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台本戲

連台本戲

連台本戲,戲曲劇目中一種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

簡介

“連台本戲”有兩種解釋:一種始於清道光年間北京的京劇。“大軸子皆全本新戲,分日接演,旬日乃畢。”一種始於清末上海的京劇,逐步影響到其他地方戲曲劇種。受資本主義商業化影響甚深,多演神怪武俠故事,並以機關布景為號召,如《狸貓換太子》、《封神榜》等。全劇往往有幾十本,每本都是自成起訖的一出大戲,每場只演一本。

歷史

《狸貓換太子》《狸貓換太子》

連台本戲,戲曲劇目中一種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最早出現於民間的節慶演出。據《東京夢華錄》所載,北宋時期就有連演數日的雜劇目連戲。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北京劇壇也常有連台本戲的演出,如著名的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就以擅長連演整本大戲著稱。當時清宮廷所編制的許多昆、弋大戲,如《昇平寶筏》(演全部《西遊記》)、《鼎峙春秋》(演全本《三國志》)、《忠義璇圖》(演全部《水滸傳》),等等,都是連台本戲。由於宮廷物質條件優厚,演出極盡奢華,與同時在民間地方戲中連台本戲的演出完全不同。清同治六年(1867),上海丹桂茶園建成,從北京天津聘請名藝人銅騾子夏奎章等到上海演出“十本新戲”《五彩輿》,這是上海演出連台本戲的開始,此後盛況,更較北京為烈。

連台本戲由於故事連續,通俗易懂,有文有武,排場熱鬧的特點,很受觀眾喜愛。但這種形式,也往往容易產生內容龐雜、藝術粗糙的毛病。辛亥革命時期,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潤上海新舞台,以及歐陽予倩汪仲賢周信芳等,都曾運用這種形式編演過許多取材於歷史或現實生活的劇目,其中一些劇目在鼓吹民主思想,宣傳愛國主義方面起了好的作用。但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經濟的影響下,連台本戲的創作也逐漸走上了歧途,內容荒誕庸俗,光怪陸離,如《火燒紅蓮寺》、《七劍十三俠》、《彭公案》之類,濫用機關布景,玩弄雜技魔術,甚至以賣弄色情的“四脫舞”、“風流椅”以及真狗上台、大耍蟒蛇等招徠觀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連台本戲的創作和演出進行了整理加工,1951年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的《太平天國》,繼承和發揚了連台本戲好的傳統,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改進和提高。

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鑽黑鍋
鑽鍋
栽了
武三場
扒豁子
砍活
黑杵
蹲活
拿橋
台上見
藏私
撒紅票
辭班
喝了
蹺轍
啃台欄桿
拿賊
夯兒
一打一散
餿哏
出牙笏
風火戲

要彩
打炮戲
生醜言出
刨戲
對啃
象牙飯桶
麼鵝兒
掭頭
外場椅
內場椅
打軟包
穩準狠
底圍子
底包
趕包
皮兒厚
滿宮滿調
不夠一賣
文不溫,武不躁
拉了
拉矢
黑場子
沒譜
墊場
水詞
鉚上
聽場
一顆菜

漂帥脆
合槽
票戲
吃栗子
整臉子
死臉子
武軸子
蓋口
明場
打黃梁子
倒倉
實授
馬後
野狐禪
掃邊
下串
怯場
陰人
唱工戲
跳班
壓軸
打鬧台
開台
誤場
雨蓋
千斤話白四兩唱
柴頭
打卦
小老斗
老斗
班底
灑狗血
卯上
醜功夫,俊把式
邊式
子午相
鬧鬼
懈場
噱頭
捋葉子
捧角
重頭戲
對兒戲
暈場
冒場
搭班
破台
大戲
送客戲
軸子
分包

跟包
起堂
倒彩
放水
馬詞
帽兒戲
合弦
科介
吃素
留腿兒
左嗓子
戲要三分生
楞場
絕活
大路活
官中
討俏
候場
兩門抱
俏頭
暗場
尺寸
勁頭
寸勁兒
一道湯
四梁四柱
范兒
壓堂
一哭二笑三話白
挑簾紅
台柱子
跨刀
挖角兒
拴角兒
傍角兒
角兒
蹭戲
戲包袱
戲肩膀
戲料
坤角戲
累功戲
翻場
掐戲
搶戲
偷戲
會戲
封箱戲
封箱
蹲底戲
對戲
對台戲
回戲
彩排
三合成
摳戲
響排
排戲
下地兒
過戲
說戲
燈彩戲
幕間戲
過場戲
搭桌戲
義務戲
堂會戲
古裝戲
救場
應工戲
做工戲
冷場
墊戲
颱風[京劇術語]
趕場
謝場
票友
飲場
把場

馬前
科諢
笑場
棒槌
文三場
兩下鍋
火候
節骨眼
關子
一順邊
文武昆亂不擋
應節戲
反串
連台本戲
折子戲
小戲
票房

下海
碰頭彩
金鐘罩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