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場

文三場

文三場,指的是演唱京劇時的三件伴奏樂器,京胡、月琴和小三弦等。

介紹

月琴月琴

所謂“文三場”即指京胡月琴、弦子(小三弦);所謂“武三場”即指單皮鼓、大鑼、小鑼。另外,由於“文三場”的三件樂器總共弦9根(胡琴2根,月琴4根,南弦子3根),故而“文三場”又別稱“九根弦”。

使用歷史

京胡京胡

文場沒有二胡,武場沒有鐃鈸。這是因為二胡是梅蘭芳與徐蘭沅、王少卿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共同研究後才增加的樂器,與三大件形成的年代相差甚遠,況且二胡只有旦角和小生才用,老生老旦、花臉和丑角唱時都不用。鐃鈸在過去沒有專人執掌,而由彈月琴的代管,打鐃鈸的方法是一面用一個布墊放在桌子上,一面由人掌著,然後用手上的鐃鈸擊打桌子上的鐃鈸。設專職鐃鈸手也是二十年代的事情,當時只限於武戲,文戲用專職鐃鈸就更晚了。

據說譚鑫培譚老一輩子也沒用過專職鐃鈸。同時,文三場的京胡手要代管笛子、嗩吶、海笛;月琴手代管嗩吶、笛子和鐃鈸;彈弦子的代管笛子、嗩吶、海笛和堂鼓。武三場的大鑼手兼鑔鍋,小鑼手兼齊鈸和檢場,鼓佬兼大堂鼓。可見所謂"三大件"是很嚴格的,不能隨便給它定位的。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一些名角由一些文士來編寫劇本,在武三場(鼓板、大鑼、小鑼)中加入鐃鈸,在文三場(胡琴、月琴、弦子)中加入二胡,此外,在樂隊中加笙、加雲鑼,在[反二簧]腔調中加南堂鼓、碰鐘等,這些從某種意義上,都可以說是對於新文化運動中對於京劇批評的直接回應。至於在劇目中出現的配合時事的、批評社會的劇目,自然更應該看成是京劇在經受了新文化運動的激烈批評後的一種自新的努力。然而,從雅俗運動上看,這些又都可以看做是京劇雅化的表現。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鑽黑鍋
鑽鍋
栽了
武三場
扒豁子
砍活
黑杵
蹲活
拿橋
台上見
藏私
撒紅票
辭班
喝了
蹺轍
啃台欄桿
拿賊
夯兒
一打一散
餿哏
出牙笏
風火戲

要彩
打炮戲
生醜言出
刨戲
對啃
象牙飯桶
麼鵝兒
掭頭
外場椅
內場椅
打軟包
穩準狠
底圍子
底包
趕包
皮兒厚
滿宮滿調
不夠一賣
文不溫,武不躁
拉了
拉矢
黑場子
沒譜
墊場
水詞
鉚上
聽場
一顆菜

漂帥脆
合槽
票戲
吃栗子
整臉子
死臉子
武軸子
蓋口
明場
打黃梁子
倒倉
實授
馬後
野狐禪
掃邊
下串
怯場
陰人
唱工戲
跳班
壓軸
打鬧台
開台
誤場
雨蓋
千斤話白四兩唱
柴頭
打卦
小老斗
老斗
班底
灑狗血
卯上
醜功夫,俊把式
邊式
子午相
鬧鬼
懈場
噱頭
捋葉子
捧角
重頭戲
對兒戲
暈場
冒場
搭班
破台
大戲
送客戲
軸子
分包

跟包
起堂
倒彩
放水
馬詞
帽兒戲
合弦
科介
吃素
留腿兒
左嗓子
戲要三分生
楞場
絕活
大路活
官中
討俏
候場
兩門抱
俏頭
暗場
尺寸
勁頭
寸勁兒
一道湯
四梁四柱
范兒
壓堂
一哭二笑三話白
挑簾紅
台柱子
跨刀
挖角兒
拴角兒
傍角兒
角兒
蹭戲
戲包袱
戲肩膀
戲料
坤角戲
累功戲
翻場
掐戲
搶戲
偷戲
會戲
封箱戲
封箱
蹲底戲
對戲
對台戲
回戲
彩排
三合成
摳戲
響排
排戲
下地兒
過戲
說戲
燈彩戲
幕間戲
過場戲
搭桌戲
義務戲
堂會戲
古裝戲
救場
應工戲
做工戲
冷場
墊戲
颱風[京劇術語]
趕場
謝場
票友
飲場
把場

馬前
科諢
笑場
棒槌
文三場
兩下鍋
火候
節骨眼
關子
一順邊
文武昆亂不擋
應節戲
反串
連台本戲
折子戲
小戲
票房

下海
碰頭彩
金鐘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