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坐唱

花鼓坐唱

花鼓坐唱又稱為漢調二黃,習稱“土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又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

簡介

花鼓坐唱花鼓坐唱

花鼓坐唱又稱為漢調二黃,習稱“土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又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陝西漢劇”之稱。
花鼓坐唱,是陝南地區僅次於南路秦腔(即漢調桄桄)的大型劇種。音樂唱腔,與皮黃系統各劇種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幹,幫與京劇接近。其二黃由來,在陝西省有各種說法,皆與湖北“黃崗”說、江西“宜黃”說、安徽“石牌”說不合,而與陝西直接關係。

據安康漢調藝人世代流傳,都說二黃是在本地土調“黃腔”基礎上受南北曲與兄弟劇種的影響發展演變而成。而所謂“黃腔”,在陝南三共本屬“出格”、“變調”之意。如此,則“二黃”也許是西秦腔在陝需的“變調”之意。在漢水流域,舊有“一清二黃三月(兩湖寫作“越”)調,梆子跟上胡吵鬧“之說。二黃名稱或與此相應。

至於有人寫“黃”為“簧”,是否因原來曾用笛和嗩吶伴奏,尚待查考決定。清代威陽劉古愚、蒲城張東白、民國時富平王紹猷、乾縣范紫東等前代學考,相繼考察,同謂二黃乃“秦聲吹腔古調新聲”。這種說法是有它的道理的。它與“西皮調”東傳的時間,雖然有先有後,但其淵源則同屬早期“隴東調”、“西秦腔”在江漢流域的分支,與現稱的梆子秦腔同源異流,以致在清朝中葉秦腔藝人、漢調藝人與微調藝人先後同台,才成為可能,也因此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這一劇種。

形式

花鼓坐唱花鼓坐唱

花鼓坐唱向以木偶、皮影與人演大戲三種形式在民間流傳。流行區域,以秦地為主,延至甘、鄂、豫、川等省。就現在所知,僅在陝西的的活動範圍,計達三十餘縣。

按其區域,可分四路:一、商、鎮一路,以商縣龍駒寨、山陽、鎮安為中心,流行於洛南、商南、及豫西、陝東部分縣域;二、安康一路,以安康、紫陽為中心,流行於洵陽、白河、石泉、漢陽、寧陝、佛坪、鎮坪、嵐皋等縣域;三、漢中一路,以西鄉、南鄭、鎮巴、漢中為中心,流行於城固、勉縣及甘南、川北一帶;四、關中一路,以西安、三原、涇陽為中心,流行於富平、鹹陽、鳳翔、戶縣、臨潼、藍田一帶。二黃戲的這些活動據點,多屬當時的水陸碼頭或商業重鎮。隨著商業貿易的興衰變化,二黃戲也因之呈現出榮枯更替的狀況。
花鼓坐唱在陝西的班社遺蹟,因明、清兩代戰爭破壞,已難查尋。據說安康縣東神河溝王爺廟碑有明正德(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或明永樂(成祖朱棣,1404-1424年)皇帝於此看過二黃戲的記載,只因廟毀碑失,亦難證實。惟知紫陽蒿坪樂樓曾有清乾隆二黃班社的題名墨跡。嘉慶道光時班社有漢中的漢榮班、西多仁豐班、城固宜太班。鹹豐初年更有楊金年、范仁保等名藝人分別在西鄉、安康二地設科授徒,先後培養出“洪、來、”、“永、清”、“吉、壽”、“天、久”等輩藝人。\隨著這批藝人到處呈獻技藝,二黃班社遍布川、陝兩地。其中知名者如鹹豐年的裕太、鼎太,同治年的仁太、瑞仁等班。

這些班社散布各地,因地方主意與師承關係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安康派擅於文戲,通用“紫陽幽雅綿軟,吐字吟泳多帶川味;商洛派擅於功別樣騰躍,以武戲見長;關中派注重唱、做、表演細膩,唱腔豪放。雖然特色各異,而其基本風格仍然相同。各代班(社)中,先後培養出了不少頗有成就的藝人。如道光年間查來松以生、末擅長,在川北曾獲“戲狀元”之稱。屈來壽擅於淨角,多演神戲,曾有“活靈官”之稱。劉久強以生、未見長,在川、滇等地也頗有聲譽。清末的姚彩盛、趙清平、董興平,民國中期的邢大倫、楊大鈞,民國後期的山鳴岐、劉鳴祥等也馳名遐邇。這些班社和名藝人,對花鼓坐唱的發展和延續起過重要的作用。
抗日戰爭前後,花鼓坐唱一度衰落。建國初期,黨和政府組織失散藝人,分別在安康、商洛、漢中、西安、成陽等地設立一批專業劇團,在隨團培養青年藝徒的同時,又在省戲校設立了漢劇班,所有這些團體,在“文化革命”中幾乎損失殆盡。唯一存在的安康漢劇團,也搖搖欲墜。打倒“四人幫”後,才又在安康、漢中、商洛三地陸續恢復了一批專業劇團,使漢高二黃重現復興景象。

劇目

花鼓坐唱的劇目豐富多彩,在藝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傳數不得”之稱。除了衰落期間大量遺失以外,僅現所知有傳統劇目一千四、五百本之多。其中抄錄存本者達九百三十七個整體戲和折子戲。取材範圍從上古傳說到明清故事,活象是一部“中國通史演義”。對於如此浩繁的劇目,藝人習慣謙稱“三本半戲”,即“封神”、“列國”(八十餘本)“一本”,秦、漢、三國(約一百二十多本)“一本”,隋唐至明清“一本”(包括四百多個本、折)。

藝術風格上,喜劇與悲劇兼備,文戲與武戲並重,歷史故事與神話傳說為主,整本與連台頗多。尤以文戲的唱詞繁、本頭大、行當全為其特色。其中《鍊石補天》、《曹劌論戰》 、《征北海》、《進妹喜》、《黑逼宮》、《嘗百草》、《女界牌》、《有莘三聘賢》等二百多個劇目,為陝西二黃所獨有的罕見劇目。從聲腔著眼,陝西的西皮劇目要比武漢地區所占比例更重。建國以來,先後改編移植了《窮人恨》、《紅娘子》、《北京四十天》等二百多個本、折戲,並創作演出了《紅珍珠》等一批現代戲,給二黃劇種增添了一批新財富。

行當

花鼓坐唱花鼓坐唱

花鼓坐唱的行當,分為十大行;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老、十雜。嗓音運用上,四旦、八貼用假音(小嗓),其餘各角用本嗓,即一末、九老用“蒼音”,二淨、六外用“虎音”,三生、十雜用正音,五醜、七小用尖音(細音)。舞台表演,向以細膩精到、認真傳神為觀眾所讚賞。它講究創造角色,要求把握人物性格與身份、情態,做到含情入理。《打龍棚》中鄭子明、《二虎山》中王英等角,唱角、行腔皆須在樂器伴奏下邊歌邊舞,唱、做結合,以充分表現其特定性格與內在感情。

其次,講求按照所寫地理環境與人物籍貫,準確使用方言、土音,往生育一個名角須習數省口音。如《三搜府》、《法門寺》須講北京話,《漁舟記》得說湖北話,《張松獻圖》得說四川話,《打龍棚》得說晉中話。藉此以增強故事的地方色彩或人物的某些特徵。再者,講求分析角色,猜度心理,注重在表演動作中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與精神面貌。如趙清平所飾《失街亭》中孔明,在察看王平所送紮營地圖時,就經過了“粗看”、“細盯”、“驚恐”、“平靜”、“沉思”、“深慮”幾個神情變化的層次,才用一個唱段把此時此地頗為複雜的內心活動和盤托出。然後,當機立斷,一面遣送圖人回營報信,一面布置迎敵措施。如此,便深刻細緻地把人物刻劃得栩栩如生。二黃的這一在演唱上的深刻認真和生動細膩的藝術傳統,對於梆子秦腔亦有影響。
在臉譜勾畫上,二黃各路亦別具特色。安康派講求筆調細緻大方,敷色勻稱、鮮明;洛鎮派講求“直線要直,圓線得圓,白的一大片,黑的一條線”。原存臉譜有名有姓,一人一戲者,約計四百幅。類型大致有三塊瓦、十字臉、吊膛臉、麥子臉、鏇轉臉、豹子臉、陰陽臉等十餘種。許多臉譜勾有動物、植物、星辰、兵器、文字、圖案以及宗教標誌。其中趙匡胤、聞太師、包文正、關公、張飛等等人物隨著年齡、時間、環境與遭遇的不同,在臉譜勾法上也相應有各種變化。[考\試大\]即使同一人物在不同戲中,亦按其特定情景構圖、敷色諸方面各有講究。可見其細緻、傳神。

唱腔

花鼓坐唱花鼓坐唱

二黃音樂唱腔屬板腔形式。其曲調簡樸中存幽雅,婉轉中有激昂,鏇律注重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吐字講求尖團分明,而且要求達到清亮準確、字正腔圓和滿腔滿調。其二黃調的主弦胡琴用“5——2弦”。板式有[導板]([慢三眼])、[原板]([一字])、[碰板]、[滾板]、[反二黃]([陰板])等十餘種。

腔類有“回龍”、“四柱”、“流里表”、“板頭”、“麻鞋底”、“幽冥鍾”、“梅花題”等十餘種。宜於表現低沉、怨憤一類的情緒,多用於正劇、悲劇的演唱。西皮調的主弦用“6——3”弦。板式有[導板]、[一字]、[二流]、[搖板]、[散板]、[反西皮]等十餘種,腔類有“流里表”、“二凡”、“九眼半”、“麻鞋底”、“燈籠掛”、“黃龍滾”、“八車子”、“四不沾”等十餘種。擅於表現豪爽、歡快一類的情緒,多用於喜樂氣氛或愉快熱烈的場面。而在實際套用中,卻又因人物性格、身分、環境、情緒的不同,兩種唱腔又往往靈活處理,甚至有上半句“二黃”下半句“西皮”的特殊唱法。還有其它一些雜調,與西皮、二黃相配合,以供描繪人物或敷陳場景。至於弦絲、嗩吶、曲牌,據知原有四百多種,留傳下來的僅只一百四、五十種。伴奏樂器,文場有京胡(軟吊)、二胡、月琴、三弦、笛子、嗩吶等,武場有鼓、板、道鑼、二五子、喇叭、馬鑼等。建國以後,樂隊由原有六人擴大到十人以上,吸收了其它一些樂器與京胡拉法,使二黃音樂有所發展。

現狀

花鼓坐唱近年來開始呈現興盛景象。恢復一批專業劇團和上演劇目的同時,安康、漢中、商洛、西安等地相繼出現了專業或業餘的研究團體。在“二黃研究會”帶動下,一些二黃愛好者,正將它列為自己的研究項目,這又將推進二黃劇的發展和提高。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