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舍

瓦舍

瓦舍,宋代勾欄中國宋元時期興盛一時的民間藝術演出場所“勾欄瓦舍”,是中國戲劇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位。每個勾欄中能容納的人數大小不一,據《東京夢華錄》卷二稱,汴京“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正如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中稱:臨安市民“深冬冷月無社火看,卻於瓦市中消遣”。所有的內容都是全新的創作,取材自現代人的生活中,與生活結合,以其劇團一貫的創作風格"借古諷今",拉近相聲與現代人的距離,把相聲說出博物館,他們的努力充分地在展演時一票難求的盛況得到迴響。

歷史

宋代勾欄宋代勾欄

中國宋元時期興盛一時的民間藝術演出場所“勾欄瓦舍”,是中國戲劇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位。它不光與中國真正完整意義上的戲劇——雜劇與南戲的演出相聯繫,而且也是當年全國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遺憾的是,曾經風靡了400年的“勾欄瓦舍”的演出樣式,在600年前已經消亡。

宋元時期,人們把商業性遊藝場所稱為“瓦舍”(或稱“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里設定的劇場稱作“勾欄”(或稱“勾闌”“鉤欄”等)。為什麼叫“瓦舍”呢?吳自牧在《夢梁錄》卷十九中說:“瓦舍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至於“勾欄”的名稱,則最早始於《水經注·河水》:“吐谷渾於河上作橋……施構欄,甚嚴飾。”唐代李商隱《倡家詩》有“簾輕幙重金勾欄”句。到了宋元時,“勾欄”的名稱被專指為演出場所。《書言故事》中明確地說明:“俳優棚曰鉤欄。”

據廖奔先生在《中國古代劇場史》中的考證,勾欄興起於北宋仁宗朝以後,衰竭於明代中期以前,歷時約400年。在宋室南渡以後,在北宋興盛起來的勾欄被帶到了行都臨安。這以前的臨安(杭州)是沒有勾欄的,在宋室南渡以後,大量的北方軍士湧入臨安,為了讓他們有一個娛樂的地方,就把勾欄也遷移到了這裡。後來從軍隊發展到了市井,勾欄就這樣在臨安興盛起來了。

南宋臨安的瓦舍數量據各種史籍記載,共有24座,這還不包括“獨勾欄瓦市”,即在瓦舍中只有一個勾欄的娛樂場所。大多數的瓦舍都有多個勾欄,每一個瓦舍中的勾欄數量不等。在《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記載:“惟北瓦大,有勾欄一十三座。”另外,臨安還有那種“獨勾欄瓦市,稍遠,於茶肆中作夜場”。每個勾欄中能容納的人數大小不一,據《東京夢華錄》卷二稱,汴京“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而每個勾欄的演出是從早上一直演到晚上,從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歇的。正如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中稱:臨安市民“深冬冷月無社火看,卻於瓦市中消遣”。《東京夢華錄》中稱:“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

可以想見,當年臨安二十幾個瓦舍里,約有上百個勾欄在演出,每個勾欄里有上千或數百個觀眾在看戲。粗算一下,當年杭州城裡每天的戲劇觀眾可達2萬至5萬人,一年觀眾累計達700萬到2000萬人次。

勾欄結構

雖然南宋“勾欄”的實物遺存全部消失,圖片形式的記載也完全失傳,但還是可以從浩繁的文字記載中找到關於它的描述。還有一些考古發掘的古墓葬中的雕塑和壁畫圖片資料,雖然不是直接描寫勾欄的,但也可以從中發現可以參考的蹤影。

根據耐得翁《都城紀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杜善夫《莊家不識勾欄》、無名氏《漢鍾離度脫藍采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和當代學者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等文獻記載,經過總結歸納,得出了如下的關於勾欄的結構資料:

1.整個勾欄劇場是木結構的,而且是全封閉的,只有一個門供觀眾進出。

宋代勾欄宋代勾欄

2.勾欄內部,舞台分為前部的“戲台”和後部的“戲房”。戲台周圍是用欄桿圍起來的,所以叫“勾欄”,它是畫著各種花紋的(見莫高窟112窟《西方淨土變》壁畫局部)。戲台與後台的戲房用“鬼門道”相通供演員進出,戲台與戲房之間用“神巾爭”隔起來,它的上面畫著神像(見山西洪洞霍山明應王殿壁畫雜劇作場圖)。

3.觀眾席分為神樓、腰棚。神樓是正對著戲台而位置比較高的地方,放著供奉的梨園神之類的神靈牌位,也可以放觀眾席;腰棚就是圍著戲台的木製的觀眾席。觀眾席里是沒有站席的,每個觀眾都有座位。座位是不編號的,先到先坐。

4.在觀眾席中還有等級,有“金交椅”,還有“青龍頭”。金交椅是留給皇帝坐的,當然是在舞台正中最近處。按照古代“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青龍頭”在舞台的左側下場門附近,“白虎頭”在舞台右側的上場門附近,都是最好的位置。

5.舞台的一側有“樂床”,原本是放置樂器的地方,在勾欄中成為樂隊演奏時坐的地方(見山西稷山馬村五號金墓雜劇雕磚“樂床”圖)。

6.勾欄的大門入口處,貼有“招子”,是花花綠綠的。上面寫著當天演的是什麼戲和名角姓名等。

7.大門入口處還掛有“旗牌”“帳額”,旗桿上掛著“靠背”。這些東西的樣式都沒有留下來,現在已無從可考,但可以從其他的畫面中參考。帳額是絹質的,上面寫著金字,橫掛在大門口的類似橫幅的東西。

相聲瓦舍

簡介

相聲瓦舍是 台灣唯一以創作相聲及相聲劇的舞台劇團,劇團的定位獨特及創作風格明確,作品量豐富、表演形式活潑年輕,市場上尚無競爭對手。

特色

劇場表演原音重現,不同於錄音室製作而成的節目。所有的演出都是LIVE紀實,包含現場的觀眾笑聲、掌聲都是共鳴,都是真情流露。所有的內容都是全新的創作,取材自現代人的生活中,與生活結合,以其劇團一貫的創作風格"借古諷今",拉近相聲與現代人的距離,把相聲說出博物館,他們的努力充分地在展演時一票難求的盛況得到迴響。

十大特色

1.劇很好看,而且劇本自己寫

2.沒有獨裁導演,沒有不負責任的作品

3.由於人少,大小事都得全員到齊一起搞

4.缺睡眠、缺銀兩,卻從不缺食慾的團員

5.便當店電話號碼,記得比家裡的還清楚

6.美女環繞可以暗自流鼻血,不可當面流口水

7.想想自己也是觀眾……所以票價訂低一點

8.來自票房的支持遠比不確定的補助踏實

9.一張桌子、兩把椅子成就大製作氣勢

10.不挾帶明星的光環,兩個活人名副其實大卡司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