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口弦

竹口弦

竹口弦,又稱響篾,是瀘西彝(撒尼、白彝)族自娛自樂、社交和愛情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撥簧樂器,靠簧舌震動時主要發出基音,通過口型、唇舌、口腔、氣流的變化,使簧舌振幅頻率發生變化,發出不同的泛音。

簡介

竹口弦竹口弦

竹口弦是瀘西彝(撒尼、白彝)族自娛自樂、社交和愛情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撥簧樂器,也是婦女隨身佩戴的一種精美的裝飾品。這種樂器,流行於瀘西彝族(撒尼、白彝)村寨,彝人稱之為“母出”,“母”是竹,“出”是響,譯作“響篾”。在彝家村寨中,從青年男女到中老年夫婦,幾乎每人都有一筒精巧的竹口弦(響篾)。

使用場合

彝族青年男子製作出口弦後,將它作為愛情信物贈送給心愛的姑娘,姑娘們大都在夜晚到寨邊、山間、岩旁彈奏口弦,向小伙子表達自己的愛慕思念之情;夫妻間逗趣、姊妹妯娌間頃訴取樂等也使用口弦。竹口弦有一定音調,可以彈奏出一些民間小調,抒發歡樂和悲傷之情。

史料記載

據《南詔野史》載:“……男吹竹笛,女彈口弦,唱和相悅”。清檀萃《滇海虞志》載:“口弦,剖竹為之,……民家及彝女多習之,且和以歌。”

相關傳說

關於口弦,在彝族村寨有一個非常動聽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樹木蔥鬱的密枝山下,住著一對剛成婚不久的小夫妻,他們聰明能幹,日子過得很幸福。
有一年的夏天,在一個陰雨連綿的中午,阿妹帶著阿哥給她精心製作的紡麻線的梭子去田間薅秧。她沿著草色青青,鮮花盛開的山間小道,邊走邊紡麻線,口裡還唱著動聽的“爬山調”,不知不覺就到了自家的田邊。
她正準備放下梭子下田去,突然,腳下一滑,就跌下了田埂,手上拿著的梭子正好戳在脖子上,把她戳死了。
阿哥上山砍柴回家,見阿妹薅秧還沒有回來,就動手做起了飯菜,等她回家吃飯。天快黑了,還不不見阿妹回來,他便立即跑到田裡,邊喊邊找。
稻田裡不見阿妹的身影,惆悵迷惘突襲而來,阿哥焦急萬分,他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傷心地哭了起來。他失神地望著天空,天邊慢慢地升起一輪皎潔的月亮,照得田裡的秧苗依稀可見。
忽然,他見離自己不遠的田埂下,好像躺著一個人。他急忙跳下田埂,跌跌撞撞地跑了過去。等他抱起來定睛一看,原來阿妹被手上拿著的梭子戳死了。
在鄉人的幫助下,他滿懷悲傷安葬了妻子。
是梭子戳死了阿妹,他找到梭子,用嘴咬著,用手拉著梭子中間的舌頭,想把它撕爛。手一滑,舌頭振顫,發出“阿哥、阿哥”的聲音。他覺得非常奇怪,又用手彈了幾次,“阿哥,阿哥,阿哥”跟阿妹平時喊他的話語一模一樣。
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他常常想起阿妹,想起兩人一起走過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多么讓人留戀,然而又是多么的短暫。都是梭子惹的禍,他真想毀了它,可是,這是阿妹留給他的唯一的東西,況且,它還能像阿妹一樣的和他“說話”。就這樣,他盡情地彈著“梭子”,來寄託對阿妹無限的哀思。
日子就這樣悄悄流逝,他彈的“曲調”更加的優美動聽,既像是纏纏綿綿的戀歌,又像是情人親密無間的竊竊私語,引得寨中的男女老少都來聽,大家都被他彈的聲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村中的小伙子們,都仿照梭子的模樣,用竹子做了出來,並像他一樣的用嘴咬著彈。等到有了心上人後,便教心上人彈。
就這樣,在彝族人中流傳開來,又經過千百年來的演變,便成了今天彝家人的獨特樂器---口弦(“響篾”),成了彝家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
當小伙子送口弦給心上人時,會用竹子做一個雕花刻草的篾筒,用來裝口弦。篾筒也成了彝族姑娘一個精美的飾物。

製作

篾筒的製作:

製作相關製作相關

用一段9.6CM長,並帶有一個節的金竹桿(或用羊骨)材料做成,在有竹節的一端,從竹節中央打一個小孔(若用羊骨製作,先把骨頭鋸好,打磨滑後,一端用錫片塞緊,錫片中央鑽一小孔),把串響篾的紅毛線從小孔由內向外穿出,拉緊結一朵小紅花。在篾筒表面雕刻上精美的民族花紋如綿羊頭案或馬櫻花圖案等。篾筒做工精細,是一件精巧的工藝品。
響篾的製作:瀘西彝族響篾分“公片”和“母片”。
製作:由簧板、簧甩、簧台頭等製成。材料用本地的金竹,砍下後,半乾時取用。
簧板,公片長為8.8CM、寬為0.9CM;母片長7.6CM、寬為1.1CM、厚0.3CM,公片窄而長,母片寬而短。
簧甩,先將篾片內側兩端削成大指肚狀的弧形,然後從簧板根部0.2CM後,用刀刻0.25CM深,2CM長的凹台,再延伸1CM,將凹台和延伸部面寬平分三等分,將中間一份兩邊刻通,稱作簧甩。
簧台頭,是從簧甩後刻一長1.5CM,篾心面寬0.4CM,篾皮面寬0.1CM的斜槽,將槽底篾皮刻成中留0.8毫米寬的一小篾棍,和簧甩緊連,這一節稱坐簧台頭。
簧甩和簧台頭總稱為簧舌頭.音的高低在簧甩上調整,簧甩厚音高,簧甩薄音低。
公母片都做成後,在篾皮一面擦上適量的香油,慢慢烤乾至翻黃為止。
在口弦頭尾兩端適當位置各打一個小孔取兩根16CM長的青線和紅線做口弦尾線,線的一端打上結,另一端從弦尾的小孔由內向外穿出。
紅線系在公片尾上,青線系在母片尾上,再用二根合併攏的紅羊毛線把公母片的頭(左端)串在一起。

演奏方法

演奏演奏

演奏時,左手握弦頭,大指在內,食指在外。右手食指拉住弦尾線後在指第一關節上纏繞一圈,和大指捏在一起。把響篾橫於上下唇間,兩頭靠近嘴丫處,右手腕適度用力往右拉動,一般一拍拉動一次。兩唇根據所彈曲子的音高,開、合、縮(嘴角向兩邊張開)。以口腔為共鳴箱,發出美妙的聲音。開時發出的是中音,合(唇向前伸園)發出的是低音,縮時發出的是尖聲(高音)。

音體系

一般公片為中音,母片為夾音(高音),公母片音高不同,調式要調成一樣(調簧甩的厚薄)。竹口弦靠簧舌震動時主要發出基音,通過口型、唇舌、口腔、氣流的變化,使簧舌振幅頻率發生變化,發出不同的泛音。泛音一般沒有基音明晰、清亮。彈奏時,口小聲音高,口大聲音低。一般能彈出5個音符,即12356,有四度音域。

彈奏曲目及風格

瀘西彝族婦女彈奏的竹口弦曲大部分是本地流行的小調,用於傾訴衷情,抒發情感悲傷和喜樂之情。
樂曲大都原始、樸實、真率、熱情、刻意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原始生活習俗較為濃厚。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