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破

“入破”,在宋時又叫“徹”,宋詞人張先在《減宋木蘭辭》中有“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之句。

解釋

拼音:rù pò ㄖㄨˋ ㄆㄛˋ
(1). 唐 宋 大曲的專用語。大曲每套都有十餘遍,歸入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即為破這一段的第一遍。 唐 白居易《臥聽法曲霓裳》詩:“朦朧閒夢初成後,宛轉柔聲入破時。”《新唐書·五行志二》:“至其曲遍繁聲,皆謂之‘入破’……破者,蓋破碎雲。” 宋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上:“ 天寳 後,曲遍繁聲,皆名入破。破者,破碎之義也。” 吳熊和 《唐宋詞通論·詞調》:“中序多慢拍,入破以後則節奏加快,轉為快拍。”
(2).借指樂聲驟變為繁碎之音。 阿英 《藝術家的故事》二:“其後急發一聲,曰的瀝得定棟,則繁聲入破,如萬弩之齊發,如急雨之驟至,若有千萬手同擊者。”

功能特質

“入破”的功能和特質“入破”,被公認是唐、宋大曲的第三部分,也是整套大曲的最後一部分。因為它是由數首樂曲嚴格的組合起來的一個很有特色的音樂段落,所以我們用“入破”曲段來稱謂它。對這個曲段音樂的功能、特徵表述得最全面、具體、形象的,要數北宋的陳隔了。

歷史

宋遼時期流行的伊州曲是“前五疊為歌,後五疊為入破”。可見伊州樂舞前五遍是抒情的歌唱,從第六遍才開始起舞。歌為慢速度,“入破”是快板起舞,伊州樂的結構是先由散板起舞一遍,然後進入中板節奏中急鏇五遍而結束。“入破”,在宋時又叫“徹”,宋詞人張先在《減宋木蘭辭》中有“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之句。伊州曲在宋時的雜劇身上留有深刻的印跡,如《領伊州》、《鐵指甲伊州》、《鬧五伯伊州》、《裴少俊伊州》、《食店伊州》等。哈密十二木卡姆的前身就是伊州大曲。

例子

採蓮入破/採蓮令
年代:宋 作者:史浩 體裁:詞
璇穹層雲上覆,光景如梭逝。惟此過隙緩徵轡。垂象森列昭回。碧落卓然躔度,炳曜更騰輝。永永清光曄煒。綿四野、金璧為地。蕊珠館,瓊玖室,俱高峙。千種奇葩,松椿可比。暗香幽馥,歲歲長春,陽烏何曾西委。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