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骨綢傘

竹骨綢傘

西湖綢傘,以竹作骨,以綢張面,輕巧悅目,式樣美觀,攜帶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稱。傘,在我國歷史非常悠久,據說4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已製作。古代的傘又稱為“蓋”。它和扇一樣,最初是用鳥的羽毛製成。隨著絲織品的出現,才逐漸採用羅絹作傘。發明了紙以後,油紙傘又風行起來。特別是明清時代,我國制傘業尤為發達,從這時起,不少小說和戲曲都有寫到傘。眾所周知,《白蛇傳》中許仙借傘的故事,就發生在杭州西湖斷橋邊。

簡介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西湖綢傘,以竹作骨,以綢張面,輕巧悅目,式樣美觀,攜帶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稱。傘,在我國歷史非常悠久,據說4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已製作。古代的傘又稱為“蓋”。它和扇一樣,最初是用鳥的羽毛製成。隨著絲織品的出現,才逐漸採用羅絹作傘。

最後傳人宋志明

上世紀70年代,制傘大師竹振斐(左二),正在傳授製作西湖綢傘的技藝。左一為宋志明。上世紀70年代,制傘大師竹振斐(左二),正在傳授製作西湖綢傘的技藝。左一為宋志明。

人物簡介

宋志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湖綢傘製作技藝傳承人,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綢傘研究室主任。

創製於1932年的西湖綢傘,因其將中國獨特的手工工藝與西湖美麗風景完美結合,一度享譽海內外。但不到半個世紀,它已前路渺茫。宋志明了解這一切,他試圖努力去改變西湖綢傘的命運。
宋志明是綢傘創始人之一——竹振斐的關門弟子,也是當今為數不多的綢傘藝人中最年輕的一個,46歲。“宋志明從小就喜歡綢傘上花花綠綠的西湖圖案,而竹老又是宋志明最敬重的綢傘藝人。”宋志明是1978年開始拜師的。他當初想法很單純,一心想跟從竹老學好綢傘工藝。

宋志明宋志明

竹骨綢傘製作不是一項簡單的工藝,前後需要18道煩瑣工序。其中擗青、上架、裁剪、糊邊、傘面裝飾、穿花線、貼青等工序尤為關鍵。如穿花線,要在細密的傘骨縫隙中穿針走線,來回交叉編制網紋,僅一把傘就要穿296針,“一把傘單人製作要兩天才能完成。”宋從拜師出師整整用了5年。
當學徒5年,最讓宋志明記憶深刻的竟是上山選竹。“選竹是一門學問。”宋說,綢傘的傘骨須用3年大的淡竹做材料,且淡竹直徑要在5厘米左右,竹節上下間隔需在25至26厘米間,而且竹子不能有陰陽面。有時到湖州德清鄉下選取100根淡竹,他要吃住在當地農家半個多月,早出晚歸上山尋找合適的淡竹。
可能是綢傘工藝太複雜,或許是市場效益不佳,宋至今只收過一個女徒弟。但女徒也只跟他學了8個月,最後做別的去了。

從師經歷

西湖綢傘最早是都錦生絲織廠製作的,當時都錦生的老闆到日本拿回來一把傘,研究怎么樣做一把有學徒自己特色的雨傘,當時宋志明師傅也在都錦生絲織廠的,因為杭州絲綢有名氣,所以就決定做西湖綢傘;後來發展了好幾個作坊,什麼“竹記”、“黃記”,當時綢傘也是很輝煌的;再後來到解放後,小作坊就合為合作社了,合作社再發展就成了西湖綢傘廠。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上世紀80年代,西湖綢傘廠停產了。宋志明師傅開始是在都錦生絲織廠的,後來自己出去做了,到研究所1978年左右恢復生產後又到研究所工作了,1989年去世,宋志明師傅又會製作綢傘,又搞理論研究,是比較全面的。
宋志明是1977年底到杭州工藝美術研究所的,當時研究所有綢傘室、石雕室、刺繡室、燈彩室,宋志明分配到綢傘室跟著竹師傅學做綢傘。剛進去時是每天8角錢的零時工,乾點製作刷畫的版子、選竹的活,大概過了3年,研究所正式招工了就轉成正式工的,以後一直在做綢傘。
到1995年的時候,宋志明從研究所停薪留職,到富陽當地加工傘骨的地方找了一批人開始製作綢傘,從1995年到2002年這一時期是綢傘製作、銷售最好的時候,這個時期學徒的訂單全國各地都有的,得獎也都是在這個時期,宋志明大概得過2個銅獎、1個金獎,還有優秀獎,最高的獎項就是2003年獲得的杭州市優秀旅遊商品金獎。
西湖綢傘的用途主要是用來遮陽、拍照,它更多的是裝飾作用,另外它畢竟是杭州的傳統產品,還可以當作禮品送人。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宋志明曾經跟宋志明的師傅試驗成功了一種傘的新品種——防雨綢傘,當時二輕系統是有科研資金撥下來的,它在小雨的時候是可以用一下的。防雨傘所使用的材料要求綢的密度厚一些,學徒用的是斜紋綢,再在綢面上做防水處理。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西湖綢傘北方人很喜歡,還有上海人也很喜歡。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西湖綢傘廠大概一年要生產10多萬把綢傘,出口到東歐國家,也是作裝飾用的。當時西湖綢傘廠生產的基本是一個品種。而學徒綢傘工作室,是專門研發綢傘新品種、做小批量綢傘的,品種多,價值高。學徒研發的新品種有的給西湖綢傘廠做,如果他們不採用,學徒就自己做,但是量不大的。像前面說的防雨綢傘他們沒做,因為嫌成本太高,學徒就自己做了,也在市場上投放了,效果不錯。
研究所在1995年改制時綢傘製作曾經停過一段時間。2002年以後,整個綢傘市場開始萎縮,宋志明開始搞工藝品,綢傘也做的,但不多,宋志明當時想這塊扔掉比較可惜,還是要儘可能地做,這時期放進去的精力、資金也不少,到現在庫存的綢傘還有很多。現在專做綢傘的僅有一個人了,在杭州市傘博物館現場做的。去年5月杭州籌建傘博物館,當時西湖綢傘廠的一個師傅還有宋志明,做了大概一年多的時間,製作了一批綢傘。1995年宋志明在富陽做的時候召集了一批年輕人,這批人現在學會製作綢傘,他們也有三四十歲了,但現在都不做綢傘了,都在皮具廠、家具廠幹活。除了這幫人以外,年輕的人都不會做綢傘了。
2008年宋志明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湖綢傘製作技藝傳承人,國家現在對這一塊非常重視,有專項資金撥下來的,去年總共撥了8萬元左右,這批錢都到了研究所,後來都用在做傘博物館的那批傘上了。
宋志明自己也想把綢傘再做起來。但是現在製作綢傘問題很多:一個是現在工人很難找,找外地人需要安排吃和住。第二是綢傘沒什麼市場,沒有市場,傘賣不掉的。第三是杭州製作綢傘的成本太高,而且外地產的傘便宜,一衝眼看質量也可以,這樣西湖綢傘一報價,人家都覺得價格很貴。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今後,宋志明想綢傘還是要繼續做下去的,就是做少點、做精品,綢傘只能走高端路線。至於它的創新是比較麻煩的,因為傘骨這裡不能動,動了就不是綢傘的特色了,只能從圖案上變化一下,還有傘頭、傘桿上做得精緻點。宋志明曾經做了一把綢傘捐給了傘博物館,很高檔,畫了西湖全景,傘桿是紅木的。宋志明也有打算再帶幾個徒弟,今年也準備把它排到計畫中,利用宋志明租的倉庫選一兩個人製作綢傘。

神話傳說

竹骨綢傘與影視竹骨綢傘與影視

發明了紙以後,油紙傘又風行起來。特別是明時代,我國制傘業尤為發達,從這時起,不少小說和戲曲都有寫到傘。眾所周知, 《白蛇傳》許仙借傘的故事,就發生在杭州西湖斷橋邊。

發展歷史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西湖綢傘創製於本世紀30年代初,據說是由都錦生絲織廠工人竹振斐創作的,由於選料得當,製作精細,別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們歡迎。到了1935年春天,杭州出現了第一家專門製造綢傘的作坊,這就是著名的“竹氏傘作”。新中國成立以後,辦起了國營杭州西湖傘廠,又成立了杭州工藝美術研究所西湖綢傘組,有400多名職工,10多名研究人員,年產綢傘60萬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由於提高了制人傘技藝,綢傘越作越精。近年來,西;胡綢傘的制傘工藝不斷精益求精,傘骨取材於浙江特產的談竹,粗細運度,色澤光亮,竹身挺盲,任憑烈日曝曬亦不彎曲變形。由一節談竹筒劈成32根或36根細條,另配骨撐,組成傘骨,張開是圓形的傘,收擾像是一段淡雅的圓竹。傘面用薄如雲翳、色彩瑰麗的絲織品繃成。傘面花色多種多樣,僅染色就有20餘種,有的緋紅如晨曦,有的蔚藍加淨空,有的翠綠如碧水;或單色,或套色,五彩繽紛。在秀麗的傘面上,又經刷、噴、畫多種工藝,描繪上西湖風景、花鳥、山水等圖案,為西湖綢傘錦上添花,更顯美觀大方。目前國際市場上雖然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撐收自如的自動傘,但西湖綢傘仍以其獨特風格,博得人們喜愛。

西湖綢傘80年

最初的傘是用羽毛做的,後來逐漸被羅絹、油紙替代,油紙傘一直沿用至上世紀六十年代。
西湖綢傘出現在1932年,曾經風行於江浙一帶。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淡出世人的視線,其功能轉變為工藝傘。時至今日,老一輩制傘人前後離世,手工制傘工藝幾乎失傳,市面上很少再能看到那些純手工製作的西湖綢傘。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2009年,運河邊上有了一方傘的存身之地——中國傘博物館。西湖綢傘便理所當然地安身於此,後來的人們得以有幸能再睹她的芳容。
西湖多雨,就有了一種以湖命名的傘--西湖綢傘。
1932年西湖綢傘,緣自一個叫都錦生的人。多雨的西湖,奼紫嫣紅的傘又成就了花前柳下另外一種西湖景致。
1932年,一款小巧精緻色彩艷麗的傘在西湖邊面世。竹子傘骨,絲綢傘面,傘面上畫著西湖十景。那個著名的杭州人都錦生,在首創織錦畫之後,又做出了第一把綢傘,並將它命名為“西湖綢傘”。
都錦生為他的綢傘召開盛大揭幕式,邀請了上海當紅明星胡蝶徐來。這年二十出頭的胡蝶和徐來漂亮得如同她們的名字,像一對彩蝶翩躚在西子湖邊。那天,在如雲的賓客之中,她倆手中的西湖綢傘就像盛開的花朵,引來眾人讚嘆。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西湖綢傘很快在杭州風行,並成為江浙一帶女人們追逐的時尚。還得從都錦生1928年去日本說起。在日本街頭,都錦生看到婦女們常常撐一種別致的絹傘,他想,杭州多雨,又多絲綢,何不為西湖也打造一款綢傘?看到商機的都錦生立刻訂購了一批鋼質傘骨。
回到杭州,都錦生派出工人到日本學習制傘技術,又在民間到處尋找制傘高手。第一把晴雨兩用傘終於做了出來,傘面採用真絲織成經緯密度極高的綢面。都錦生將傘撐在自家院子裡,吩咐家人端了水往傘上潑,傘面竟然滴水不漏,都錦生笑了,說:“好,就照這個樣子做。”

遊客愛不釋手遊客愛不釋手

然而都錦生很快又發愁了,傘的成本太高,那時一個人一個月的飯錢只要三元,而一把傘卻要十多元。怎樣才能降低傘的成本,讓大家買得起。都錦生和制傘師傅們一次次地篩選材料,最後決定用竹質代替鋼質傘骨,這使得西湖綢傘的成本從十多元降到了三元,西湖綢傘從此進了尋常百姓家。
都錦生了卻了一樁心事。他說,西湖綢傘,是給西湖定製的一朵胸花。

製作工藝

西湖綢傘選料考究,製作精巧。它的圓形傘面是採用特製的傘面綢作的。這種傘面綢薄如蟬翼,織造細密,透風耐曬,易於摺疊,色彩瑰麗,單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綠,果綠,大方法,描繪山水,風光,花鳥,人物。圖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龍鳳,奔馬,梅雀,蝴蝶等數十種。這是其它傘所望塵莫及的。傘骨則採用江南獨特的淡竹製成,這種竹篾質細潔,色澤玉潤,烈日曝曬也不會彎曲。制紅,棗紅,桃紅,天藍,桔黃等20多種。在傘面上還採用噴,刷,繡,畫等多種多樣的作一把外形美觀的西湖綢傘,要經過選竹,制傘骨,上傘面三大階段。選竹,俗稱“號竹”。

製作工藝製作工藝

每年白露前傘廠派出有經驗的老師傅,到餘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產地,翻山越嶺,在竹林中尋覓,挑選具有三年以上竹齡,粗細在五,六公分,色澤均勻,沒有陰陽面和斑疤的淡竹。過嫩,過老,過大,過小的竹都不能要,真是“百里挑一”。這樣的淡竹每株僅取中段2至4節作傘骨。加工成傘骨要經過擦竹,劈長骨,編挑,整形,劈青篾,銑槽,劈短骨,鑽孔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綢傘35個根骨,每根骨4毫米寬。如果把一段竹劈成了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圓潤,竹節平整。上傘面要經過縫角,繃面,上架,剪繃邊,穿花線,刷花,摺傘,貼青,裝桿,包頭,裝頭,裝柄,打釘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必須全神貫注,不得馬虎。這樣製成的傘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攏時,彩色的綢面不外露,傘骨恰好還原成一段淡雅的圓竹,結節宛然,十分樸素大方。撐開時,傘面五光十色,有的緋紅台旭日一輪,有的蔚藍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綠像碧水一泓,美不勝收。
西湖綢傘的品種很多,有的遮陽遮雨的日用綢傘,有五彩繽紛的彩虹傘,有舞蹈演員有台上撐打的舞蹈傘,有雜技團演員走鋼絲用的雜技綢傘等10多個品種。

製作工藝

有18道工序

製作西湖綢傘有18道工序,第一道是選竹,製作綢傘的竹子一般選用我們浙江安吉、德清一帶的竹子,但是它不是毛竹,是淡竹,選竹時我們跟著師傅由竹農帶著到一塊集中的毛竹林里,碰到合適的竹子我們拿一隻油漆罐和一支毛筆做上記號。不是每支淡竹都可以用的,一般選擇生長期在3年以上時間的竹子,口徑要在五六厘米,不能有陰暗面,然後做上記號,由竹農砍下來。為什麼要選擇直徑在五六厘米的竹子呢?主要是考慮雨傘收攏後的手感問題,收攏後手捏不牢了就太粗了,綢傘就不精細了。選竹的時間一般是每年的“雙搶”以後,“雙搶”後毛竹的病蟲害少了,但是即便這樣,也是要在做成傘架後進行防腐處理的,一般春竹是用不來的。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選好竹子後就拿到加工點,劈傘骨、做傘架,也就是第二道工序傘骨加工了。西湖綢傘傘骨的製作是很有講究的,都是手工劈的,一把傘劈下來骨子要均勻,粗細要一樣,粗細不一樣傘收攏時的效果就不好了,就不圓了。等傘骨做好了,再拉回杭州製作綢傘,包括車木、傘面裝飾、傘骨撇青、上架、串線、剪邊、折傘、貼青、刮膠、裝桿、包頭裝柄、穿花線、釘扣、修傘、檢驗、包裝,加上前面的選竹和傘骨加工一共18道工序。
這18道工序里最有技術性的就是上架,上架就是把傘面上到骨架上去,要求一定要平整,不能起皺;還有一道是貼青,做綢傘時要把竹子的篾青與傘骨分開,分別編上號碼,等把傘面夾在兩者中間後,再按照對應的號碼歸位,這樣把傘骨收攏後就是原來竹子的形狀。“撐開一把傘,收攏一支竹”,這是西湖綢傘的主要特色。西湖綢傘的傘面現在畫的圖案很多,原來主要以西湖十景為主,還有人物、山水,後來刷繪結合,刷是指刷花,刷花是最傳統的工藝,就是先將圖案畫好,刻好版子,再把用絲網製成的網板放在傘面上蘸上顏色進行塗刷。現在這個工藝基本不做了,因為有些原材料買不到了,而且現在連網板都沒有人願意做了。

1951—1994年一百多道工序

1999年,已處於彌留之際的屠家良對小兒子說:“我擔心,這個傘沒有繼承人,你們有機會就一定要將做傘的工藝傳下去,不要保守,只要他喜歡做傘,就要傳。”76歲的屠家良做了一輩子的傘,在最後時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西湖綢傘。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1951年,28歲的屠家良已是制傘好手。這年,杭州西湖綢傘廠成立,傘廠由杭州城裡幾家私營制傘廠合併而成,屠家良的私營制傘廠也順大流併入杭州西湖綢傘廠,從此他專門從事西湖綢傘的研究和創新。
從一根竹子到一把西湖綢傘,有一百多道工序,都要經過屠家良的手。
光是選材就大有講究,滿山遍野地挑選竹子,行話叫——號竹。時節須在白露前,做傘架的毛竹,得是過冬的,過冬的竹子不易生蛀。竹齡起碼要三年以上,但直徑只能在五六厘米,節頭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過嫩、過老、過大、過小的竹子,一律不用。有次屠家良跑遍整整一座山,在滿山竹子中,竟然只選中了兩株竹。那竹子,屠家良只要捏捏就曉得,合不合適做傘骨。
接下來是劈竹骨。一株淡竹,只取中段2至4節作傘骨。這一段竹子須劈成32根——一把綢傘32根傘骨,每根傘骨4毫米寬。然後,是編挑、整形、劈青篾、銑槽、劈短骨、鑽孔等十多道工序。

上傘面是個細活,縫角、繃面、上架、剪繃邊、穿花線、刷花、摺傘……做傘面的材料並不是我們通常穿在身上的那種絲綢,傘面綢要求織造細密,薄如蟬翼,當然還要經得起風吹雨淋日曬。紫色的絲綢、藍色的喬其紗,都是屠家良先生選用的上等傘面。喬其紗是最麻煩的,因為它輕薄,傘面不易上繃,連上色都困難,製作難度極大,屠老先生也只是嘗試性地做了幾把,極其珍貴。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貼青是西湖綢傘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工序。所謂貼青,是在傘面完成後,將製作傘骨時劈下的那片青皮竹子,再粘回到相應的那根竹骨上。這樣,當傘面收攏時,綢面一點不外露,整把傘回復成一支天然圓竹的模樣,正好一手可以握住。這正是西湖綢傘最為樸素的可愛之處。每當工人貼青,屠家良就會在邊上吩咐了又吩咐:“上膠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傘面要破掉,少了粘不牢。”
屠家良的小兒子屠繼強後來學的是機械製造,但小時候天天跟在父親後面,耳濡目染,早已將制傘的工序熟記於心。他說,“幫父親打下手,也不是好做的。父親叫我們幫著給傘面上漿,漿就是中草藥白芷的浸出液,在傘面上刷上白芷液,可以防蛀。小孩子圖快,上下來回刷,被父親看到就不可以,要求我們老老實實重新一層層地刷。”
這樣的耗時耗力,追求的是精緻講究。一把傘需十至十五天方能製成,這樣製成的西湖綢傘重量約為半斤左右。西湖綢傘講究的是手工製作,從選竹、砍竹、削竹,到最後的傘面繪圖,水墨山水,蘇武牧羊,屠家良都喜歡親自動手。有時眼看著一把傘製作快到了最後收稍階段,如果傘面色澤欠佳,沒有二話:報廢。
屠家良是個有心人,他平常想的東西幾乎都與傘有關。他創作過十多種工藝傘,多次獲得工藝美術創新獎,比如將蕭山花邊用在傘上,做出帶花邊的西湖綢傘;比如將傘頂做成三潭印月;用竹根做傘柄。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1972年尼克森訪華,來杭州遊覽時住在杭州飯店總統套間,房間門口掛了一對紅燈籠傘。那是屠家良親手製作的,傘面是喬其紗,上畫著中國四大美女。燈籠直徑五十厘米,裝傘柄的地方掛了流蘇,收攏時是傘,撐開是一對燈籠,形狀之奇前所未有,引起了尼克森總統的關注。後來尼克森回國時,政府將西湖綢傘作為國禮送給總統

1984年西湖綢傘滿台飛舞

1997年7月1日,美國明尼蘇達州亞波利斯城,正舉行69屆國際魔術大賽。舞台上,藍色射燈射向厚重的黑色天幕,表演者身著玄色八摺旗袍背眾而立。音樂起,幾聲撥弦,幾聲長笛,綿長悠遠,小提琴曲“梁祝”如水流淌……
表演者緩緩轉身亮相,就在面向觀眾的剎那,她右手向空中一揚,徒手飛出一把傘,燈光隨之大亮,表演者嫻熟的手勢一伸一揚,兩條長綢中又抖出兩把自動張開的綢傘。隨著樂聲的輕重緩急,一把把傘如綻放的鮮花在舞台上飛舞。演出終了時,傘已飛得漫天滿台,萬紫千紅。這是杭州雜技團演員曾輝表演的魔術“彩傘爭艷”獲此次大賽金獎。
那些滿台飛舞的傘就是西湖綢傘。很多年後,曾輝說起這段往事依然神采飛揚。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那天,我在台上變出了87把傘,最大的傘直徑兩米,有3把,90厘米的傘27把,其餘那種滿台飛的小傘我叫它捻飛小傘,直徑13厘米,有57把。呵呵,你看我個子不高,穿著15厘米的高跟鞋,不帶道具袋,也沒有助手,這些傘,我都帶在身上。”
曾輝每次去國外演出,那大大小小的西湖綢傘滿台紛飛的場面令觀眾十分興奮,有時,演出結束時好奇的觀眾會到台上來數傘,甚至還發生過觀眾搶傘事件,幸虧,那次她準備了一套備用傘,否則沒了道具就只好中途打道回府了。此後,曾輝每次去國外演出,都會買些西湖綢傘帶去,演出完畢,就賣給那些喜歡西湖綢傘的觀眾。
曾輝與西湖綢傘結緣是在1980年,她偶然看到西湖綢傘就被它吸引了,想,能不能把它用到舞台上?沒想到,這一念之間竟從此改變了她的職業,從雜技轉到了魔術。
魔術變傘沒有摹本,也沒有參考資料,曾輝得靠自己,從制傘,到變傘,所有的程式都是自己設計,那年她三十歲。為了做傘她跑了117家工廠,幾乎花完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因為表演傘的尺寸特殊,沒有廠能專門為她製作,但是西湖傘廠技術科的陳科長、屠家良等師傅還是為她提供了許多幫助,指導她學習制傘工藝。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為了製作道具傘,曾輝花了九個月時間,學會了整套制傘程式。然後買來砂輪、打孔機、老虎鉗、台鉗,大大小小全套制傘工具,學會了車、銑、刨、鑽,自己做鉗工做鈑金。舞台上的魔術傘和日常傘要求不一樣,那時的她連吃飯、走路,甚至做夢都在想制傘的技術。傘骨是自己做的,傘面是絲綢街上買的杭州素皺緞,傘面上的畫也是自己畫的。那絲綢傘面艷麗非常,燈光一打,奼紫嫣紅。
傘做出來了,還有舞台上變化的難題。有時想破腦袋想不出,就去上海,請教著名魔術師付騰龍老師。那時杭州到上海只要4元錢的車票,乘後半夜的火車到上海正好天亮。曾輝清早去敲付老師的門,請教完,又乘9點鐘的火車返回杭州。走到杭州雜技團門口,曾輝就熬不牢把戲法變給傳達室的大爺看,聽到大爺說,“咦!一眨眼工夫,從哪裡變出來的?”對曾輝來說,這就是最高褒獎。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1984年8月7日,第一台魔術傘“彩傘爭艷”首演;1987年,“彩傘爭艷”在第二屆全國雜技比賽中獲優秀節目獎、優秀道具獎;1997年,獲美國69屆國際魔術節舞台金獎。曾輝說,這么多的獎項中,唯有道具獎對我來說得來實非易事。
西湖綢傘成全了曾輝,曾輝又將西湖綢傘推向世界各地,使得看過演出的人都知道了:中國有個城市叫杭州,杭州有一種漂亮的傘,叫西湖綢傘。

2009年西湖邊上的歸宿

2010年3月,陽光淡淡的,湖墅南路運河邊上已是個花花世界,粉白,淺紫、梅紅、嫩綠,一路繽紛。中國傘博物館就佇立在運河邊上的小河路336號。

竹骨綢傘展竹骨綢傘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這裡曾是一片老廠區,有清代民國和建國初期的廠房、倉庫。2009年,這些老廠房被改建成三個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是其中之一。
曾經的倉庫已經看不出原來模樣,步入傘博,僅一步之遙,就從陽光走進江南煙雨,天空有小雨在飄,腳下有雨滴洇開,一把把傘千姿百態,詩意地撐出輕盈如夢幻的世界。
在古代中國,傘的使用曾經有著嚴格的等級:皇帝使用的傘叫“華蓋”,它是皇家禮儀的一部分;宋朝對傘的色彩有明確規定:百姓官吏一律用青色,天子用紅黃兩色;而明代政府規定,不管你是百萬富翁還是一介布衣,只要沒有官職都只能用紙傘,只有官員才可以用羅絹涼傘……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筆下,對許仙手中的那把傘有細細描述:“這傘是清湖八字橋老實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傘,不曾有一些兒破。”由此我們得知,四百年前的傘用的是八十四根傘骨,到上世紀三十年代,西湖綢傘的傘骨減至三十二根,而今天的尼龍傘,傘骨只有八根。傘柄也從原來的直桿變成摺疊式。雖然制傘的材質包括傘骨和傘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但傘的基本結構從古到今沒有本質的變化。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看過了各種各樣的傘,紙傘、布傘、綢傘,現代概念傘、舞台道具傘,內心還是偏愛西湖綢傘,遺憾的是它的製作工藝正在失傳,今天,西湖綢傘衍變成一種文化意象,隱入人們的記憶深處。
2009年杭州運河邊開設中國傘博物館時,屠家兄弟姐妹向傘博捐贈了屠先生留下來的38件西湖綢傘及物件,這些綢傘都是屠先生親手製作的。屠家兄妹說,這是他們作為杭州人的一點心意,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這種已經消失的美麗綢傘。
如今,在運河終端,以這種集結的方式,為各種正在漸漸退出歷史舞台的手工傘找到歸宿,應該說這也是傘的最好結局,西湖綢傘也因此在此得到一席之地。
而所有這一切的起因,當然還是這個多雨城市與傘的深厚淵源引出的。

西湖竹骨綢傘西湖竹骨綢傘

面料講究

西湖綢傘選料考究,製作精巧。它的圓形傘面是採用特製的傘面綢作的。這種傘面綢薄如蟬翼,織造細密,透風耐曬,易

於摺疊,色彩瑰麗,單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綠,果綠,大方法,描繪山水,風光,花鳥,人物。圖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鳳,奔馬,梅雀,蝴蝶等數十種。這是其它傘所望塵莫及的。傘骨則採用江南獨特的淡竹製成,這種竹篾質細潔,色澤玉潤,烈日曝曬也不會彎曲。制紅,棗紅,桃紅,天藍,桔黃等20多種。在傘面上還採用噴,刷,繡,畫等多種多樣的作一把外形美觀的西湖綢傘,要經過選竹,制傘骨,上傘面三大階段。選竹,俗稱“號竹”。每年白露前傘廠派出有經驗的老師傅,到餘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產地,翻山越嶺,在竹林中尋覓,挑選具有三年以上竹齡,粗細在五,六公分,色澤均勻,沒有陰陽面和斑疤的淡竹。過嫩,過老,過大,過小的竹都不能要,真是“百里挑一”。

竹骨綢傘竹骨綢傘

這樣的淡竹每株僅取中段2至4節作傘骨。加工成傘骨要經過擦竹,劈長骨,編挑,整形,劈青篾,銑槽,劈短骨,鑽孔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綢傘35個根骨,每根骨4毫米寬。如果把一段竹劈成了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圓潤,竹節平整。上傘面要經過縫角,繃面,上架,剪繃邊,穿花線,刷花,摺傘,貼青,裝桿,包頭,裝頭,裝柄,打釘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必須全神貫注,不得馬虎。這樣製成的傘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攏時,彩色的綢面不外露,傘骨恰好還原成一段淡雅的圓竹,結節宛然,十分樸素大方。撐開時,傘面五光十色,有的緋紅台旭日一輪,有的蔚藍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綠像碧水一泓,美不勝收

現有種類

西湖竹骨綢傘西湖竹骨綢傘
西湖竹骨綢傘西湖竹骨綢傘

西湖綢傘的品種很多,有的遮陽遮雨的日用綢傘,有五彩繽紛的彩虹傘,有舞蹈演員有台上撐打的舞蹈傘,有雜技團演員走鋼絲用的雜技綢傘等10多個品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