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漁鼓

沔陽漁鼓

沔陽漁鼓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

簡介

沔陽漁鼓沔陽漁鼓

沔陽,現改為湖北省仙桃市,地處江漢平原,位於湖北省中南部之長江、漢水交匯的沖積三角洲上,總面積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多萬。據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生息。夏、商、周為荊州域,春秋、戰國屬楚,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始置沔陽郡,設沔陽縣,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建治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沔陽素稱“歌藝之鄉”,民間藝術比較繁榮,民俗剪紙、皮影更為醒目。

沔陽漁鼓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頗負盛名。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

歷史淵源

江漢平原地勢低洼,水災頻繁,故有“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之民謠,舊時百姓深受水災之苦,只得背井離鄉,靠敲碟子、拍魚鼓、打蓮湘、玩蓮花落、唱民歌小調乞討謀生。

起初,漁鼓被水荒窮人作為沿門乞討賣唱來謀生和藝人演唱養家餬口的曲藝形式;之後,在茶館坐唱或紅白喜事趕場祝酒取彩。曲目均為慶賀祝詞與斷片唱本,以及為人處事的應酬語言“見子打子”的即興唱詞。如“來在府門外,先把四賓禮客拜……”、“唱了這一會,茶水無一杯,雖說東家柴和貴,可用罐子煨”等。充分的體現了江漢勞動人民聰明的智慧和才能。

史料記載

沔陽漁鼓沔陽漁鼓

漁鼓淵源於唐宋道情(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沔陽漁鼓距今已有280多年歷史,據《中國音樂詞典》載: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傳入沔陽後衍變發展而成。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漁鼓藝人皮思金、皮思銀、張洪顯、劉泡等四人,民間稱之為沔陽漁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劉的技藝稍遜,故為“半根筒子”,皮氏兄弟大膽對漁鼓筒、簡板進行改革,並以漁鼓伴唱皮影戲,形成楚地特色的漁鼓皮影戲。後又產生了“沔陽漁鼓行會”。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後,沔陽漁鼓皮影戲進入興盛時期,藝人在道情唱本中加進說詞,逐漸形成說用散白、唱用韻文的表現形式。這種散韻相間文體適合演唱中長篇書目。1911年前後,漁鼓曾與皮影戲合流,常為皮影戲伴唱。

沔陽漁鼓演唱的曲目,多是藝人據長篇傳奇、小說、寶卷故事改編而成。沔陽漁鼓藝人根據原故事即興說唱,這種演唱方式稱之為“浩水”,而二三漁鼓藝人坐唱的形式,則被稱為“打坐唱”。20世紀20年代,沔陽及其周邊縣市的茶館、酒樓都有沔陽漁鼓藝人演唱。1931年後,沔陽漁鼓流傳到武漢、宜昌、沙市、黃石、鄂城等地,其影響逐步擴大[1]。至1940年前後,盛行於鄂中江漢平原地區。1952年以後獲得進一步發展,除繼續為燈影戲伴唱以外,又恢復了獨立的說唱形式。

1958年,沔陽漁鼓參加全國曲藝會演,皮影藝人龔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選車記》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製成唱片,向全國播放。

由於沔陽漁鼓好唱,好聽,深受民眾喜愛,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樂協會正式改名為湖北漁鼓,全省各地普遍傳唱。沔陽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李海林、李福林、榮廷清紮根在武漢,成為沔陽漁鼓(後湖北道情)的曲藝家。

流派

沔陽漁鼓沔陽漁鼓

1840年後,沔陽漁鼓按地域形成流派,分為上、中、下三路,並成立分會,訂立派程和房規。在沔陽境內三大門派所傳弟子眾多。至今已傳徒有大幾代。

上路(也稱為西路)漁鼓行會以陳國壯、伍明奎為會長,下分八大房,定立“道德通玄靜,光緒忠流圖,義馬四金石,一言複本”共二十代派序。著名漁鼓藝人道別洋(1905—1985)沔陽毛嘴人,是西路漁鼓的第三代傳人,即“通”字派藝人,其所傳弟子有60多人。

下路(也稱為東路)漁鼓行會以陳麼、龔本槐(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為會長下分六大房,訂立“元天普議,文章華國”共8代派序。著名漁鼓藝人陳麼(1902—1962)沔陽長埫口人,以“文”字派大房老大;龔本槐(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1907—1993)沔陽長埫口人,以“文”字派四房老大,所傳弟子50多人。

中路漁鼓藝人受東西兩路漁鼓的薰陶,形成中路風格,出名藝人有:沔陽楊林尾的蔡海林、沔陽張溝的陳金觀、沔陽郭河的曾凡炎、沔陽沔城的方成發等,所傳弟子也很多。

沔陽的三路漁鼓已傳了大幾代,有門有派的就有400多人。還不計自學演唱漁鼓者。在其後,江漢平原荊楚大地各地方漁鼓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如“天門漁鼓”等。所以我們“湖北道情”“湖北漁鼓”的藝人隊伍比較龐大,實力還是較強的。行成了獨立的一個特色劇種,受全省人民的歡迎和傳唱。不愧為全省的四大劇種之一。

後來在藝人流動和演唱實踐中,又形成了沔陽派、平江派、潛江派等不同流派,或平穩質樸;或潑辣風趣;或流利委婉。傳統曲目相當豐富,以反映冤案為內容的最多,被稱為冤枉戲,影響較大的有《謀考案》、《十三款》等;新編現代曲目有《迷路記》、《大刀風雲》等。

名家

沔陽漁鼓沔陽漁鼓

龔本槐(1907-1993),男,漢族,沔陽(今仙桃)長埫口人。是仙桃漁鼓皮影隊創始者。解放前,懷抱漁鼓沿門趕酒,茶館清唱。七七事變後,隨同黃玉堂等藝人流浪黃陂、應城、孝感、武漢等地。解放後,沔陽縣人民政府將四散的皮影藝人組織起來,還拔優成立縣級皮影隊、辦皮影劇院,固定於仙桃、彭場等大集鎮演出。皮影藝人從此有了施展才華的場所,生活也有了保障。皮影隊自一九五二年在長徜口成立後,參加土改運動,清匪反霸等宣傳工作。一九五三年,他改編的皮影戲《武松打店》在全省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中獲一等獎。一九五八年參加全國曲藝匯演,把沔陽漁鼓推向全國,正式定名“湖北漁鼓”。他的漁鼓各種唱腔在《湖北說唱音樂集成》第一集上刊登。原沔陽曲藝皮影隊在他的帶領下,改革創新,是江漢平原最有藝術的皮影隊。文革前期,曲藝皮影隊走遍湖北各地。

別道洋,藝名別洋(1912-1988),男,漢族,沔陽毛嘴光華人。別道洋從小跟隨舅父吳運年學唱漁鼓腔沿門趕酒,以後唱茶館皮影戲。聰明的別道洋在演唱技藝上超越了前輩藝人的演唱水平。他對漁鼓唱詞很有研究,用成語與民間的方言土語(即順口溜)相結合,每一段唱詞讓人們聽了是哄堂大笑。解放前他在徐淵一帶演唱《四下河南》一戲,孀婦田氏夜嘆家事,用漁鼓悲腔唱得滿場觀眾鴉雀無聲。戲場內一寡婦聽得流涕痛哭,回家要尋短見,多虧領居相救。別道洋是天、潛、沔漁鼓皮影戲最有名的老藝人。他的唱詞與唱腔流行江漢平原各地,別洋是仙桃最大一門派(即別派),他的傳承人高鳳成是仙桃德高望重的皮影藝人。一九八八年,別道洋與世長辭,仙桃各地的皮影藝人都去參加喪葬,弔唁別洋名老藝人。

藝術特色

沔陽漁鼓沔陽漁鼓

沔陽漁鼓唱腔中的哭靈腔、觀音腔、道士腔,據傳是道情講唱道教故事的遺存。另外廣泛吸收地方“薅草歌”、“打麥號子”等民間音樂,經過幾代藝人的加工改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曲調。唱腔豐富優美,鏇律性強。

沔陽漁鼓以唱為主,說唱相間,說白有散白、韻白之分。散白敘述故事情節,或摹擬人物的聲態語氣;韻白有敘述及代言兩種,講究抑揚頓挫,伴以簡板擊節。唱詞有七字句,卜字句及由五、五、七、五組成的五七句式三種,四句一番,出番可換韻。也有時夾有三、四字垛句。優美的唱腔、獨特的說白,不同的句式,沔陽漁鼓的地方特色顯得極為鮮明。漁鼓藝人多用沔陽方言演唱,保持著濃厚的民間鄉土氣息。

沔陽漁鼓初期的演唱形式是“單口打溜”。“單口打溜”唱詞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固定唱詞,如《八仙詞》、《兩頭忙》,藝人稱之為“呆詞”;一種是“浩水”,即即興創作,見什麼唱什麼,靈活多變,重在迎合主人心理和逗笑。

沔陽漁鼓演唱者為了攜帶方便,一般在漁鼓筒兩頭繫上帶子,站唱時將漁鼓橫掛左腰,左手將漁鼓按穩在胸前,坐唱時將漁鼓橫放在左腿上,用左手將漁鼓扶穩敲打。演唱者左手同時握簡板,右手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齊擊鼓面,發出“通通”的聲音,這是道情傳統的表演方式。漁鼓伴奏講究輕重疾緩,伴奏音聲有抑揚頓挫之妙。以輕重緩急不同的拍打,來控制音量與音色變化。漁鼓演唱者左手抱漁鼓筒並持簡板,右手輕擊漁鼓併兼作表演動作,如此鼓板配合,擊節說唱。在唱道情的前奏、間奏及說白停頓處,均可配以拍打漁鼓,以烘托唱腔及演奏過門。拍漁鼓是衡量一個藝人才藝是否嫻熟的標準,資歷較淺的藝人手指的力量小,只能用手指在漁鼓上撞擊,稱為“撞指”。而資深藝人則手指力度大,富有彈性,指頭能在鼓面上滾動翻花,這叫“滾指”。演奏指法一般有擊、滾、抹、彈四種:擊是用四指同時拍擊,滾(分單滾和雙滾)是用四指連續交替單擊,抹是用四指擊鼓止音,彈是用四指屈指連續交替擊彈。簡板又叫劍板、雲板、書板、牙板、吉板、夾板、玉板、陰陽板。簡板由兩根長約65厘米的竹片製成,用左手夾擊發音。

沔陽漁鼓有單口唱、對口唱和唱皮影戲三種演唱形式。解放前單口唱的漁鼓藝人大多是沿街乞討,解放後紅白喜事趕酒的藝人也是單口唱。單口表演時,左臂斜抱漁鼓,手執雲板(簡板),右手拍擊筒底皮膜與雲板交錯應節。單口唱和皮影戲的唱詞都是藝人們即興演唱的,行話叫“浩水”,也叫打水本子。而對口唱的詞大多是由作者編寫給藝人唱的,稱為“死詞”。對口唱主要在舞台上表演。一男一女,男演員右手拍漁鼓,左手執簡板,女演員用竹筷敲碟子對唱,說唱相間。輔以身段動作表演。演唱優美動聽、膾炙人口,而且舞台形象十分生動,進一步豐富了沔陽漁鼓的表演效果和藝術感染力,民眾喜聞樂見。唱皮影戲就成了一個戲班子。皮影幔子右方的演唱者稱為“上籤子”,左方的演唱者稱為“下籤子”,由上下籤子為主唱,後台的武樂師傅拍漁鼓,打擊樂、幫腔。新中國成立後,加用二胡、京胡、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1]。

劇目

“沔陽漁鼓”的傳統曲目相當豐富,以反映冤案為內容的最多,被稱為“冤枉戲”;其次是由演義小說、戲曲、民間故事改編。影響較大的有《十三款》、《吳漢殺妻》、《乾隆游江南》、《羅通掃北》、《楊家將》、《呼家將》、《封神榜》、《隋唐演義》、《薛剛反唐》、《七俠五義》等大部頭,一部戲連環上演三兩個月極為平常。現代題材的作品都是短篇,影響較大的有《迷路記》、《大刀風雲》、《送膠鞋》等。

沔陽漁鼓最初以道教神仙故事為題材,宣揚道教的出世和勸善思想,以後漸多演唱傳奇故事、民間歌謠、法庭案卷。沔陽漁鼓積累了豐富的漁鼓曲目,漁鼓藝人保存有300多個案本。取材於傳奇、演義小說的劇目有《封神榜》、《併吞六國》、《孫龐鬥智》、《三國志》、《隋唐演義》、《西遊記》、《薛仁貴征東》、《薛剛反唐》、《羅通掃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俠五義》、《楊家將演義》、《武松打店》、《英烈傳》等;取材於歷史故事的劇目有《昭君和番》、《岳飛傳》、《洪秀全》、《乾隆游江南》等;取材於案卷的劇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圖》等;取材於戲曲故事的劇目有《吳漢殺妻》、《呂蒙正趕齋》、《二度梅》、《孟麗君》、《瓦車棚》等;取材於二十四孝故事的劇目有《一家賢》、《董婆教女》等;取材於民間故事的劇目有《雙頭驢》、《三門街》、《十三款》等。

代表劇目

沔陽漁鼓沔陽漁鼓

《夸媳婦》
“自從兒媳婦到我家,精神面貌大變化;兒媳把我當親媽,似我閨女不相差;出門進門先叫媽,大事小事先幫媽……”在桃源街道桃源村,有一個會自編自唱湖北漁鼓的老太太,她就是方向明老人。近日,方老太太和媳婦韋麗雲雙雙被桃源街道評為“和諧婆媳先進個人”。高興之餘,方老太連夜編唱了一曲《夸媳婦》,唱得桃源村內家喻戶曉。

方老太今年65歲,媳婦韋麗雲35歲。婆婆是湖北人、媳婦是廣東人。提起這對婆媳,左鄰右舍的人都說她們倆不是“婆媳”而是“母女”。婆媳關係自古難處。方老太編有一段唱詞:“媳婦背上背個鑼,走到天下說婆婆;婆婆背上背個鼓,走到天下說媳婦。”把大多數家庭婆媳關係難相處的情景形容得讓人會心一笑,可謂一針見血。方老太說,平日,桃源村也有不少老人聚集在小區內數落自家媳婦如何不好,嘮叨個沒完。一些當媳婦的也常常三五知己竊竊私語,抱怨各自的婆婆古怪刁蠻。 

方老太告訴記者,她家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於如何處理好婆媳關係,她有一套自己的“哲學”:媳婦雖是晚輩,但婆婆也要尊重媳婦。家是自己的,更是媳婦的。年輕人的事不亂摻和,小兩口發生摩擦時不要只是護子心切,而要撫慰媳婦、安慰媳婦,當媳婦的“後盾”。方老太得意地告訴記者,可能是她這個婆婆當得通情達理,媳婦自從進了家門後,就沒和自己紅過一次臉,對老對小都愛護有加。

上場白:媳婦背上背個鑼,走到天下說婆婆;婆婆背上背個鼓,走到天下說媳婦;我今天不是說媳婦,而是夸媳婦,誇我家的好媳婦。
唱:樹上喜鵲叫喳喳,婆婆心中樂開花;自編自唱湖北,專題把我兒媳夸;我今年足有六十五,膝下無女二男娃;臉上常常掛淚花,想個閨女似貓抓;自從兒媳到我家,精神面貌大變化;兒媳把我當親媽,似我閨女不相差;出門進門先叫媽,大事小事先幫媽;開口閉口媽媽媽,離了媽媽不說話;好吃東西先讓媽,家務事要媽先讓她;鍋碗瓢盆搶著刷,桌椅門窗搶著抹;幫我洗衣洗鞋襪,幫我洗頭洗白髮;我的頭暈頸椎發,幫我按摩又推拿;出門並肩把手拉,怕我摔跤嫌路滑;休息陪我街面上耍,空閒伴我家常拉;怕我手中無錢花,塞我荷包一大把;怕我受寒老病發,深夜為我棉被加;我今年才六十五,硬當我八十八;大家都誇我福氣大,娶來這好媳婦伢;字字句句是實話,不是王婆在賣瓜;若要不信辨真假,請到我家來考察。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