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竹琴

鄂西竹琴

鄂西竹琴,流傳於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稱為“竹琴”,恩施市稱“漁鼓筒”或“磁乓乓”(“磁”為擊簡板聲,“乓”為漁鼓聲),建始縣稱“琴書”,來鳳縣、鹹豐縣、鹹豐縣一般稱“漁鼓”或“道情”。藝人的行話則稱之為“槓子”或“竹鼓”。名異實同,皆以竹筒子相伴道其情,故統稱鄂西竹琴。

歷史

鄂西竹琴的歷史尚無文獻可考。據老藝人講述,四川的竹琴藝人遷至鄂西的同時,竹琴也被帶了進來。歷史上四川與鄂西的竹琴藝人間的交往本來就十分密切,遷入並散居鄂西各地的四川藝人無疑也就會將竹琴技藝與當地的藝人進行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從而促進了竹琴技藝在鄂西的流傳與發展。據建始縣老竹琴藝人龍雨成(1916年—)講述,他10歲時跟叔父學竹琴,由此上推,其叔之師輩,至少在清鹹豐年間就已在今恩施自治州境內進行竹琴演唱活動。按這樣推算,鄂西竹琴也有了百餘年歷史。

表演形式

鄂西竹琴為坐唱形式,有說有唱,說唱結合,一人多角,角色分生、旦、淨、末、醜,稍帶表演。演唱時的伴奏樂器一是竹筒,一是簡板。竹筒質料為三節打通的竹子,內空可容三指,並用豬小腸蒙其底端,外加纏布的套圈,發音清脆,易起共鳴。簡板,藝人稱作“竹片”或“靠尺”。由上窄下寬呈梭形的竹片製成,兩塊相擊,發“尺”之聲。有時在簡板上方加系一碰鈴。演唱者懷抱竹筒而坐,左腳擱在右腿上,左手執簡板,右手擊竹筒。
鼓和板是竹琴的重要伴奏樂器,並且有多種多樣的擊法。藝人在傳徒授藝時,把板的聲音讀作“磁”,鼓的聲音讀作“乓”,滾奏讀作“嘟兒”,鼓、板合擊讀作“砰”。
板的常用法,一板一眼的唱腔可在強拍上擊一板,也可每拍擊板或每拍擊兩板。鼓單擊時每拍擊一下,雙擊時每拍兩下,亦可每拍擊三下。擊三下時,前半拍單擊,後半拍雙擊,此外,還可以滾奏、連奏(鼓、板同擊與鼓連擊)。

曲目

鄂西竹琴的曲目有近百種,取材於傳奇、演義、案傳以及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還移植了一些地方戲曲的唱本。傳統曲目有《松林解帶》、《盤貞認母》、《秦香蓮》等。

鄂西竹琴的唱腔為板腔化的聯曲體結構。藝人通常將曲牌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宮]、[一字]及其所派生的曲牌;一類是受南戲影響的曲牌[幽冥鍾],藝人稱這兩種為當家曲牌。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