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

OECD

OECD即(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幫助各國政府通過經濟成長、金融穩固、貿易與投資、技術、創新、創業精神、以及發展合作等方式促進繁榮,緩解貧困。它也正致力於幫助各國政府確保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以環境的急劇退化為代價。經合組織的其它目標包括創造人均就業機會、社會平等、以及潔淨高效的治理。經合組織秘書處設在巴黎,其三十個成員國為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日本、韓國、盧森堡、墨西哥、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共和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和美國。

簡介

OECDOECD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英文名為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簡稱為OECD,成立於1961年,其前身是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是在二戰後美國與加拿大協助歐洲實施重建經濟的馬歇爾計畫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目前共有30個成員國,其國民生產總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OECD的職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預測世界經濟的發展走向,協調成員國關係,促進成員國合作。OECD主要關心工業化國家的公共問題,也經常為成員國制定國內政策和確定在區域性、國際性組織中的立場提供幫助。

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OECD積極發展同非OECD國家,包括開發中國家的關係,目前有33個國家和地區作為OECD聯繫國家,經常參加OECD組織的對話合作活動。

OECD的經費由各成員國提供,根據經費預算按各成員國經濟規模的大小進行分攤。美國提供的經費最多,占年度預算的25%,日本次之。經理事會批准,各國還可以專門的計畫或項目提供經費。目前,年度預算經費約為3億美元,專門的計畫或項目由理事會另定。

OECD每年以英文和法文出版約有500部書,其中許多還譯為其它文字,此外還提供記錄在軟碟以及多媒體上的資料。作為與其他國際組織與機構的關係的一部分,OECD與歐洲委員會及其議會有著長期的緊密的聯繫,與國際勞工組織、糧食和農業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原子能機構以及許多其它聯合國機構都有官方的聯繫。

歷史沿革

OECDOECD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前身是1947年由美國和加拿大發起,成立於1948年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該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幫助執行致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畫。後來其成員國逐漸擴展到非歐洲國家。1961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改名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61年9月30日(改組為OECD)。

經合組織的其宗旨為:幫助各成員國家的政府實現可持續性經濟成長和就業,成員國生活水準上升,同時保持金融穩定,從而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其組建公約中提出:經合組織應致力於為其成員國及其它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穩固經濟擴展提供幫助,並在多邊性和非歧視性的基礎上為世界貿易增長作出貢獻。

對於三十個市場經濟國家來說,經合組織是個獨一無二的論壇。他們在一起工作然後發表關於全球化趨勢下經濟,社會和政府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經合組織提供了一個框架,在此框架內成員國可以交流經濟發展經驗,為共同的問題尋找答案,協調在國內外政策中合作實踐。在這個論壇里,各國政府可以達成沒有約束性的建議(軟法律)或是有約束性的條約,這些檔案對國際經濟和貿易環境的改善具有強大的推動力。

經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信息交流是由設立在巴黎的秘書處提供的。秘書處集中數據,研究趨勢,以及分析和預測經濟發展。它也同時關注社會變化和貿易模式變化、環境農業科技、稅務以及其他一些問題。

經合組織通過在經濟成長、金融穩定、貿易和投資、技術創新、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來幫助成員國保持繁榮並且掃除貧窮。同時它致力於在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經合組織的其他目標還包括為所有人創造就業機會、保障社會公正、建設廉潔有效能的政府等。

經合組織身處傾聽和努力的最前線,傾全力於幫助成員國政府對新的發展和關注做出反應,包括貿易和結構調整、網路安全以及在開發中國家脫貧中所面臨的挑戰。逾40年以來,經合組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和最可靠的全球性經濟和社會統計數據的來源之一。經合組織的資料庫擁有跨越地域的數據,包括國家賬目、經濟指標、勞動力、貿易、就業、移民、教育能源健康、工業、稅收和環境。大多數研究和分析報告已經出版。

在過去十年里,經合組織成功解決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因此也更加重了其在商業,貿易組合和其他有代表性的社會階層之間的紐帶作用。例如在經合組織框架下的稅收和轉移定價談判就為世界範圍內的雙邊稅務談判鋪平了道路。

在其他領域裡,經合組織也通過1999年2月生效的《經合組織反貪污行賄協定》而在全球範圍內扮演處理貪污行賄行為的重要角色。

成員國

OECDOECD

創始成員(1961年):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希臘、冰島、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

後來加入的成員:日本(1964)、芬蘭(1969)、澳大利亞(1971)、紐西蘭(1973)、墨西哥(1994)、捷克(1995)、匈牙利(1996)、韓國(1996)、波蘭(1996)、斯洛伐克(2000)。

強化夥伴會員: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南非。

入會申請中:智利(2007)、愛沙尼亞(2007)、以色列(2007)、俄羅斯(2007)、斯洛維尼亞(2007)。

以國際組織身分參與組織工作:歐盟。

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各委員會工作:中國香港、新加坡、中華台北等。

經合組織現有30個全責成員;除了1961年的創始成員國外,其他成員國名後均列出了其入會年份。除了個別歐盟成員國外,歐盟委員會亦派有代表參與經合組織的工作。

組織機構

OECDOECD

經合組織秘書處在巴黎的工作人員應經合組織三十個成員國的要求進行研究和分析工作。成員國的代表在致力於研究重要問題的各委員會會面並交換信息。理事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由各成員國的代表組成。執行委員會研究處理理事會交辦的各項工作。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由秘書長主持日常工作,為理事會、執行委員會和其他有關機構服務。經合組織有約200多個專業委員會和工作小組,負責審議有關工業農業貿易、教育、環境等領域的具體問題。這些機構經常舉行會議,討論研究該組織中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前景,並就國際經濟、金融及貿易等各方面關係的變化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它還有發展援助委員會,負責協調向開發中國家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

1、委員會
三十個成員國的代表在專業委員會會面,就具體政策領域,如經濟、貿易、科學、就業、教育及金融市場,提出建議並審議在這些領域所取得的進展。經合組織共有約二百個委員會、工作組和專家小組。

每年有四千多名來自各成員國政府部門的高級官員參加經合組織委員會會議,對經合組織秘書處開展的工作提出要求,進行審議並發揮作用。即使在自己的國家,他們也可以通過網上途徑獲得經合組織的檔案,並通過特別聯網交換信息。

2、理事會
理事會是經合組織的決策機構,也是最高權力機構,由每個成員國及歐洲委員會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理事會定期召開成員國駐經合組織大使級會議,並通過綜合一致意見的方式進行決策。理事會每年舉行一次部長級會議,討論重要問題,並為經合組織的工作確定重點。理事會指定的工作則由經合組織秘書處的各個司局來完成。
3、經合組織秘書處
經合組織秘書處設在巴黎,兩千多名工作人員支持著委員會的工作。七百多名經濟學家、律師、科學家和其他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和分析工作。他們主要分布於十二個業務司局。

秘書處由一名秘書長領導,四名副秘書長協助工作。秘書長還是理事會主席,是成員國代表團和秘書處之間的重要聯繫。英語和法語是經合組織的兩種官方工作語言。經合組織的職員都是成員國公民,但他們在經合組織任職期間以國際行政人員的身份工作,不代表各自國家。經合組織對職員的國別沒有配額限制,只本著平等機會的政策,聘用來自各個國家,擁有不同領域經驗的高素質人員。
4、秘書處的運作:
秘書處的工作是和委員會的工作平行的,每個司局服務於一個或多個委員會,以及委員會屬下的工作組和分組。但經合組織的工作正愈來愈多地成為跨學科。

5、秘書處的組成
經濟部
這是OECD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部,由OECD首席經濟學家直接指導、監測和分析巨觀和微觀經濟問題與結構。經濟部每年6月和12月各出版一本《經濟展望》,評價上年的經濟形勢、並對未來2年的經濟發展進行設計。
統計司
統計司收集OECD成員國的經濟數據,以印刷和電子版本形式發布。主要出版物有《主要經濟指標》,每月出版,其它專門的出版物覆蓋外貿、財政、就業與失業,此外還定期發布有關失業率、消費價格指數的最新數據。OECD的其它部門出版各部門的專門的指標。
環境司
分析和研究環境與貿易政策、能源與農業的相互作用以及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關注環境狀況,編輯和出版有關環境的數據—《環境狀況》,此外還出版對成員國的環境評估報告。
發展合作司
協助和支持發展資助委員會(DAC):促進和協調OECD對開發中國家的資助,監督資金的預算和使用,從環境和人口增長的角度評價資助是否與經濟成長的優先目標一致。DAC主席每年就對開發中國家資助的有關問題、趨勢和統計數據發布年度報告。
公共管理部
致力於政府的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法令、預算和金融管理、責任系統、政策與決策的結構與分析。
貿易司
著眼於未來貿易的多邊規則,為貿易談判進行準備和分析。這些談判將涉及環境、競爭政策、產業政策和技術。
金融、財政及企業事務司
致力於建立良好的商務環境,促進開放國際投資、資本投資和服務業領域中的貿易,監督和分析金融市場、銀行、抵押和保險業的發展,建立國際稅收原則,跟蹤稅收改革對國際國內的影響,鼓勵為與逃稅作鬥爭而進行合作。

教育、就業、勞工及社會事務司
注能夠避免社會衝突的有關政策領域的工作、就業和收入的方式,保健及社會福利計畫的效果、婦女勞工的作用以及技術對工人的影響,研究和分析教育和培訓系統、勞動力市場的趨勢和政策以及人口在國家間的流動和影響,此外還通過教育研究與分析中心研究新的教育與學習方法。主要出版物有:《教育要覽》、《就業展望》、《人口國際移居趨勢》。
糧食、農業及漁業司
主要業務領域是對農場收入的補貼、在教育與培訓方面對農業的支持,關注政策的改革以及農業市場和貿易的前景,致力於使農業生產和市場更為有效的政策,注意環境與農村發展的聯繫。
地區發展部
重點業務領域是城市、地區和農村政策對增加就業、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結構變化、保護環境的作用和影響。
行政司
行政及人事管理。此外還設有若干半獨立的實體:國際能源辦公室、核能源辦公室、發展中心、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sahel俱樂部以及歐洲交通部長會議。這些實體行政上設在OECD內,但獨立管理。
6、科技政策委員會和科技工業司
科技政策委員會是OECD的常設委員會,1972年設立,由29個成員國組成,另外,俄羅斯、斯洛伐克、南非、以色列和歐洲委員會(CouncilofEurope)作為觀察員參加了該委員會。委員會內設有科技指標專家組、生物技術工作組、創新和技術政策工作組和科學論壇。
科技工業司的主要業務工作是探討與研究科技、技術以及工業這3者在經濟成長和增加就業中的作用、信息和通信以及交通系統的重要性,對創新系統、工業結構以及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進行國際進行對比研究,此外,還進行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智慧財產權問題分析與研究。

經合組織在持續性發展方面的工作和它的旨在於儘早確認新興政策問題的“世界未來計畫”就是多學科的研究。經合組織對人口老化所進行的研究工作不僅包括了總量經濟學專家、稅收和企業、以及衛生保健專家的參與,還包括了勞動力市場和社會政策分析。環境和經濟分析不能再孤立進行。貿易和投資緊密相關。生物技術則涉及農業、工業、科學、環境和發展政策。而對全球化影響的評估實際上囊括了政策分析的每個領域。

宗旨

經合組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畫,其最初的宗旨一直延續到今天:

促進成員國的持續經濟成長、就業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保持財政的穩定,以此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幫助成員國和其他國家在經濟發展進程中保持健康的經濟成長步伐;在多邊、平等的基礎上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

經合組織的宗旨是幫助各成員國家的政府實現可持續性經濟成長和就業,成員國生活水準上升,同時保持金融穩定,從而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其組建公約中提出:經合組織應致力於為其成員國及其它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穩固經濟擴展提供幫助,並在多邊性和非歧視性的基礎上為世界貿易增長作出貢獻。

工作語言

英語和法語是經合組織的兩種官方工作語言。經合組織的職員都是成員國公民,但他們在經合組織任職期間以國際行政人員的身份工作,不代表各自國家。經合組織對職員的國別沒有配額限制,只本著平等機會的政策,聘用來自各個國家,擁有不同領域經驗的高素質人員。

資金來源

經合組織是由其三十個成員國資助的。各國向經合組織年度預算捐款的比例根據一個與其經濟規模相關的公式而確定。最大捐款國是美國,它提供了經合組織預算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日本。經過理事會批准,各國也可以向一些特殊活動或項目提供不包括在主要預算之內的單獨資助。

經合組織的年度預算及工作方案都由理事會決定。目前經合組織的年度預算約為三億歐元。

功能和運作

OECDOECD

經合組織在政策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提供一個思考和討論問題的場所,以幫助各國政府制定政策,這些政策可能促成成員國政府間的正式協定,也可能在國內或其它國際場合實施。與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同,經合組織並不發放資金。

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同,經合組織並不提供基金援助。它是在政策和分析的基礎上,提供一個思考和討論問題的場所,以幫助各國政府制定政策,這些政策可能導致成員國政府間達成正式協定,或在國內或其他國際場合實施。這一作用對於各成員國非常重要。這個高效機制始於數據收集和分析,進而發展為對政策的集體討論。經合組織有效性的核心是通過政府間的雙邊審查以多邊監督和平行施壓,促使各成員國遵守規則或進行改革。正是經合組織就評估農業補貼成本所做的幕後工作,為後來關於削減跨學科研究有助於給政策措施注入政治動力及減少失業。確定阻礙效率、增長和創新因素及其影響,經常能支持各國政府作出堅定的政治決策,使其經濟更富有效率。經合組織在服務貿易領域所開展的分析和協商一致工作十分重要,推動了烏拉圭回合的圓滿結束。有時,這種討論會逐漸發展成為經合組織內的談判,各成員國就國際合作的遊戲規則達成一致。這些談判可能會達成正式協定,有關於反賄賂、出口信貸、資本流動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協定,也可能形成諸如有關於國際稅收的標準和模式,或有關環境工作的建議和指導綱要。

經合組織的工作方式包含一種高效機制,它始於數據收集和分析,進而發展為對政策的集體討論,然後達到決策和實行。通過政府間的雙邊審查,多邊監督,及平行施壓促使成員國遵守規則或進行改革,這正是經合組織在諸如國際商業交易《反賄賂協定》等領域有效性的核心。經合組織在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方面所做的分析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提供了幫助,而它在失業起因及對策方面的研究則有助於給政策措施注入政治動力以減少失業。經合組織在貿易領域,如服務貿易方面,所開展的重要分析和綜合一致工作,推動了國際貿易協商的成功。

在經合組織內進行的討論有時會逐漸發展為談判,成員國就國際合作的遊戲規則達成一致。這些談判可能會達成正式協定,如有關反賄賂、出口信貸、或資本流動的協定,也可能形成諸如有關國際稅收的標準和模式,或是有關公司管理或環境工作的建議和指導綱要。

經合組織的工作正越來越具有跨學科性。經合組織在持續性發展方面的工作和它的旨在於儘早確認新興政策問題的“世界未來計畫”就是多學科的研究。經合組織對人口老化所進行的研究工作不僅包括了總量經濟學專家、稅收和企業、以及衛生保健專家的參與,還包括了勞動力市場和社會政策分析。環境和經濟分析不能再孤立進行。貿易和投資緊密相關。生物技術則涉及農業、工業、科學、環境和發展政策。而對全球化影響的評估實際上囊括了政策分析的每個領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80年制定的個人隱私保護原則有:信息收集限制原則和信息質量原則,表明目的原則和使用限制原則,安全保護原則和公開性原則,個人參與原則和負責任原則。

出版物

出版物有《經合組織活動》(秘書長年度報告);《經合組織觀察家》(雙月刊);《金融統計》;《經合組織經濟調研》(各國年報);《外貿統計》(月刊);《經合組織經濟展望》每年2期;《主要經濟指數》(月刊);《發展援助進展及對策》(年報);《農業展望》(年報);《能源平衡》(季刊);《金融市場趨勢》(每年3期);《高等教育管理》(每年3期);《經合組織就業展望》(年刊);《科學、技術、工業評論》(每年2期),及各種專業報告,工作報告等。

領先指數

含義:預測世界最大經濟體商業活動的工具。

發布時間:中午(歐洲大陸時間);在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五發布數據,報告兩個月前的活動。(例如,1月的發布報告11月的領先指標。)

頻率:每月一次。

來源: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修正:上個月的數據通常在新的發布中修正。

由於領先經濟指標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因而投資者和決策者喜歡追隨這些指標。從全球範圍來看,最有名的研究是OECD的合成領先指標(CLI)。這個以巴黎為前景的國際組織為23個會員國和7個不同的地理區域計算領先經濟指標指數(在OECD中有30個會員國)。這些區域包括全部的OECD地區、七大工業國集團、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的OECD、歐盟、歐元區和四大歐洲經濟體。儘管一些國家有他自己的領先指標,但OECD的指數很有名,並且投資經理人和決策者對它感興趣。

中國與其國家科技發展比較研究

2008年3月21日,范春永秘書長應邀出席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北京JW萬豪酒店舉辦的《2008中國投資政策評估報告》發布會,這是經合組織第三次發布有關中國投資政策回顧報告,報告會的主題為“鼓勵負責任的商業行為”。2008年3月21日,范春永秘書長應邀出席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北京JW萬豪酒店舉辦的《2008中國投資政策評估報告》發布會,這是經合組織第三次發布有關中國投資政策回顧報告,報告會的主題為“鼓勵負責任的商業行為”。

OECD國家向知識型社會轉變與網路經濟的出現有密切關係,通過信息整合、傳播和套用,這種網路化經濟的生產率得到了提高。在90年代,一些OECD國家通過增加投資和多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使得ICT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向網路型經濟轉型也推動了知識經濟更深層次的整合,同時市場和非市場知識交易不斷擴大。創造及使用科技知識越來越成為一種集體活動,需要產業界、學術界和政府共同的努力。要獲得知識創新所產生的全部收益,研究機構間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是重要環節之一。事實上,所有形式的合作,包括合作研究、公私合作、國內外戰略聯盟,以及國外直接投資,都顯示出增長的跡象。
作為一個整體,OECD國家正在把更多的資源投向R&D。在90年代初出現投資停滯後,OECD國家R&D投資實際值從1994年的4160億美元上升到2000年5520億美元,R&D占GDP的比重也從2.04%上升到2.24%。儘管OECD各國及地區間存在較大差異,而且差距還在繼續擴大,但主要的OECD國家都表現出相同的增長模式。歐盟明顯落後於美國和日本,2000年的R&D投資比重僅為1.9%,而美國和日本分別為2.7%和3%。R&D投資比重上升最大的國家是那些R&D水平已經相當高的國家,如芬蘭和瑞典。這些國家同R&D投資比重小的國家間的差距正在擴大,投資比重小的國家有波蘭、匈牙利和斯洛伐克。
90年代R&D支出增長主要源於工業R&D投資增加,在1990和2000年間工業投資實際值增長了50%,而這一時期的政府投資僅增長了8.3%。2000年工業對R&D的投資占總R&D投資的63.9%,大大高於1990年57.5%的水平,而同時政府投資比重從39.6%下降到28.9%。
工業部門正在增加對公共部門R&D研發的資金投入。2000年工業部門的投資占大學R&D總投資的6.1%,占其他社會研究機構R&D投資的4.4%,而在1981年,這兩方面的投資分別比現在少3%和2%。隨著政府對企業R&D投資的減少,工業部門對公共研究機構投資的增加意味著90年代由企業R&D投資保持穩定(2000年為69.7%,1990年為69.3%)。
科技研究的國際合作日益增加:1999年OECD國家中與國外同行合著的出版物比重達到了31.3%,而1986年這一比重僅為14.3%。同一時期,美國申請的專利中與國外發明者共同完成的專利比重從2.6%上升到7%。在OECD國家中,外國機構投資的R&D,不論是實際投資額還是占企業R&D投資比重,都出現了上升,這些國家包括加拿大、法國、愛爾蘭、日本、瑞典、英國和美國。
90年代幾乎所有OECD國家的研究人員數量都有所增加,2000年每千名勞動者中研究人員數量達到了6.2名,而在1990年僅為5.6。然而,OECD成員國間的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歐盟大大落後於美國和日本,所以政府要做出相當大的努力來支持R&D投入,並提高科技人員的效率及實力,其中著重要提高人力資本和高等教育的生產率水平,因為這是技術創新、知識傳播和科技套用的核心。
由於對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OECD國家開始強調加強學生、研究人員和其他高技術人才的國際流動。受ICT人才和其他專業人才需求的推動,出現了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國際化,以及科技人才移民趨勢,這使人們重新開始關注“人才外流”的現象。因此,確保人才流動對輸出國和輸入國都產生積極影響,是政府政策應該關注的一個領域。
對科技術人才日益激烈的競爭促發國際移民潮
對科技術人才需求的不均衡狀況,以及OECD國家和非OECD國家所能提供機遇的差別,促發臨時性或永久性移民。國際移民不僅彌補了不均衡現象,同時這些技術移民對技術創新和國家經濟成長也做出了重大貢獻。OECD區內國際移民主要是技術人才的流動,其所帶來的知識轉移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超過了人才流失所產生的不利影響。然而,亞洲人向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英國移民的數量增長很快,特別是ICT領域的畢業生和技術人員。
很多國家正在積極招聘外國學生,大多數外國畢業生都滯留在異國,儘管是臨時性的。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生最受歡迎,國為他們很多都在公共或私人機構里擔任研發工作。一些北美大學開始擴大其海外學生的招生量,或在國外建立學校以擴大研究生招生資源。歐洲大學也努力吸引國外學生。一些國家還加快了學生簽證向工作簽證轉換的速度。
同時OECD國家也大力支持S&T發展,以留住智力資源並吸引國外勞動者。德國、愛爾蘭和英國制定了一些優先政策,如增加研究者薪金,提供新研發基金或創造新崗位。一些出口型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台灣、愛爾蘭和韓國,已經成功留住了大量的畢業生並吸引海外研發人員回本地大學、技術機構和公共研究機構任職。
全球化推動工業重組和研發方式變革
市場自由化、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和企業專業化分工激發了90年代工業全球化及企業重組浪潮。據估計,國際M&A(併購)案件在1990年到2000一年之內從2600件增加到8300件,在2001年的經濟衰退中,下降到約6000件。同期M&A金額迅速增長,從1530億美元上升到1.2萬億美元。在最近十年,表現最突出的是FDI全球流動。90年代國內外戰略聯盟也迅速崛起,產生了兩股聯盟熱潮:一是前五年製造業企業聯盟,二是後五年服務業企業更大規模的聯盟。
跨國公司的擴張和聯盟數量的增加正在改革科技活動進行的方式。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科技創新正在超出企業所在國的範圍。數據表明在幾乎所有的OECD國家,國內發明但所有權歸國外,或在國外發明所有權歸國內的事例不斷增加。在OECD國家,外國機構擁有的R&D成果所占比重也在上升,同樣來自國外的R&D資金也在增加。在愛爾蘭和匈牙利,2000年外國機構所占企業R&D比重超過了2/3。
90年代,在OECD國家R&D密集型工業產品國際貿易額也迅速增長,占GDP份額從1990年的3.5%上升到2000年的6.5%。R&D密集型工業的進出口推動了高技術產品的貿易,而其是企業技術傳播最主要的渠道,特別對製造業部門更是如此。
政府政策影響著企業通過國際M&A和戰略聯盟的重組能力(即放鬆市場管制和市場自由化的政策),同時也影響其成本和收益的分配結果。國家可以採取的最直接地方式是放鬆國內企業向國外投資的限制政策,就象90年代末韓國所做的那樣。減少企業和資本增值稅,降低M&A和聯盟成本,也可以吸引國外投資。修改國際合作中涉及的收購法和反壟斷法也可以進一步簡化企業重組的程式。此外,努力提高本地科技能力也是吸引R&D投資的有效手段。
中國科技體制發生重大變化
自1985年以來,中國為了促進產業現代化和經濟成長,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在科技體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政策改革。主要是對政府所轄的研究機構進行了重組,鼓勵這些機構與產業界加強聯繫,並與企業共享R&D研究成果。促進中國的產業技術升級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未來優先發展的方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政府實行了一系列提高企業R&D能力和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政策,進一步推動科技體制改革,把資源優先分配到R&D領域,並加大了對R&D的資金投入。
儘管中國在某些科技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但中國總體R&D能力依然較低,且技術套用不充分。中國的R&D投入水平在1999年占GDP的1%,低於多數OECD國家。而且,政府機構R&D成果所占比重高於OECD國家平均水平,企業R&D成果相對很少。儘管中國企業正在從數量型生產向質量型生產轉變,但似乎還沒有開始向以創新為主轉變,沒能建立起以創新為基礎的競爭優勢。高等教育部門獲得的R&D總投入不足10%,用於基礎研究的資金則更少,部分原因是政府對產業領域投資比重較高。
儘管按出版論文和專利數量衡量,中國的科技產出正在增加,但中國企業獲得的專利數量比重大大低於其R&D總成果,而且中國申請獲得的專利中發明專利比重很小,功能設計和外型專利比重較高。在發明專利中,國外申請的專利占了絕對數量,特別是在高技術產業領域。FDI對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只有很少的外國企業在中國建立了R&D部門,而且他們對傳播技術也不熱心。
當中國從政府主導型科技創新向更加市場化的體制轉變時,政府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而且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R&D商業化和技術在企業間傳播能力也必須進一步提高。而且在促進政府研究機構向市場轉變,以及保護長期科技發展能力方面,中國政府還需平衡好二者間的關係。中國還需要打開全球知識網的閘門,從全球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受益,這對國內的科技創新是至關重要的。此外,保護有益於創新的環境也將是十分必要的。就上述所有方面,中國都可從OECD國家以往的經驗中有所借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