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燈戲

恩施燈戲

恩施燈戲俗稱“唱燈(兒)”,是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人民民眾喜愛的民間傳統劇種之一。

簡介

恩施燈戲恩施燈戲

恩施燈戲是幾百年前流行於恩施自治州五大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地方俗稱“唱燈(兒)”。主要流行於恩施州所屬的恩施市、利川市、宣恩縣、鹹豐縣、來鳳縣及建始縣廣大農村,依其屬地不同,而有“恩施燈戲”“利川燈戲”“宣恩燈戲”等不同稱謂。其中,特別是恩施市白楊坪鄉羊角壩一帶的“羊角燈戲”戲班班底規模和活動範圍較大,演出時間長達一百多年,1955年,由廖南山(已故民間藝術大師)等民間藝人代表恩施參加湖北省業餘文藝匯演,演出的《雪山放羊》劇獲得高度評價和嘉獎,經省戲曲界鑑定,被定為“恩施燈戲”,其《雪山放羊》成為當時燈戲的代表劇目,故以後包括流行恩施州境內的“利川燈戲”“宣恩燈戲”等統稱為“恩施燈戲”。

歷史

恩施燈戲是起源較早的一個民間地方劇種,系在花燈歌舞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於清乾嘉年間由重慶梁平一帶傳入恩施。

據《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關於川劇形成概況的記載,恩施燈戲源起四川燈戲,四川燈戲是川劇的“祖宗戲”,廣泛流行於農村。恩施與四川山水相連,文化習俗相近或相似,語言也相互溝通,因此,“燈戲”一經流入恩施,並與本地文化習俗、語言等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劇種——恩施燈戲。從其流入、演變的歷史進程來講,恩施燈戲從流入至本土化、定型化,當有近200年的歷史。

藝術形成

恩施燈戲的藝術形成不十分複雜,甚至還帶有比較原始的表演成分,主要表現在聲腔(含音樂伴奏)、行當道具和服裝、道具、化妝等各方面的構成上,聲腔主要由正腔和小調兩類組成,其曲調清新活潑,多帶襯詞、襯句,鄉土氣息極濃。
“恩施燈戲”在恩施本土落地生根後,其演唱的語言也自然多使用逐漸文學化的恩施方言。唱詞一般為七言對偶式,句式為二二三,也有十字句,角色行當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沒有淨和末,但在極少戲裡有近似末的老生。其服裝化妝和道具極其簡單,沒有舞台裝置和布景。

表現內容

恩施燈戲恩施燈戲

恩施燈戲主要以勞動人民為反映對象,同樣也是勞動人民生活為其主要的反映內容,其一是反映或表現年節習俗與民間喜慶內容的劇目。其二是直接以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為其表現內容的戲,劇目內容健康積極可取。

藝術特點

恩施燈戲之所以博得民眾喜歡,有廣泛的基礎,在於它有著其它姊妹藝術,尤其是表演藝術明顯不足的一些藝術特點,即它的平民性、娛樂性、靈活性和觀賞性。因此,才能在漫長的歷史流變中,始終與它的客群長相廝守,相濡以沫,植根於廣大百姓之中而不凋。
恩施燈戲——白楊前景
正因以上特色所定,“燈戲”廣為人民所喜愛。有著土、苗、漢等族雜居,傳承著悠久的土苗文化大鄉的白楊,除《雪山放羊》等代表劇目外,創作並表演出《雙拜壽》《吳豆拜年》《落店招親》《大說媒》《小說媒》等數十部燈戲劇目,多次參加州市演出獲得好評。從此“燈戲”這一地方戲曲登上了民間藝術的殿堂,並在恩施民間廣為流傳,不論男女老少,常在田間地頭,飯後茶餘哼上幾句,自娛自樂,故而白楊坪鄉命名恩施“燈戲”之鄉。

唱腔分類

恩施燈戲唱腔主要有正腔和小調兩大類,以恩施流行的花鑼鼓和稱之為“大筒子”的胡琴伴奏。

恩施燈戲在恩施本土落地生根後,其演唱的語言也自然多使用逐漸文學化的恩施方言。唱詞一般為七言對偶式,句式為二二三,也有十字句。其特點有四:一是服裝道具簡單,一件官衣、一頂紗帽、三副口條、一把劍足矣,沒有舞台裝置和布景;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沒有淨和末,但在極少戲裡有近似末的老生,出台常為一男一女, 最多不超過4人;三是器樂不多,文場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場增加鼓、鑼、錢;四是不擇演出場所,院壩、 廣場皆可。燈戲因演出意義不同而名稱各異。新春元宵,歡度佳節,稱“賀新燈”清明祭祀,稱“清明燈”,壽誕祝壽,稱“壽燈”,男婚女嫁、抱子添孫,稱“喜燈”;燒香還願、酬神祭把,稱“公燈”。

代表劇目

恩施燈戲劇目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燈戲固有劇目(或說傳統劇目)共79出,如《吳豆拜年》等;二是與川劇、南劇合班演出劇目,即燈戲藝人稱之為“風絞雪”類演出劇目有17出,如《薛仁貴打摩天嶺》等。三是從川劇、南劇移植、改編劇目有6出,如《山伯訪友》等;四是解放後整理改編和創作的劇目有10齣。

恩施燈戲劇目有《雪山放羊》、《洞賓點單》、《攔算》、《廟會》、《王麻子打樣》、《小說媒》、《喀砸的個偷》、《寡婦門前》、《接乾媽》等。

發展現狀

恩施燈戲第九代傳人孟永香(左)恩施燈戲第九代傳人孟永香(左)

恩施燈戲主要在恩施、利川、鹹豐、宣恩及建始部分地方的廣大農村中的年節、婚嫁、壽誕等民俗吉期中演出。燈戲舊時劇目多為男女艷情,故士紳人家不許子女觀看,燈戲往往於午夜搭台演出。但燈戲中舊時也有不少反映下層人民生活的好劇目。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文化部門的指導下,文化服務中心狠抓地方文化特色,蒐集整理民間藝術產品。特別是1996年,由民間老藝人廖南山說戲,陳林、梅啟明、鍾偉整理創作的“燈戲”《小說煤》參加全市女兒會匯演,獲全市戲劇一等獎,十佳演員獎、創作獎。民間老藝人廖南山、孟永香先後被州政府命名為“民間藝術大師”,洞下槽村被州政府列入全州20個“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