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灘小曲

漢灘小曲

“漢灘小曲”是源於荊州並流傳了一百多年的地方曲種,曾盛極一時。它用以四胡為主的絲弦樂器伴奏,曲牌、曲目十分豐富。“漢灘小曲”用方言演唱,地方色彩濃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學價值和民俗學價值。

簡介

漢灘小曲漢灘小曲

“漢灘小曲”是源於荊州並流傳了一百多年的地方曲種,曾盛極一時。曲牌、曲目十分豐富,曲調優美動聽,演唱曲目多為戲曲劇目改編及傳奇、生活故事等,文字流暢,通俗易懂。建國後,小曲藝人配合時政宣傳創作了大量新曲目,《看鐵牛》唱進了中南海。“漢灘小曲”用方言演唱,地方色彩濃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學價值和民俗學價值。

歷史

漢灘小曲又叫“外江小曲”,與明、清俗曲有一定淵源關係。清末民國年間在荊沙十分流行。光緒年間已盛行於長江沿岸的漢口武昌黃石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地。

汗

特點

漢灘小曲以坐唱為主,主要伴奏樂器為四胡有時也加三弦或琵琶。它用以四胡為主的絲弦樂器伴奏,演唱者擊雲板,可單唱、對唱、多人圍唱。演唱者以女聲為主,邊擊檀板或敲碟子邊演唱,操琴者也兼唱。以坐唱折子戲為主,也唱民間小調。小曲曲牌十分豐富,現在還存一百個左右,一是板腔性曲牌,如“南曲正板”、“南曲三句半和七句半”等。二是一曲多用的曲牌,可單獨演唱完一個完整的曲目,又可套用其他唱詞;可以獨立出現,又可幾個曲牌相連;還可以與板腔性曲牌套用,如“慢四平”、“鳳陽調”、“銀紐絲”等。三是單曲獨詞,如“調兵調”、“孟姜女調”等。漢灘小曲在荊沙已流傳了100多年,曾盛極一時。現在沙市僅存數名老藝人。

代表劇目

京韻大鼓京韻大鼓

漢灘小曲由“南曲”、“文詞”、“西腔”、“灘簧”等四種聲腔組合而成,並各有其曲目。此外,漢灘小曲在發展過程中,還吸收了流傳於漢水流域的“碟子小曲”及一些雜牌小調。可演唱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亦可用單曲牌體演唱內容簡單的短歌。漢灘小曲“曲”統代表性曲目有《水漫金山》、《瞅江》、《凇傘》;“文詞”的傳統代表性曲目有《蘇文表借衣》、《安安送米》》;“西腔”的傳統代表性曲目有《拷紅》、《鶯鶯餞行》;“灘簧”僅有《西宮詞》(又名《百花亭》)一曲。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