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薩卡利亞

帕薩卡利亞

帕薩卡利亞起源於西班牙吉他音樂。帕薩跟“PASS”差不多意思,就是走來走去。卡利亞的西班牙語原型意思是街道。西班牙吉他手在17世紀以前經常在街道上唱歌,歌曲中間的過門時候,會在街頭隨便走上幾步。這個段落後來就被稱為帕薩卡利亞。帕薩卡利亞除了繼續在西班牙發展,也在義大利得到發展。彼此間有不同的變化,相關內容可以參閱一些專門的論著。

簡介

帕薩卡利亞帕薩卡利亞

帕薩卡利亞起源於西班牙(一說帕薩卡利亞起源於義大利)的 3拍子慢板舞曲,16、17世紀時傳至歐洲各國,成為一種鍵盤樂曲。大多用小調寫成,以4~8小節的固定低音為基礎,進行連續變奏。

現代意義上的帕薩卡利亞是在巴洛克時期定型的一種變奏曲。鑒於吉他最初在歌曲中的作用以及西班牙吉他對單音低音鏇律的貢獻,帕薩卡利亞保留了這種低音變奏的特點。用一個低音鏇律線作為整部作品的基礎,這種鏇律線一般被稱為“利都奈羅”也就是不斷出現的鏇律之意。這些利都奈羅其實都隱含著和弦進行的線索。在義大利巴洛克早期的帕薩卡利亞中,I-IV-V-I是最常見的和弦連結,鏇律線則暗示這種連結。此外還有比較複雜的和弦鏈接,通過這種複雜連結能獲得較為悅耳動聽的低音利都奈羅

帕薩卡利亞帕薩卡利亞
巴洛克中晚期,帕薩卡利亞已經發展到很高的地步。利都奈羅幾乎從頭至尾都不改變,而高聲部的鏇律則一段比一段豐富。亨德爾的《帕薩卡利亞》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作品。

進入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時期以後,帕薩卡利亞基本不再被當作獨立的體裁,而是出現在音樂作品的某些段落中。比較出名的例子是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作品開始於一個低音的鏇律,經過17次變奏。所謂變奏並非是低音利都奈羅本身的變奏,而是樂隊在此基礎上的逐漸豐富的過程。利都奈羅本身經過更換配器的方式產生音色上的變化,但好的指揮家總是能讓這段鏇律清晰地被聽眾聽到。

另外,帕薩卡利亞的歷史一直與夏空的歷史相重疊,兩者在很多方面非常相似。相關的區別可以參見《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

《英雄交響曲》中“帕薩卡利亞”的成功運用

在文化部舉辦的第十屆中國交響樂作品比賽中,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創作的《英雄交響曲》獲得殊榮。這是一首成功的交響音樂作品,音樂主題是以表現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國富民強的偉大事業而奮勇前進的精神。以“英雄”作為這首交響樂的標題,正反映出此作品的深層意蘊。

“英雄者,為民族解放而反帝反封建的每一個中國人是也!英雄者,為祖國富強而工作勞動的每一個中國人是也!”(引自郭文景的創作題解)作曲家把他這種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融入作品中,傾注滿腔愛國主義激情,將嫻熟高超的復調技術與史詩般的宏大題材完美結合,使整個作品達到極高的美學境界,音樂氣勢恢宏,鼓舞人心,盪氣迴腸!演出的音樂會上,當合唱與樂隊唱(奏)出帕薩卡利亞原型主題—— 《國歌》最後的和聲進行時,劇場裡群情鼎沸,那雷鳴般經久不息的掌聲,正是作曲家心靈深處燃燒著的激情火焰的迴響……

帕薩卡利亞帕薩卡利亞
這首交響樂作品,作曲家為表現內涵深刻的重大題材,採用具有歷史意義的《東方紅》 (第一樂章"烈火"的主題)、《義勇軍進行曲》 (第二樂章"祖國"的主題)作為素材進行創作處理。在這部交響曲中作曲家保留了《東方紅》《義勇軍進行曲》的完整形式,同時還精心創作了其他多個獨具特色的對比性主題與之進行復調性結合。這部作品做到了藝術性和創作技巧的完美結合;音樂的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

《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祖國》採用"帕薩卡利亞"形式將《義勇軍進行曲》變奏,並對這一古老的創作原則進行了拓展。帕薩卡利亞——是一種舞曲形式,基本特徵是運用三拍子,小調式寫作,其主題主要出於低聲部並不斷重複出現;與之結合的上方鏇律是對比及模仿復調寫作的,這些鏇律本身也是不斷進行變換髮展的,與固定主題形成復調變奏曲的特徵。帕薩卡利亞形式的基本特點是,主題鏇律的不斷重複出現,極為適合《英雄交響曲》這首作品所涵蓋的深遠、廣闊的主題內容。反映出作曲家希望表現從上個世紀20年代起,炎黃子孫在那艱難歲月中的奮鬥歷程。反映出在偉大祖國幅員遼闊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個中國人都在為祖國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曲家抓住帕薩卡利亞的形式特點,巧妙地運用到他想要表達的內容中。這首作品遵循了帕薩卡利亞三拍子的節拍原則,但為了表現內容的需要而運用的是大調式,從而保持了基本主題《義勇軍進行曲》的氣質。

帕薩卡利亞帕薩卡利亞
《祖國》的第一部分:引子是遼闊的小廣板,管鍾以《義勇軍進行曲》的動機材料——純四度音程輕輕敲響,仿佛預示著一切生機的復甦,伴隨著這陣陣聲響的到來,溫柔的弦樂和圓號緩緩進入,在C大調主和弦的基礎上奏著舒緩的鏇律,弦樂的層層進入和豎琴同時唱響了《義勇軍進行曲》的主題片斷,雖然力度很弱,但聽者一定會去努力地捕捉這令人覺醒,振奮的樂聲。從49小節開始,進入帕薩卡利亞變奏部分:

變奏一,莊嚴的行板(=64 )木管組與弦樂組變奏的《義勇軍進行曲》的主題描繪出中國人民巨人般的前進步伐,在此基礎上小提琴奏出了一條長線條的鏇律,仿佛翻開了往昔的長卷,作曲家要向聽眾娓娓敘述那段難以忘卻的歷史。這是作曲家創作的一個新主題,與《義勇軍進行曲》主題形成對比二聲部復調,整段力度為mp 。

變奏二延續著變奏一的基本法,將前一變奏中木管組與弦樂組所奏出的基本主題《義勇軍進行曲》鏇律相互替換了,對比性的長線條鏇律主題交給由英國管吹奏,對比主題的又一次出現體現了復調寫作中固定對題的思維,整段力度與變奏一相比增強為:“f”。

變奏三,在主題鏇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小提琴奏出了第二個對比主題,它與第一個對比主題在性格上有明顯的差異。第二個對比主題是由短小的動機不斷向上模進構成,使得音樂情緒逐漸高漲。

帕薩卡利亞帕薩卡利亞
變奏四,與基本主題結合的對比主題的是引子中陳述的音樂主題,這是一條極寬廣的鏇律,在短短几小節的進行中,鏇律的音程迭宕起伏跨越了三個八度,加之這一變奏的整體音響加強了,此時音樂已經呈現出波瀾壯闊的畫面,整段一直保持強力度,可視為此樂章的第一個高潮段落。

變奏五,降E調曲笛吹出了一條具有內蒙古音調特色的主題,它與圓號吹奏的《義勇軍進行曲》的變奏鏇律形成鮮明對比的二聲部復調結構,樂隊的整體音響從ff降至p,音樂的畫面仿佛進入了夜色中遼闊的草原,那條由曲吹奏的內蒙古音調特色的主題一直輕柔地漂浮在樂隊的上方,令人思緒萬千。

之後的第六變奏,速度加快(=140),並且將包括基本主題在內的整段音樂換成5/4拍,加入了富有新疆地方特色的鈴鼓和手鼓等打擊樂器,表現了大西北少數民族兄弟的欣欣向榮的精神風貌。

變奏七,速度放慢(= 96 ),整段變奏的力度增強為ff,作曲家不斷變化著節拍以改變節奏重音,除了圓號和弦樂組奏出的基本主題《義勇軍進行曲》變奏鏇律外,其它各樂器聲部奏著那極富西藏風格特色節奏的音型鏇律,粗獷豪放的音響將音樂情緒推向高點。

帕薩卡利亞帕薩卡利亞
從第五變奏到第七變奏,作曲家分別展現了內蒙古、新疆和西部各少數民族欣欣向榮的歡騰景象,使人聯想到新中國建國後的第一個國慶節,在觀看了各個少數民族的歌舞晚會後,柳亞子經毛主席的提議創作的那首熱情洋溢、意境瑰美的詞:“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不是一人能領導,那容百族共駢闐?良宵盛會喜空前。”(見柳亞子《浣溪沙》 )毛主席看後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傑作:“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見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詞中的意境與變奏中的音樂一樣,形象地表現了國家統一各民族歡聚一堂的熱鬧氛圍。

音樂進入第八變奏,作曲家將引子中所陳述的主題鏇律加以擴大,原本寬廣的鏇律此時更加顯得宏大、渾厚,樂隊力度持續強奏ff,使這段音樂與引子形成了邏輯上的對應,同時也是表現內容發展過程中的前後呼應。

變奏九,輝煌壯大地,在這個變奏中,作曲家沒有加入任何對比主題,樂隊變奏基本主題《義勇軍進行曲》的鏇律,這是對之前各個變奏的總結。當九次變奏全部結束時,連線段的進入為變奏部分與原型音樂主題出現作了極佳的銜接,此時完整的《義勇軍進行曲》即國歌聲響起的時候,聽眾不由地跟著樂隊與合唱隊一同唱響那莊嚴肅穆的國歌。為了獲得最具“主題原型”意義的效果,作曲家以文獻摘錄的方式採用了中國人民最為熟悉的,由李煥之配器的《國歌》版本,極佳地再現了《國歌》的原貌,使聽眾與作曲家相共鳴。這個以《國歌》原型作為主題的尾聲使整首作品結束在宏偉的氣勢中。

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見《禮記·學記》 )郭文景的這首交響音樂作品鏇律樸實,音樂氣勢恢宏,使聽者久久難以忘懷;其音樂內容更是積極向上,催人奮進。這是作曲家以飽滿的愛國情感和精湛的作曲技術創作出的一部完整的藝術品。

相關評價

帕薩卡利亞帕薩卡利亞
帕薩卡利亞,這幾個響亮的字往往讓彈管風琴的人心血沸騰。老師說它不論是難度還是深度都可列入管風琴文獻中的top 5裡面。對這樣音栓複雜,極難獲得好聲效的大作,不敢奢望會有讓人非常滿意的錄音,最後的效果,簡直要看天意。我這裡比較好的錄音有兩個,一是美國著名管風琴家米切爾。莫瑞的演奏。他的句子透氣充足,不僅“活”,而且“潑”,在雍容的步伐中虎虎生風。此外,音栓配置格外動人心魄,錄音也好,在音響成為一片錦繡的時刻仍可辨內聲部的細密針腳。

另外一個是德國盲管風琴家瓦爾哈的演奏。他的演奏,我認為不如傳說中的那么棒,有的錄音甚至可以說很失敗,但這首《帕薩卡利亞》卻格外好,真是一片紫氣冉冉,既寬廣又沉厚,細處也毫不疏忽,飽滿到底。可以想像,有這般底蘊和血脈的人,跟巴赫也許真有份奇緣,即使失明也將苦心孤詣至死不悔,在巴赫搖動山河的壯大氣象中怡然心會。不過話說回來,執著的職業管風琴家誰不如此?如果沒有這份充盈的自足,還是儘早逃脫這個極度寂寞的演奏行當為妙。

“帕薩卡利亞”原指一種3/4拍的西班牙舞曲巴赫的前輩,同樣是北德管風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布克斯特胡德也寫過同題作品 (賦格放在開始)。巴赫顯然是受他啟發,但其飛揚的想像力和膽略把前輩遠遠甩開。這部作品,幾乎可以當作管風琴上的《哥德堡變奏曲》,它由一個八小節長的主題引導,發展出二十個變奏,然後接入賦格。與《哥德堡變奏曲》不同的是,它的主題多數時候由腳鍵盤重複,雙手以重巒疊幛的變奏為主,但也有過幾次高昂的主題出現。從一開始,腳鍵盤沉穩地“宣讀” 一遍八小節長的主題,雙手便以附點八分音符粉墨登場。

帕薩卡利亞《英雄交響曲》
各個變奏或者改變節奏,或者引入八度做對比,上行下行相交錯著,其間音栓配置不斷變化。到了第六變奏,開始以十六分音符往上沖,高潮開始。在一叢叢牙交錯的十六分音符雙音中,主題仍在腳上篤實地前行。到了帕薩卡利亞中部,腳鍵盤鏇律暫歇片刻,雙手上分解和弦步步登高,成為天上幾點星辰,然後穩落在一個巨大的七和弦上,開始下一個變奏—其間步履闊大的迂迴和決絕令人唯有敬畏。

結尾五個聲部齊上陣,喧譁著回憶一下以往的變奏,兩小節後銷聲匿跡,然後賦格接過尾聲和弦中的一個音挺身而出,以帕薩卡利亞鏇律為主題,開始剝繭抽絲地玩弄著迷人的對位。這部分居然更好聽,主題稍稍變化後在左右手和腳上穿行,伴以兩條對抗的對位聲線。這一段,密如子彈的一排排十六分音符間幾乎連呼吸都沒有,機械得令人難以置信,可是依然好聽,大概是由於主題上下穿行之際打造出一副骨骼雄奇的布局,此時細部的平直單調倒“酷”得可愛。有意思的是,高潮之後,兩小節長的雙手同時顫音,雙腳演奏十六分音符,平穩而又自得地駛入結尾

令人驚嘆不已的是,這部作品中的《帕薩卡利亞》部分很可能出自即興創作。那時他只有32歲左右,還在魏瑪當管風琴師,曲風尚未進入那種計算得精準妥貼,無可替代的階段,倒可能更熱衷於即興弄技。但能知賞這分弄技之趣的人,即使在他的年代,也不會很多吧?我總是懷疑,以巴赫的信仰和本性,寫作不會以自澆塊壘,自掃心頭雪為懷,然而他的許多管風琴作品幾乎只能是演奏者自己玩的遊戲。你看五個聲部同時進行的時候,雙手各自弄兩個,十六分和八分附點音符在一隻手上並舉,聽者即使拿著譜子也難免迷路。還有那細微的和聲色彩,到賦格末尾的那不勒斯六和弦, 我是聽了若干遍,自己分聲部在琴上慢慢試過,又在老師指點下才恍然見得其中奇氣,但由於離正式彈奏差得還遠,所知也無非皮毛而已。如果只是草草聽過,除了有一片喧鬧之聲掠過耳際,還能留得幾何—而肯安安靜靜坐住聽巴赫的人,本來就寥寥。

參考文獻

《韋伯恩帕薩卡利亞\伯格\勛伯格等人的作品》 作者:Germany 出 版 社: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

古典音樂精品

如果用“下里巴人”來形容當代的流行音樂,那么古典音樂便是當之無愧的“陽春白雪”。無論是“秦箏吐絕調 玉柱揚清曲”的古琴聲,還是“嘈嘈切切錯雜談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都讓人魂牽夢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