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角羚

叉角羚

叉角羚(學名:):在角的中部角鞘有向前伸的分枝,故名。體型中等,體長1-1.5米,尾長7.5-10厘米,肩高81-104厘米,成體重36-60千克,雌體比雄體小;背面為紅褐色,頸部有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為白色,頰面部和頸部兩側有黑色塊斑;毛被下面為絨毛,上覆以粗糙、質脆的長毛,由於某些皮膚肌的作用,能使其毛被呈不同角度,以利於保暖或散熱。植食。 叉角羚奔跑速度快,最高時速達80千米。一次跳躍可達3.5-6米。善游泳。夏季組成小群活動,冬季則集結成上百隻的大群。為尋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進行幾次遷移。性機警,視覺敏銳,能看到數千米外的物體。遇險時,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向同伴告警。分布於北美洲。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叉角羚 叉角羚

叉角羚體型中等,體長1.41米,尾長7.5-10厘米,肩高87厘米,成體重47-70千克,雌體比雄體小;雌雄均具永久性的角,雌羊的角比雄羊小、不分叉,而公羊的角比較有特點,端部分叉,類似鹿科成員。角為骨質,不具空腔,亦不分杈。其外為帶毛的外鞘,在每年的繁殖季節後脫落,脫落前在老鞘的下面長出新鞘。角直立、側扁,尖端向後彎曲。角長約25厘米。背面為紅褐色,頸部有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為白色,頰面部和頸部兩側有黑色塊斑;毛被下面為絨毛,上覆以粗糙、質脆的長毛,叉角羚春季換毛,毛結構上含有複雜的氣室,有著優良的保溫功能。遇險時,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種特殊信號。

叉角羚科的史前成員有結構更為複雜的角。叉角羚的角基為骨質(類似牛科),不會脫落,但由角質和部分被毛混合形成的角鞘則年年脫落(類似鹿科)。叉角羚長角的速度遠快於牛科動物。介於洞角與鹿角之間的一種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狀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後脫換,骨心不脫落。這種角型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僅有短小的角心而無角鞘。

按比例來算,叉角羚的眼睛是北美有蹄動物中最大的,直徑達50毫米;其生長位置相比其他食草動物更靠外、靠上。這使它擁有更廣的視野,更容易發現靠近的天敵。而且視覺特別發達,能看到相當於人用8倍雙筒望遠鏡看遠處的效果。但近視能力差,10米開外的人如果不動的話,叉角羚將很難察覺人的存在。叉角羚是天生好奇的動物,喜歡靠近一些沒有明顯威脅特徵的新東西。獵人常常利用這一點,靜坐一處揮動白手帕,來引誘隱藏的叉角羚現身。

與其他反芻的偶蹄動物不同,叉角羚的蹄子沒有上蹄(dewclaw)結構,而且側趾全部消失(這可以看出叉角羚是一種高度進化的偶蹄動物)。

棲息環境

叉角羚以草、灌木、蘆葦等為食。叉角羚生活在寬闊的草原和荒漠地帶,地形海拔在900-2400米為多。

生活習性

喜群居,夏季組成50-100頭左右的小群活動,冬季則集結成上千隻的大群。遇到敵害會用豎立臀部白色的長毛和打響鼻的方法向同伴報警。以尿液和蹄印標記領土。以仙人掌、草、灌木葉子、蘆葦等為食,但仍然長有適合吃草的高齒冠牙,偶爾食草。能用前腳挖掘被雪所掩埋的植物。如能獲得足夠的青草,可以不飲水。善游泳。為尋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進行幾次遷移。性機警,視覺敏銳,能看到數公里外的物體。遇險時,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種特殊信號。

叉角羚是美洲大陸奔跑速度最快的獸類,是西半球跑得最快的動物,也是地球上奔跑速度僅次於獵豹的動物(耐久力遠強於獵豹)。最高時速達86公里。而且有著驚人的耐力。能以72公里的時速維持奔跑達11公里之久,一次跳躍可達6米。獵豹對高速奔跑的適應是進化出了彈性良好的脊椎骨,而叉角羚敦實的體形對奔跑的適應在於細長的四肢和增大的心臟。高速奔跑中細長的四肢能躍得更遠,叉角羚一躍可達4.5-6米遠;增大的心臟有利於氧的代謝,減少運動產生的氧債。與鹿不同,叉角羚跳高能力特別差,不能躍過圍欄,所以長距離的圍欄往往會阻礙叉角羚的遷移。

分布範圍

叉角羚分布於北美洲西部的開闊地帶,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擅長奔跑,是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

叉角羚分布圖 叉角羚分布圖

亞種分化

叉角羚(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叉角羚指名亞種(美洲羚羊)Antilocapra americana americanaOrd, 1815
2叉角羚墨西哥亞種Antilocapra american mexicanaMerriam, 1901
3叉角羚半島亞種Antilocapraa merican peninsularisNelson, 1912
4叉角羚俄勒岡亞種Antilocapra american oregonaV. Bailey, 1932
5叉角羚索諾拉亞種Antilocapra american sonoriensisGoldman, 1945

繁殖方式

叉角羚 叉角羚

每年3月初,雄性叉角羚開始劃分和爭奪彼此之間的領地。雄性會嗅出尿液,糞便和耳朵後面腺體的分泌物。通常領地的劃分會以凝視比賽得到解決,但有時也會追逐和戰鬥。在此期間,雌性組成的群體,一般有多達23名成員左右,會在不同的雄性的領地之間自由移動,而那些渴望交配的年輕雄性會在由雄性領地控制的地區的邊緣走動,以求獲得機會。

叉角羚夏季交配,時間在七月至10月。雌羊的性成熟期為16-17個月,孕期長達252天。第一胎一仔,以後只要在食物充裕的條件下一般每胎兩仔。叉角羚的繁殖方式也頗為奇特。雌羊在排卵期會排出4-7個卵子。卵子受精後開始發育,變得細長。細長的受精卵在子宮裡絞在一起相互纏繞和推搡。最後多數卵子會因為細胞膜面積減小而死於營養不良,剩下兩個卵子最終發育成胚胎。這種子宮內受精卵之間的競爭迄今為止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妊娠期約8個月,第一胎通常產1仔,以後則每胎2仔。

母羊和羊羔之間的默契配合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一般母羊會在羊羔躲藏處附近繞圈子,同時會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來避免被郊狼發現。因為郊狼往往會在可疑的母羊附近耐心觀察。母羊對羊羔藏身處過頻的張望可以被郊狼利用來找到羊羔。母羊平均每4個小時回到羊羔處餵奶一次。然後羊羔更換藏身處。母羊則迅速離開。母羊的記憶力是驚人的。離開前母羊會轉身默記羊羔新的藏身處,這個過程只需3秒。隨後的數小時之內母羊即能準確無誤的再次找到羊羔。出生4天的羊羔就能比人跑得快。

為了避免敵害發現,羊羔適應長時間靜臥的能力仍然是驚人的。在北美西部的3-4月份濕冷的天氣中,靜臥的羊羔只能通過產生大量的體熱來維持體溫。此外,不到最後一刻,靜臥的羊羔在危險逼近時仍然能維持靜止的狀態。曾有人在北美野牛和叉角羚共存的草原上發現有些羊羔的腳被路過的野牛蹄子踩斷成兩截。很顯然野牛蹄子踏下來的時候羊羔還是堅持靜止狀態。

種群現狀

叉角羚的天敵主要是狼、美洲獅和人。郊狼、猞猁和金雕則對羊羔構成威脅。事實上,叉角羚通過與北美獵豹共同進化4百萬年在奔跑速度上相互抗衡,以至於達到近100公里的時速。一萬年前更新世末期的大滅絕消滅了北美獵豹後,成年叉角羚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天敵存在了。因此羊羔成了其他動物攻擊叉角羚的主要對象。在缺乏遮掩的大草原上,羊羔主要的禦敵方法就是依靠身上的保護色靜靜地趴在地上不動來避免被敵害發現。

美洲獅偶爾會利用一些丘陵地形來伏擊叉角羚。狼群有時候會憑藉過人的耐力和體力來攻擊叉角羚。但這些都不能對叉角羚構成真正的威脅,除了帶槍的人。

19世紀初,美國有叉角羚千萬隻。但人們為取肉、皮和用其頭部作裝飾品,曾經大量捕殺。近100多年間,數量銳減到不足2萬隻。由於大力保護,數量大有增長。

據估計叉角羚的數目在白人到達北美洲時大約有3500萬頭(另說有一億頭),種群規模僅次於美洲野牛。在美國西部墾荒時期數量急劇下降,1924年一度減少至不足3萬頭。通過保護措施,已經恢復到200-300萬(包括美國和加拿大)以上。現在是美國西部野外最常見的動物之一,也是美國狩獵業的主要狩獵對象,每年的狩獵配額為4000頭。

保護級別

叉角羚墨西哥亞種( A.a.mexicana)的狀態則不佳,僅剩1200頭左右,屬於瀕危級別保護動物。其他數量少受保護的亞種有半島亞種( A.a.peninsularis)和索諾拉亞種( A.a.sonoriensis)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