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大型貓科類動物]

獅[大型貓科類動物]

獅,俗稱獅子(古稱狻猊、狻麑)英文名:Lion,是一種生存在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獅子在非洲草原上,也是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獅子有“草原之王”的稱號,是非洲最頂級的貓科食肉動物。野生雄獅平均體重約200公斤,全長可達3.7米。人工飼養的雄獅體重可以達到300公斤以上,2014年巴西曾發生過毛賊盜竊動物園獅子的案例,該獅子體重就達到了300公斤。雌獅的毛髮短,體色是茶黃色。不同的是雄獅還有很長很濃密的鬃毛,這些鬃毛一直從頸部延伸到腹部。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出現於灌木和旱林。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分布於非洲草原、亞洲印度。在野外獅子活10到14年,圈養下更長壽,一般達二十餘年。

基本信息

特徵

體重信息

獅子獅子
南非鬼影獅子保持當代野生獅子最大實測體重記錄,它體重281公斤。科學家對各地區獅子進行了多次科考測量,其中,辛巴威保護區加丹加雄獅最大值242公斤,最小138公斤,平均202.1公斤。雌獅平均149公斤,最大165公斤,最小110公斤。卡拉哈里雄獅平均189公斤,最大214公斤,最小164公斤,雌獅平均140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127公斤。克魯格公園雄獅平均188公斤(為空腹平均體重),最大225公斤,最小150公斤,雌獅平均124公斤,最大152公斤。東非雄獅平均175公斤,最大205公斤,最小145公斤。雌獅平均120公斤,最大167公斤。德蘭士瓦地區雄獅平均體重217公斤,1982年在納米比亞Etosha國家公園實測一頭雄獅體重達到260kg。。另外,野生最大的雄獅體重可達313kg,體全長超過4.5米。一頭1996年射殺於南非的雄獅,空腹測量超過272公斤。非洲野生雄獅體重最大的狩獵紀錄為313公斤。野生亞洲獅體重狩獵紀錄是208公斤。雄獅籠養最大體重金氏世界紀錄可達375公斤,不過1970年曾出現過一頭圈養獅肩高達1.4米、全長(含尾)3.63米、體重420公斤。
德蘭士瓦獅和加丹加獅是現存最大的獅子亞種,也是最大的貓科動物,大於西伯利亞虎,雄獅鬃毛髮達,體格強壯。

種類信息

開普獅和巴巴里獅是滅絕的兩個亞種,其中前者滅絕於19世紀,沒有留下任何可靠的記錄。巴巴里獅滅絕於上世紀前期,但動物園裡還有一部分籠養的巴巴里獅,它們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不過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絕了。巴巴里獅的最後陣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一九二二年,最後一隻巴巴里獅是被人類的獵槍擊倒。
亞洲獅位於印度。亞洲獅體型和非洲獅子體型相比身軀略小,體長2.6-3.3米,體重110-190千克。[3]其中雄獅重160-190千克,雌獅重110-130千克。相對非洲獅,亞洲雄獅的鬃毛比較少不是很濃密,在它的腹部和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長毛,而它的尾端球狀毛也較大,亞洲獅曾經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但因人類的獵殺和環境的破壞,使亞洲獅幾乎走向了滅絕。

外觀特徵

獅的毛髮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長,顏色越深的傢伙更能吸引雌獅的注意。雄獅的頭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獅的前肢比後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獅的尾巴相對較長,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非洲獅的數量在減少,已知它們並未被列為瀕危或受威脅物種(亞洲獅瀕危)。

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裂腳亞目->貓型超科->貓科->豹亞科->豹屬->獅種

生活環境

過去除寒帶、亞寒帶外,獅在所有的生態環境中都有,今天它們的生存環境大大地縮小了。它們比較喜歡草原,也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現。

獅子生活在非洲大陸,南端的雄獅鬃毛髮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不過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的“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絕了。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獅要小,鬃毛也比較短。它們也處在滅亡邊緣。獅過去曾生活在歐洲東南部、中東、印度和非洲大陸。生活在歐洲的獅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生活在亞洲,尤其是印度的獅差點在20世紀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宛如抽風般獵殺殆盡,幸好一向將獅奉為聖獸的印度人最後保住了它們,將它們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內的吉爾國家森林公園內。那裡的獅如今已繁衍了大約300-400頭左右。在生活在西亞的亞洲獅因偷獵而滅絕後,吉爾國家森林已成了亞洲獅最後的棲息地……
獅子原來分布於除了熱帶雨林地區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亞和中近東地區,已知除了印度的吉爾以外亞洲其它地方的獅子均已經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獅子,已知獅子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產。

分布

獅美洲獅
獅子是世界性貓科動物,過去曾生活在歐洲東南部、中東、印度和非洲大陸。生活在歐洲的獅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生活在亞洲,尤其是印度的獅差點在20世紀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宛如抽風般獵殺殆盡(完全顯示了人類類似‘窮鬼乍富'後的猥瑣!),幸好一向將獅奉為聖獸的印度人最後保住了它們,將它們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內的吉爾國家森林公園內。那裡的獅如今已繁衍了大約300-400頭左右。在生活在西亞的亞洲獅因偷獵而滅絕後,吉爾國家森林已成了亞洲獅最後的棲息地……
生活在非洲的獅如今基本分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南非以北的大陸上,在這裡的廣闊草原、開闊林地、半沙漠地區生活,並在肯亞海拔5,000米的高山中也有發現。

亞種

獅的亞種較多,人類學界也對獅的亞種做出了不同分類,目前已有兩個亞種被人類滅絕:
P.l.leo:巴巴里獅,生活在北非,於1922年滅絕
P.l.melanochaita:開普獅或好望角獅,生活在南非開普省,於1865年滅絕。

生活習性

如本圖所示,這頭長有鬃毛的母獅看起來非常像雄獅。這是非洲罕見的鬃毛雌獅,帶有突變的雄型特徵,甚至能迷惑競爭者。儘管鬃毛雌獅非常罕見,但在波札那奧卡萬戈三角洲的Mombo地區卻時有發現。專家介紹說,根據這一現象,那裡的獅子物種可能會帶有這種遺傳傾向。
與其他貓科動物最不同的是,獅屬群居性動物。一個獅群通常由4-12個有親緣關係的母獅、它們的孩子以及1至6隻雄獅組成。這幾個雄獅往往也有親屬關係,例如兄弟。獅群的大小取決於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往往比較大,因為那裡的食物充足。最大的獅群可能聚集了30甚至更多的成員,但大部分獅群維持15個成員左右,小一些的獅群也很常見。一個獅群成員之間並不會時刻待在一起,不過它們共享領地,相處比較融洽。例如,母獅們會互相舔毛修飾,互相哺育和照看孩子,當然還會共同狩獵
獅群中的狩獵工作基本由女性成員完成。它們不論白天黑夜都可能出擊,不過夜間的成功率要高一些,尤其是月黑風高的夜晚……風對獅捕食來說一般沒多少影響,不過要是遇到大風天,它們可能就會占了便宜,因為風吹草動製造的噪音會掩蓋住這些女性獵手靠近的聲音。這些巾幗英雄們總是協同合作,尤其是獵物個頭比較大的時候。這些女士們總是從四周悄然包圍獵物,並逐步縮小包圍圈,其中有些負責驅趕獵物,其他則等著伏擊。儘管這招看著厲害,但實際上它們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如果狩獵地比較容易藏身,它們才容易獲得成功。如果一旦吃飽了,它們能5、6天都不用捕食。

獅群中男士很少參與捕獵,當然,基本只負責“吃”。這也不能怪它們的大男子主義和懶惰。要想在開闊的草原上把誇張的鬃毛和碩大的頭顱隱藏起來,還真是不容易,與其讓它們在外面四處驚嚇獵物,還不如回家閒待著呢。
不過儘管不事生產,雄獅仍然受到母獅的尊重,於是捕獵回來的戰利品通常先由雄獅享用,等它們用膳完畢才是地位最高的母獅,最後才是孩子們。
獅通常捕食比較大的獵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馬,甚至年幼的河馬大象長頸鹿等等,當然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等等也不會放過。有時它們還會仗著自己個頭大,順手搶其他肉食動物的戰果,比如哪只在錯誤時間出現在錯誤地點的豹,甚至為此不惜殺死對方。另外,它們還會吃動物腐屍。

生長繁殖

與鱷魚搏鬥的母獅與鱷魚搏鬥的母獅
獅群中的母獅基本是穩定的,它們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個獅群。當然獅群也會接納新來的母獅。但公獅常常是輪換的,它們在一個獅群通常只待兩年(然也有長達六年的記錄),要么是被年輕力壯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趕走,要么是自己膩歪了,離家出走以尋找新戀情和家庭。還有,剛成年的青少年雄獅也會被獅群實施強制獨立制——趕走,這么一來,草原上就會多了一堆無家可歸的雄獅,這裡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發著魅力的壯年冒險??獨自行動,黯然生存,有時乾脆組成男性互助小組,在其中的成員征服了另一個獅群前,它們就是同甘苦共患難的好哥們,在草原上四處遊蕩,追蹤遷徙的獵物群。聽說還有些雄獅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獅群,能同時維持兩個“”獅群中的男性成員當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們除了承擔一半繁衍後代的任務,還要和草原上遊蕩的流浪漢們做鬥爭,這不但關乎自己在獅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權,還涉及它的後代的性命。因為勝利者常常殺死獅群中無力自衛的孩子,逼迫獅群中的母獅願意和它婚配。

獅群的領地範圍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的獅群可能會搞到119-275平方公里的領地,而在奈洛比國家公園里生活的獅群,頂多能搶到31平方公里就不錯了。最大的領地能超過400平方公里,邊界用排泄物劃分。有時相鄰獅群間的領地有時會交疊,不過它們很少以暴力解決這種問題。

獅群中的母獅可能會在任何時候進入婚配狀態,而且母獅們這點上總有同步性,這種奇特有趣的現象科學家們還沒能透徹了解其背後的機制。不過這保證了獅群中的孩子們年齡基本相當,每個媽媽都能給不同的孩子哺乳,當有些媽媽出去捕獵,剩下的媽媽就會義不容辭地擔當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沒生育的母獅也會負起照看獅群孩子的責任,為它們舔毛,並陪它們一起玩耍。

母獅的妊娠期一般有100-119天,每次可能有1-6個寶寶(通常是2-4個)。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身上帶有赭石色的斑點,特別是腹部和腿上。寶寶們在四周大的時候開始嘗試吃肉,通常是媽媽回吐給它們,半消化的肉食。長到6、7個月的時候,它們就基本斷奶了,這時候身上的斑點也慢慢消失。不過有個別傢伙直到成年都一直帶有這種斑點,雖然很不清晰。孩子們一般會隨著媽媽長到2歲左右,這時候男孩們就面臨嚴酷的獨立問題了。而要到性成熟,女孩們得長到2-3歲,男孩子們則要5-6歲,那時候青年獨立團也在外混了好幾年,已經強壯到能和其他獅群的男性打架了~~ 不過70%-80%的孩子都活不過兩歲。這取決於食物情況,當然,還有雄獅殺手。如果挑戰成功的雄獅要殺死的幼子超過6個月大,這時它們的媽媽會盡力帶著它們逃離獅群。圈養下的獅壽命超過30年。

獅最大的“天”敵當然還是武裝到牙齒的現代人類。而且他們的獵殺絕大多數和生存毫無關係,只是為了滿足不正常的殺戮欲。正是在它的驅使下,非洲的兩個亞種莫名滅絕,亞洲獅則幾近滅亡。如今這種非正常行為終於少了很多。不過非洲獅如今還要面臨棲息地喪失和疾病的困擾。爆發在草原上的傳染病能在很短時間內奪去數萬頭動物的性命,例如肺結核和貓愛滋(FIV)。

亞洲獅也面臨棲息地的問題。300多頭亞洲獅一起擠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護區,確實壓力很大。據說人們有計畫將一部分亞洲獅遷移到其他保護區,為的是一旦出現疾病爆發或其他災難,還能有其他獅群倖存。

起源及分化

獅美洲獅
已知最早的獅類祖先的化石在非洲東部的 Olduvai 峽谷中北發現,是在距今大約15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那是一種類似Panthera gombaszoegensis 的食肉動物,它的骨骼結構兼有現今獅子和虎的共同特徵,被稱為原始獅(Panthera leo fossilis)。到了距今50萬年前,這些原始獅開始從東非草原向四處擴散,由於對不同環境的很好適應,其中一些成員開始“走出非洲”並獨立演化。

進入亞洲東北部的成員演化成了楊氏虎(Panthera youngi),那是一類略小於洞獅美洲擬獅的貓科食肉動物。譯名中雖然有“虎”字,但楊氏虎與起源於中國的現代虎類以及劍齒虎類卻不是同源,並且與二者共存了相當長的時間,藉著對環境的高度適應, 楊氏虎在距今約35萬年前曾在包括周口店在內的中國東北部廣泛分布。

進入歐洲的原始獅(Panthera leo fossilis)適應了山地和寒冷的氣候,進化成洞獅(Panthera leo spelaea),一些學者推斷美洲擬獅(Panthera leo atrox)可能就是洞獅中的某些成員通過亞洲北部的白令大陸橋,進入美洲大陸單獨演化而成。同樣,留在非洲的原始獅通過相應演化(也出現過一些已絕滅的特化分支),進化出現代非洲獅和亞洲獅(它們是非洲獅在距今更近的時候再次進入亞洲而成)
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期間,洞獅(Panthera leo spelaea) 的足跡遍布歐洲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區。不過很明顯,它們不太適應密集的森林或較深的雪原。洞獅化石在歐洲最西分布達英倫三島,最東到西伯利亞的 Alazeya 河流域,它們的主要獵物可能是駱駝猛獁幼崽和各類野牛,也許就是追蹤這些獵物,它們中的一支通過了冰河時期的白令大陸橋,進入了陌生的北美草原,更廣闊的環境迫使它們演化出長長的四肢,以利更快的賓士,美洲擬獅出現了。
當時北美草原的環境及食物狀況可能大大優於歐亞大陸,美洲擬獅的擴張顯得非常迅速和順利,它們從阿拉斯加向東進入育空地區,向南穿過威斯康星平原直達佛羅里達墨西哥甚至是秘魯南方的山地。與洞獅的習性一樣,相當密集的森林使得它們始終沒有進入加拿大東部和美國東北部地區。

獅子獅子
進入育空的美洲擬獅們在狩獵中難免要與別的食肉猛獸發生衝突,諸如巨型短面熊和體形類熊的似劍虎(Homotherium),成群恐狼的騷擾也不可不防。不過,憑著強大的力量和速度,美洲擬獅往往占得上風。不少學者推測,與現代非洲獅一樣,美洲擬獅也是營群居生活、群居狩獵的社會化動物。然而, 也有學者寧願相信它們是單獨或成對狩獵。他們的依據恰恰來自La Brea 瀝青坑,那裡發現的美洲擬獅的個體中,雌雄的數量相當,這一點與現代非洲獅(Panthera leo leo)大不相同。

也許與洞獅和現代東北虎一樣,美洲擬獅較好地適應了育空地區寒冷的氣候,它們住在洞穴或峽谷中,並以乾燥的草來鋪墊它們的窩。依照美洲擬獅的解剖構造,至少能像非洲獅一樣,在追擊獵物時能達到每小時 48 km 的速度。與美洲劍齒虎一樣,它們最主要的獵物仍是野牛,1979年,在阿拉斯加Fairbanks發現的冰凍的野牛屍體,據專家考證,該野牛就是於36000年前被美洲擬獅所捕殺。馬類、叉角羚甚至較小的猛獁也在它們的食譜上,遠古人類呢?(不過,在美國愛達荷州一處古印地安遺蹟中發現,在距今10,300年前,古印地安人曾捕獵並殺死過美洲擬獅)。

獅子獅子
獅子取代虎成為百獸之王
中國古代的百獸之王是老虎。老虎也以威猛無敵而稱霸山林。在獅子傳入之前,它威風凜凜,統轄著百獸。民眾、家畜常遭虎噬,成語『談虎色變』正說明了虎患之厲害。也正鑒於此,古代中國對虎的膜拜幾乎登峰造極,不知延續了多少年代。由考古挖掘出的古文物及民間收藏物品看,不少虎符、虎面獸紋,虎形紋,虎型物……均可說明這點。據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虎型物(虎首飾)屬石家河文化(公元前廿四世紀——前廿世紀),年代的確久遠。至於獅子傳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為時不長,但為何獅子取代老虎成為百獸之王,關鍵在於獅子與老虎諸獸相較過,在中國浩瀚的史料中,筆者已查到五次明確的記載。

在漢初學者綴輯周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的中國最早解釋詞義的書著《爾雅•釋獸》中稱:『狻麂(猊)……食虎豹』。而狻猊就是獅子,這裡已明確獅子兇猛過虎豹,虎豹成為獅子的食物。在《洛陽伽藍記》中,記載獅與虎、豹、熊相較更詳。文曰:『莊帝(漢明帝劉莊)謂侍中李彧曰:『朕聞虎見獅必伏,可覓試之』。於是,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送。鞏縣、山陽並送二虎一豹。帝在華林園觀之。於是,虎豹見獅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視。園中素有一盲熊,性甚馴。帝令取試之。虞人牽盲熊至,聞獅子氣,驚怖跳,踉曳鎖而走,帝大笑。』

另外,史料還有“後魏武帝伐冒頓,得獅子一,還至洛陽,三千里雞犬皆伏,無鳴吠”。“獅為百獸之長”。《本草集解》也說“獅子出西域諸國,狀如虎而小,黃色,亦如金色猱狗,而頭大尾長,亦有青色者,銅頭鐵額,鉤爪鋸牙,弭耳昂鼻,目光如電,有須髯。牡者尾上聳毛大如斗,怒則百獸辟易。其乳入牛馬乳中,皆化成水,雖死後虎豹不敢食其肉。”

獅子的威猛於中國早在漢明帝時(距今近二千年)已得到證明,二虎一豹見獅『悉皆瞑目不敢仰視』,盲熊聞獅子驚怖『曳鎖而走』。至於獅子『雖死後虎豹不敢食其肉』,可謂記載盡致準確,『百獸之長』靠威而立。因而,外來猛獸獅子取代中國百獸之王老虎的地位,成為稱雄天下的百獸之王,是有明證的。

所遺憾者,這些靠貢獻來的獅子數量極為有限,作為異獸,歷史上只供帝王觀賞,民間無緣一睹。而老虎照樣肆虐山林,傷人食畜,平民百姓知道獅子能食老虎,但獅子畢竟是『舶來物』,可望而不可及,對獅子廣泛制約老虎的寄望一直無法成為現實。民眾只能寄望獅子在冥冥中能制服惡虎。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獅子的信仰、崇拜卻在中國及華人中廣泛傳播,逐步演變、進化、完善,成為無所不在的獅膜拜,並人為地給獅子以神化,增加了避邪、鎮煞、防火、制風的功能。之所以獅文化能在中國影響之大,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種群現狀

獅最大的天敵當然還是武裝到牙齒的現代人類。而且他們的獵殺絕大多數和生存毫無關係,只是為了滿足不正常的殺戮欲。正是在它的驅使下,非洲的兩個亞種莫名滅絕,如今這種非正常行為終於少了很多。不過非洲獅如今還要面臨棲息地喪失和疾病的困擾。

保護級別

全部非洲亞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亞洲獅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