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台子

“草台子”是襄陽花鼓戲在民間的一種俗稱,因大間簡陋、因地制宜而得名,多流行於農村。

簡介

1906年,宜城出現了業餘的花鼓戲班,演些生活小戲。當時演出形式極其簡單,戲班用高粱簸子在地上圍個圈,演員即可“登台”演戲,這種形式俗稱“地攤子”或“草台子”。當時交通不發達,很多地方沒有公路、沒有汽車,甚至連旅館也沒有,下鄉演出相當艱苦。每次外出演出,演員不僅要背上自己的鋪蓋卷、洗漱用品,還要想辦法用雞公車、架架車、甚至是肩挑背扛,把演出的道具、樂器等搬走……舞台得提前兩天搭建,不通電的地方,燈光就用煤氣燈,不但費時費力費錢,效果還不好。演員們因此戲稱舞台為“草台子”,它屬於襄陽花鼓戲的一種。

代表作

《遊春》

《補缸》

《賣白布》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