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獸亞綱

真獸亞綱

真獸亞綱是一種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能行為最為複雜的最高級動物類群。全身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的脊椎動物,是體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單孔類例外)和哺乳;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左心室將鮮血通過左動脈弓泵至身體各部;腦顱擴大,腦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塊聽骨;下頜由1塊齒骨構成,與頭骨為齒—鱗骨關節式;牙齒分化為門齒、犬齒和頰齒;7個頸椎,第1、2頸椎分化為環椎和樞椎。除南極、北極中心和個別島嶼外,幾乎遍布全球。本亞綱的現存的種類有19個目,主要的有食蟲目、皮翼目、翼手目、貧齒目、鱗甲目、復齒目(兔形目)、齧齒目、食肉目、鰭足目、鯨目、偶蹄目、奇蹄目、蹄兔目、長鼻目、海牛目、管齒目、靈長目、樹鼩目、象鼩目。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真獸亞綱動物駱駝真獸亞綱動物駱駝

全身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的脊椎動物,是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

能行為最為複雜的最高級動物類群。身體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單孔類例外)和哺乳;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左心室將鮮血通過左動脈弓泵至身體各部;腦顱擴大,腦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塊聽骨;下頜由1塊齒骨構成,與頭骨為齒—鱗骨關節式;牙齒分化為門齒、犬齒和頰齒;7個頸椎,第1、2頸椎分化為環椎和樞椎。

主要特徵

1 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盤。

2 胚胎在母體子宮內發育時間較長,通過胎盤吸取母體的營養,產出的幼仔發育完全,出生後即能自己吸吮乳汁。

真獸亞綱真獸亞綱

3 乳腺發達,具乳頭。

4 大腦皮層發達,兩大腦半球間有胼胝體相連。

5 體溫高而恆定,一般維持在37℃左右。

6 肩帶為單一的肩胛骨,烏喙骨退化成為肩胛骨上的烏喙突。

7 不具泄殖腔,腸管單獨以肛門開口體外,排泄與生殖管道匯入泄殖竇,以泄殖孔開口體外。

8 雌性具單個陰道。

分布範圍

除南極、北極中心和個別島嶼外,幾乎遍布全球。

具體分目

鯨目

鯨目:水棲獸類,適應游泳,體毛退化、皮脂腺消失、皮下脂肪增厚,前肢鰭狀、後肢消失,頸椎有癒合現象,具"背鰭"及水平的叉狀"尾鰭"。鼻孔位於頭頂,肺具彈性,貯氧能力強。外耳退化。齒型特殊。水中分娩和哺乳。現生齒鯨亞目和鬚鯨亞目,共13科38屬88種。

偶蹄目

偶蹄目:第三、四指(趾)同等發育,以此負重,其餘各指(趾)退化。具偶蹄。多數具角。尾短。上門牙常退化或消失,臼齒結構複雜,適於草食。多數種類具反芻胃。除大洋洲外,遍布各地。現存10科75屬184種。包括豬、河馬、駱駝、長頸鹿、鹿、羊、牛等人們熟知的哺乳動物。

奇蹄目

奇蹄目:草原奔跑獸類。主要以第三指(趾)負重,其餘各趾退化或消失。指(趾)端具蹄,有利於奔跑。門牙適於切草,犬牙退化,臼齒咀嚼面上有複雜的棱脊。胃簡單。現存有馬科Equidae、貘科Tapiridae和犀科Rhinocerotidae3科7屬17種。

食肉目

食肉目:現生有11科89屬250種。我國有7科24屬56種,僅鬣狗科無分布。猛食性獸類。門牙小,犬牙強大而銳利,上頜最後一枚前臼齒和下頜第一枚臼齒的齒突如剪刀狀相交,特化為裂齒(食肉齒)。指(趾)端常具利爪以撕捕食物。腦及感官發達。毛厚密而且多具色澤,為重要毛皮獸。

翼手目

翼手目:通稱蝙蝠。有2亞目16科185屬962種。飛翔的哺乳動物。前肢特化,具特別延長的指骨。由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間,著生有薄而柔韌的翼膜,藉以飛翔。前肢僅第一或第一及第二指端具爪。後肢短小,具長而彎的鉤爪,適於懸掛棲息。胸骨具胸骨突起,鎖骨發達,均與特殊的運動方式有關。齒尖銳,適於食蟲。夜行性。

鱗甲目

鱗甲目:僅1科1屬7種。體外復有角質鱗甲,鱗片間雜有稀疏硬毛。不具齒。吻尖、舌發達,前爪極長,適應於挖掘蟻穴、舐食蟻類等昆蟲。本目種類稀少,我國南方所產的穿山甲可做代表。穿山甲的鱗片為中藥原料。穿山甲大量消除白蟻,對人有益,已列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鼩形目

鼩形目:包括溝齒鼩科、島鼩科、鼩鼱科、鼴科。原隸屬於食蟲目Insectivora,根據Wilson&Reeder分類系統,現獨立為目。為比較原始的有胎盤類。個體一般較小,吻部細尖,適於食蟲。四肢多短小,指(趾)端具爪,適於掘土。牙齒結構比較原始。體被絨毛。主要以昆蟲及蠕蟲為食,大多數為夜行性。

蝟形目

蝟形目:僅蝟科Tenrecoidae。原隸屬於食蟲目Insectivora,根據Wilson&Reeder分類系統,現獨立為目。有7屬22種,包括2亞科。大多有刺而尾短,體背和體側滿布棘刺,頭、尾和腹面被毛;吻尖而長,尾短;前後足均具5趾,跖行,少數種類前足4趾;齒36~44枚,均具尖銳齒尖,適於食蟲。

非洲鼩目

非洲鼩目:包括馬島蝟科Tenrecidae和金毛鼴科Chrysochloridae,共13屬38種。原隸於食蟲目Insectivora,根據Wilson&Reeder分類系統,現獨立為目。分布於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金毛鼴外形似鼴,體型短粗,尾極短;前肢4指,具發達爪;視覺退化,營地穴生活。

兔形目

兔形目:有兔科和鼠兔科兩科,共10屬62種。除澳大利亞、紐西蘭、馬爾加什及某些海洋島嶼外,廣泛分 布世界各地。 中小型草食性動物,與齧齒目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上頜具有2對前後著生的門牙,後一對很小,隱於前一對門牙的後方,又稱重齒類。門牙前後緣均具琺瑯質。無犬牙,在門牙與前臼齒間呈現空隙,便於食草時泥土等雜物溢出。上唇具有唇裂,也是對食草習性的適應。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帶。

齧齒目

齧齒目:現存約2000種,分屬34科。我國有14科62屬160種左右。根據咬肌的結構分為始齧 、松鼠、豪豬和鼠4個亞目。為哺乳類中種類及數量最多的一個類群(約占種數的1/3),適應於在多種生態環境中生活,遍布全球。主要特徵為:體中、小型。上下頜各具一對門牙,僅前面被有釉質,呈鑿狀,終生生長。無犬牙,門牙與前臼齒間具有空隙。嚼肌特別發達,適於齧咬堅硬物質(如種子硬殼)。臼齒常為3/3。

管齒目

管齒目:現存僅1種,即土豚Orycteropus capensis。分布於非洲。沒有門齒,沒有犬齒,從牙齒的排列情況,頗似貧齒目的樹懶類或犰狳類,但是頰齒呈釘字狀,沒有釉質,而每1顆牙均由許多六角形的棱狀體,中間有管狀腔所構成,故名。舌長,適於捕食白蟻。腿短粗,前足4趾,後足5趾,趾的基部有蹼。爪長而有力,後爪趾端形態介於爪與蹄之間,用爪走路。穴居,善挖洞。夜間覓食。主要以螞蟻、白蟻、蝗蟲和其他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

靈長目

靈長目:包括14科約51屬180種。分為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樹棲生活類群。除少數種類外,拇指(趾)多能與它指(趾)相對,適於樹棲攀緣及握物。鎖骨發達,手掌(及跖部)裸露,並具有兩行皮墊,有利於攀緣。指(趾)端部除少數種類具爪外,多具指甲。大腦半球高度發達。眼眶周緣具骨,兩眼前視,視覺發達,嗅覺退化。雌獸有月經。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群棲。雜食性。

象鼩目

象鼩目:包括1科4屬15~16種。分布於非洲。因具有長而靈活的吻而得名。後腿長,耳和眼都大,尾細長。毛柔軟,呈淺黃至淡黑色,多數種有灰色的眼環。活動敏捷。主要產於乾燥多石地區,捕食昆蟲。產仔1至2隻,初生幼仔體大,有毛。2002年在坦尚尼亞的偏遠山區發現了新種,平均體重為710克,身長56厘米左右。其形態和2300萬年前基本保持一致,被稱之為"活化石"。

樹鼩目

樹鼩目:包括1科5屬19種。小型樹棲食蟲的哺乳動物。在結構上(例如臼齒)似食蟲目但又有似靈長目的特徵,例如嗅葉較小、腦顱寬大、有完整的骨質眼眶環等。僅有1科16種,均分布於東南亞熱帶森林內,外形略似松鼠。代表動物樹鼩分布我國雲南、廣西及海南島。由於樹鼩形態和生理的某些方面似低等靈長目動物,體小、易於飼養及作為實驗動物,已成為受重視的研究對象。

披毛目

披毛目:現生種包括3科9種:樹懶科Bradypodidae、二趾樹懶科Megalonychidae和食蟻獸科Myrmecophagidae。原隸屬於貧齒目Edentata,根據Wilson&Reeder分類系統,現獨立為目。除食蟻獸完全無齒外,其他成員僅常缺門齒和犬齒,有的種類的頰齒缺釉質,無齒根。骨骼特點是:在後部胸椎和腰椎上具附加的關節,因而又被稱為異節目Xenarthra;牙齒釉質層退化或消失,齒冠結構簡單,一般為單尖型或稜柱狀;有的類型中出現骨板復蓋於皮膚表面等顯著特點。

帶甲目

帶甲目:僅1科,即犰狳科Dasypodidae。原隸屬於貧齒目Edentata,根據Wilson&Reeder分類系統,現獨立為目。有8屬20種,可分為倭犰狳亞科Chamyphorinae和犰狳亞科Dasypodinae。分布於美洲。上體兩側和4肢外側常復蓋著骨板與鱗板,並由幾列可動的橫帶分成前後兩部,橫帶間由彈性皮膚連線,可將身體蜷縮成球狀,以防禦天敵侵害;耳小;舌能伸縮;前肢3~5指,指爪彎曲強大,後肢5趾,具爪;牙齒細小 ,釘狀,終生生長。

皮翼目

皮翼目:現生僅1科1屬2種,其中菲律賓鼯猴Cynocephalus volans分布於菲律賓的棉蘭老等島嶼,斑鼯猴Cynocephalus variegatus分布於馬來亞、蘇門答臘和爪哇。因體側自頸部直至尾部具有大而薄的滑翔膜,狀似齧齒目的鼯鼠,面部又很像靈長目的狐猴而得名。體長60~70厘米,體重1 ~2千克;四肢及尾均細長,尾長22~27厘米;腳寬扁,具5趾,趾端具尖而彎曲的爪;眼大;耳短,通常裸露,粉紅色;身體毛色為褐或灰褐色,與樹皮的顏色相似。胸部有1對乳頭。

蹄兔目

蹄兔目:僅1科3屬6種,分布於非洲、西奈半島、以色列和敘利亞。為陸棲或樹棲的小型獸類,因有蹄狀趾甲而得名。體長30~60厘米。尾長1~3厘米或無外尾。外貌似穴兔,但前足4趾,有似蹄狀的趾甲;後足3趾,其內趾和第二趾有一長而彎的爪,另一趾短,有扁平、蹄狀的趾甲。腳掌有具特殊附著力的無毛足墊,有腺體分泌以保持足墊濕潤,足墊肌肉排列是周圍高而中央凹,為具吸盤作用的肉窩,有攀登能力,跖行。毛被針毛,粗硬而蓬鬆。背部有一腺體,腺體所在處的毛色與周圍的體色不同。蹄兔受驚或憤怒,斑塊處的毛豎起,腺體外露。腺分泌有異味,可驅避天敵。有1對單尖、銳利、斷面呈三角形、不斷生長的上門齒,下門齒兩對,如鑿狀,臼齒為脊齒。頭骨頂間骨大;有眶後條;側枕突大,視覺和聽覺均敏銳。以植物和昆蟲為食。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天敵為蟒、鷹和豹。

長鼻目

長鼻目:現僅有象科Elephantidae1科共2屬2種,即亞洲象Elephas maximus和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前者主要產於印度、泰國、高棉、越南等國,我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也有小的野生種群;後者則廣泛分布於整個非洲大陸,是世界最大的陸棲動物。具有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末端具指狀突起。頭大,耳大。四肢粗大,膝關節不能自由屈曲。上頜具1對發達門齒,終生生長,非洲象門齒可長達3.3米,亞洲象雌性長牙不外露;上、下頜每側均具6個頰齒,自前向後依次生長,具高齒冠,結構複雜。每足5趾,但第1、第5趾發育不全。被毛稀疏,體色淺灰褐色。群居,雄象偶有獨棲。雄象睪丸隱於腹腔內;雌象前腿後有2個乳頭,妊娠期長達600餘天,一般每胎1仔。植食,食量極大。壽命約80年。

海牛目

海牛目:包括2科3屬5種。外形呈紡錘形,頗似小鯨,但有短頸,與鯨不同。體長2.5~4.0米,體重達360千克左右;皮下脂肪厚;前肢特化呈槳狀鰭肢,沒有後肢,但仍保留著一個退化的骨盆;有一個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鰭;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獸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體則軀幹基本無毛,僅嘴唇周圍有須,頭部有觸毛;頭大而圓,唇大,由於短頸,頭能靈活地活動,便於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適於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潛水時封住鼻孔;腸的長度超過20米;胃分兩室,賁門室有腺狀囊,幽門室有1對盲囊;眼小,視覺不佳;聽覺良好。肺窄而長,無肺小葉;頭骨大,但顱室較小,腦不發達。生活在淺海及河口,僅少數種類棲息在河流中。行動遲緩。雄海牛睪丸生在腹腔中。雌獸具雙角子宮,環狀胎盤。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約1年,每胎在水中產1仔。草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