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藝

福州藝,屬於以唱為主的曲種,是福州民間賣唱藝人蒐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調,傳唱戲文唱段和民間故事,以應酬堂會,或裝扮陸地行舟、錢劍、高蹺、台閣、馬上、肩頭馱、蓮花落等百戲雜耍,以參加社火活動積久形成的演唱形式。

簡介

福建曲種。1943年,從業藝人成立福州市藝樂唱聯誼會,定名為福州藝。流行於福州語地區的福州市及閩侯、長樂、連江、福清等縣,並傳播到台灣省及港澳地區;在緬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福州籍華僑聚居區,也有藝人進行演唱活動。

起源與發展

福州藝最早是由民間賣唱藝人蒐集民歌、小調,在民間社火活動中長期衍化來的,約形成於明嘉靖年間。至清代,陸續出現不少社在民間演唱。

太平天國時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入閩,其中藝人聚集在福州的經院巷、較場沿一帶,以江淮小調、蓮花落弋陽腔沿街賣唱,對當地藝產生影響,被稱為“較場沿唱”,據說他們曾暗中傳唱太平軍的歌謠。在此期間,有人還利用民間音樂〔十歡〕配上歌唱,稱為“十歡”。其後,又由道士把宗教音樂滲進十歡,稱為“清音十歡”。

1890年(清光緒間)以後,職業社更見興盛,有達雲霄、駕雲天、雅樂天、同樂軒等館,專以歌調演唱民間故事,稱為“歌”。後來也演唱〔江湖〕、〔逗腔〕,統稱為“平講”。1945年以後,藝漸趨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州藝獲得新生。1950年,福州市成立 藝工作者聯誼會,建立5處藝場,組織演出隊和一些小組進行演唱。1960年,演出隊、組與福州市評話協會合併成立福州市曲藝團。

表演形式

福州藝在長期演唱過程中,形成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一般以自拉(彈)自唱的單檔、雙檔為主,加上說表,類似評彈,但動作幅度較大。書目以中篇故事為主,輔以長牌散曲。樂器以二胡為主,伴以三弦、月琴、低胡等。另有說表採取評話形式的“評話”。多檔一般為五、六人,最多時曾有16人,伴奏增加打擊樂器板鼓、檀板、摔磬、單鈸等;管樂器有橫笛、笙、小嗩吶等,稱為“全堂”。在參加迎神賽會時,還雜以陸地行舟、高、台閣、馬上、蓮花落、錢劍等雜耍表演。

曲調

福州藝與閩劇有歷史淵源關係,書目、劇目互有吸收,有共同的音樂曲牌,但唱法有所不同。藝尚明快,適於曲藝演唱曲牌分為〔逗腔〕〔江湖〕、〔歌〕、〔小調〕4類;另有來自民歌的獨有曲調,如〔採蓮鼓〕、〔賀年歌〕、〔螃蟹歌〕、〔數落〕等。

曲目

福州藝的傳統曲目,按採用的曲牌分為江湖本、歌歌本、逗腔本3類江湖本有《珍珠塔》、《金龜母》等歌本有《間祭》、《白扇記》、《揀茶記》等,多為民間傳說故事。這兩類曲目的唱、白都用方言土語,通俗活潑,曲調粗獷明快。特別是歌多為喜劇性故事,詼諧有趣。逗腔本有《紫玉釵》、《女運骸》、《猴告狀》、《靈芝草》、《王昭君》等,多為長牌套曲,適於抒發悲涼低回的情緒,唱詞典雅,以唱功見長,過去多演於堂會。此外,尚有3種曲調綜合運用的平講本。1950年以後,創作了不少現代曲目,有影響的作品有《紅色三兄弟》、《錦繡河山》、《一幀照片》、《思歸》等。同時,還整理演出了一些優秀的傳統曲目,如《思凡》等。

代表人物--陳潤春

"潤潤唱",這是福州話語系地區愛好唱藝術的廣大觀眾對陳潤春及其藝術的敬稱。
祖籍長樂的陳潤春1934年出生在一個貧苦的海員家庭,年幼時父母就相繼離世,住在福州隆普營的外祖母與舅舅在生活極為艱難的情況下,收留撫養了孤苦伶仃的她。那時,二舅陳英治在唱班賣藝,人稱"月琴二",在二舅的藝術薰陶下,陳潤春從小就喜愛哼唱藝曲調,二舅在家帶藝徒學唱腔,她總喜歡在一旁靜靜地聽,"往往學生還沒會,我就先會了。"
一晃幾年過去,不覺之間陳潤春竟能有模有樣地唱出不少曲牌。11歲那年,一次二舅唱班裡一個主要演員因急事誤場,火燒眉毛之際,陳潤春自告奮勇要去救場。她當場唱了一曲《鬧菊園》,唱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令舅舅大吃一驚,觀眾對她報以長時間熱烈的喝彩。
幾年的跟班磨練,到福州解放時陳潤春已掌握了唱絕大部分曲牌,還涉獵了閩劇、料仔、金鼓、十番等兄弟藝術,能自拉自唱,開始嶄露頭角。1950年,福州成立藝聯誼會,大伙兒推她任副理事長。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她將原有藝傳統曲目聚零為整,串成情節跌宕的中、長篇新曲目,同時借鑑了閩劇的虛擬指意技法,大膽運用身體語言的表現手段,發揮自己唱腔圓潤、聲情並茂的優勢加以融會貫通,獲得觀眾的認可,站穩了書場與高台,還成了省市電台的常設節目。1958年,她以《楊母大破水利關》入選福建曲藝代表團晉京參加首屆全國曲藝會演,受到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1985年夏,她隨福州評話藝團到舊金山、紐約、華盛頓等地巡迴演出,一路上觀眾反映強烈,福州鄉親扶老攜幼前來欣賞。《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福州的曲藝節目點染山川形勝,充滿里巷風情,陳潤春女士表演的《招姐做新婦》刻畫人物淋漓盡致,生動活脫,滿台生花。
幾十年來,陳潤春不但潛心於唱藝術的革新與發展,還熱心於培育新人,20年間收授藝徒三茬十多人,都成為現今曲藝舞台的台柱子。

傳承價值

福州唱主要價值在於一、保留著宋元曲藝貼近民眾的"百戲"遺風;二、一樹多枝、形式多樣、聲腔多元化;三是福州平民的人物畫廊、福州文化的品格光芒;四是福州方言的重要載體。福州唱有四百多年歷史,保留曲目百餘本,在福州方言區域內客群面廣,在海內外華人(福州籍)聚居地流傳影響頗久,傳承經歷十代,具有地方特色。
進入21世紀以來,福州藝的發展處於瀕危狀態,書場已經全部消失,高台演出也從20世紀30年代的每年四千餘場銳減到現在的每年不到三百場。人才青黃不接,曲本散失嚴重,演員已不足15人,流派藝術嚴重失傳,招生傳習困難重重,急需加以有效扶持和大力保護。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