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倻琴

伽倻琴

又稱朝鮮箏,是朝鮮族彈撥弦鳴樂器。朝鮮語稱嘎呀高。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尤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基本信息

伽倻琴伽倻琴

伽倻琴,又稱朝鮮箏朝鮮族彈撥弦鳴樂器。朝鮮語稱嘎呀高。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尤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在我國東北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蜿蜒的圖們江鴨綠江畔,在長白山林海雪原,居住著勤勞勇敢、多才多藝的朝鮮族人民。他們不僅發展了農、林、漁等各業生產,還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在人們的音樂生活中,伽倻琴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樂器,具有廣泛的民眾性。

伽倻琴已有1500多年歷史,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中國漢箏製成。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箏基本一致,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和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彈唱。

起源與發展

《三國史記》記載:“伽倻國嘉實王制十二弦琴。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 “伽倻琴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伽倻琴,雖與箏制度小異,而大概似之。”

伽倻國的樂士于勒攜琴帶著弟子尼文,到了新羅,受到了真興王的歡迎和禮遇。真興王把于勒安置在國原,乃派遣大奈麻注知、階古、大舍萬德等受業于勒門下,以傳其業。

伽倻琴到新羅以後得到發展,成為新羅大樂,為以後的宮廷樂奠定了鞏固地位。到了八世紀左右(或更早些時間),伽倻琴從新羅國傳到日本,日本奈良的正倉院至今還收藏著三台伽倻琴(即新羅琴)。因為,伽倻琴是從新羅傳到日本,同時又用於新羅樂,因此,日本把伽倻琴稱之為新羅琴。
到十九世紀末,伽倻琴音樂出現了高峰,這是伽倻琴藝術的轉折時期。音樂從緩慢的宮廷樂,逐漸轉變為輕快而活潑的散調,原來流傳的伽倻琴,因不適合演奏散調的快音而改制成散調伽倻琴,流傳至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延邊地區的伽倻琴音樂,有更新的發展,從民間流傳,發展為專業人材的培養。

伽倻琴伽倻琴

結構形態

古代的伽倻琴,琴體是用獨木刳成槽,琴尾呈羊角狀,不加底板,因而音量較小又缺乏表現力;現在朝鮮族人民使用的伽倻琴,是經過若干世紀的流傳改進並吸收其他民族樂器的優點而製成的。由於有底板而形成共鳴箱,顯著增強了音量和豐富了音色
伽倻琴由琴框、面板、底板、琴柱和琴弦構成。琴身長約152厘米、寬17~21厘米。
琴框是長方形的框線,右為琴首,左為琴尾,上西蒙以呈拱形的薄水面板,採用長白山生長的紋細質松、易於振動的魚鱗松或梧桐 木製作,琴底有底板和琴腳,底板用栗木、琴框和琴柱使用紅木或花梨木等質地較硬的木料製作琴首一端有凸起的岳山支弦,張有13條琴弦。琴柱安置在面板中部,排列呈雁行。每張一柱,可移動以調節育高。
新中國成立後,伽倻琴得到不斷改革,已製成五聲音階18弦伽倻琴及七聲音階21弦伽倻琴。後者加大了共鳴箱,採用尼龍弦和尼龍鋼絲弦,音響宏亮,音色優美動聽。

品種分類

伽倻琴的種類大體可分為“正樂伽倻琴”(古制伽倻琴)、“散調伽倻琴”、現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種。

1.古制伽倻琴:琴槽是用獨木刳桐製做,不設底板,尾端有羊耳頭狀的裝置,有十二弦(用粗細不等的絲弦),弦柱十二(人字型的雁柱)。此種伽倻琴到二十世紀初已很少見。

2.散調伽倻琴:它是屬於近代的伽倻琴,在形制上有較大的改進,如將尾端羊角木去掉,並將琴體加上栗水底板,有染尾,有十三弦(絲弦)。主要用於散調音樂。

3.21弦伽倻琴:是現代用的改良伽倻琴。在形制上把尾端的染尾去掉。有21弦。弦有尼龍弦和金屬鋼絲纏尼龍弦兩種;定弦有七聲音階定音法和五聲音階定音法兩種。

彈奏方法

演奏伽倻琴,右手除小指外均用於彈奏,技巧有彈、拔、滾、琶等,泛音特別清澈動聽。左手技巧有按、顫、推、揉等,是表現伽倻琴獨特風格的重要手段。伽倻琴也可演奏雙音、和弦以及簡單的復調音樂,演奏中一般不轉調。伽倻琴有豐富的表現力,通過演奏者純熟的手法,能表達出剛毅、柔和、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感,或奏出雄壯、激昂的宏偉場面,尤其適於演奏輕快活潑的民間音樂作品。

伽倻琴伽倻琴
演奏時,奏者席地而坐,將琴體橫在身前,琴首置於右膝上,琴尾觸地。也可將琴身平置於桌面上。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彈奏琴柱右側弦段,左手按抑琴柱左側弦段。伽倻琴多按五聲音階定弦,主要用C調或bB調。 十三弦伽倻琴定弦為:f、g、bb、c1、d1、f1、g1、bb1、c2、d2、f2、g2、bb2,最高音弦通過重按,可使發音提高一個小三度。經過改革,已有按七聲音階定弦的伽倻琴。十五弦伽倻琴定弦為:g、a、c1、d1、e1、g1、a1、c2、d2、e2、g2、a2、c3、d3、 e3。二十一弦伽倻琴音域G—f2。現在朝鮮族民間普遍使用的十二弦伽倻琴,也常以七聲音階定弦為:g、a、b、c1、d1、e1、f1、g1、a1、b1、c2、d2。 發音柔和、圓潤,音色清雅、悠揚,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右手技巧有兩指合彈,單指托、劈、挑、抹、剔、勾、撮等,左手技巧有按、顫、推、揉等,是表現伽倻琴獨特風格的重要手段,其中以揉弦(亦稱弄弦)最富特色。伽倻琴也可以演奏雙音、和弦以及簡單的復調音樂,但在演奏中一般不做轉調。伽倻琴富有豐富的表現力,通過演奏者純熟的手法,能表達出剛毅、柔和、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感,或奏出雄壯、激昂的宏偉場面,尤其適於演奏輕快活潑的民謠等音樂作品。伽倻琴可以獨奏或重奏,在專業或業餘文藝團體中主要用於集體彈唱,並在民族樂隊中套用。較著名的傳統樂曲有:《伽倻琴散調》《月亮》《鳥打鈴》《你哩哩》《桔梗謠 》《豐年樂》等。

現代的伽倻琴音樂,繼承了散調的風格並發展為以民歌改編的器樂曲,以現代生活題材為素材而創作的器樂曲以及與管弦樂隊合作的協奏曲。如:《道拉吉》(桔梗謠)、《哨所之春》、《沈清專》等等。

伽倻琴彈唱,是朝鮮族傳統演唱形式,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器樂與聲樂相結合的藝術。舞台演奏時,十來名身著民族服裝的朝鮮族女子,將琴的尾端放在地上,首端置於右膝上,左手按弦,右手取音。表演者邊彈邊唱,歌聲與琴聲交融,有時還加以長鼓伴奏,尤為親切感人。

伽倻琴散調

伽倻琴伽倻琴
《散調》:是器樂獨奏的形式也是樂曲名稱。它是以說唱音調為基礎的。只用長鼓來伴奏,演奏時間為25-3O分鐘。《伽倻琴散調》音樂的發展,嚴格地遵循著逐漸趨於緊張、到終曲達到最高潮的規律,它的發展速度也是由緩慢逐漸加快的原則為特徵。《伽倻琴散調》的樂章構成如下:
晉陽調18/8慢速
中莫里12/8中速
中中莫里12/8中速稍快
紮緊莫里12/8稍快
揮莫里2/4快速
散調是多樂章組曲,從慢板開始到快板結束,但現代演奏家們喜歡選章演奏,形成一種樣式。

樂器流派

有關伽倻琴的流派,常以地域和名家們的不同風格來劃分,音樂主要由散調音樂來劃分。

《伽倻琴散調》產生於朝鮮南部地區,後來流傳至朝鮮北部和我國延邊地區。由於各地方的語言抑揚不同,音樂也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伽倻琴散調》是技巧性很高的器樂獨奏曲,帶有即興性,因此,在演奏時感情的抒發、技術的運用和發揮,尤其是在左手弄弦的密度、速度、強度等技巧的發揮上,產生不同的風格特色,從而形成不同流派。

《伽倻琴散調》有很多流派,但主要有金昌祚流派和沈相健流派。金昌祚的弟子又分成金竹坡流派、安基玉流派、崔玉三流派等等,延邊伽倻琴主要繼承安基玉流派崔玉三流派等。

歷史演變

伽倻琴伽倻琴
古代的傳統伽倻琴,原有雅樂伽倻琴俗樂伽倻琴之分,琴體均採用桐木製作,是把整段原木從中縱向對半破開,將其半邊掏挖成瓦片狀空槽,在“瓦片”凸面張以琴弦,不加底板。雅樂伽倻琴稍寬大,全長167厘米,琴首寬33厘米;俗樂伽倻琴略窄小,全長152厘米,琴首寬17厘米或21厘米,均張有12條絲弦,一弦一柱,柱可移動。伽倻琴最大的特點是: 在琴尾一端設有羊角狀系弦板。成俔等所編《樂學軌範》(成書於1493年)中載有伽倻琴圖,當時的羊角板很大,琴弦固定於系弦板上,系弦所用的絲繩剩餘部分,編紮成數束絲絛。經過若干世紀的流傳和改進,並吸取其它民族樂器的優點,伽倻琴增加了底板、形成了共鳴箱,顯著地增加了音量和豐富了琴的音色。
現代的伽倻琴,由琴框、面板、底板、岳山、琴柱和琴弦等構成(圖)。共鳴箱呈扁長方匣形,全長150厘米、首寬22厘米、尾寬26厘米,右為琴首,左為琴尾。琴框表面蒙以呈拱形的薄木板,下設底板和琴腳,底板上開有三個圓形或 一字形的出音孔。琴首一端有凸起的岳山架弦和穿掛琴弦的弦孔。張13條琴弦。琴柱呈人字形,高6厘米、底寬6.5厘米,柱中鑽有小孔用細弦串連,支弦於面板中部, 排列呈雁行,每弦一柱,柱可移動以調節音高。聰穎的朝鮮族人民,經過長期的不斷實踐, 積累了豐富的制琴經驗,他們採用質地鬆軟、容易振動的梧桐木製作面板(有的也用長白山生長的魚鱗松),底板用栗木,琴框和琴柱使用紅木、花梨木等質地較硬的木料製作,琴弦採用絲弦或鋼絲弦。20世紀60年代以來,伽倻琴得到不斷改革。延邊歌舞團著名朝鮮族伽倻琴演奏家金震和延吉民族樂器廠合作,製成五聲音階十八弦伽倻琴。嗣後,中央民族歌舞團朝鮮族伽倻琴演奏家金力子,又研製成功七聲音階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伽倻琴,加大了共鳴箱,採用尼龍弦和尼龍纏鋼絲弦,音響洪亮,音色優美動聽。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中,陳列著幾張伽倻琴。有一張是來自延邊朝鮮族民間的製品,通體用松木製成,琴身全長147厘米、首寬20.5厘米,張12條絲弦,琴框和底板髹紅色漆。另有兩張伽倻
伽倻琴伽倻琴
琴,是由中國音樂家協會轉來的日本友人贈品,均為松木製、桐木面,琴長144厘米,首寬分別為23.4厘米和26厘米,分別張有12條和13條絲弦,其中十三弦伽倻琴外髹棕色漆。在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載有一張現代製作的伽倻琴。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