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

北非

北非即非洲大陸北部地區,習慣上為撒哈拉沙漠以北廣大區域。面積837萬平方千米。人口1.5億(1991),70%以上為阿拉伯人。阿拉伯文化與伊斯蘭教為北非重要人文特徵。有時將埃及、蘇丹、利比亞稱東北非,多屬撒哈拉沙漠;將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稱西北非或馬格里布,阿特拉斯山脈斜貫北部。礦藏有石油、磷酸鹽、天然氣等。農產品有棉花、阿拉伯樹膠、栓皮、油橄欖、無花果、椰棗等。產駱駝。縱使考察北非的自然和人文特徵,其相似度西亞地區差不多.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人們有時候把它和西亞放在一起研究.北非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是埃及,城市是埃及首都開羅.它因為是沙漠中的代表,人稱沙漠之星。

基本信息


概述

北非位於北回歸線兩側,通常包括蘇丹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6 國及大西洋中的葡屬馬德拉群島 、亞速爾群島。面積837萬平方千米 。人口1.5億(1991) ,70%以上為阿拉伯人。有時將埃及、蘇丹、利比亞稱東北非,多屬撒哈拉沙漠;將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稱西北非或馬格里布,阿特拉斯山脈斜貫北部。礦藏有石油、磷酸鹽、天然氣等。農產品有棉花 、阿拉伯樹膠 、栓皮 、油橄欖 、無花果、椰棗等。產駱駝。本區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範圍大,乾熱面積廣。 其表現為:1.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2。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3。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濕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4。北非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5。地中海沿岸地區為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它的形成直接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南北移動緊密相關。整個北非地區由於深受自然條件限制,大部分國家經濟水平較低。其中經濟相對較好的代表性國家是埃及。由於經濟水平較高,其人口為北非之最。開羅也成為本區規模最大的城市。本區的主要經濟支柱主要是農業和礦業等初級產業為主。

位置與範圍

北非的地理位置正好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對,北非即非洲大陸北部地區,習慣上為蘇丹熱帶草原以北廣大區域,向北一直到地中海沿岸地區。主要包括下列國家和地區:

北非北非

阿爾及利亞
埃及
利比亞
蘇丹
突尼西亞
西撒哈拉
摩洛哥(包括休達Ceuta-摩洛哥北部海港城市;梅利利亞Melilla-摩洛哥東北部港口城市,1497年起被西班牙占領)。
加那利群島(西班牙屬)
亞速爾群島葡萄牙屬)

自然地理特徵

北非北非

1。氣候乾熱

北非由於地處北回歸線附近,深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和影響,氣流以下沉為主,為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因此,氣候特別乾旱。除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外,其餘地區基本上為高溫乾燥的熱帶沙漠氣候。“埋沙煮蛋”充分表明這裡最顯著的自然特徵。

2。地貌單一

本區位於非洲高原大陸的北部,地形以高原地形為主,地勢較平坦,由於氣候乾旱,沙漠廣布。形成世界是最大的沙漠地區----撒哈拉沙漠。 地中海沿岸有狹小的沿岸沖積平原,主要是尼羅河的貢獻為主。

3。水文特徵

本區由於氣候乾熱,終年降水很少,難以形成河流和湖泊,因此河流湖泊稀少。水源緊張。本區重要河流主要是尼羅河下遊河段。正因為如此,水源問題成為本區發展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瓶頸。

4。戰略位置顯要

北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北隔地中海望歐洲,南接南部非洲,西臨大西洋,東有紅海。有西北部的直布羅陀海峽扼守地中海大西洋的通道;東北部的蘇伊士運河扼守地中海紅海通道,從而它們聯合起來扼守印度洋大西洋的戰略性通道。也是陸上交通亞歐非三洲間的重要中轉站,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北非北非

人文地理特徵

1。阿拉伯世界

本區人們主要使用語言為阿拉伯語、民族也為阿拉伯民族,宗教為伊斯蘭教。所以在很多地方, 人們通常稱本區為阿拉伯世界,本區人們稱為阿拉伯人,本區的國家稱阿拉伯國家。

2。主要人種與特色

北非的主要人種是白人,大部分是阿拉伯人,還有北非土著柏柏爾人,他們也是白種人.這可能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大多數阿拉伯人是穆斯林,也有不少是基督教。他們的生活方式帶有伊斯蘭教文化色彩。他們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共同發出更響亮的聲音,並且能更有效地反抗強國的牽制。 他們的傳統服裝為白長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燈籠褲,戴白布或方格布的頭巾或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戴面紗。婦女喜歡戴戒指、項鍊或鼻環等首飾,有的還在前額、脖頸、雙唇、雙頰、胸部、腳掌黥染藍色花紋。

3.產業特徵

本區人們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了第一產業,石油和磷礦豐富為基礎的初級加工業。農業分布主要是在有水源供給的地中海沿岸和尼羅河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區。以種植棉花,小麥等作用為主。北部非洲國民生產總值占三分之一以上,遙居各區之首,人均占有量高於全洲平均的一半。這裡礦產資源豐富,採礦業比較發達,其產值占全洲的47%以上,石油、天然氣、磷酸鹽分別占全洲總產量的60~90%,在世 界上也有一定地位。製造業規模、產值僅次於南部非洲,其中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在非洲國家中分別居第二、三、五位。區內沙漠廣布,墾殖指 數為各區最低者,但灌溉農業發達,灌溉面積占全洲的70%,加上耕作制度和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產量較高,在洲內占有顯赫地位,以盛產棉花、小麥及地中海果品等出名。

4。主要文化特色

北非的文化在很多方面帶有宗教色彩,但也在很多方面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關。下面看看幾個主要國家的文化特色。

1)古埃及文化

古埃及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廣泛的影響。提到古埃及的文化,人們首先會想到尼羅河畔聳立的金字塔、尼羅河盛產的紙草、行駛在尼羅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測的木乃伊。它們標誌著古埃及科學技術的高度,同時記載並發揚著數千年文明發展的歷程。
為了可以全年進行灌溉,人們於1970年建成亞斯文水壩,1959年至1970年,修建了舉世聞名的亞斯文高壩。亞斯文高壩控制了尼羅河每年的洪水,保護了居民和農作物,還可以提供大量的電力。

紙草是種形狀似蘆葦的植物,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莖呈三角形,高約五米,近根部直徑六至八厘米。使用時先將紙草莖的外皮剝去,用小刀順生長方向切割成長條,並橫豎互放,用木槌擊打,使草汁滲出,乾燥後,這些長條就永久地粘在一起,最後用浮石擦亮,即可使用,成為當時最先進的書寫載體—紙莎草紙,比中國蔡倫的紙還早一千多年,成為後世學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獻 。

埃及出土的一艘約公元前4700年的古船,船長近50米,設備完好,可見當初航海技術與規模。而較輕型的船則用蘆葦捆綁而成。現代人複製的蘆葦船已經證明,這種船可以橫渡大西洋。
尼羅河還使當地人們產生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想像力。坐落在東非乾旱大地上那氣勢恢宏的神廟是多么粗獷,與旁邊蜿蜒流淌的尼羅河形成強烈對比。古埃及很多藝術品都既具陽剛之氣又不乏陰柔之美。

2)橄欖之國----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全稱突尼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unisia,地處非洲北端,國土面積為16.42萬平方公里。 突尼西亞全國人口越700多萬,其中阿拉伯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8%。突尼西亞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部分國民也精通法語。所以在突尼西亞貿易往來用可用阿拉伯語或法語。因地理位置靠近歐洲,所以成為國際會議的中心。突尼西亞國土的蓬角半島被人們稱為“北非之角。”
突尼西亞人喜愛緋紅色、綠色和白色,喜歡駱駝、羊,忌諱狗、貓、豬等動物。突尼西亞的國花是“油橄欖”,突尼西亞是盛產橄欖的國家,所以又被稱為“橄欖之國”。橄欖樹被譽為突尼西亞的民族財富,被突尼西亞人視為珍貴之物。突尼西亞是全球第二大橄欖油輸出國與第四大磷酸鹽生產國。
伊斯蘭教對突尼西亞人的生活風俗習慣影響很大,突尼西亞多數婦女都深居簡出,有面帶面紗的習俗。伊斯蘭教的教徒每天要在中午、下午、黃昏、夜晚各禮拜一次。還有每周的星期五午後,教徒們還要到清真寺舉行一次集體三麻拜。1月、7月、11月、12月被視為”神運載月”,在這四個月之中禁止一切激烈活動。突尼西亞是世界上唯許婦女提出離婚訴訟的伊斯蘭教國家。10月至次年5月是最宜到突尼西亞的時間。而在聖誕節前後二周和復活節前後數日是不宜前往的,同時,在突尼西亞每年7、8月多休假時間。每逢伊斯蘭教、基督教日及每年齋月商業活動甚淡。
突尼西亞人十分熱情好客,常以烤肉、椰棗及傳統的民族菜“考斯考斯”來款待客人。在招待重要外賓時,主人往往上一隻或幾隻烤全羊。椰棗是突尼西亞人十分珍愛的食品。突尼西亞人在用餐時有邊吃邊談的習慣,而且飯後習慣洗手,然後就接著喝茶聊天。按照伊斯蘭教教規,突尼西亞人忌食豬肉同時也忌諱喝酒。
突尼西亞人非常注重商務社交禮俗。冬天前往突尼西亞,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或正式的西裝。拜訪政府機關或大公司必須預約。商務社交中持用有阿拉伯文、法文、英文對照之名片為佳。大部分的突尼西亞商人都能說法語義大利語。大多數商業接特活動是在旅館內進行的,但突尼西亞人有時也會邀請你到他家用餐。突尼西亞的商人是相當西化的,這與其他鄰近伊斯蘭教國家的人有很大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突尼西亞人的穿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年輕人大都是身著西裝,同時身穿奇裝異服的摩登女在突尼西亞也屢見不鮮。

北非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義大利德國為一方,英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爭奪殖民地而實施的軍事行動。

北非北非戰爭

為了實施軍事行動,義大利在非洲大陸展開了兩個軍隊集團,一個在東北非(30萬人),一個在北非(23.6萬人)。這兩個地區的英軍分別為3.25萬人和6.6萬人。在東北非,意軍於1940年7—8月開始從衣索比亞向蘇丹、肯亞和英屬索馬里腹地進攻,奪占了許多地區,但是蘇丹和肯亞軍隊的頑強抵抗及在衣索比亞展開的游擊運動迫使意軍轉入了防禦。英軍統帥部乘機將其在蘇丹和肯亞的軍隊集團(大多是殖民地軍隊)擴大到15萬人,並於1941年1月在東北非發動進攻。1941年5月,這一進攻以意軍投降而告結束。北非戰事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里的沿岸地帶進行,並從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戰局大致可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軍進攻。由巴爾博元帥(8月起由格拉齊亞尼元帥)統一指揮的2個義大利野戰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第10集團軍(司令為貝爾蒂將軍)在利比亞、埃及邊界,第5集團軍(司令為加里波第將軍)在突尼西亞當面。9月13日,第10集團軍以5個師、1個團級集群、6個坦克營(利比亞東部共有9個義大利師)開始進攻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國“尼羅河”集團軍(2個師另2個獨立旅,在埃及共有6.6萬人,168架飛機,其中包括駐巴勒斯坦飛機)。英集團軍在埃及、利比亞邊界僅有1個展開的師。意軍推進90公里,於9月16日進逼西杜拜拉尼,但由於指揮失靈和補給中斷,不得不停止了爾後的進攻。英軍則繼續退後,一直到馬特魯港附近預先構築的陣地才立住腳。敵對雙方之間形成了一個寬達130公里的“真空”地帶。

第二階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軍進攻。12月9日,英集團軍(4個師另2個旅)轉入反攻,擊潰了意軍,在兩個月內推進800餘公里。至翌年2月11日前,英軍已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轉入防禦。既得勝利未得到發展。英國政府決定向巴爾幹轉移力量,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為奪取巴爾幹半島在希臘建立戰略基地。英集團軍一部從北非調到了希臘。這就使意軍免於徹底失敗。1941年初,德軍統帥部將德國非洲軍(1個坦克師、1個輕步兵師,司令為隆美爾中將)和一些航空兵部隊調往利比亞。

第三階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聯軍進攻。3月31日,意德軍(2個坦克師、1個步兵師)開始進攻英集團軍(2個已被削弱的師另1個旅),以便前出利比亞、埃及邊界,攻占塞盧姆。聯軍的進攻出乎英軍統帥部意料。英軍在兩星期內退到了埃及邊界,留下了駐圖卜魯格的強大守軍(近1個半師),結果這支守軍遭到了聯軍的圍困。隆美爾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後向開羅發展進攻,但由於德國正準備進犯蘇聯,所以他沒有得到補充兵力。這就使英集團軍免於徹底失敗,使英國不致失掉埃及和蘇伊士運河。至4月16日前,北非的戰線便在利比亞,埃及邊界附近穩定下來。1941年夏秋,“尼羅河”集團軍(1941年9月改稱第8集團軍)得到了很大增援,而當時德意軍則由於法西斯集團在蘇德戰場損失慘重而僅得到不大的補充。

北非北非戰爭

第四階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軍進攻。蘇德戰場的激烈交戰,德軍在中的失敗,為英軍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創造了有利條件。1941年11月18日,英集團軍(6個師另5個旅,11.8萬人,924輛坦克,1072架飛機,司令為坎寧安將軍)開始了“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當面敵軍集團(10個師,約10萬人,522輛坦克,340架飛機),解救托卜魯克守軍和完全解放昔蘭尼加(利比亞東部)。英軍在兩個月的戰鬥中推進幾達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殲滅駐北非德意軍這一主要任務。艦隊保障了英軍的補給和濱海翼側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軍的大縱深推進。

第五階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軍進攻。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禦準備,變更了兵力部署,於1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軍推進達600公里,進至加扎拉、比爾哈基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5月26日夜間,德意軍(7個義大利師,3個德國師,約13萬人,610輛坦克,600架飛機)再度對英第8集團軍(5個師,3個旅,約13萬人,1270輛坦克,604架飛機;司令為里奇將軍)發動進攻(“泰西”戰役),以便奪取埃及並向近東突進。它們於6月11日前攻占了英軍各支撐點前沿線,迫其混亂不堪地退卻。6月19日,德意軍圍攻托卜魯克,該城3.3萬守軍儘管有大量武器和糧食儲備,仍於6月21日投降。德意軍推進600公里後,於6月30日逼近英軍在埃及境內阿拉曼附近的陣地。德意軍企圖在7月1—3日發展進攻,但未得逞。此前,由於英美間就共同實施北非戰局達成協定(1942年6月),美軍統帥部開始對駐非洲英軍提供相當大的軍事技術裝備援助,並參與準備英美軍北非登入戰役。

第六階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英美軍進攻。1942年秋,德國集團由於在東線,特別是在史達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損失史達林格勒戰役再次陷入了困境,無法給隆美爾元帥必要的軍隊和軍事技術裝備支援。意德艦隊實際上已不再可能在盟軍航空兵可達距離內護航。10月23日,人員和坦克比敵幾乎多2倍。飛機多3倍以上的英第8集團軍,在指揮蒙哥馬利下,利用有利情況在阿萊曼附近轉入進攻阿拉曼戰役11月8日,英美軍開始在北非登入。它們從東西兩面實施相向突擊,將敵逐入突尼西亞。但在整個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戰鬥行動都很消極。這就使法西斯德軍統帥部能從西部將33個師另3個旅調到東線。1943年5月13日,德意軍投降,北非戰局的最後一個戰役遂告結束。

盟軍勝利完成這一戰役,使法西斯集團各國在地中海戰區的戰略形勢急轉直下。由於控制了非洲整個北部海岸以及東北海岸,並在地中海沿岸占了上風,英美兩國便重新開闢了對它們至關重要的、由地中海經蘇伊土運河至印度洋的航路,並為攻入南歐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北非戰局中,盟軍統帥部取得了解決戰區內聯合作戰戰略問題的經驗。但是它在占有頗大兵力兵器優勢的情況下,卻在許多場合行動不堅決。北非戰局最後階段的特點,是組織了海軍和陸軍龐大兵力的協同。在北非戰局中,總共擊潰德、意軍12個師。

北非戰場

阿拉曼隨處可見的戰爭遺蹟也一再提醒人們,這裡曾經是同盟國軍隊和軸心國軍隊慘烈搏擊的戰場,是改變二戰北非戰爭格局的著名的“阿拉曼戰役”發生地。1940年9月,義大利法西斯侵入埃

北非北非戰場
及,妄圖奪取蘇伊士運河,切斷英國盟軍與它的東方殖民地之間的聯繫。以英國為主的同盟軍在突尼西亞、利比亞一帶與德意軍隊展開了持久戰。1942年夏天,德意軍隊攻占了利比亞的托布魯克,盟軍被迫撤到了位於埃及北部地中海沿海的阿拉曼地區。
憑藉阿拉曼易守難攻的地形,盟軍成功地阻止了軸心國繼續向東挺進。10月23日,“阿拉曼戰役”打響。盟軍在英軍元帥蒙哥馬利將軍的指揮下,炮兵和空軍展開強大攻勢,猛烈地轟炸德意聯軍的陣地。德軍司令施登姆突發心臟病,死在前沿指揮部。
正在國內治病的德軍元帥隆美爾臨危受命,繼續指揮德意軍隊,但這位號稱“沙漠之狐”的一代名將最終沒能挽回軸心國軍隊的頹勢。為避免更多的傷亡,他在11月4日下令將餘部全線撤退。這場戰役是北非戰場的一個轉折點,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也使阿拉曼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地方從此揚名於世。

《北非諜影》

主演: 英格麗·褒曼亨弗萊·鮑嘉、導演: 麥可·柯蒂斯

劇情簡介:

北非《北非諜影》劇照

1940年時,北非法屬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成為歐洲大陸企圖擺脫納粹血腥統治的人們逃離迫害奔向自由天地的最後一扇門戶,因此,這裡雲集了各個國家形形式式的人,當地有一家“里克酒店”,老闆名叫里克.勃蘭,是美國人,這天晚上,捷克愛國者維克多偕同妻子伊爾莎光臨里克酒店,正趕上黑人鋼琴手在彈奏《時光流逝》當年巴黎失陷於德軍手中的時候,伊爾莎與情人里克分手之際,鋼琴手所彈的也是這首曲子。
現在,這對情侶在異地相逢,里克情火再一次燃燒起來,但是,當地蓋世太保頭子斯特拉瑟少校命令警察局長,法國人雷諾上尉將維克多與伊爾莎逮捕,這對夫妻處境危難,表面待人冷漠的里克卻毅然幫助他們乘飛機逃跑,斯特拉瑟少校得知訊息後,急忙趕到機場,欲將其逮捕歸案,不料卻被裡克一槍打死,飛機引擊發動了,里克目送著飛機漸漸遠去……好萊塢浪漫影片的各種特點,幾乎被本片天衣無縫囊括。

著名城市

本區代表性城市是埃及的開羅。它不權是本區最大的城市,也是本區人口最多的城市。城市內有很多文明古蹟。是尼羅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非洲政區

非洲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