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墉下南京》又名《劉公案》,豫劇傳統劇目,豫劇唐(玉成)門代表劇目之一。歷史上確有劉墉其人,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也確實在南京做過官,乾隆三十四年(1769),51歲的劉墉獲授江寧知府。清朝乾隆年間的“劉羅鍋”是人們理想中的清官,劉墉就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因其為官忠正、愛民、清廉”,深得百姓喜愛。有關於他的事跡在民間廣為傳播,後經文人墨客編寫加工改造成戲曲廣為流行。豫劇、京劇、曲劇、絲弦、山東梆子、河北梆子、晉劇均有此劇目,流布很廣,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常演不衰。已是豫劇紅臉演員的必唱劇目,是紅臉藝術中的一張靚麗名片。《劉墉下南京》分五本:《鍘太師》、《鍘西宮》、《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

基本信息

演出變革

該劇目最早由豫劇早期科班府八班(歸德府八班衙役組建的科班)的著名藝人劉娃(劉芝蘭)根據河南墜子改編,生動形象,轟動一時,廣為傳頌。後經豫劇紅臉宗師唐玉成大師加以借鑑改編,成為豫東唐門四代傳承的優秀劇目。豫東紅臉在傳承上有虞城和柘城兩路之分,兩路各有特色,各紅臉王自有丰韻。尤其是虞城路優秀紅臉代表人物的劉新民,高亢明亮的唱腔為其贏得了“活劉墉”(有爭議,一說楊啟超)的美譽。

《劉墉下南京》,分廣義、狹義兩指。廣義上指全部《劉公案》,即全部五本《劉墉下南京》,《鍘太師》起、《雙開鍘》止。狹義上偏重指後三本,即《下·會·雙》(《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下·會·雙》場次、唱念、人物安排繁多。其場次記有《坐府》、《領教》、《討封》、《行路》、《坐堂》、《害祿》、《降香》、《搶棺》、《鬧堂》(《鬧江寧》)、《下書》、《提府》(《提江寧》)、《見督》、《思案》(含“托兆”)、《訪青》、《鳳駕》、《府議》、《會審》(《十三堂會審》)數場。

《鍘太師》一劇,舊稱《鍘耶律紅》;《會總督》,一名《鬧堂見督》,舊稱《會督》;《雙開鍘》,舊稱《鍘許翠屏》。

劇情梗概

第一本:《鍘太師》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劇情梗概:講述的是三十歲的劉墉之父當朝宰相劉統勛包打黃河完工回朝交旨,途經良鄉縣路遇被當地惡霸童三封搶占民女金萍、銀萍二姐妹,劉統勛聽完二人遭遇後收為義女代為告狀,卻被昏官打進監牢。二女進京找劉墉申冤,被太師耶律紅誑進太師府,後被劉墉查出,怒鍘太師耶律紅。

第二本:《鍘西宮》

劇情梗概:由於太師耶律紅被劉墉鍘了,耶律紅的女兒西宮娘娘耶鳳英上金殿要為父親報仇狀告劉墉,乾隆聽聞後把劉墉打進鉸鏈宮。十大清官上金殿齊保劉墉,但乾隆不準,九千歲郭英也上金殿,用紫金錘打乾隆,乾隆無奈只得放了劉墉,命劉墉西宮去賠情。耶鳳英的哥哥和其定下用毒酒害劉墉之計,劉墉到西宮後飲下毒酒昏迷,但被郭英救出。耶鳳英又上金殿告劉墉吃醉酒亂西宮,乾隆和國太一起去西宮搜劉墉,沒搜出劉墉,由於耶鳳英毒害劉墉,劉墉怒不可止鍘了西宮娘娘耶鳳英。乾隆一怒貶劉墉三級出任江寧府。

第三本:《下南京》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劇情梗概:劉墉被乾隆貶出京城,低調到達南京。許天官之許翠屏與其表兄楊洪通姦,為了能維持長久姦情,灌蛇害死了其丈夫張祿,這一切卻被義士劉青碰巧目睹了全過程。劉墉乘坐涼紗轎大皇廟院去降香,而許翠屏為張祿出殯,不料起棺繩斷了,無耐在大街上停棺,白茬棺擋住劉墉的去路。劉墉下轎查看,通過察言觀色、看許翠屏的穿戴和面相認定張祿死的有冤情,大街上把棺材搶走,把許翠屏一併帶回衙門。

第四本:《會總督》(《鬧堂見督》)

劇情梗概:劉墉公堂上審問許翠屏,許翠屏寧死不招,後許家的眾功名大鬧公堂。許拔貢質問劉墉為何搶官。劉墉認為死者有冤情,當堂開棺把屍驗,但卻沒有驗出任何傷情,楊洪要用劍殺劉墉,後被許拔貢攔下,與楊洪講明道理後去總督府狀告劉墉,總督高俊成倆次去提江寧府,提牌官、催牌官要下馬金被劉墉痛打。劉墉在江寧府改扮齊整,擺下鑾駕去見總督,總督高俊成跪求饒罪,嚴守三千歲劉墉已到南京。

第五本:《雙開鍘》

劇情梗概:劉墉為破張祿這一案,暗訪訪到了劉青母子得知此事的來龍去脈,且與劉青結為兄弟。龍國太親到南京,許天官把江寧府就是三千歲劉墉告訴許翠屏,要許翠屏去求國太。十三堂會審許翠屏,許翠屏向國太求情,國太讓其向劉墉求情,劉墉鐵面無私堅持要審清這一案,許翠屏仍然不招供,後劉青公堂上作證公開實情,劉墉怒鍘許翠屏和楊洪。

豫劇版本

視頻版全部《劉墉下南京》(八大紅臉主演)。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VCD版全部《劉墉下南京》(劉新民、陳傳明、張枝茂主演)。

磁帶版單本《下南京》(楊啟超、劉新民主演)。

全部《劉公案》(張枝茂、張國朝主演)。

全部《劉墉下南京》(張家訓主演)。

全部《九頭案》(黃友良、景福倉、劉立河主演)。

索文化、張水英《搶棺》一折與索文化、段紅玉《西宮賠情》一折堪稱經典之作。

摺子“劉公雙壁”:《西宮賠情》、《搶棺材》。

代表人物

前輩大師:劉芝蘭、唐玉成、楊啟超等。

豫東:孫照登、劉傳道(其以此劇揚名)、豫東八大紅臉王(劉忠河除外、陳傳明宗柘城路)、張家訓(宗柘城路)、馮劉智、景富倉(雖為劉派弟子,然此劇宗楊啟超)

豫西:趙桂花(鞏縣豫劇團坤生、宗豫西調)

曲劇:王富生(曲劇著名演員)

絲弦:邊樹森(此劇為其代表劇目之一,此劇也充分體現了絲弦藝術的唱腔特色)

唱腔特色

《會總督》(洪先禮飾劉墉) 《會總督》(洪先禮飾劉墉)

豫東紅臉在傳承上有虞城和柘城兩路之分,兩路各有特色,各紅臉王自有丰韻。劉墉屬於老生(紅臉),這部戲重點是生角,劉墉唱腔,多是真假嗓結合,先低後高(一般由C調升到E降調),剛柔相濟,高低聲相銜接,渾厚樸實,耐人尋味,對觀眾有種特別的吸引力,有聽不夠的感覺。板式腔調變化豐富,特別擅長運用偷字、嵌字、閃板及哀顫等巧妙唱法,使人聽起來既感到粗獷豪放,又細膩大方。劉墉大段大段的唱腔,唱詞樸實,高亢激揚,盪氣迴腸,聽起來很過癮。旦角唱腔輕盈明快、字正腔圓;淨角唱腔渾厚飽滿、剛健豪邁;丑角唱腔詼諧幽默、扮相滑稽。楊啟超奇妙清脆,劉新民高亢明亮,張枝茂穩重大方,索文化激揚奔放,洪先禮古樸豪放,謝慶軍悅耳動聽,陳傳明蒼勁有力,張家訓細膩圓滑,朱坤芳剛勁悲涼。

影響評價

豫劇《劉墉下南京》有五個第一!

第一個:系豫劇里演出最多場次的劇目,據統計《劉墉下南京》目前中國每年豫劇團演出這個劇目,大約700個左右。而且基本是每個台口都在演出。據研究,商丘大約300多個民營豫劇團、安徽大約100多個、山東、河北、江蘇的劇團也很多,河南豫劇團里,民營劇團里不演出《劉墉下南京》劇團也很少。豫劇里任何一個劇目都無法和此劇目比演出場次。
第二個:出版商出版的影像次數第最多,且衍化出大量“劉公案”系列劇目。
第三個:《劉墉下南京》系豫劇被其他劇種移植最多的劇目。
第四個:憑藉《劉墉下南京》吃飯的演員人數最多。
第五個:農村演出的點戲頻率最高是《劉墉下南京》。

且豫劇《劉公案》有豫東紅臉“第一劇目”之美譽。客觀看,從以上五個第一亦可看出其影響。

有戲迷贊之:

豫劇《下南京·行路》(索文化飾劉墉) 豫劇《下南京·行路》(索文化飾劉墉)

豫劇劉墉下南京,鐵面無私除奸佞。

劇情跌宕不平靜,悲歡離合留真情。

奇腔怪韻眾愛聽,各具千秋譽美名。

官家聞聲心不定,豫東紅臉民間興。

春暖花開融寒冰,光明磊落一身輕。

懲惡揚善淨心靈,是非自有後人評。

《劉墉下南京》雖然是紅臉戲,但行當齊全,生旦淨醜,豫東諸多名旦如段紅玉、曹君秋、張水英等在劇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如《西宮賠情》和《搶棺材》等摺子也頗受百姓喜愛。豫東紅臉唱腔多真假嗓結合,先低後高,剛柔相濟,高低音銜接自如,渾厚樸實,耐人尋味。而且唱腔板式變化豐富,特別擅長運用偷字、嵌字、閃板、哀顫等技法,使人聽起來高亢激昂,剛健渾厚,盪氣迴腸,同時又不乏細膩大方。

傳統舊本

《九頭案》,即全部15本的《劉公案》,豫劇連台本戲。蓋含:

1.《換太子》

2.頭本《清官譜》(一名《放糧斗奸》)

3.二本《清官譜》(一名《劉統勛斬子》,情節上與絲弦《金殿鍘子》相近)

4.《訪良鄉》(《鍘太師》前半本)

5.《鍘太師》

6.《鍘西宮》

7.《下南京》

8.《會總督》

9.《審花子瓜》(摺子)

10.《打茶館》(摺子)

11.《審鏇風》(摺子)

12.《鍘曹英》(摺子)

13.《失印招親》

14.《雙開鍘》

15.《攆鏇風》(情節在“會審鍘許”之後、“回京審鬼”之前,一般作為過場處理)

衍生版本

《劉墉回北京》,一名《劉墉審鬼》(兩劇目版本有區別,不同演法);現存謝慶軍、洪先禮演出資料。

《劉墉回北京》謝慶軍飾劉墉 《劉墉回北京》謝慶軍飾劉墉

《劉墉下山東》,豫劇連台本戲;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劉墉下河南》,豫劇連台本戲;現存劉立河演出資料。

《劉墉坐南京》(蓋此劇應為《審花子林》,非“坐南京”),豫劇連台本戲;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巧斷十命案》,豫劇連台本戲;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珍珠衫》,一名《劉墉斷珍珠衫》;現存馮劉智演出資料。

《智審白面虎》;現存張枝茂演出資料。

《智審陰魂女》;現存張枝茂演出資料。

《劉墉二下南京》(實際上劇名與劇情不符),現存張枝茂、謝慶軍演出資料。

《劉墉三下南京》,豫劇連台本戲;現存索文化演出資料。

豫劇《三下南京》(索文化飾劉墉) 豫劇《三下南京》(索文化飾劉墉)

《劉墉二下山東》,豫劇連台本戲;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劉墉二回北京》,豫劇連台本戲;現存謝慶軍演出資料。

《劉墉搜宮》;現存范軍演出資料。

《劉墉歸天》;現存范軍演出資料。

《坐定遠》,豫劇連台本戲;現存朱坤芳演出資料。

《鍘太子》;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鍘王爺》;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平五虎》;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混淆版本

《劉墉下南京》(即全本《劉公案》)共五本,除此五本之外的相關劇目,不包括《劉公案》(即《劉墉下南京》)的範疇內,可以統稱為“劉公案”系列劇目,正如“包公案”、“海公案”系列劇目。
如全本《九頭案》、《劉墉下山東》、《二下南京》、《三下南京》、《劉墉坐南京》、《失印招親》等相關劇目不屬於連台本戲《劉公案》之內!
注釋:《劉墉下南京》,一名《劉公案》,此說法乃長久形成,約定俗成者,《鍘太師》起、《雙開鍘》止,非蓋含其他劉墉戲劇目。亦有演出全部《九頭案》者,以劉墉為主,起於《換太子》,止於《攆鏇風》。另外,現有張家訓等其版本《劉墉下南京》,情節上蓋含後三本,即《下南京》、《會總督》(實際上刪去了大量唱工部分)、《雙開鍘》;不包括前兩本,劇本處理上有別於傳統五本的《劉公案》,為改編本。特此注釋,切勿混淆。

劇種版本

豫劇:《劉公案》(一名《劉墉下南京》)、《九頭案》(連台本戲,含五本《劉墉下南京》)。

絲弦《劉墉下南京》(邊樹森飾劉墉) 絲弦《劉墉下南京》(邊樹森飾劉墉)

此外許多劇種(除豫劇外)均有此相關劇目,現如下列出:
曲劇:《劉公案》(分五本:《訪良鄉》、《鍘太師》、《鍘西宮》、《下南京》

、《陰陽針》)。
京劇:《鍘娘娘》、《鍘閣老》、《鏇風告狀》、《砸鑾駕》、《忠臣不怕死》。
晉劇:《劉公案》。
評劇:《鍘西宮》、《鍘閣老》。
絲弦:《劉墉下南京》(“出京行路”至“會審鍘許”)、《鍘太師》、《鍘西宮》、《金殿鍘子》。
河北梆子:《鍘閣老》、《鍘西宮》、《劉墉下南京》(“出京行路”至“會審鍘許”)
墜劇:《劉公案》。
山東梆子:《鍘閣老》、《鍘西宮》、《劉墉會督》、《劉墉下南京》(“出京行路”至“搶棺審許”)、《雙開鍘》。

婺劇:《劉墉下南京》(分五本:《鍘太師》、《鍘西宮》、《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

經典唱段

劉新民《鍘太師》朝事一畢下龍廷

劉新民《鍘太師》一字字一行行細觀分明

索文化《鍘西宮》且低言來慢高聲

索文化、段紅玉《鍘西宮·西宮賠情》

索文化《下南京》劉三秀帶人馬離了北京

劉新民《下南京》劉三秀帶人馬離了北京

索文化、張水英《下南京·搶棺》

劉新民《下南京·搶棺》

張家訓《下南京·搶棺》

劉新民《會總督》搶來口棺材回衙門

洪先禮《會總督》搶來口棺材回衙門

劉新民《會總督》我在此江寧府把衣來更

洪先禮《會總督》我在此江寧府把衣更

洪先禮、張彩霞《會總督》又聽得中軍一聲稟

謝慶軍《雙開鍘》走街串巷把路問

張會麗《雙開鍘》有本後出京來山搖地動

謝慶軍、張會麗《雙開鍘》我一見劉墉兒跪溜平

張水英《雙開鍘》扎跪在大堂以上悲哀悲痛

分析點評

淺談豫東名劇《劉墉下南京》—— 宋威鎮(豫劇知名戲曲評論員)

豫劇《劉公案·討封》(索文化飾劉墉) 豫劇《劉公案·討封》(索文化飾劉墉)

劉墉下南京又名劉公案,盛行於豫東、魯西南、皖北、蘇北一帶,經過紅臉名家和媒介的廣泛傳播逐漸為更多觀眾所喜歡。戲曲藝術深受各地人文歷史風俗影響,京劇地處京畿,大氣穩重;越劇身處江浙,婉約細膩;黃梅戲則在皖鄂,質樸細緻;豫劇紅臉藝術源於豫魯蘇皖交界一帶,此地尚武之風盛行、民風彪悍,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從未缺席,春秋戰國宋襄公河南商丘人,使宋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漢高祖劉邦江蘇徐州人,斬蛇起義於永城芒碭山;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張巡抗叛軍於睢陽古城,唐朝黃巢山東菏澤人,領導唐末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宋太祖初使於宋州(今河南商丘),後黃袍加身,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為帝;元末劉福通安徽阜陽人,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明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推翻暴元成就霸業;清末捻軍起義,主要人員就是皖北、蘇魯豫三省部分地區農民。這些人文歷史風俗為紅臉戲提供了大量素材,紅臉戲擅演帝王將相,造就了紅臉戲的主題就是反強權、抗昏君、抵侵略,捍衛自由獨立、追求公平正義、弘揚忠孝美德。劉墉下南京主要是反強權、抗昏君,除奸人;這部戲通俗易懂,融觀賞性與批判性為一體,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一、編劇的素材來源及思想性

劉墉下南京這部戲可以說是二分史料八分戲說,歷史上確有劉墉其人,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也確實在南京做過官,乾隆三十四年(1769),51歲的劉墉獲授江寧知府。因其為官清廉,關於他的事跡在民間廣為傳播,後經文人墨客編寫加工改造成戲曲廣為流行。戲說的地方就非常多了,明顯背離歷史常識的如“三千歲劉墉”、“九千歲郭英”,清朝自三番之亂後異姓不能封王,鍘太師、鍘西宮、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故事情節基本全是虛構,更離譜的是劉墉本該當皇帝,因其長相醜才與劉家互換,還有的版本說乾隆是宋朝皇室血脈,唱成趙乾隆。由於該戲偏離歷史較大,有些批評者就說該戲“史不像史,戲不像戲,沒有價值可取”,顯然這是盲目無知的表現,戲曲本就允許虛構,那這部戲虛構也無可厚非,誠然這部戲虛構部分太多,但這是故事情節本身的需要。要按某些批評者的觀點,那估計整個豫劇所有劇目都難經得起歷史推敲。“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這是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的片尾曲,電視劇尚能如此戲說歷史,戲曲劉墉下南京戲說歷史無可非議。與其糾結其歷史不如來深究該戲的教化意義,從這部戲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國人所信仰的善惡終有報、懲惡揚善的精神和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渴望。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教化人們棄惡揚善。

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觀賞性十足

豫劇《下南京·行路》(索文化飾劉墉) 豫劇《下南京·行路》(索文化飾劉墉)

戲曲的故事情節一般都很簡單,情節是載體,重點在演唱。而劉墉下南京情節較為複雜曲折。先是惡霸仝三封強搶民女打傷人命,太師耶律紅包庇護短,按說太師並未傷人性命,罪不至死,然而劉墉喝了酒,又聯想到太師平日裡欺下瞞上,一時性起怒鍘了太師。西宮娘娘耶鳳英金殿狀告劉墉,乾隆怒而要絞死劉墉,眾臣齊保劉墉,乾隆無奈只得命劉墉西宮賠情,西宮娘娘耶鳳英設計陷害劉墉,陷害不成反被劉墉所鍘。又是鍘太師又是鍘西宮,為弱勢群體主持公道,讓觀眾大呼過癮,心裡的怒氣得到釋放,進而滿足內心的需求。劉墉被貶南京,許翠屏通姦害夫,與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如出一轍,最初編寫者有可能借鑑了水滸傳的故事,這樣的女子落下千古罵名,被鍘也是大快人心。在會總督故事中,提牌官忽悠催牌官多要銀兩、高總督讓劉墉三跪九叩來見的細節,都會有讓人會心一笑的效果,折射出官大一級壓死人,也反映了當前的社會現象,容易產生共鳴。最後國太親到南京、劉墉暗訪查出實情,許、楊二人被鍘罪有應得。縱觀整個故事情節,劉墉所鍘之人都是達官顯貴、位高權重,就是為了反襯劉墉的不畏強權、突出劉墉鐵面無私、執法如山。這些人在劉墉面前尚且難逃法網,那些底層作惡者自然是小菜一碟。社會的法制就是需要強有力的執行者,公平正義的光明才能夠普照大地。

三、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這部戲的成功還在於刻畫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正面人物:剛正不阿的劉墉、為國操勞的劉統勛、通情達理的國母及劉誥命、生性耿直的九千歲郭英;反面人物:老奸巨猾的太師耶律紅、心機毒辣的西宮耶鳳英、好色兇惡的童三封、通姦害夫的許翠屏、飛揚跋扈的許拔貢、囂張霸道的武狀元楊洪;中性人物:昏庸有道的乾隆、見風使舵的高總督及縣衙小官、美麗善良的民女金瓶、詼諧幽默的衙役孟義和高升、安分守己的張祿、愛女心切的許天官、俠肝義膽的壯士劉青、仗勢欺人的提牌官及催牌官、威武勇猛的張成與劉安。從底層民女金瓶到皇親國戚,從天官之女許翠屏到國太,涉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眾多人物交相呼應,活靈活現,演繹出了社會生活的複雜多彩,善惡情仇,一幅幅鮮活的畫卷為觀眾徐徐展開。

四、行當齊全、角色具有代表性

生旦淨醜是戲曲的四大行當,而這部戲四大行當齊全,生有劉墉、乾隆、郭英、楊紅等;旦有西宮、許翠屏、國母、劉誥命、金萍等;淨有太師、高總督;醜有仝三封、縣衙小官、張祿(有的版本是丑角)。由於劉墉屬於生角,這部戲重點是生角,劉墉在演唱時,多是真假嗓結合,先低後高(一般由C調升到E降調),剛柔相濟,高低聲相銜接,渾厚樸實,耐人尋味,對觀眾有種特別的吸引力,有聽不夠的感覺。板式腔調變化豐富,特別擅長運用偷字、嵌字、閃板及哀顫等巧妙唱法,使人聽起來既感到粗獷豪放,又細膩大方。劉墉大段大段的唱腔,唱詞樸實,高亢激揚,盪氣迴腸,聽起來很過癮。旦角唱腔輕盈明快、字正腔圓;淨角唱腔渾厚飽滿、剛健豪邁;丑角唱腔詼諧幽默、扮相滑稽。劉墉就是戲曲中清官的代表,如《包青天》中的包拯,《血濺烏紗》中的嚴天民;西宮、太師就是兇惡勢力的代表,豫劇中西宮和太師基本都是壞角色,如《下陳州》中的西宮,《三哭殿》和《趙匡胤登基》中的太師;豫劇中以仝三封為代表的勢力惡霸也不少,如《三上轎》中的張炳仁,《七品芝麻官》中的嚴誥命之子。這部戲裡的角色人物都頗具代表性,觀此戲可知豫劇中角色的相通性。

五、眾多版本風格迥異各具特色

豫劇《下南京·搶棺》(索文化飾劉墉) 豫劇《下南京·搶棺》(索文化飾劉墉)

這部戲的奇特還在於沒有統一公認的版本,不像其他豫劇經典名戲,大家提起《三哭殿》公認唐喜成、提起《花木蘭》公認常香玉、提起《下陳州》公認李斯忠、提起《七品芝麻官》公認牛得草。雖沒有公認版本,也可以說有公認版本那就是豫東紅臉群體共享,這部戲是豫東紅臉的一個符號象徵,看似沒有統一公認的版本不利於系統學習和觀眾傳唱,但版本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正好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喜好,反而擴展了觀眾群體,有人喜歡楊啟超的奇妙清脆,有人喜歡劉新民的高亢明亮、有人喜歡張枝茂的穩重大方、有人喜歡索文化的激揚奔放、有人喜歡洪先禮的古樸豪放、有人喜歡謝慶軍的悅耳動聽、有人喜歡陳傳明的蒼勁有力、有人喜歡張家訓的細膩圓滑、有人喜歡朱坤芳的剛勁悲涼等等。沒有統一的版本也避免了後學者千篇一律的問題,但也並非完美,版本不統一,情節、唱詞出入較大、沒有參照版本,表演水平參差不齊。觀者看了低水平的演出對這部戲批評指責,有的看了高水平的演出對這部戲讚美有加,那到目前誰值得被推薦為該戲的代表性人物,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本人也只能從自身欣賞水平和觀看的演出經歷來推薦幾位,本人首推索文化,他嗓音寬廣,唱腔優美,吐字清晰,扮相貼切自然、大氣俊美,表演細膩生動,唱腔同時兼具了唐玉成的粗狂高亢、激揚奔放和唐喜成的柔和悅耳、穩健大方。與其他豫東紅臉名家相比,索文化不僅注重唱腔,而且重注身段表演和唱詞的精煉簡潔。索文化與張水英表演的《劉墉下南京》中搶棺材一折;與段紅玉表演的《鍘西宮》中西宮賠情一折堪稱經典之作。豫東八大紅臉王劉新民、洪先禮、張枝茂、謝慶軍、陳傳明、朱坤芳以及紅臉名家楊啟超、張家訓、馮留智、景富倉、黃友良等演唱風格迥異各具特色,都是該戲不錯的代表性人物。

六、深厚的觀眾基礎和豐富多彩的演出形式

觀眾是戲曲的衣食父母,有了深厚的觀眾基礎,這部戲想不火也不行。在基層有很多演唱愛好者,他們的演唱地點相當廣泛,由於是跟著自己喜歡的演員學唱的,演唱風格也是豐富多彩。除了在流行地之外,在北京、杭州、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也有一批忠實的愛好者,有的在公園等公共場所演出該戲,在戲曲茶樓的演出有時也能看到該戲。豐富多彩的演出形式使得這部戲的影響具有廣泛性,搭戲台演出最有完整性和趣味性,由於請戲台演出戲價相對於基礎觀眾來說比較昂貴,即使請戲台唱戲也多以一到三天,多者一個星期,演出時間的不足,使得大部分劇團都是分成五本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繫的劇目來演出。婚喪嫁娶一般家庭都會請嗩吶演奏,這為該戲的演出提供了平台,還有戲曲愛好者的自娛自樂。這部戲還得益於新興媒介的廣泛傳播,從最初的廣播到電視,從電視到網路,由於這部戲的火爆,很多音像出版社就錄製了很多版本,這些版本傳到網上得以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和喜歡上該戲,在網上形成劉墉下南京的海量視頻,也成為豫劇中的熱門搜尋詞條。百度貼吧、新浪微博、騰訊QQ等為來自各地的愛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也讓大家足不出戶與紅臉名家零距離交流。特別是去年梨園春年度金獎得主孫祥雨因演唱《劉公案》一炮而紅,其在梨園春的演出唱段爭相模仿,其實有很多名家和戲迷演唱劉公案,孫祥雨的唱腔並不是最好的,稍顯稚嫩,但這絲毫不影響觀眾的熱情,大家更多的是對紅臉戲特別是劉公案登上官方舞台的的一種認可,20年擂主爭霸賽孫祥雨也是力壓群雄、博得頭籌,可見此戲深厚的觀眾緣。

七、這部戲爭論的是是非非

豫劇《下南京·坐堂》(索文化飾劉墉) 豫劇《下南京·坐堂》(索文化飾劉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是是非非,其實不止這部戲有,其他戲也有。言論的自由、思想的開放、人人都是“評論家”,以前的一堂言、人云亦云不復存在,《朝陽溝》就從以前的一片讚譽到目前深陷被批評質疑的輿論之中。其他經典名戲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加上其本身的藝術含金量高,相比較而言有了定論,爭論的是非較少,而《劉墉下南京》這部戲則不同,喜愛的能愛得死心塌地,貶低的將其貶得一文不值,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再加上某些戲曲專家的不待見,官方媒體如梨園春對該戲的長期壓制,某些人對這部戲的攻擊更是有恃無恐。我在梨園春吧看到一個肆無忌憚的攻擊帖子“對豫東調的一點看法”內容如下:“有的吧友推崇《劉墉下南京》這樣的戲曲,還對梨園春沒有豫東調的舞台表示了不滿,我的看法是《劉墉下南京》這樣的戲也就適合在農村鄉下野地里吼吼——土、俗,土的掉渣,俗不可耐,戲詞土,曲調俗,那樣的戲詞也叫戲詞嗎?為了湊數,湊押韻合轍,狗屁不通的詞也拿出來唱,那樣的曲調也叫曲調嗎?聽來聽去就一個調,完全沒有豫西調的婉轉清越或慷慨激昂,在這裡聲明,我是山東菏澤的,豫東調的大本營,但我卻認為豫東調是沒有藝術美感的。”這位吧友就有點極端、素質堪憂,有種看不起基層的心態,這樣的戲能在農村鄉下野地里吼吼,正好說明很接地氣,有一句名言,“越是草根,越多精品”。劉墉下南京這部戲相比目前創新豫劇的歌曲化、話劇化、影視化就是豫劇的精品,原生態化唱腔,豫劇也正是從田間地頭走進都市的,鄙視否定豫劇的源頭,無異於飲鳩止喝,再來看此劇粗俗不堪、難登大雅之堂,喜歡的都是農村觀眾,而真實情況喜歡這部戲的年輕觀眾不在少數,其中不乏大學生、研究生、大學教授等愛好者,這說明這部戲經過廣泛的傳播,不斷走進高層次知識分子群體,也越來越受到都市觀眾的喜歡。說此戲無瑕疵也不客觀,這部戲的戲詞確有改進空間,水詞重複、前後矛盾之處甚多,隨著越來越多高層次知識分子的喜歡,定會有高人改進情節及戲詞,既不失方言特色又不失典雅大方。

劉墉下南京是在基層演出的時候點戲最多的戲,豫劇中的任何一個劇目都無法和劉墉下南京的演出場次相比。是出版商出版的影像第一的劇目,由於非常的火爆又相繼推出等多部戲,網上形成海量視頻,《劉墉下南京》也成為百度視頻熱門分類中僅有六個的關鍵字之一。也成為了紅臉演員必學必唱的課程戲,是紅臉藝術中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部戲非常的接地氣,越是草根文化越有活力。理性看待這部戲的爭論,有爭論和批評並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爭論越多說明關注度越高,爭論就像一面鏡子,把這部戲的優缺點全都照了出來,找出不足加以改進,揚長補短。這部戲立足於“懲惡揚善、伸張正義、忠孝愛民”,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會過時。保持住這部戲的傳播氛圍,讓更多觀眾,各層次觀眾都能接觸到,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也會越來越紅火。

人物行當

《鍘太師》

劉墉:老生,文陽,黑三,紅蟒,玉帶,紫襯褶,紅彩褲,厚底;後換忠紗,深藍色繡團花帔。

耶律紅:淨,勾水白臉,黑相紗,黲滿,紫蟒,玉帶,灰襯褶,黲鬢髮,彩褲,厚底。

郭英:小生,紫金冠,翎子,白蟒,玉帶,苫肩,彩褲,厚底。“巡城”換紅龍箭衣,黑馬褂,大帶,挎寶劍,馬鞭;後換小生白色蓮團繡花褶子。

劉延清:老生,白滿,立龍翅無絨球文陽(或立龍翅白相貂),白團龍蟒,玉帶彩褲,厚底;後換繡壽字絨鴨尾巾,銀灰褶子,內襯紫褶子,湘色彩褲,福字履。

金瓶:花旦

郭太平:醜,圓紗,黑八字吊搭,藍官衣,玉帶,青彩褲,朝方,扇子。

童三封:醜,綠荷葉巾,醜綠花褶子,內襯紅褶子,扇子,彩褲,朝方。

張成:生,黑三,大額子,綠繡花箭衣,紅大帶,彩褲,薄底。

劉安:生,大額子,藍繡花箭衣,黃大帶,彩褲,薄底。

耶嘉:淨,中軍盔,黑三,紅開氅,彩褲,厚底。

童興:醜

《鍘西宮》

劉墉:老生,黑三,文陽,綠蟒,玉帶,紅襯褶,彩褲,厚底;後換紅團龍箭衣,紅大帶,甩髮,面牌。

乾隆:老生,王帽,黑三,黃蟒,玉帶,紅彩褲,厚底;後換九龍冠,黃帔,紅襯褶。

耶鳳英:旦,梳大頭,線尾子,鳳冠,女紅蟒,繡花裙子,彩褲,彩鞋。

郭英:小生,紫金冠,翎子,白蟒,玉帶,苫肩,執寶劍,淡青彩褲,厚底。

耶龍:醜,圓紗,丑三髯,紅官衣,素黃襯褶,玉帶,紅彩褲,厚底。

國太:老旦,老旦鳳冠,黃綢條,黃帔,襯褶子,福字履。

孫家淦:老生,箭紗(或忠紗),黲三,改良紫官衣,玉帶,紅襯褶,彩褲,厚底。

施世綸:正淨,白老三塊瓦臉,天青色員外巾,黲滿,天青色鶴形繡團花帔,彩褲,厚底。

張成:生,黑三,大額子,綠繡花箭衣,紅大帶,彩褲,薄底。

劉安:生,大額子,藍繡花箭衣,黃大帶,彩褲,薄底。

《劉墉下南京》

劉墉:老生,黑三,方紗,深藍色官衣,玉帶,紅襯褶,扇子,紅彩褲,厚底;“坐府”換如意翅紗帽,深藍色繡花開氅(或白色繡麒麟開氅);“討封”換酒紅色紫官衣(或改良紫官衣);“行路”換酒紅色紫官衣,紅繡龍紋斗篷;“見督”換王帽,黃團龍蟒;“館遇”換青高方巾,深藍色褶子,紫絛;“會審”換酒紅色紫官衣。

許翠屏:花衫,梳大頭,線尾子,茨菇葉,點翠頭面,團花粉色帔,素青襯褶,花邊腰包,彩褲,彩鞋。

高俊成:正淨,勾紅十字門臉,侯盔,黑滿,紅行龍蟒,玉帶,彩褲,厚底。

許紳:醜,圓紗,黑八字吊搭,紅官衣,玉帶,黃襯褶,彩褲,朝方,扇子。

楊洪:武生,鴨尾巾,紅偏花,甩髮,面牌,白繡花箭衣,黃大帶,苫肩,扇子,彩褲,厚底。

劉青:武丑,二挑髯,俠義盔,花夸褲,白絛子,白大帶,偏球,白花抱衣,抱褲,薄底。

張祿:小生

龍國太:老旦,灰髮髻,老旦鳳冠,黃綢條,黃翔鳳帔,內襯褶,彩褲,福字履;“討封”換老旦黃團龍蟒。

施世綸:正淨,白老三塊瓦臉,天青色員外巾,黲滿,天青色鶴形繡團花帔,彩褲,厚底。

許延丞:老生,白三,緗色員外巾,緗色團翔鶴帔,彩褲,厚底。“會審”換白團龍蟒,立龍翅無絨球文陽,玉帶。

門子:老生,黑二濤,青羅帽,青褶子,青大帶,青彩褲,厚底。

高升:生,皂隸帽,黲三,藍緞布箭衣,大帶,彩褲,薄底。

孟義:生,皂隸帽,黑三,藍緞布箭衣,大帶,彩褲,薄底。

張成:生,黑三,大額子,綠繡花箭衣,紅大帶,彩褲,薄底。

劉安:生,大額子,藍繡花箭衣,黃大帶,彩褲,薄底。

提牌官:醜

催牌官: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