、頓弓等。基本上分為圓滑演奏效果的連奏弓跟頓弓、跳弓、飛弓、拋弓、擊弓等斷奏弓。

指法

以按弦手指的動作創造不同音色,如揉弦、顫音、打音、泛音、滑音、撥弦等。

演奏問題

學者在學習二胡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一些偏差。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將會嚴重地影響學習者演奏水平的提高,甚至會使二胡學習功虧一簣,下面我將它們寫出來提請二胡學習者們注意。
一、二胡演奏者在坐姿上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
2、兩肩高低懸殊,通常是左肩高、右肩低。
3、過份地踮左腳,甚至左腳掌完全懸離地面。
4、過於低頭,使觀眾只能看到演奏者的頭頂心
二、二胡演奏者在持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點:
1、持弓位置過於靠近弓頭或過於靠近中弓。
2、弓子過於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靈活運動。
3、持弓時手指過於向下“耷拉”,使弓桿緊壓琴筒磨擦,弓毛反而離開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桿與弓毛之間拿出來,到演奏內弦時再伸進去。
5、持弓時拇指的位置不正確。
6、持弓時中指過於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勁。
7、握弓過緊,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關節內側、以及中指第一關節外側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有人誤認為這是“功夫”,而實際是持弓方法上的錯誤。
三、二胡演奏者在持琴與按指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琴筒錯誤地放於左腿中間,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2、琴桿過於左斜或右斜;過於前傾或內收。
3、第一把位時左手虎口離千斤過遠。
4、左臂缺乏應有的支撐力,靠虎口夾緊而吊掛於琴桿之上。
5、拇指下彎勾住琴桿。
6、持琴時左手掌心貼近琴桿,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關節過分彎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觸弦。
8、手指關節反彎,尤其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關節。
9、手指(尤其是無名指和小指)不是從弦的正面(從弦向琴桿方向)按弦,而是從弦的外側(從弦向身體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實了外弦,內弦卻處於虛按狀態,常常因此而出現狼音。
10、演奏時始終讓手指“懸”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鬆。
11、當一個手指按在弦上時,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時大臂過分抬高,使左臂處於緊張而不自然的狀態。
四、二胡演奏者在長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點:
1、弓子運行不平直。
2、運弓時手腕動作不正確。
3、換弓時腕部有上下動作。
4、運弓的始動點不正確。
5、在換弓中手腕轉換的瞬間,左手手指突然鬆開,造成換弓痕跡過大。
6、運弓中壓速比例不恰當,致使音質不理想。
7、有的演奏者習慣於多用弓子左(中弓至弓尖)三分之二的弓段,而對右(弓根)三分之一的弓子卻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
8、演奏時弓毛不能呈扁狀貼弦,而是呈圓狀,以致碰到兩根弦而發出不必要的雜
音。
9、運弓過程中拇指位置游移。
五、演奏者在換弦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慢(中)速換弦時,手臂不必要的前後擺動過多。
2、換弦時翻手腕。
3、換弦時弓子上下跳動,這是手臂的上下運動造成的。
4、換弦時內外弦的音質、音量不均衡。
六、演奏者在分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拉推弓聲音不平衡。
2、拉推弓動作上下掂動。
3、演奏分弓時手腕或肘部動作過大。
4、兩手配合不佳。
七、演奏者在連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弓段分配不佳。
2、在連弓中用弓子打拍子。
3、運弓力度不均衡,常常表現為“棗核 ”弓。
4、拉推弓的音質和音量不均衡。
5、一弓內音符的時值不準確。
八、演奏者在快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右臂動作“軸”沒有放在小臂中間部位。
2、弓子打圈,不能保持“平──直”運行。
3、貼弦度偏低,使快弓的發音含渾不清,缺乏顆粒性。
4、拉推弓發音不均衡,將快弓奏成類似“瘸腿”式的效果。
5、兩手配合不密切,常常表現為左手國際音樂網動作滯後
九、演奏者在顫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這么幾點:
1、手臂的緊張度控制或分布不恰當。
2、頻率過慢,或震顫不均勻,使顫弓的效果變成了“一盤散沙”。
3、弓子運行不夠平直,呈斜線運動或呈圓圈狀運動。
十、演奏者在頓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這點:
1、演奏頓弓時弓子向上跳起,給頓弓增加了“嚓喀、嚓喀”的雜音。
十一、演奏者在拋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手臂上下運動過大。
2、手指動作與弓子的下落配合得不默契。
3、演奏拋弓時右手抬得太高。
4、弓子起跳時蹭弦出雜音。
5、演奏拋弓時弓桿打琴筒出雜音。
十二、演奏者在換把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向下換把後大臂沒有隨之下移,而是仍然保留在上把的位置上。
2、換把後一指定位不準確。
3、換把時把位概念沒有放在大臂部位,而是放在虎口部位,這容易使換把定位不準確,尤其在大幅度跳把時,更不易做到一步準確到位。
4、在換把時手指先移動,然後虎口再移動,這就使換把動作的從屬關係顛倒了。
5、由高把位換至上把位時,虎口不碰千斤(上把不到位)。
6、換把不能上下垂直運動,以致琴桿在演奏過程中前後晃動過大,從而影響了換把
的通暢性。
7、虎口鬆緊狀態不恰當,或換把時沒有鬆開,以致動作艱澀,造成換把困難。
十三、演奏者在揉弦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滾揉時動作緊張、僵硬,各部位的配合不協調。
2、揉弦時虎口移動,影響了揉弦的穩定性。
3、揉弦與音準的關係把握得不好,或是因揉弦影響音準。
4、揉弦手法貧乏,缺乏變化。
十四、演奏者在滑音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左手滑動速度不均勻,中間有停頓現象,以致滑音斷斷續續。
2、滑音與應占的時值不吻合。
3、上下滑音的頭或尾演奏得過滿,該隱去的部份沒有隱去;或漸出漸入的過程奏得不自然,致使滑音顯得蠢笨、呆板。
4、盲目地使用滑音,沒有選擇和揚棄,使音樂變得象麵團一樣粘乎乎的一片。
5、墊指滑音的音準不佳。
6、墊指滑音不圓潤,手指在過渡的過程中有“坎”,使墊指滑音變成了三截式的滑音。
7、演奏回滑音時音頭不飽滿,甚至“吃”掉了音頭,使回滑音變成了上滑音,沒有起到回滑音強化音頭的作用。
十五、演奏者在裝飾音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1、分寸掌握得不恰當,常常是將裝飾小音符演奏得過於強調,以至突出於鏇律線之外,顯得笨拙、累贅。
2、在演奏擻音時,將擻音的第一個音奏得過長,以至造成節拍重音的移位。
十六、演奏者在顫指音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手指因過於緊張而抬不起來,因而擊弦無力,造成發音含混不清。
2、手指擊弦忽快忽慢,不均勻。
3、顫音與本音之間的音程不準確。
4、顫音達不到理想的速率。
十七、演奏者在泛音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左手輕觸的泛音點音位不準確。
2、弓毛的壓速比例調配不恰當。
3、弓子運行速度不均衡。
十八、演奏者在撥弦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勾弦時指肉“吃弦”過深,以至發音遲鈍,常晚於節拍點發聲,而且音響偏硬,沒有充分的餘音。
2、左手在輪指時,三個手指彈弦的音量不均衡,或因手指相互牽制,缺乏獨立性而不能均勻地依次彈出。
3、左手撥弦的同時配合以右手的拉奏,容易出現雙弦音量不均衡的現象,往往是右手拉奏音量過大,而左手撥弦不出聲。
4、右手撥弦的位置不恰當,會使弦的振動不充分,以至聲音發空、發散。
5、右手撥弦與左手按指的動作配合不默契,以至兩手動作的點不能對在一起,這樣不但發音含混不清,還會影響節奏的準確。
6、在撥奏中,因弓毛碰弦,而使琴弦 不能自由振動,以至發音沙啞,或出雜音。

重要人物

二胡演奏名家

劉天華(1894-1932)、劉北茂(1903—1981)、劉長福、劉湘(1963—)、劉崇增、阿炳(華彥鈞1893—1950)、劉繼紅(1957—)、賈鵬芳、 宋飛(1969—)、宋國生(1938—)、沈星揚、王國潼(1939—)、王永德 、王文隆、王銘裕、王明華、李源源(1976.9—)、李佳穎、李福華姜克美、姜建華、馬曉暉、馬向華、陳軍、陳耀星、陳詩涵陳春園、陳家昆、陳乃瑜、張韶、張方鳴、張尊連、孫以誠、孫文明(1928—1962)、趙寒陽、趙榮春、閔惠芬、梁雲江嚴潔敏、甘柏林、舒昭(1936—)、鄭德智、賀超波、蔣才如、朱昌耀、於紅梅、於川、劉光宇、許講德魯日融、蔣風之、項祖英、魏冠華、彭苙榳、孔艷艷溫金龍程秀榮周耀錕、邵琳、段皚皚高韶青、黃安源、梁文瑄、李寶順、林順麗、林傅強、邢立元、趙國良、陳慧君、張漢傑、許可、陳雄華、王穎、韓石、吳桐、李長春、金偉、李絳英拓化賢、關偉、呼延梅文牛苗苗、張懷德、吳昊等

二胡製作名家

辜存雄、王瑞泉任建一王國興呂偉康王根興、胡涵柔、陳耀生、萬其興、陸林生、桂根生、徐元貞、王鐵樹、呂建華、王秋利等等

古典音樂精品

如果用“下里巴人”來形容當代的流行音樂,那么古典音樂便是當之無愧的“陽春白雪”。無論是“秦箏吐絕調 玉柱揚清曲”的古琴聲,還是“嘈嘈切切錯雜談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都讓人魂牽夢縈……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