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韻

中州韻

中國近代戲曲韻文所根據的韻部。“中州”指現在的河南省一帶,“中州韻”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分韻的方法各地不完全一樣,都跟皮黃戲的“十三轍”很相近。中國許多戲曲劇種在唱曲和念白時使用的一種字音標準。根據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等書所載,中州韻有陰平﹑陽平﹑上﹑去四聲而無入聲,字音歸為十九韻類。最早使用中州韻的是元代的北曲。

基本簡介

(圖)劇目上多演武打戲和神話戲劇目上多演武打戲和神話戲

元明以來許多劇種都繼承了這個字音傳統,但又都參酌本地語音加以變化發展。表現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徵已不甚明顯,大致還共同遵守著某些讀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還保留著一種抑揚頓挫﹑節奏感特別鮮明的聲調。一般稱這種用中州韻的念白為“韻白”或“上韻”,以區別於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蘇白”等。

湖廣是古代行政區劃的說法,有所謂“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稱謂有“湖廣布政使司”、“湖廣布政司”,簡稱“湖廣”,民間簡稱“湖廣行省”或“湖廣省”,明朝時期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行政區,治所武昌(今武漢武昌),為明朝15個“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當時的2京13省)之一,轄地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轄16個府。湖南就是湖廣南路,湖北就是湖廣北路。

湖廣音,簡單說就是這方區域(主要是湖北)的方音,是京劇語音系統里影響最大的一種。

崑曲語言

(圖)崑曲中州韻教材崑曲中州韻教材

崑曲的藝人都自稱他們唱念的語言是“中州韻”,什麼是“中州韻”?洛地曾有說明,云:所謂“中州韻”,是一個極為籠統的概念。大致的說,它是對字讀斟酌古今、綜合南北,而使之成為通用語的一個籠統說法,並不是某一地區或某一韻書所確定某一種具體語音、字讀。也就是今“曲唱”所謂“中州韻”與元朝卓從之的《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周德清《中原音韻》並不是一回事。雖然,受它的影響很大,尤其是《中原音韻》。

又云:曲唱這種做法,對其後的各種唱,尤其是各地各類、各種戲劇場上的唱,影響很大。其後,凡用文讀,即使是以當地的土音作文讀的唱說,其品種、班社及藝人都自稱“中州韻”。

蘇州崑曲的所謂“中州韻”,即是帶有蘇州方言特色的蘇州官話。目前六大崑劇團中,蘇州的江蘇省蘇崑劇團、南京的江蘇省崑劇院其唱念還保留吳音的特色,唱入字也必斷。上海崑劇團其唱念多已京劇化,入聲字往往不斷,浙江崑劇團(已改制為浙江京昆藝術劇院)夜遊京劇化的傾向,但還保留一些吳音特色,有時還帶一點杭州音。湖南崑劇團以郴州地區的官話唱念,北方崑曲劇院的唱念語音則如同京劇。

說白有所謂“韻白”與“方言白”,韻白是用中州韻的念白;方言白,即念白用方言。蘇州崑劇所用的方言白,主要是蘇白,即蘇州方言,但依角色需要,有時也用其他的方言,如《繡襦記,教歌》中揚州阿大就說揚州白;《長生殿,彈詞》聽客中的淨角就說京白。蘇州、南京、上海、浙江四團在劇中人是讀過書的上層社會人物多用韻白,下層人物多用蘇白,蘇白在醜、副行當中用得比較多。北京則改蘇白為京白,湘昆則改蘇白為當地的語言。

京劇尖團音跟中州韻

(圖)用中州韻、湖廣音結合湖北方言為舞台語言。用中州韻、湖廣音結合湖北方言為舞台語言。

京劇分尖團是最不成問題的問題,只要對京劇稍有了解的人都能說出點兒道理來,但要是用最簡單的話說清楚也不容易。用兩句話把尖團字說清楚,第一句給想知其然的朋友,第二句給想知其所以然的朋友。為表達清楚,我們找兩個字作代表,“箭”表示尖字,“見”代表團字。

在北0京話里,聲母 j q x 可以拼 i 打頭的韻母,比如 ian(見), iao(交), ie(姐) 等等,其中很多字在京劇的發音裡頭跟北0京話是一致的,如“見”,我們管這些字叫團字;而其他有些字在京劇的發音裡頭跟北0京話不一樣,可以跟聲母 z c s 拼在一起,而北0京話里卻沒有這個語音地位,比如 zian (箭),我們管這些字就叫尖字。只講北0京話的人是無法靠任何其他條件分辨團字跟尖字,唯有死記硬背。這是第一句。

在切韻音系所代表的中古語音系統裡頭,也可以列出聲母表來,就如今天的 b p m f, d t n l 一樣,其中有兩套聲母,一套叫“精組字”,聲母代表字是“精、清、從、心、邪”;另一套叫“見組字”,聲母代表字是“見、溪、群、疑”。這兩套聲母里來的字在今天的北0京話里都有聲母讀成 j q x 的,如“見”跟“箭”,北0京話發音上沒有分別。但是這些字在京劇里,凡是從“見組聲母”里來的字跟ian, iao, ie 等 i 打頭的韻母拼在一起的,聲母都是 j q x,就是團字;凡是從“精組聲母”里來的字跟ian, iao, ie 等 i 打頭的韻母拼在一起的,聲母就是 z c s,就是尖字。這是第二句。

所以說,所謂尖團字,在古代根本就是從不同兩套聲母里來的字,因為語言的發展,這些字在北0京話里已經合併了,而在在京劇所本的方言裡還是有分別的。在河南一些地方的方言裡現在還分尖團,這大概是京劇發音有中州特色的唯一根據。奇怪的是京劇早期的所有著名演員,沒有從河南或者所謂中州來的,中州韻是怎么混進京劇的就很可疑。如果能認真調查最早徽班進京時所有演員的母語,無論是安徽來的還是湖北來的,只要能發現其中有分尖團的方言,幾乎立刻就可以將中州韻這個說法踢出京劇。我一直認為京劇發音的根據就只是湖廣韻,苦於沒有時間去當地尋找方言上的證據。

京劇術語·聲韻念白

京劇中有這樣一句話:“千金話白四兩唱”,可見念白的重要性。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