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詞

鼓子詞

鼓子詞是中國宋代的說唱伎藝。演唱時以鼓伴奏,反覆套用同一個詞調,或間以說白,用來敘事寫景。表演形式分為只唱不說和有說有唱兩種。只唱不說,大多篇幅短小,只有一、二首詞。有說有唱的,說的部分放在篇首,類似致語,概括的介紹內容,詞用駢文,格式比較固定。後來又發展為說唱相間,句句言情,篇篇見意,一段唱接一段說,輪遞進行。鼓子詞對說唱伎藝的發展及南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簡介

鼓子詞鼓子詞
作為中國宋代說唱伎藝之一,鼓子詞是因為歌唱時以鼓伴奏而得名的伎藝。但鼓子詞不一定限於以鼓為伴奏而交叉韻散文進行說唱的伎藝,而且也包括多樣廣泛的表演形態和體制在內。小令慢詞構成的月令體等樂曲形態、詞的連章數、樂器使用、表演體制等皆由創作者,即演唱者選擇。鼓子詞形式愈來愈變得多樣化,譬如,從樂曲形態發展到敘事形態,從專用鼓伴奏發展到管弦樂器,但這並不偏重於一個方面。因此,雖然後來出現了新的形態,卻仍然與已有的形式共存而創作。

現存鼓子詞都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階層寫景抒情之作,多用於朝廷州府筵席宴會,有北宋歐陽修西湖景物的《採桑子》﹑趙令畤《會真記》故事的《商調蝶戀花》。宋元話本《刎頸鴛鴦會》(載《清平山堂話本》)一般認為也是鼓子詞作品。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

起源

鼓子詞最早是流行於宋代的一種民間歌曲,後來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興趣,他們利用民間鼓子詞的形式創作了一些鼓子詞的作品,如呂渭老的《聖節鼓子詞》、侯寘的《金陵府會鼓子詞》等。這些鼓子詞在形式上還比較簡單,一般由一個或二、三個同宮調的相同曲調聯成,如《聖節鼓子詞》就用《點絳唇》反覆兩次,《金陵府會鼓子詞》就只用《新荷葉》一曲而不再反覆。這種鼓子詞的進一步發展,就成為一種常在街市勾欄里表演的說唱音樂,如敘述張生崔鶯鶯戀愛故事的北宋趙德璘的《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鼓子詞》和《清平堂話本》里的《刎頸鴛鴦會》就是說唱鼓子詞僅存的兩個實例。前者用《商調蝶戀花》一曲反覆十二次,在每次反覆之間總夾有一段文言的散文;後者用《商調醋葫蘆》一曲反覆十次,在每次反覆之間總夾有一段口語的散文。這種鼓子詞在表演時,由一人主唱兼講說,另外幾人作為“歌伴”和唱兼器樂伴奏,其伴奏樂器以鼓為主,其他可能還有笛等管樂器和弦樂器。鼓子詞的伴奏樂器以鼓為主,其它有笛子琵琶,吹笛了的人是不能唱的,一般要三個。

表現形式

鼓子詞鼓子詞
鼓子詞歌唱時有鼓伴奏而得名。早期的鼓子詞是一種用同一詞調反覆歌唱的藝術歌曲形式,如北宋歐陽修《六一詞》,有《十二月鼓子詞·漁家傲》12首,呂渭老《聖求詞》有《聖書鼓子詞·點絳唇》2首等。南宋也有一些同樣性質的作品,它們都不是敘述故事的。今存北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五收錄自著的《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詞》,是一篇說唱故事的鼓子詞。內容是敘述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全篇體制是由一段散文的講說和一段詞調的歌唱輪流相間而成,歌唱部分用《蝶戀花》詞調反覆12次。在全篇開始部分說:“……調曰商調,曲名蝶戀花。句句言情,篇篇見意。奉勞歌伴,先定格調,後聽蕪詞。 ”其後,在每一段起唱前都照例說:“奉勞歌伴,再和前聲”。可見這種敘事鼓子詞的表演,除有1人說唱外,另有人組成歌伴,同時兼管和唱及樂器伴奏。明代編刊的《清平山堂話本》中,有《刎頸鴛鴦會》 1篇,也是敘事鼓子詞,葉德均在《宋元明講唱文學》也認為是宋代流行的鼓子詞作品,全篇體制與《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相同,歌唱部分用詞調《醋葫蘆》反覆10次。

歌唱特點

鼓子詞唱起悠揚的鼓子詞
鼓子詞的特點是歌唱時主要用鼓伴奏,還有三弦揚琴板胡二胡古箏、琵琶、、笛、梆子碰鈴八角鼓瓷碟子等為輔。三弦採用的是越調定弦法,即151。除越弦而外,還有三種定弦法:一種是平弦定弦法,即563,它為“進蘭房”、“四大景”、“繡荷包”等平調專用弦;第二種是海弦定弦法,即152,此弦也叫“三不齊”,僅用於伴奏《蒼龍哭海》,故稱海弦;第三種是官弦定弦法,即514,僅伴《哭五更》調。此三種定弦法比較古老,加之目前會唱平調、海調者寥寥無幾,故已近失傳。一般定調依演員聲嗓音域來確定高低。一般常用的調有D調(俗稱口調)、bE調(俗稱一調),個別演員還可定F調或C調、C調(俗稱凡字調),藝人們還把帶升降號的定調,音高用軟硬來表示,如bE調稱硬口調等。
一個節目不論有幾段唱詞,均以一個詞調反覆套用。表演形式分為只唱不說和有說有唱兩種。只唱不說的,短者只用1首詞,如侯寘的《金陵府會鼓子詞》,用《新荷葉》或《點絳唇》,呂渭老的《聖節鼓子詞》,用《點絳唇》;連用 2首的,如姚述堯的《聖節鼓子詞》用《減字木蘭花》 2首;篇幅較長的,如歐陽修的《十二月鼓子詞》,連用12首《漁家傲》,分詠12個月的景色。有說有唱的鼓子詞,說的部分,有只用在節目開始時類似“致語”的小序,詞用駢文,格局比較固定,如歐陽修詠西湖景物的11首《採桑子》,首有《西湖念語》,最後說:“乃知偶來常勝於特來,前言可信;所有雖非於己有,其得己多。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李子正梅花的10首《減字木蘭花》,序文後說:“試綴蕪詞,編成短闋,曲盡一時之景,聊資四座之歡。女伴近前,鼓子祇候。”說唱相間運用的,僅見趙令畤《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一種,它開始一段介紹全篇說:“夫傳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今於暇日,詳觀其文,略其煩褻,分之為十章;每章之下,屬之以詞,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又別為一曲,載之傳前,先敘前篇之義。調曰商調,曲名《蝶戀花》。句句言情,篇篇見意。奉勞歌伴,先定格調,後聽蕪詞。”然後是一段唱接一段說,直至篇尾。全篇共用《蝶戀花》12首。用敘事體說唱唐代作家元稹的《鶯鶯傳》,將崔鶯鶯故事播之聲樂,形之管弦,對後來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演唱西廂記內容的雜劇以及南戲的產生起了一定的作用。明代編刊的《清平山堂話本》中有《刎頸鴛鴦會》1篇,說唱蔣淑珍和鄰人朱秉中相戀被丈夫張二官殺害的故事,唱詞用《醋葫蘆》10首,可能是源於宋代的民間鼓子詞,但尚待論定。

曲牌本

鼓子詞鼓子詞腳本
鼓子的文學曲本浩如煙海,源遠流長。據李海舟先生說,有人曾以古老傳聞,徵得曲本共達1350篇,目前僅就他所收藏的民抄本,也近二百之數。但近代歌場所見傳唱的,卻又不過百篇,蘭州鼓子較之於其他曲藝唱詞,則更講究平仄韻轍。一個曲本,一道韻轍。鼓子不像快書彈詞那樣可以頻繁地變換韻轍,而是一個曲本,自始至終只用一道轍,中途不再換韻、改轍。並按照題材內容分為文曲(柔口唱法)和武曲(剛口唱法)兩大類。柔口唱法一般用於文曲。文曲也叫“思情曲”,多以才子佳人為內容。如《大恩情》《獨占花魁》《小尼姑下山》等。剛口唱法一般用於演唱武曲。武曲也叫“英雄曲”,如《武松打虎》《燕青打擂》《淤泥河救駕》《敬德演功》《三顧茅廬》等。傳統曲目以英雄人物、民間故事、歷史傳說為主。文字含意深奧,格式嚴謹,敘事婉轉。如《思情債》中的唱詞: “自從那日離別開,無日不掛奴心懷,奴為你菱花鏡懶得照,奴為你懶上梳妝檯,奴為你長衫懶得換,奴為你懶穿花繡鞋,奴的容顏為誰怪,奴的精神為誰敗,你不念夫妻念恩愛,你為何一去不回來。去時節桃李蕊未開,你言說一去即回來,爾今海棠謝,黃菊花又敗,梧桐葉金風吹得落滿階,望穿秋水不見可憎才,獨坐淒涼淚滿腮,為何心不轉,因甚意太歹,看將起無情無義何時待。”

鼓子曲牌,按其組織程式與連線格式,分為鼓子和越調兩大腔系,它們總共包括48個曲牌,其中多數曲牌又因其用場、詞格、曲調上的某些細微變化,又派生出少則兩個,多則五個不等的變體唱調,以此構成極為豐富繁雜的表現情緒的專長。如“邊關”、“皂羅”的悲傷憂悒,“一點油”、“太平年”、“倒秧歌”、“緊訴”的喜悅歡快。還有敘述情節的“詩牌子”,多樣用場的“石榴花”、“刮地風”、“疊斷橋”等,足供人們在相當寬裕的幅度內酌情使用。曲牌清雅悠揚,飄渺自如,幽靜化神,適用於表達喜、怒、哀、樂等各種思想情緒。

音樂伴奏

鼓子詞鼓曲
鼓曲又稱鼓詞或大鼓書。主要流傳於中國北方,一些南方省市也有流傳。鼓曲類曲種歷史悠久,與宋代的“鼓子詞”有一定的淵源關係。演員自擊鼓板演唱,伴奏樂器主要為三弦、四胡、琵琶、揚琴等。如木板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樂亭大鼓、梅花大鼓、錢片大鼓、京東大鼓、東北大鼓、潞安鼓書、襄垣鼓書、山東大鼓、膠東大鼓、安徽大鼓、景德鎮大鼓、河洛大鼓、湖北大鼓等。早期曲目長篇居多,有說有唱、散韻結合,後期曲目多為中短篇,以唱為主或只唱不說。

鼓曲類曲種的音樂為板腔體結構。唱腔以語言為基礎,依情走腔,依字行腔,一曲多用,板式變化多樣,剛柔並濟、韻味濃郁,演員的表演寫意傳神,雅俗共賞,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

蘭州鼓子詞

鼓子詞蘭州鼓子詞
蘭州鼓子,又名蘭州曲子、蘭州鼓子詞,是流傳在蘭州地區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它以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活躍在蘭州各縣區的家庭院落,茶館酒肆。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蘭州五泉山隍廟等處經常能看見唱鼓子的情景。

“蘭州鼓子”原來稱之為“鼓子詞”、“鼓子”,蘭州人習慣稱為“蘭州鼓子”。蘭州鼓子的音域幽靜,弦律清雅,唱腔激昂。它的句式有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十一字。雖在句式上有長有短,但在格式上要求非常嚴格,不允許有加字、加句和減字、減句的情況出現。蘭州鼓子的曲調有越調頭、銀扭絲、三朵花子、太平年等曲調。

“蘭州鼓子”大多數以三弦為主,揚琴、二胡、笛、為輔,還有敲棒子、打瓶子、擊小鈴者。在過去,蘭州鼓子的普及不亞於秦腔,老蘭州人常聚於一處一人唱眾人和。以前,蘭州鼓子的曲調有 110多種,後來許多曲調如大平調、小平調、滄海困龍等,都慢慢失傳了。現在老藝人中間傳唱的曲調只有60多種,經常唱的只剩十幾種了。

鼓子詞鼓子詞
蘭州鼓子曲牌豐富,唱蘭州鼓子是惟一以蘭州方言為語音行腔的,有較完整體系的一個曲藝品種。據《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宋趙德麟(令)始創商調鼓子詞,用‘蝶戀花’譜西廂十二首”。據《蘭州鼓子研究》,“蘭州鼓子的產生,應當在北京八角鼓、陝西眉戶的成型之後”。蘭州鼓子,曲牌豐富,唱腔優美,風格高雅,韻味悠長,且鄉土氣息濃厚。目前蒐集到的曲牌約有一百多種。聲腔上分為平調、鼓子、越調三種,傳統曲目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讚頌祝賀之詞;二是詠物寫景之言;三是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揚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鈴、蕭、笛等為輔;早年還有八角鼓、四葉瓦、瓷碟等擊節伴奏。唱腔優美,目前蒐集到的曲牌約有100多種,傳統的鼓子詞已多達1000多個段子,其內容取材廣泛,形式多樣,在民間流傳極廣。“蘭州鼓子因其獨特的音樂特性,學唱需花費很長時間,要經常性地跟著唱,跟著學,才能掌握。鼓子戲不像秦腔京劇等普及面比較廣,它的演唱一般是一個家族,或幾個人一起娛樂,因此,它的流傳範圍不是太廣。蘭州鼓子唱時用的是蘭州地方語,很多外來人員都聽不懂,也就極大地影響了蘭州鼓子的對外推廣。”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蘭州市戲校曾辦過一個蘭州鼓子培訓班,專門請一些老藝人教蘭州鼓子,培養出了一些鼓子新人,還排出了《三難新郎》《一文錢》《拷紅》等小戲,受到過好評。後來,蘭州市戲校撤銷,鼓子訓練班也就不存在了。現市區主要在安寧區達家莊馬灘、五一山社區、彭家坪鎮鄭家莊村等處,還有一些“好家 ”經常聚在一起過一把鼓子癮。如一年一度的桃花會,街道及村社的各種慶典活動,送文化下鄉活動,等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僅中國有關學者重視研究,而且還引起了許多外國學者的濃厚興趣。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美籍華人趙如蘭教授專程來蘭州錄製蘭州鼓子,她回到美國後翻譯成英文放映,影響極大。2006年,西北師範大學敦煌藝術學院主辦的亞太地區民間音樂會,蘭州市群藝館、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黃河風情周上,都專門演唱了蘭州鼓子。

困境與出路

鼓子詞唱起悠揚的鼓子

儘管人們一直在為蘭州鼓子做著很多努力,但是,蘭州鼓子藝人們的演唱活動仍處在一個非常原始簡陋的境地,人員青黃不接,現在比較活躍的藝人絕大多數都已六七十歲,每次舉辦活動大都是由藝人和愛好者自籌資金,因為沒有專門的場所,現在的幾個活動場所都是‘好家’們自發組織的。如果有一定的投入,如配備一些樂器、錄音設施,集中固定的演出場所等,這些對鼓子的挖掘和傳承是很有幫助的。
如何更好地做好蘭州鼓子的傳承和保護,首先要解決繼承的問題,就是要原汁原味地將老藝人的東西保留下來。特別是有些曲調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如“海調”“平調”“賦腔”等。因此,繼承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其次,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不能一陣風,要有一定的連續性,如像以前一樣開辦鼓子訓練班,吸引年輕人進來,專業團體搞專題性的表演等,這樣才能擴大鼓子的影響及普及面。可以排一些節奏明快,讓觀眾能坐得住聽下去的段子,樂隊的編配上更專業化一些,這樣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層次的觀眾到劇場中欣賞鼓子。鼓子能夠歷經千年流傳下來,就說明它是有價值、有極強生命力的。蘭州鼓子凝聚著無數藝人長期積累的藝術結晶,繼承和發揚這一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是每一個蘭州鼓子人的職責。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蘭州鼓子最為紅火的時候。接下來的“文化大革命”使鼓子遭受了滅頂之災,改革開放後,鼓子曾經興旺過,到 1994年以後隨著電視等文化傳播體系的日益普及,鼓子就從人們的視野中漸漸地消失了。

目前,蘭州市內大約有五六百人仍在堅持演唱鼓子,儘管許多正式的演出場合已經與他們無緣,但他們對蘭州鼓子的渴望之情卻始終沒有改變。如今鼓子的好家範圍比較狹窄。大部分愛好者的年齡都在40歲以上,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非常少。

蘭州鼓子是一個非常悠久的民間藝術。關於蘭州鼓子的產生時間許多人一直爭論不休,從唐、宋、元、明、清各有一套說法。《武林舊事》記載說:在宋代就已經有了“鼓子詞”,有些人認為,宋末安郡王趙令畸是鼓子詞的首創者。在鼓子藝人中流傳的一個故事,將鼓子產生的年代提前到了唐代,儘管不足為憑,但至少說明,蘭州鼓子是有些年頭的了。鼓子詞有一個曲調名叫打棗竿,據說它是唐太宗李世民打棗子時所唱的。

由於這些曲藝的愛好者日漸減少,絕大部分年輕人都投向了時尚的流行的各種節目。據記者了解,現在蘭州鼓子的老藝人不足60人,再加上散布在榆中皋蘭等地的“鼓子”愛好者,全部人數不超過五六百人。

同時,這些民間曲藝的形式也不適應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和審美取向,儘管有些人大聲叫好,但在年輕人中間沒有多少市場。有關人士認為,應當把這些唱曲按照公益事業性質來給予扶持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