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牆

第四牆

第四牆是第四堵牆(fourth wall)的簡稱,屬於戲劇術語,指一面在傳統三壁鏡框式舞台中虛構的“牆”。它可以讓觀眾看見戲劇中的觀眾。從另一個層面講,觀眾在電影、電視節目中出現,可以被看做是“打破第四面牆”。

基本信息

簡介

第四牆第四牆

第四牆,一般譯作“第四堵牆”,指在鏡框舞台上,一般寫實的室內景只有三面牆,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牆,被視為“第四堵牆”。

在鏡框式舞台上,通過人們的想像位於舞台台口的一道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牆”。它是由對舞台“三向度”空間實體聯想而產生,並與箱式布景的“三面牆”相聯繫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試圖將演員與觀眾隔開,使演員忘記觀眾的存在,而只在想像中承認“第四堵牆”的存在。

第四面牆的建立很大原因是因為現實主義劇的出現。它的出現導致了很多藝術家直接關注提升戲劇性和喜劇效果,導致這種界限破開,例如,舞台上的演員直接對觀眾說話。

形成歷史

第四堵牆的概念,是適應戲劇表現普通人的生活、真實地表現生活環境的要求產生的。文藝復興時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現室內環境、房間缺少第四堵牆就顯得不真實的說法。

18世紀啟蒙運動代表人物狄德羅也涉及了第四堵牆的概念。他在《論戲劇藝術》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邊緣有一道牆把你和池座的觀眾隔離開。

19世紀下半葉,隨著“三面牆”布景形式的日趨定型,位於台口的這道實際不存在的“牆”變 成箱式布景房間第四堵牆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牆”之稱,讓觀眾對第三面牆和第四面牆有了區分。

最早使用“第四堵牆”這個術語的是法國戲劇家讓·柔璉。1887年他提出,演員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裡那樣,不去理會觀眾的反應,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應是一道第四堵牆,它對觀眾是透明的,對演員來說是不透明的。

左拉認為藝術是對生活的真實的複製,這對第四堵牆概念的出現有著直接的關係。但它的發展和傳播則與19世紀下半葉批判現實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演出實踐分不開。在19世紀民主主義美學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戲劇理論認為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要求戲劇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並逐漸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創造現實生活幻覺的戲劇觀念。第四堵牆正是這種戲劇觀念在演出實踐中的一種具體體現。

易卜生契訶夫高爾基蕭伯納等人的戲劇創作對促成舞台上第四堵牆概念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表演、導演理論中使用的“第四堵牆”所反映的正是這樣的觀劇觀念。在演出實踐中,為了幫助演員造成這樣強烈的生活真實的幻覺,有時在布景中沿台口大幕線布置一些能喚起第四堵牆幻覺的道具,如背向放置桌椅、花瓶架之類,並利用這些道具支點,安排一些演員背朝觀眾的舞台調度等等。

藝術作用

第四堵牆第四堵牆
第四面牆的接受是虛構工作和觀眾之間解除嫌疑工作的一部分。它允許觀眾在他們看真正的事件的時候感受虛構。雖然評論家文森特·坎比在1987年將其描述為,“一個將觀眾與舞台永遠隔離的隱形屏障”後現代主義藝術形式很快也疏遠了第四面牆,藝術家們渴望在製作過程中強調或縮小一些製作方面用一些框線去操控。

在表演中,第四牆將演員和觀眾隔開,它對於觀眾是透明的,而對於演員則是不透明的,在劇場中戲劇應當創造真實的舞台幻覺,在假定性的前提下忘記自己是在欣賞戲劇,就仿佛是在觀看一件正在發生的事件;而演員的表演則被封閉在第四堵牆內,他們應當以角色的身份生活在舞台上,潛心於角色的塑造和體現的過程,顯現現實生活的全貌而不必理睬觀眾的反應,這樣來保證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徹底融入到角色當中。

影片範例

《咪走堂》

《咪走堂》,又稱蹺課天才,或春天不是讀書天,原名Ferris Bueller's Day Off,是一套1986年由John Hughes執導的喜戲電影。其中主角Ferris在電影中經常打破第四道牆和觀眾直接溝通。或者在畫面上直接顯示他心中的說話。

《春情蕩漾》

春情蕩漾》(Spring Awakening),改編自德國作家Frank Wedekind同名小說的搖滾歌舞劇,從外百老匯演進尤金歐尼爾劇院,獲得高度評價,這齣戲的特色之一便是使用打破第四牆的觀念,直接向觀眾表達角色的憤怒、沮喪、動機與渴望。

表演方式

新編輯部的故事新編輯部的故事
打破第四道牆

當演員對著攝像機以非角色身份訴說劇情,這是一種突破傳統的表演方式。即角色突然從劇情抽離,向觀眾講述角色的情緒、狀態以及情節的發展等。

這種打破“第四堵牆”的表演方式在國外的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像《貝隆夫人》、《紙牌屋》都將這種表演方式運動得很恰當。1979年的《木偶電影》(TheMuppetMovie)是最早使用“打破第四牆”的電影之一。

在國內,打破“第四堵牆”的表演方式大多被運用到先鋒話劇中,影視作品很少敢挑戰那堵牆,為的就是不讓觀眾跳戲。在2013年4月開播的電視劇《新編輯部的故事》中,主演經常會演著演著突然盯著鏡頭,來段內心獨白,並試圖用眼神與觀眾交流。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