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

清唱

清唱是一種傳統音樂,是圍繞某一特定的主題,一人清唱、一人擊鼓的音樂劇。清唱者保持站立,以歌曲、言詞和肢體動作來表現故事的內容;鼓手則坐著用鼓擊出長短不同的節奏並發出“jota”、“eolssigu”等感嘆,為清唱者的表演增添興致。清唱特有的長短節拍、鏇律和唱法是韓國傳統藝術文化的代表。2003年,清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簡介

清唱是一種傳統音樂,是圍繞某一特定的主題,一人清唱、一人擊鼓的音樂劇。清唱者保持站立,以歌曲、言詞和肢體動作來表現故事的內容;鼓手則坐著用鼓擊出長短不同的節奏並發出“jota”、“eolssigu”等感嘆,為清唱者的表演增添興致。清唱特有的長短節拍、鏇律和唱法是韓國傳統藝術文化的代表。

清唱出現於市民文化發達的朝鮮時代(1392-1910)中期, 而相關作品的確切創作年代和創作者現今已不可考。因為清唱是經由演唱者以口授的方式發展並流傳下來的。當時,專門從事清唱的人社會地位很低,清唱也只是一種底層的市民文化形式。而到朝鮮末期,清唱受到官僚階層歡迎,流傳的範圍也得到擴大。 清唱原有12首,流傳至今只剩下了春香歌、沈清歌、興夫歌、赤壁歌和水宮歌。一般,一場清唱表演歷時4-5個小時。2003年, 清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經典作品

春香歌:

改編自高麗時期的古代小說“春香傳”,講述了妓女的女兒成春香和官宦子弟李夢龍之間的愛情故事,被評為清唱五大經典作品中文學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著名歌曲有 “戀歌(Sarangga)”、“離別歌”、“獄中歌”等。

沈清歌:

改編自高麗小說“沈清傳”。貧窮的沈清沒有錢買米以向菩薩祈求恢復父親眼睛光明,不得不拿自己的生命作為貢獻給龍王的祭品來交換錢財。龍王被沈清的孝心所感動,不僅救了沈清,還讓他們父女倆再度重逢。故事強調要孝敬父母。

興夫歌:

改編自高麗小說“興夫傳”,講述了有錢卻黑心的哥哥和貧窮但善良的弟弟兄弟之間的故事。善良的興夫為腿受傷的燕子包紮傷口,作為報答燕子幫助興夫成為一個有錢人;黑心的哥哥為成為更富有的人,故意將燕子腿折斷再進行包紮,最終得到了應得的報應。故事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

赤壁歌

改編自中國著名小說“三國演義”,著名的歌曲有“三顧草廬”和“赤壁大戰”等。

水宮歌:

取材於高麗時代的小說“兔子傳”,講述了為取兔子肝解龍王之病而來到陸地的海鱉的故事。戲中人物間常有嘴角之爭,內容生動有趣。

清唱劇

簡介

歌劇和清唱劇(包括獨唱、合唱和樂隊的一種混合而成的體裁,與歌劇不同之處是靜態的表演方式——演員沒有戲劇性的動作,並且以宗教題材為主要內容。是近代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對自己作品《俄狄普斯王》的稱謂。
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年),他的父親是聖彼得堡帝國劇院的男低音歌唱家。斯特拉文斯基9歲開始學習鋼琴,他的生活經歷複雜,創作風格多變。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一直生活在國外。一戰後長期居住法國,二戰後入美籍定居並逝世於紐約。
1927年他創作的《俄狄浦斯王》是根據希臘神話改編的4幕歌劇。故事描述的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國王拉伊俄斯之子,因神示他將殺父娶母,出生後被父母棄于山野,後被科林斯國王領養。俄狄浦斯長大後,知道自己的命運後,決定出逃避禍。在途中與人發生爭執,憤怒之下將其殺死。抵達底比斯,因猜破了獅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之謎,而被底比斯人擁戴為王,並與前王的寡後結婚,生子女4人。數年後,俄狄浦斯始知途中被殺之人正是他父親,娶為妻者正是他母親,痛不欲生,自己刺瞎雙目,流亡異國,其母也自殺身亡。

形成

清唱劇在1630年以前,可算是試驗時期,它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形式與不同的風格及演出。聖菲利普神父的宗教劇,可以為清唱劇的始祖。在其羅馬的小教堂中,每天講道或祈禱後歌唱聖詩,以吸引青年人心向聖堂。這些聖詩當時在小教堂又稱oratory,神劇一字即由此而來。聖菲利普讓義大利詩人作詞,又邀請第一流的音樂家來譜曲,後來宗教劇漸被宗教故事為題材的音樂所取代。
卡奇尼和佩里早期的作品中,都是用反覆式的詠嘆調曲體譜成,每段詩節用相同的低音,只是鏇律有異。直到1650年 佩里的《如果你起程》一劇影響了此後清唱劇的方向,因為它的三段詩節同屬低音,卻含有對比樂段小抒情調與宣敘調,並使用樂器演奏,使每組分隔,這種跡象已隱示了清唱劇混合歌樂的形式。16世紀末,義大利作曲家卡瓦列里他的《靈魂與肉體》,可謂第一部相當於近代形式的清唱劇。

起源

13世紀時,因受聖方濟各( St. Francesco d'Assisi)運動的影響 ,在義大利產生並流行一種讚歌,被稱為神靈贊( Landi Spirituali)。這是一種用流行的曲調和通俗化的歌詞寫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這些歌曲不在教堂演唱,而是在人們聚集一起作祈禱的羅馬市民的家裡演唱。稍後這種讚歌插入了對話形式,於是對話式的神靈贊就產生了。這種神靈贊以簡單的和聲,大眾化的格調,由不同的歌隊以對唱曲的形式唱出。

清唱劇就是把神靈贊戲劇化而產生的。有人認為 1600年在羅馬上演的一部作品《靈魂與肉體的表現》是現存的最早清唱劇。也有人認為 1619年由阿奈利奧( G. Francesco Anerio)創作的《神韻劇》才是第一部真正的清唱劇。

結構

清唱劇的結構與歌劇的組成,大致相同:有抒情調、獨唱二 重唱、朗誦調、合唱、序曲和其它器樂曲,也有故事情節和角色的分配。不同之處在於:清唱劇中演員不化裝、不表演、只歌唱,無舞台布景、燈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沒有出入場和其它戲劇化的動作,整場演出自始至終不分幕,而只有章節 之分,專有一名敘誦者,敘說情節 。此外,清唱劇中的合唱比歌劇多。

類型

早期的清唱劇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劇,專以聖經為題材,屬於真正的教會音樂,這種清唱劇到 17世紀後半期就消失了。另一種清唱劇使用的是義大利文,取材較自由,主要在音樂會上演唱 ,被稱為通俗清唱劇。流傳至今的清唱劇,就是後者。通俗清唱劇雖然不是教會禮儀音樂,然而幾個世紀以來,大部分的清唱劇作品都是以基督教為主要內容。

名家

義大利著名清唱劇作曲家:
繼卡瓦列里之後的作曲家卡里西米生於羅馬,長期擔任教會最重要的教育機構——羅馬日爾曼公學的樂長,是切斯蒂、亞·斯卡拉蒂等人的老師。他一生中寫了許多清唱劇。都是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篇幅不大,採用拉丁文為歌詞,由朗誦調、詠嘆調式的獨唱和合唱組成。劇中有一位講解人,有時由獨唱者擔任,有時由合唱擔任,其目的是把故事情節連貫起來。沒有表演和布景,但卻非常生動感人。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經散失,流傳至今的有《耶弗他》、《約拿》、《所羅門的裁判》、《巴爾塔波爾的故事》等。最著名的是《耶弗他》,這部多場景的作品具有清唱劇的典型特點:首先由敘述者介紹故事情節;接下來是耶弗他的男高音宣敘調,他發誓如果上帝讓他在戰爭中獲勝,他將把凱鏇時第一個迎接他的人獻祭給上帝;然後用充滿激情的合唱、詠嘆調和二重唱來描述戰鬥場面,敘述者用宣敘調描述耶弗他的勝利歸來;然而不幸的是第一個迎接他勝利歸來的竟是他的女兒,因為不能違背誓言,無奈的耶弗他只得將女兒獻祭給上帝,耶弗他和女兒用一段宣敘調的對唱傾訴了離別之情;接著是一曲表現女兒和小夥伴上山時悲痛心情的合唱;全劇結束在女兒一段很長的、感人肺腑的宣敘調中。他賦予宣敘調更多的性格與音樂的表現力,他的作品堪稱此類劇作中的極品。在卡里西米以後,帶合唱的拉丁文清唱劇被通俗清唱劇即義大利文清唱劇唱所取代,合唱雖還保留,但以獨唱和二重唱為主,更接近歌劇。
在義大利還有一位作曲家功不可沒那就是斯卡拉蒂。他一生寫了600餘首清唱劇,他強調獨唱的詠嘆調對清唱劇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此外還有斯特拉代拉切斯第、 萊奧、芬奇、約梅利、哈賽等人也都不是等閒之輩。
德國傑出清唱劇作曲家:
從17世紀中葉起,清唱劇混合歌樂的形式在義大利廣泛流傳,遍及歐洲各地。德國傑出的清唱劇作曲家是許茨。許茨一生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的過渡,許茨曾兩度赴義大利學習音樂,並將清唱劇引進德國,因此而成為德國清唱劇的首創者。許茨的清唱劇作品主要有《耶穌的臨終七言》(1645年)、《聖誕清唱劇》(1664年)、《路加受難曲》《約翰受難曲》《馬太受維曲》(1665—1666年)等。其中《耶穌的臨終七言》是許茨的代表作,耶穌的話用的是用獨唱宣敘調;開始和結束則用合唱,整個音樂充滿了寧靜和虔誠,表現出作者熾熱崇敬的感情。
18世紀前期德國清唱劇日趨成熟併到了發展,最具影響的作曲家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亨德爾。巴赫所作的300餘首清唱劇中,至今保存有195首。其中《聖馬太受難曲》和《聖約翰受難曲》》的成就最高。這兩部作品的情節基本相似,描寫了耶穌被門徒出賣受酷型而死的故事。耶穌為拯救人類苦難而甘願自我犧牲,使這一形象震撼人心,感人至深。尤其是於1727年受難節首演的《聖馬太受難曲》,被認為是最傑出的一部。
亨德爾是德國人,但他清唱劇名作卻都是用英文譜寫的。他到英國時,原本是要在歌劇上求發展,後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所以回到他曾經嘗試過的清唱劇上來。像他23歲在羅馬所作的《復活》、《時間的凱鏇》等,都是他一生難忘的佳作。
1741年亨德爾應邀前往都柏林,在那裡他受到了貴賓般的歡迎。亨德爾為了回報都柏林厚愛,僅用了24天,就創作了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彌賽亞》,並大獲成功。《彌賽亞》煥發了亨德爾的創作活力,此後,他的清唱劇創作一發而不可收。較有影響的清唱劇有《參孫》《1742年》、《約瑟夫與他的兄弟》《1743年》、《賽莫勒》(1744年)、《赫拉克里斯》 (1747年)、《貝爾沙扎》(1745年)、《應時清唱劇》(1746年)、《猶大·馬加比》(1747年)、《約叔亞》(1747年)、《所羅門》(1748年)、《蘇珊娜》(1748年)、《泰奧多拉》(1749年)、《耶夫塔》(1751年)等。其中,《赫拉克里斯》最為出色,被稱為18世紀藝術的頂峰之一。
1759年4月14日74歲高齡的亨德爾逝世。清唱劇久無重要作品問世。海頓寫於1795年的《創世紀》、1811年的《四季》二劇,尚能保存一點前人的風範。如貝多芬的《橄欖山》及施波爾的《最後的審判》和施奈德的作品,雖然流行一時,但不久即被人們遺忘。
19世紀中的重要作品有:貝多芬的《光榮的時刻》(1814)孟德爾頌的《聖保羅》 (1836)、《以利亞》 (1846)、莫扎特的《快樂的梅森》(1875)等。
法國清唱劇作曲家:
在法國最早的清唱劇作者是夏龐蒂耶,直到他死後,義大利清唱劇開始為法國作曲家所採用。接著在1705年—1730年之間,法國產生了許多的清唱劇,作者有;康普拉、貝尼埃、蒙特克萊、莫蘭、克萊朗博、穆萊和拉摩丹第、聖桑等人。其中除拉摩的作品,都是屬於世俗的,多數為一人獨唱,而且經常包涵三個吟誦調,每個吟誦調之後接著是詠嘆調。
還有英國的貝尼特、斯坦福、沙利文、沃恩·威廉斯和美國的佩因、巴克等人,對清唱劇的製作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