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鼓弄

車鼓弄

每逢節慶日,總能看到車鼓弄表演。由二人表演,二人分扮為醜老生和花旦,俗稱車鼓公、車鼓婆。公一手執旱菸桿口袋,一手執蒲團,婆一手執摺扇,一手執彩絹。旦角嬌艷迷人或肥胖富態,丑角詼諧滑稽或裝聾作呆,一唱一答,一來一往,妙語連珠,平易通俗。兩人抬著一個象徵石墨的蓋彩斗籃對唱車轉。基本舞步為正面交叉和八字交叉步,側身交叉步和八字交叉步。節奏為四拍一小組合,前面三拍為正面或側身交叉移步,八字移步進退。男丑角在第三拍時聳肩,第四拍時男丑角落走坐肩同時提起後退小跳一下,與旦角在原地轉身做對應亮相動作。演唱的傳統節目有:《十月娶某》、《十步送哥》、《十二月思君》、《花歌》、《十月病囝歌》、《年兜歌》、《暝日思想》、《只此時》等。伴奏的樂器有鑼鼓、二弦、大廣弦、亮子弦、三弦、竹笛、小嗩吶等。 文車鼓大部分表演都是農村自娛自樂、廟會祭祀時活動,有時也被邀請到婚慶人家演出。

簡述

車鼓弄又名弄車鼓、車鼓陣,是中國閩南特別是同安地區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間娛樂形式。它是一種說唱、表演合一的民間歌舞藝術,它以動作樸實簡單、易學易演,詼諧幽默的風格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前鄉村迎神賽會,農閒節目的慶祝活動以及新婚鬧洞房等喜慶日子,都很盛行。幾乎每個村落的老人都會說“車鼓弄,三步進,三步退,弄過來又扭過去。”
在台灣,名為車鼓陣的弄車鼓為主要的陣頭之一,其音樂也常見於道教及台灣民間信仰的祭典上。

歷史

車鼓弄這種文藝形式的起源年代不詳,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梁山好漢為了救宋江,化裝表演各種雜耍,其中有兩個人抬著一面打鼓,鼓裡暗藏短兵器,邊表演邊混進法場,救出了宋江。這種說法和民間另一種文娛形式——套宋江的傳說一樣,都和宋江有關。但是,另有一種說法和此說法相似,說是隋末,瓦崗寨義軍首領程咬金為救秦瓊,令將士扮作江湖藝人劫法場,人們為了紀念和仿效這種俠義精神,就將車鼓弄傳承下來。
另一種傳說,說是同安新圩某村有一對老夫妻,開豆腐店,夜裡磨豆腐悶得慌,老夫婦彼此編歌對唱,互相打趣,藉以驅除疲勞。後來,鄰居聽老夫婦唱歌,覺得生動而饒有風趣,便紛紛邀請他們到家裡去唱。但他們原來是磨豆腐時唱的,到別處唱總不能背個笨重的石磨去。因此,老夫婦便想出一個主意,用斗籃代替石磨。石磨像個大鼓,故稱“車鼓”。“車”是“車轉”的意思。“車鼓弄”就是抬著鼓,轉動身子表演的意思。後來演唱逐漸從室內到室外,表演道具也就用輕便的篾籃代替笨重的石磨,並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獨特風格的表演形式。
而潘土車鼓的演化形成,相傳是明朝初年,潘土村林氏祖先從安溪遷入潘土時,人丁稀少,糧食短缺,衣不蔽體,飽受饑寒。因此沖安溪清水岩請來清水祖師公香火祭祀膜拜。村民們艱苦創業、勤儉持家、和睦奮鬥。後來潘土村成了同安人口最多的村落,在農牧漁各業都得到長足的發展。舊時的村民都認為這是上天祖師公與祖宗的庇護。所以,每年逢清水祖師誕辰及祖先的祭祀日,就隆重舉行祭典,同時聘請民間戲曲、歌舞助興,其就有當時流行的車鼓弄。一老太婆觀看社戲、舞蹈,一時興起,挑起菜擔子情不自禁融入車鼓弄陣中扭起來,同時招令兒子、媳婦、孫子一起跳,以示對祖師和祖先的虔誠。人們認為這種車鼓弄形式熱烈歡快,竟爭相模仿,逐漸演化成今日的潘土車鼓弄;稱老太婆這一角色為“火鼎婆”,擔子的一頭為火籠,另一頭為青菜,警示人們不要忘記創業時挨凍受寒、咽菜吞糠的日子。而數對今童玉女則是表示祈求人丁興旺、平安福達的意思。

來源

關於車鼓陣來源,台灣傳承藝師及研究學者有不同說法,主要可分成兩派。
一派主張產生於台灣本土,傳說清代台灣南部大旱,百姓日夜祈雨,上天終降甘霖,百姓於是取出日常樂器同歡謝天,逐漸演化成陣頭。一派則認為源自中國大陸, 說法又有不同,一是認為來自中原地區秧歌,隨南遷移民傳至福建,結合南管、歌仔,明清兩代又隨移民渡海來台,落地生根。一是認為源自唐宋時代的「三杖鼓」,明清時,稱為「三棒鼓」,又稱為「花鼓」,表演時腰系鈴鼓,頸則綁鑼,拋擲嵌有銅錢的棒棍演出。又有認為源自漳浦一帶的「大車鼓」。
至於所謂車鼓,亦有一種說法,認為「鼓」指鈴鼓,「車」則是「四塊」敲擊所發出「qiau-qiau」或「qia-qia」之聲,與閩南語「車」字諧音,故稱車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