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岩亂彈

黃岩亂彈

黃岩亂彈是“浙江亂彈”的一路。因黃巖縣的亂彈班最多、最著名,故稱為“黃岩亂彈”;因黃巖縣為台州府屬縣,特別是解放後劇團由台州地區(市)管轄,故又稱“台州亂彈”。台州亂彈約形成於清初,清中葉以後最為繁榮。它是以唱亂彈為主,兼唱高腔、崑腔、皮簧,還包括詞調的多聲腔劇種,是由流傳在台州地區的各聲腔、劇種融合而成的。其特點是唱腔豐富,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濃郁。解放後,僅存一個專業劇團,1989年以後已經停止演出。現既無專業劇團,亦無業餘劇團,老演員亦已不多。

簡要介紹

黃岩亂彈黃岩亂彈
在越劇問世之前,浙江是亂彈的天下,四大亂彈流派在近兩個世紀里唯我獨尊, 台州亂彈原稱黃岩亂彈。明萬曆以後,台州一帶流行崑腔和高腔;清康熙雍正之際北方的梆子秧腔和梆子亂彈腔傳入台州,約於乾隆年間(1736-1795)形成了崑腔、高腔、亂彈腔三腔兼唱的戲班。由於崑腔、高腔的唱詞古奧晦澀,三腔兼唱的戲班逐漸以唱亂彈腔為主,當地人稱之“亂彈班”。由於長期受當地語言、民俗和民間藝術的影響,逐步形成了唱腔豐富多彩、道白通俗本地化、表演文武兼備的地域特色,遂被稱呼為“黃岩亂彈”。

據史載,清中葉,黃岩境內已有3家亂彈班,同治年間又流行到臨海一帶,至辛亥革命前後,台州各地的亂彈班多達28

黃岩亂彈黃岩亂彈

家。其中較出名的有黃岩的新花台陶家班,三門的大鴻慶,臨海的玉仙台等。新花台戲班的燈籠上據說打出“六縣第一小生”的稱號,而王家班、陶家班則因租用葭沚大戶王家、陶家的戲裝道具而得名。這些戲班活動範圍不僅遍及台州各縣,在寧波南部、溫州北部亦廣受歡迎,並且以靈江為界,形成了“山里亂彈”和“山外亂彈”兩個支派。“山里亂彈”擅長做功兼唱徽戲而不唱崑腔;“山外亂彈”精於唱功,兼唱崑腔。當時民間有“山里亂彈不出山,山外亂彈不進山”之說。

歷史以來,台州亂彈各行當都出過“名角兒”。清同治以前出過綽號“糖梗腦”和“牛踏扁”兩位著名旦角。同治年間,有個雅號“菜頭絲”的小旦,嗓音圓潤,颱風細微,民間流傳著“小旦菜頭絲,味道實滋滋”的讚詞。

藝術特色

戲曲的本質在於音樂唱腔。

黃岩亂彈黃岩亂彈
台州亂彈劇種的唱腔十分豐富,以亂彈腔為主聲腔,兼有高腔(來自調腔,高亢激越)、徽調(來自徽戲,以“西皮”、“二黃”為主)、詞調(台州民間坐唱曲種,溫婉流暢)、灘簧(來自溫州和調)等唱腔;而亂彈腔自身由“慢亂彈”、“緊亂彈”、“二煥”、“上字”、“和原”、“玉琪”等曲調組成。台州亂彈的打擊樂多用大鑼大鼓,且擅用拳擊打出不同音高的鼓聲,戲劇效果強烈。

台州亂彈的舞台語言,以中原語音結合黃岩方言形成,俗稱“台州官話”(台州書面語),充滿民語鄉韻,通俗易懂,自成特色。其丑角的說白則以黃岩方言為主。在表演上,台州亂彈文武並重,更擅文戲武做。旦角的台步是上前三步後退半步,腳不露裙,具濃厚的農村氣息。花臉手部擺動幅度較大,用三退步三捶胸的強烈動作表現憤怒痛苦之狀。舞台武打套路則吸收融入了黃岩民間武術動作。台州亂彈武戲中有許多“絕活”,如《斬蛟》中的“一馬雙鞍”和“耍牙”,《絲鸞帶》中的“雙跑馬”,《活捉》中的“甩火球”,《北湖州》中的“鋼叉”等,風格獨具。

台州亂彈有大小傳統劇目300餘本,其中《奇緣配》、《錦羅衫》、《羅漢寺》等10餘本是本劇種獨有的劇目。《奇緣配》是一出深具黃岩地方特色的代表劇。該劇敘述落難公子梁文煥流落江南,戚府丫環王桂英見梁後害相思病。其父王小山深夜出門“搿野祀”(一種風俗)遇梁,將他帶回家中,王桂英一見,病頓愈。兩人遂成奇緣。該劇濃郁的台州特色,一方面來自情節中的民間民俗,如全劇的“戲眼”———“搿野祀”,就是舊時黃岩窮人野外拜神祈求平安的一種風俗;而豆腐佬王小山掛起菜油燈磨豆腐的場景亦是黃岩民間特有的。另一方面,《奇》劇台詞道白充分吸收了黃岩方言中的“鄉農鄙語”,極富本土特色。

試看《野祀》一節戲中王小山的台詞:

黃岩亂彈黃岩亂彈

三杯美酒,開壇長久變醋。
刀頭淨肉,小豬還嘸出家。
東海魚鮮,白眼張嘸大。
五爪金雞,雞子殼裡嘸孵。
水花豆腐,小囡病倒,老太婆忙牢嘸磨。

———其中的“嘸”,即方言中“沒有”之意。而“白眼張”(魚)、“雞子殼”(蛋)均為台州土語,台州觀眾聽來倍感親切風趣。

歷史淵源

清代乾隆後期至嘉慶年間,

黃岩亂彈黃岩亂彈
亂彈腔在黃岩一帶興起,以緊亂彈、慢亂彈、二喚為主幹唱調,兼唱崑腔、高腔,形成了三腔合唱的黃岩亂彈。原臨海梓林山兵村李惠卿創辦創辦山兵高腔班,相沿約160年。至清末民初,台州地區有二三十個亂彈班,其中黃岩3個亂彈班,"重於唱工",大多演出溫、黃及寧波等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亂彈劇種瀕於湮滅。

民國後期,連年戰亂,亂彈班紛紛解散,至解放前夕已蕩然無存。1952年,失業多年的亂彈藝人俞寶玉決心重組亂彈班,尋覓流散各地的亂彈藝人。這些藝人走的走,死的死,賣糖餬口,乞討為生,28家班社的藝人尋覓得到的僅二三十人。該年國慶節,民間自建的“台州亂彈劇團”掛牌成立,首演於路橋南山殿,首場上演《拜壽圖》以表吉慶。久未聽戲的民眾聞風而至,觀者如潮,連演十數場。至1955年,該劇團被批准為專業劇團,改名為黃岩亂彈劇團。這是解放後台州惟一搶救回來的亂彈劇種劇。

解放初,黃岩的亂彈老藝人俞寶玉等人,招集倖存的亂彈藝人20多人,重組亂彈隊伍。經努力,1954年正式建立黃岩新芳亂彈劇團,經常演出於海門新堂一帶。。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劇團打破百多年來禁止女子演戲的舊規,招收了20多名男女學員拜師學藝,形成男女合演新格局,並實現了演員年輕化。劇團所到之處,觀者雲集。當時亂彈劇團的包場演出價在全地區各劇團中是最高的,演出旺季時往往分成兩班人馬赴各地演出。與此同時,挖掘搶救亂彈傳統劇目的工作也緊鑼密鼓,政府兩度指派專人組織年事已高的蔡雲生趙日正朱維釵等9名老藝人“吐戲”,

黃岩亂彈黃岩亂彈
歷經3載,記錄下亂彈崑腔高腔徽戲等各種聲腔傳統劇目120餘本,各種唱腔、鑼鼓曲牌300多首,建立了極為珍貴的亂彈藝術檔案。可惜這些檔案在“文革”中流失大半。
"文化大革命"以後,劇團更名為台州亂彈劇團。1982年劃歸椒江市,改稱椒江市台州亂彈劇團。《奇緣配》、《錦羅衫》、《羅漢寺》、《斬蛟》、《三星爐》等是台州亂彈的獨有劇目。解放後,劇團曾上演現代劇目《楊立貝》等,以配合黨的中心工作。1962年,黃巖縣文教局組織人員對亂彈傳統劇目和音樂曲牌作系統的整理記錄,時經二年,共整理記錄傳統劇目120多本,聲腔曲牌及文場音樂200多支,在十年動亂中,部分資料復歸散失。1988年,台州地區文化局編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浙江卷•台州亂彈分卷》,收錄聲腔曲牌、板式、文場器樂曲、鑼鼓及唱段等400餘支。山兵亂彈於解放以後,組建山兵劇團,業餘演出保留劇目,時有間斷,最後於80年代初解散。

劇團沿革

黃岩亂彈黃岩亂彈
1979年,“文革”中由原黃岩亂彈劇團改建的地區文工團,在亂彈劇種斷演13年之後復排亂彈戲《雙陽公主》。1982年“文工團”又更名為台州亂彈劇團,劃歸原椒江市管理,先後排出了《拾兒記》、《空花轎》、《荒魂》等劇,分別在1983年、1985年、1987年的廣東戲劇節上獲大獎。劇團深入基層演出,深受民眾歡迎,演出場次一度居台州各劇團之首。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市場經濟浪潮衝擊下的台州亂彈劇團因自身改革不力,人員老化,加上劇團記憶體在演亂彈還是演越劇的“劇種之爭”,一些亂彈藝術骨幹逐漸調離了劇團。目前劇團在編的40人大多已年過半百,10餘人已退休,沒退休的在冊人員每月僅領幾百元的生活費。要讓這樣一個體制、人員遺留問題重重的劇團恢復演出自然困難重重。如今黃岩亂彈劇團名存實亡,亂彈藝術也已整整斷音15載,能否“活過來”還是一個懸念。

有關人士指出,黃岩亂彈若要真正得以保護和傳承,

黃岩亂彈黃岩亂彈
讓其在最短的時間內走向社會,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載體,即有一個能正常演出的劇團。而要建劇團,劇團的管理體制、演員隊伍的培養、啟動資金的落實等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台州要有一個台州市級直管的亂彈劇團,這一點市文化主管部門和亂彈老藝人們都一致認為是必須的。那么,是新建一個劇團還是對原有劇團進行改制?市文化部門的意見是要新建一個符合市場經濟條件的市級亂彈劇團。要組建一個新劇團,資金成為重中之中。演員服裝燈光道具場地等等必不可少的要件一切從零開始,需要注入一筆巨額的啟動資金。按照當前國家的文化體制改革方向,市文化部門確定的建團思路是“政府扶持,企業出資,市場運作,服務社會”。而現在建團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尋求社會投資主體注入啟動資金。投資組建這樣一個傳統戲曲劇團,目的不在盈利,更屬於一項公益事業

發展環境

黃岩亂彈黃岩亂彈
在浙江農村,戲曲演出的基地是農村的廟台草台子。浙東農村也不例外,每地都有大小廟宇,廟中一般都有戲台,每年都有固定的酬社活動,期間必請戲班演出,短則幾天,長則幾十天。豐收稻熟,過年過節,各村都要演戲酬神,以示慶祝。這種傳統至今在廣大的農村延續。近年,農民收入增加,逢家有喜事,也樂於請戲與鄉鄰共賀。可以說,“請戲”這一傳統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在台州農村消失。

據文化部門統計,近20年裡,台州地區的民間戲班總數互有增減,但基本上保持在70家至100家左右,而這僅是註冊數字,並不包括演出旺季臨時搭建的戲班和外來戲班。近年,一些效益好的民間劇團在表演質量和硬體設施上逐漸加強,劇團越來越受歡迎,路子越走越寬,民間戲班這棵戲曲之樹在台州農村日益根深葉茂。台州農村演出市場可謂紅紅火火,具有很好的戲劇市場環境。有關人士認為,在此背景下,如果新誕生一家傳統的亂彈劇團,是能夠保證有演出市場支撐的,亂彈在農村觀眾中依然具有市場,亂彈劇團可以採取市場化演出的方式在市場中生存。當然,亂彈的觀眾市場到底有多大,一方面要看劇團的運作;另一方面,就要看亂彈復出後台州觀眾的接受和歡迎程度了,這裡當然也有一個引導觀眾、培育觀眾,如何集聚人氣的問題。

據悉,台州亂彈短劇團的老演員們於2004年12月9日在椒江文化館匯報演出,翌日,就有黃岩、椒江等地的好幾個村莊的請戲人員聞風前來“寫戲”了(即邀請演出)。

黃岩亂彈黃岩亂彈
況且,現在每年仍有金華農村的婺劇團(浦江亂彈)受邀來台州各地演出,說明台州觀眾並不排斥亂彈,也並沒有真正忘卻亂彈。當然,民間越劇戲班之所以能常年活躍,常演不衰,是基於它適應於農村演出市場的本身固有的優勢。戲班人員精煉,演職員均不超過30人,行動迅速;演員有共同的危機感,如果沒有戲演,戲班就要砸鍋,演員就沒有報酬;道具設備簡單,便於運輸,山村海島都能去。大的舞台能演,小的舞台也能演,適應了農村的條件;再就是劇目的豐富多彩,戲金低廉,適合了農村的消費水平。而黃岩亂彈劇團一旦建立,如何順應農村市場的特點,就會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也許,台州亂彈能否真正意義上地復活,還是看新劇團誕生後能否真正地做到為農村觀眾服務。一旦亂彈贏得了農村觀眾這一“上帝”,她也就拯救了自己,而不再是“博物館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