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

票友

票友是戲曲界的行話,其意是指會唱戲而不以專業演戲為生的愛好者,即對戲曲、曲藝非職業演員、樂師等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票友和一般的京劇愛好者不同,他們不僅愛看京劇,也喜歡演唱京劇,甚至還參與演出,閃亮登場。不僅演唱生、旦、淨、醜各個行當的票友應有盡有,而且有些票友還把伴奏、服裝、化裝等都當作愛好加以研習。

詞語解釋

【名稱】:票友

【拼音】:piào yǒu

【注音】:ㄆㄧㄠˋ ㄧㄡˇ

基本解釋

◎ 票友,票友兒 piàoyǒu,piàoyǒur

[amateur actors; amateur performer] 稱業餘的戲曲、曲藝演員

詳細解釋

釋義:對戲曲、曲藝非職業演員、樂師等的通稱。相傳 清 初八旗子弟憑 清 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另取酬,後因有此稱。

【出處】:老舍《趙子曰》第十五:“票友們、伶人們都稱呼他為 趙老闆 。”

【示例】:夏衍《力與巧》:“過去有一位票友下海,演完了之後向他的師父請教。” 趙樹理《實幹家潘永福》:“住在河邊村子裡的人們就有一些愛盡這種義務的,和愛唱戲的票友一樣。”

票友基本介紹

票友票友

票友是戲曲界的行話。其意是指會唱戲而不專業以演戲為生的愛好者。據說昔日中國戲壇有許多名票友,其演技、唱腔、扮相,都勝過台上正角,京華、滬寧都有名噪一時的票友。票友從來不為錢去演戲,倘若興致濃處,水袖長衫、長靠短靴,也只是為了一個“玩”字,卻決不會收那份“包銀”。

票友大多數是為自唱自娛,如清朝的皇帝愛新覺羅·載湉、貝勒愛新覺羅·載濤、夏山樓主、袁世凱的公子袁克文、同仁堂的經紀人周子衡和上海的杜月笙、銀行老闆馮耿光、張伯駒、生理學家劉曾復都是造詣很深的名票,為京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有不少人由業餘轉為專業演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下海”,如老生張二奎、孫菊仙、汪笑儂、言菊朋、郭仲衡、奚嘯伯,花臉黃潤甫、金秀山,小生德珺如,老旦龔雲甫、臥雲居士,琴師李佩卿都是京劇舞台上舉足輕重的藝術家。近年票房活動非常頻繁,甚至遠遠超過了專業劇團。

歷史發展

相傳乾隆年間,流傳著一種名叫“清音子弟書”的曲種,為八旗子弟所創,當時曾分西城調和東城調,西城調類似崑曲。演唱的曲目多編自於小說和戲曲,曾一時盛行京城及東北各地。八旗子弟無論到各處演唱,都須得到批准,在所領到的龍票上注有“發給XX票房”字樣,憑此方可聚會演唱。至康熙年間,清朝統治已經穩定,此活動逐漸停止。因其屬於業餘愛好,不取任何報酬,清中葉以後,便把不取報酬的業餘戲曲、曲藝演唱者及樂師稱之為“票友”。票友須有一個進行排練、演唱的活動之處,於是該場所就沿用了“票房”這一名稱。這最初是與京劇毫無關係。位於鼓樓東大街原有一家“天匯茶園”,西城的八旗子弟常在此演唱子弟書,後來就轉變為清唱京劇了。

特點

票友和一般的京劇愛好者不同,他們不僅愛看京劇,也喜歡演唱京劇,甚至還參與演出,閃亮登場。不僅演唱生、旦、淨、醜各個行當的票友應有盡有,而且有些票友還把伴奏、服裝、化裝等都當作愛好加以研習。還有些票友為過戲癮,專門跑龍套,而且自備各種龍套服飾,許多票友還擅長研究劇本,鑽研唱腔字韻,琢磨表演身段。票友登台演戲,稱為票戲,當票友取得一定造詣後,有的便轉為職業演員,行話稱之為下海,像京劇名家孫菊仙、龔雲甫、言菊朋、奚嘯伯等人原本都是票友出身。京劇票友與其他藝術的業餘愛好者相比,具有廣泛性、群體性、自娛性、研習性等鮮明的個性。票友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現象,他們對京劇藝術的傳播,演員表演技藝的提高,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票房林立

從同治年間始,京城各區票房林立,參加活動者少則十幾人,多則數十人,甚至上百人。有的還在自家宅內設立家庭票房,那些酷愛戲曲的豪門富戶,騰出寬敞的房間或客廳,而且屋內桌椅、茶具等設施極為講究,甚至掛有精緻的水牌。有的王公貴胄和名門顯貴的票友,為顧及身份,演唱時還背向聽眾。還有的自己出錢為皮影戲“鑽框子”或為托偶戲“鑽筒子”配唱,即不讓人看見自己的廬山真面目,又過了戲癮。同(治)光(緒)年間,正是京劇的鼎盛時期,票友、票房遍及京城。

有記載的票房即有:

三簫一韻票房同治三年(1864年)成立於宣武區王恭廠,是京城較早的票房。

賞心樂事票房同治十年(1871年)成立於西直門內盤兒胡同翠峰庵,俗稱“翠峰庵票房”。為清室載雁賓創辦,主持人安敬之(名壽)原工刀馬旦後改老生,因是滿族旗人,所演《銀空山》之代戰公主維妙維肖,其扮相與眾不同,身著旗袍、足蹬花盆底鞋、頭梳兩把頭,且武打幹淨利落。老生戲《南天門》、《九更天》等也為其拿手戲。光緒二十年後由德(王君)如主持,黃潤甫、金秀山、許蔭棠、汪笑儂、劉鴻聲、龔雲甫、恆樂亭、載闊亭、雲雨三等都曾是此處票友。每逢三、六、九登台演出,常於“和聲園”彩唱,是影響極大的票房。

票友名家

小生票友下海成為名家

德珺如(1852—1925年),滿族公爺,為禮烈親王的後裔,宣宗時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之孫,其父曾為侍郎。原為翠峰庵票房之票友,初工青衣後改小生。光緒二十年後主持該票房,為此被革除家庭註銷宗譜,從而促使他正式下海,為金仲仁之師。

金仲仁(1886—1950年),清代皇族,本名愛新覺羅·春元,世襲奉恩將軍,曾從張曉山、茹萊卿、姚增祿、曹心泉習藝。曾為翠峰庵票房、肅王府票房之票友,下海後拜德珺如為師。與王瑤卿交誼甚厚,常年輔佐荀慧生,與張春彥、芙蓉草、馬富祿被譽為“四大金剛”。曾任長安戲院第一任經理,五十年代任教於中國戲曲學校。弟子有高維廉、高維儒、董維賢、王維筠、蘇維明、周維俊、關維芳等“十三太保”。子金玉書。

旦行票友下海成為名家

朱琴心(1901—1961年),名誘,號杏卿。曾是協和醫院票房之票友,為該院英文速記員。]923年下海成為正式演員,與四大名旦及徐碧雲並駕齊驅,有六大名旦之譽,故於台灣。

南鐵生(1902年生人),原為鐵路局職員,曾向王瑤卿請益,1938年正式下海,有“漢口梅蘭芳”之譽。

黃桂秋(1906—1978年),原名黃德銓,號蔭卿,別署桂軒主人。原為鐵路局職員,1927年拜陳德霖為師。下海後曾組“正誼社”,為黃派青衣創始人。

臧嵐光(1912一1980年),曾與朱琴心、蔣君稼、林鈞甫被譽為“票友四大名旦”。1930年拜王蕙芳為師,下海後曾組班演出。

丁至雲(1920—1989年),原名學秋,別名學芳。1948年拜梅蘭芳為師,下海後曾組“丁至雲京劇團”。

童芷苓(1922—1995年),原為天津永興國劇社票友。1939年拜荀慧生為師,次年自組苓社。1945年拜梅蘭芳為師。1995年因病故於紐約。

老旦票友下海成為名家

龔雲甫(1862—1932年),名璦,又名世祥。玉工出身。為南官園華蘭習韻票房之票友。原工老生後經孫菊仙建議改演老旦。下海後一舉成名,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內廷供奉,為臥雲居士、李多奎之師。

文亮臣(1878—1938年),滿族,曾為居士。師承羅福山。

淨行票友下海成為名家

穆鳳山(1840—1912年),原名長壽,字鳳山,人稱“小穆子”,滿族。原為翠峰庵票房之票友,學張奎官,曾拜“大奎官”劉萬義為師。下海後曾搭四喜班。光緒十一年(1885年)為內廷供奉。1893年私離昇平署至滬。始創花臉行西皮二六板。

慶春圃(生卒年不詳),滿族,下海後曾搭春台、四喜班。銅錘、架子、武淨皆能,尤擅短打。世稱“慶四”,與黃潤甫並稱“黃三慶四”。

黃潤甫(1845—1916年),滿族,曾在內務府當差。原為翠峰庵票房之票友,後拜四喜班的朱志學為師,下海後搭三慶班,被選人內廷供奉。有“活曹操”美譽,世稱“黃三”。侯喜瑞之師,麻穆子原名春山,曾為工部挑籠子出身。後賣私酒。下海後人四喜班,曾拜孫菊仙為師,被選人內廷供奉,有“假黃三”之稱。1925年病故。

金秀山(1855—1915年),號金麻子,滿族。原為翠峰庵票房、風流賞月票房之票友,拜何桂山為師後正式下海。光緒三十年選人內廷供奉,子少山承其衣缽。

郎德山(1867—1917年),回族,北京票友,拜金秀山為師,下海後曾搭四喜、春台、天福、寶勝和等班,被選人內廷供奉。吳松岩(1904—1988年),回族,北京票友,1937年拜金少山為師。下海後正式搭班演出。子吳鈺璋,兒媳沙淑英。

醜行票友下海成為名家

劉趕三(1816—1894年),原名寶山,號芝軒,字韻卿,堂號保身堂。曾一日連趕三場,被同人諷為“趕三”,遂以“劉趕三”為藝名。藥業出身,為天津侯家後群雅軒票房之票友。初習老生後改醜行。下海後先搭永勝奎班,後人三慶班。後被選人內廷供奉,曾任精忠廟首,為“同光十三絕”之一。

德子傑(生卒年不詳),人稱“麻德子”。曾在內務府當差。下海後為三慶班著名武丑。

傅小山(1880—1934年),滿族,幼練五虎棍,動作敏捷,後拜許福雄習武丑。曾佐周瑞安、楊小樓。光緒三十年(1904年)選人內廷供奉。馬富祿之師。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鑽黑鍋
鑽鍋
栽了
武三場
扒豁子
砍活
黑杵
蹲活
拿橋
台上見
藏私
撒紅票
辭班
喝了
蹺轍
啃台欄桿
拿賊
夯兒
一打一散
餿哏
出牙笏
風火戲

要彩
打炮戲
生醜言出
刨戲
對啃
象牙飯桶
麼鵝兒
掭頭
外場椅
內場椅
打軟包
穩準狠
底圍子
底包
趕包
皮兒厚
滿宮滿調
不夠一賣
文不溫,武不躁
拉了
拉矢
黑場子
沒譜
墊場
水詞
鉚上
聽場
一顆菜

漂帥脆
合槽
票戲
吃栗子
整臉子
死臉子
武軸子
蓋口
明場
打黃梁子
倒倉
實授
馬後
野狐禪
掃邊
下串
怯場
陰人
唱工戲
跳班
壓軸
打鬧台
開台
誤場
雨蓋
千斤話白四兩唱
柴頭
打卦
小老斗
老斗
班底
灑狗血
卯上
醜功夫,俊把式
邊式
子午相
鬧鬼
懈場
噱頭
捋葉子
捧角
重頭戲
對兒戲
暈場
冒場
搭班
破台
大戲
送客戲
軸子
分包

跟包
起堂
倒彩
放水
馬詞
帽兒戲
合弦
科介
吃素
留腿兒
左嗓子
戲要三分生
楞場
絕活
大路活
官中
討俏
候場
兩門抱
俏頭
暗場
尺寸
勁頭
寸勁兒
一道湯
四梁四柱
范兒
壓堂
一哭二笑三話白
挑簾紅
台柱子
跨刀
挖角兒
拴角兒
傍角兒
角兒
蹭戲
戲包袱
戲肩膀
戲料
坤角戲
累功戲
翻場
掐戲
搶戲
偷戲
會戲
封箱戲
封箱
蹲底戲
對戲
對台戲
回戲
彩排
三合成
摳戲
響排
排戲
下地兒
過戲
說戲
燈彩戲
幕間戲
過場戲
搭桌戲
義務戲
堂會戲
古裝戲
救場
應工戲
做工戲
冷場
墊戲
颱風[京劇術語]
趕場
謝場
票友
飲場
把場

馬前
科諢
笑場
棒槌
文三場
兩下鍋
火候
節骨眼
關子
一順邊
文武昆亂不擋
應節戲
反串
連台本戲
折子戲
小戲
票房

下海
碰頭彩
金鐘罩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